享受「天道、地脈、人倫」考量下的自在人生

參加三羌文化第十期(青島)沙龍、聽南山空同講《道德經》有感

俺不是文化人,所以特別嚮往能當一個文化人,通過學習開悟、成為一個心靈自由的人,過一種大自在的人生。

據說,《道德經》為中國人的第一經,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就連歷朝歷代的皇帝也都外示儒家,內用岐黃,將老莊之道作為治國治家的根本之道。

而在浩如煙海的《道德經》論述中,南山空同講授的版本又有何不同,又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不一樣的大智慧、大開悟、大自在呢?

懷著解放自己、追求自在的小目的,俺參加了6月21日在青島舉辦的三羌文化第十期(青島)沙龍活動,通過聆聽南山空同講解的《道德經》,我有以下三點感悟:

一、要讀懂《道德經》,必須要首先讀懂老子這個人和當時撰寫《道德經》的歷史環境和寫作目的。

聽南山空同講解之前,俺只知道《道德經》是老子寫的,《道德經》最大的目的是教導人們為而不爭、無欲無求、無為而治、小國寡民,是比較消極的、低調的、多注重小我修鍊的。至於作者是哪個老子,連想都沒有想過,如何無為不爭、什麼是真正的無為不爭?怎麼樣用《道德經》修鍊自己、治理家庭、公司、國家,或者大自在人生?更是腦子中一片空白。

21日,聽南山空同講過,俺才知道,原來《道德經》背後是有大故事的。要學習好《道德經》,首先要解決好本源的問題,本源有兩個,一是當時的寫作環境和老子的寫作目的,二是老子究竟是誰?

第一方面,《道德經》是在當時戰亂不止、國家強調君君臣臣、要求老百姓要為國家利益犧牲個人家庭利益的歷史背景下寫成的,老子的本意並不是僅僅字面意義上的小國寡民,而是希望人們能夠通過這種形式遠離征戰,過上自在幸福的生活,而且,老子也並非要讓人們不爭、無為,而是要分清自己在生長收藏中所處的不同人生階段來採用不同的「爭」、做到真正的「無為」。

第二個方面,要想研究道德經,需要先了解老子,因為大多世人對老子的理解都是錯誤的,為什麼呢?故事一、老子是誰?老子並不是一個人,如果是一個人的話,按照歷史書中的記載,他應該活老幾百歲,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周朝,「老「是姓,「子」在古代是一個爵位,而爵位是世襲制的。

就像你父親是黃局長,世襲給你,你也叫黃局長,你在傳給你兒子,你兒子也叫黃局長一樣。史書中一共記載有三個老子,三個人都姓老分別是:

1、預言西周要滅亡的:被稱為伯陽甫,伯陽就是最出名的那個老耳,甫是尊稱,也是父親的意思。

2、道德經內容的提供者:姓老,名耳,字伯陽,道德經一書就是他的思想。

3、孔子兩次見到的老子:姓老,名聃,是老耳的遠房侄兒

故事二、道德經是誰寫的?《史記》中關於老子那段開頭講:老子出周至關

後來所有的歷史學家都斷錯句子了,斷成了「老子出周,至關」,意思就是老子離開周朝,到了函谷關。其實,這是嚴重錯誤的。

真實的情況是:周至關是一個地名,就是在終南山下樓觀台就在周至關,那個地方現在叫周至縣。樓觀台是幹嘛的呢?觀星望氣的天文台。尹喜就在周至關這個地方當官。

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子出周至關。當初老子看到西周要滅亡,不像當官了,於是就離開了。這時候尹喜就受人之託去接老子,然後和老子一起到樓觀台觀星望氣,後來就一起離開了周至關,去了尹喜的老家,就是今天甘肅天水的伯陽鄉興仁村。他們在那裡,一起生活了許多年,當時他們還一起和當地百姓修水利,受到當地百姓尊敬,所以那條渠到今天還叫伯陽渠,當地的地名也叫伯陽鄉。 《道德經》這本書其實是尹喜整理的筆記,當時尹喜想老耳請教,老耳就答覆他,從這本書中,大家可以看到,只有答案,沒有問題。這本書最初的名字叫《老子》

故事三、天下李姓的由來? 老耳和尹喜在興仁村生活了十幾年後,西周滅亡,東周建立,於是周朝的人就找到了尹喜家裡,讓尹喜重新去當官。他們在尹喜家裡見到了老耳,就問他是誰。老耳不想再去當官,就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剛巧看到院子中有一棵李子樹,就順口說自己姓李,之後為了避免麻煩,讓的後來也開始姓李,這就是天下李姓的由來。

李家的宗廟,今天都還在那裡。尹喜到了樓觀台,就把他的筆記整理之後,刻到了石壁上,後來去了楚國當官,在那裡又修改了一點細節,產生了一個新的版本。都是一些細微的區別,例如把「道常道」改成了「道恆道」,因為「恆」比「常」表達的更準確點。不過這些都是小細節,整體上都差不多。

