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
美國的教育就象是一個圓,由一個點隨意向四面八方拓展,而中國的教育更象一個正方形,向外的拓展,局限於少數的設計好的幾個方向。我們培養的學生往往因擔心出錯而缺乏挑戰權威的勇氣。成長氛圍極大地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知識傳授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詰問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好學生」。正像楊振寧先生所講:中國的教學太注重演繹,這種教育哲學是要你「在你的腦子裡分清什麼東西是你懂得的,什麼東西是你所不懂得的;不懂的東西不要去沾它,你要沾的東西是懂的;然後來了一個老師,拉著你的手,走到一個你還不懂的領域裡,一直到你完全懂了為止。」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膽子小,老師沒講過的不敢想,老師沒教過的不敢做」。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要想贏得競爭就必須有所發展、有所創新,這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是中華民族走向全面復興的通行證,是我國教育真正從接受教育走向創新教育的關鍵。小學教育必須圍繞這個重點,鼓勵學生打破常規,勇於標新立異。 1.教學觀念轉變。要真正樹立起創新教育觀,把創新人才及其創新能力的培養貫徹到教育各個環節,必須克服兩方面的錯誤傾向:一是為教學而教學,教學活動純粹是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計劃,只要把學生培養畢業送出校門就萬事大吉,或者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評判教學質量的標準,以平均成績高分率衡量教學效果的高低,而不管學生的實際能力如何。二是為創新而創新,不顧學生和課程的實際情況,片面追求新、特、異,最終造成學生無所適從,也達不到真正的創新教學效果。創新教學要把知識傳授與素質培養並重,把基礎知識學習與個性發展並重。 教學觀念的轉變,具體落實在科學的教學建立上。創新教育的核心追求是從知識轉向發展,從繼承轉向創新。教學應克服傳統教育的弊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戰略轉型,是我國教育真正從接受教育走向創新教育的關鍵。培養創新人才需要創新教育,首先需要在宏觀上進行教育思想、教育體制、教育體系、教育模式、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大膽創新,既要大力提倡敢為人先、敢冒風險的精神,又要大力倡導敢於創新、勇於競爭和寬容失敗的精神,創造一個有利於創新型人才成長的良好氛圍。其次需要在微觀上把創新意識帶到人才培養具體過程中,夯實基礎,大膽質疑,突破定勢,使學生想創新、敢創新、能創新、善創新。 2.教師隊伍建設。要培養出創新人才,教師首先必須具備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教師的因循守舊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只能起到抑制的作用。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知識水平,更要注重具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開明」的科學精神,只有了解科學探索的一般規律,具備科學探索的求實精神以及對他人取得成就的「開明」態度,才能正確引導、激勵學生的創新活動,促進其創新能力的提高。當前條件下,關鍵是要加強對整體教師隊伍創新素質的培養。 3.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方法既有其具體性,又有其抽象性,不管是什麼具體的教學方法,只要是適應了學生的學習需要,有利於學生接受知識,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就是好的教學方法。如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等有助於發揮學生主動性的教學方法,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但是,適應創新能力培養,在教學方法改革上,最重要的應該是徹底改革師生之間的關係,教師與學生之間要由原來的教與被教的主從關係,轉變為引導與被引導、服務與被服務的平等的合作關係。 總之,開展創新教育,要以創新教師為前提,帶動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更新觀念,強化素質,具備創新的基本能力;以人為本,注重教學生學會學習;引導興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勵想像,培養創新思維;引導個性,鼓勵學生在「模仿」中創新,充分展現自己的特長;形成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的創新教育的合力。教師要以科學的態度、民主的精神對待學生。創新活動既需要熱烈的內在衝動,也需要寬鬆的外部環境。民主、公正、開明地對待學生,有利於給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以發揮作用的空間,最終達到創新人才的培養
推薦閱讀:
※Capital One人才讓HR們「又愛又恨」,溢價高有些貴,但老闆一定要,投資人也很看中
※寒門易出貴子還是寒門難出貴子?
※假冒的人才為何能通過面試?
※如何看待各種海外人才計劃對於國內大學人才培養的衝擊(利弊都算),以及弊端該如何調整?
※人才紅利與人口紅利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