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藥物過敏的五大誤區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葯能治病,也能「致」病。在藥物不良反應中,有相當數量屬於過敏反應。
藥物過敏是指由於藥物應用導致的過敏反應。常見臨床癥狀表現為皮膚風團、瘙癢、黏膜水腫等蕁麻疹及血管性水腫,嚴重者出現喘息、血壓下降、意識喪失甚至失去生命。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與患者對藥物過敏反應的錯誤認識有密切關係。
下面就來介紹一下常見藥物過敏癥狀認識的五大誤區。
誤區1:吃中藥不會過敏
不少人認為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都是西藥,因為西藥都是化學合成的,而中藥大多數都是「純天然」的。事實上,臨床引起過敏反應者確實以化學合成藥物為多,如抗生素、解熱鎮痛葯、抗毒素與血清、鎮靜催眠葯等。然而,有些中藥也含有不同的化學成分,臨床上有不少患者因使用魚腥草、雙黃連、柴胡、牛黃解毒片等藥物出現了程度不同的過敏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導致死亡。
誤區2:用過的葯不再過敏
有很多人喜歡使用以前用過的藥物,認為以前用過沒事就肯定不再過敏了,這種認識是不對的。殊不知,藥物第一次進入機體後並不發生過敏反應,只有當這種藥物再次進入人體時才會引發過敏,也就是說一般是兩次以上用藥才會發生過敏。攝入藥物的次數越多,產生過敏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剛出生的嬰兒注射青黴素時,通常不需要做過敏試驗,因為在新生兒的體內還沒有產生青黴素抗體。
誤區3:用藥後不久會發生過敏反應
不少人認為藥物的過敏反應都會發生在用藥的過程中或用藥後不久,其實用藥1~2天甚至更長時間發生過敏者很常見。解熱鎮痛葯、磺胺類葯或巴比妥類藥物等引起的過敏反應就會有一定的潛伏期。所以,一旦出現葯疹,在20天內用過的葯都是可疑對象。
誤區4:用藥量小不會過敏
藥物副作用可通過減少劑量來緩解,但藥物過敏反應與用量之間沒有直接關係,有時極微小的用量也會引起強烈反應。例如:有些人在做青黴素皮膚試驗時就會發生過敏性休克,而有些高敏體質的人甚至聞到青黴素的氣味就會發生過敏性休剋死亡。
誤區5:吃藥打針才會引起過敏
很多人認為只有吃藥打針才會引起過敏,事實上凡致敏藥物不論通過何種途徑進入人體都會引發過敏,包括滴鼻、點眼、外敷、吸入、滴耳、栓劑等同樣可引起過敏。
藥物過敏除極少數出現過敏性休克外,絕大多數患者表現為形態各異、癥狀輕重不一的皮疹,輕者為非特異性的紅斑、丘疹伴瘙癢,重者除全身瀰漫皮疹外,還可累及黏膜和重要臟器,並因合併感染和衰竭而致死,如嚴重的剝脫性皮炎和大皰性表皮壞死,鬆懈性葯疹的死亡率可高達5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在重症葯疹患者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開始時所出現的皮疹都無明顯的特徵性,但由於沒有及時停葯,加上治療措施不力,導致皮疹加重。因此,如患者出現皮疹而又不能用其他現象解釋者,均要考慮是否藥物過敏了,要及時停葯並去醫院就診。
推薦閱讀:
※常見的過敏藥物有哪些
※撲熱息痛:最熟悉的藥物傷你最深
※解析喹諾酮類抗菌藥物
※鳥槍換炮,帕金森藥物升級換代(一)
※輕酸呤、金塔清風等葵花盤的療效如何?能治痛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