唐朝的時候,李家打下了江山,因為是靠野蠻奪權的,他需要給自己找一個好的說法,於是就在歷史上找姓李的名人,最初找得是李廣,宣傳了一段感覺不行。李廣名氣太小了,只是一個將軍罷了。於是李世民就安排史官,篡改《史記》,把「老子,姓老、名耳、字伯陽」這句話改成了「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然後歷史從此之後就混淆了。其實,李世民確實是老耳的後代,因為天下李姓,來自老耳。故事四、孔子和老聃談了什麼?老耳不出現,周朝就找了一個老耳的遠房侄兒來繼續當周朝的史官,這個人就是老聃。 孔子來找老聃了兩次,幹嘛事呢? 第一件事:孔子想恢復周禮

孔子找到老聃,然後就鼓吹了一番自己對周公的崇拜,然後說當今社會,世道混亂,我們把周公的思想發揚廣大就好了。

老聃一聽,孔子只是太迂腐了。然後對孔子說:周公生活的年代是什麼年代,幾百年前的社會環境一樣么?社會環境都完全變了,過去的思想能夠推廣開么?

周公思想的核心就是:敬德保民

這個思想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當時的王公貴族亂用權利,要讓他們盡量遵守道德,保護老百姓,這樣江山才能持久。

但是到了東周,諸侯割據,混戰不到,周天子就是一個擺設,誰都不聽他的,他已經沒啥實力了,現在還講那些過去的大道理是很不適宜的。 孔子撞了一鼻子灰就回去了,然後對大家說,天上的鳥我可以射下來,水的魚我可以紗網捕,老子這傢伙啊,我搞不定他,他就像龍一樣。 第二件事:孔子見老聃的真實目的 孔子回去之後,特別鬱悶,因為他在老聃面前鼓吹周公只是為了和老聃套近乎,只是沒套成功。鬱悶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老聃太厲害了,自己不能在他面前裝,因為直接把自己的目的講出來。

於是,孔子第二次去找老聃,直接告訴老聃,想讓自己的著作放進周朝的圖書館。老聃又一次拒絕了孔子,因為周朝圖書館和檔案室的內容是供天子和貴族學習的,而孔子這人的水平,還不夠資格,同時孔子的私心,老聃一眼就看出來了。 老聃是如何拒絕孔子的呢?

並且是如何把孔子啟發成了「聖人」呢?

老聃說:我們先來說說你的兩個偶像,周公和老耳,周公創了周易和周朝的制度,人家並沒有寫書,《老子》這一本書也不是老耳寫的,只是尹喜的筆記,記錄了老耳思想的精華,因為確實好,才放進了周朝圖書館。你要知道,聖人從來不會去釣名沽譽,今天我告訴你一句話:聖人述而不作!

孔子一聽,有道理,順後大喜,自言道:「聖人述而不作,從今天起,俺不寫了,俺回去只講,讓俺的弟子來記錄,哈哈!」 不管怎麼說,孔子還是非常努力的,最後經過不懈的努力,孔子狠狠的講,弟子狠狠的記,後人再狠狠的整理。於是,孔子靠成了孔聖人了!

二、要讀懂《道德經》,必須要讀懂《道德經》內在的邏輯和真正的內涵

在這方面,南山空同獨創性的將進行了邏輯分類,使得整個《道德經》的內涵立刻綱舉目張,意義躍然紙上。

一般來說,普通人看學習道德經都是把內容逐句逐字的認真看,然後再努力的揣摩和分析每一句話以及每一個詞的意思,哲都是在瞎解、瞎講、瞎學。這一種學習方法簡直和「盲人摸象」一模一樣。

南山空同是如何講解《道德經》呢?

他先對這本經典的內容邏輯結構,做了一個梳理: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講道、下篇講德。

每篇開頭是導引內容,然後分別用兩9部分內容來闡述,每部分內容又分若干個小節來細談。

每一部分到下一部分都有一個嚴密的哲學邏輯結構;

每一節到下一節中間也有一個嚴密的哲學邏輯結構。

這裡只列舉上篇《道經》的邏輯結構給大家分享:《道經》

前五小節是全文導引,分別闡述了:

1、、名與實2、天然道德3、社會道德4、二者關係5、守中之道接下來一共9章32節用來講道經的內容,分別是:1、萬物之理:生、長、收、藏2、認知障礙:無、有、障、礙3、聰明:聰、明4、虛實:虛、實、表、里、分、辨5、言行:言、行6、生化:源、一、二、三7、天地人法:天、地、人、法8、智慧:知、慧9、易理:道、隱下篇一樣,先寫導引,然後分九部分來闡述德的內容,道德經的通篇邏輯結構搞明白了,然後在入手學習內容,一切就變的清晰明了通俗易懂了。例如上篇導引的部分:

1、關於「道」「道可道,非恆道「,道理可以講出來,但是道理並不是不變的,隨著時間空間環境的改變,道也會變,因為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名可名,非恆名」,道理可以用文字或者名詞來描述,但是一個詞的含義並不是恆久不變的,例如太多辭彙其含義都在改變,例如小姐同志這樣的詞,才過來幾十年,含義就改變了。許多辭彙過了幾千年,含義也早都改變了。所以不能單純的從字面去理解,要從當時的含義、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思維角度去理解。什麼是道?要從三方面來講:

1、天然道德:就是自然規律,可以稱為:天道2、社會道德:就是社會規律,可以稱為:地脈3、人性道德:就是人性規律,可以稱為:人倫道不能單純的從一個角度來講,要從三個方面來入手,其實就是人、社會、自然三者之間的關係,搞明白之後,你就可以真正的做到順勢而為了。

無論是國家和企業,其實創造的都是一個社會道德,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不同國家,不同道德規則。

眾多社會道德,違背了天然道德,就像今天只講發展,不管地球一樣,是違背天道的。還有許多社會道德,違背了人性規律,例如古代的婦女纏小腳,一些宗教的對婦女的割禮等等。

我們無論是做國家、企業、還是做人、如果能夠做到符合天道、地脈、人倫的規律的事情,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係,必然會得到非常好的發展。

2、關於「德」

什麼是德呢?

德行,德行,德就是行動,是遵循道德規律來行動,就是德!

三、要實踐好《道德經》,必須要用「天道、地脈、人倫」考量出自在的人生

如何通過《道德經》獲得智慧和自在的人生?南山空同給出了兩個重要的考量維度。一是要從「天道、地脈、人倫」的大趨勢來看,二是要從你自身處於「生、長、收、藏」的不同階段來看。

具體來說,我們在做所有的決策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天道、地脈、人倫」的大趨勢,比如同樣一個商業項目,從天道上講,就是要看到商業項目同網路的挈合發展是一個大趨勢,傳統項目和網路結合本身就是虛實結合、陰陽和諧的大道佐證,這也是商業項目的天道,不可違背。從地脈上講就是要看到社會大趨勢,看到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變化,從而順應趨勢,佔領先機,從人倫上講,就是要看到人性的規律,看到人性對這個商業項目的需求度。「天道、地脈、人倫」三個方面任何一個發生變化就意味著機會的到來,通常來講,地脈和人倫的變化更多一些,而如何看到一個變化是否就是真的趨勢?南山先生又用了道德經一句話來作為標準「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就是這個變化產生後,又有後續不斷的相關變化出現,就意味著機會的到來。

另外,在明悟「天道、地脈、人倫」的同時,每一個人在實踐老子《道德經》的「不爭、無為」核心思想、追求自在人生時也要看看自己究竟是處在「生、長、收、藏」的哪個階段再去處理人生問題,比如在生和長的階段你就不能「不爭」,而是必須要「爭」,不爭就無法生存,就如小孩一樣,看到吃的首先要拿過來,這是生存的必然需求,而到了「收」的階段就不能再爭,而是要多包容多合作,就如一個企業做到了比較大的規模時,就要從競爭轉為競合,多包容小規格競爭對手,多跟競爭對手合作,才能延長企業生命,再比如一個人做到了老總的位置就要多包容員工而不是跟員工去爭,才能有更多員工心甘情願的為企業奮鬥。到了「藏」的階段更不能去爭去奪,而應該華麗轉身,開創一番新事業,就像馬雲從淘寶轉身去做慈善和物流一樣,就像范蠡從治國轉身去做經商一樣,這樣反而能夠延長事業和人生的生命,簡簡單單一個「不爭」就會因為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要求。

講課期間,南山空同還從「太陽、少陽、道、少陰、太陰」和「健康、財富、人脈」等五個層面三個標準闡述了為什麼「好人沒有好報」,怎麼樣做到「好人有好報」,

還有很多精彩觀點,比如如何順應真正的人性,為什麼從自利的角度去做好利人的事情才是長久的事情、才是真正的天然人性?為什麼「天時高於地利、地利高於人和」?如何才能處理好老子講的「損益」?如何處理好老子講的「不忘本心」「為而不爭」?如何才能處理好真正的「淡泊名利」。。。。。。

對了,還有,講課現場還專門選擇了5個人,逐個幫助他們分析了各自在「天道、地脈、人倫」「生、長、收、藏」兩個維度上的人生目標是否合理,如何才能真正享受到他們的自在人生。

聽南山空同講《道德經》,不虛此行。


推薦閱讀:

如果你突然有了100萬,你打算怎麼「揮霍」它?
養一座園,喝茶、賞花、畫畫,享受慢時光 | 花友分享
(2)悲傷也成享受
拍床戲自稱心理很享受的十大女星(圖)
毒品真的能夠帶來性享受嗎?

TAG:人生 | 享受 | 人倫 | 天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