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啟蒙教育如何進行?
1、對新《綱要》的誤解。新《綱要》要求「要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並將數學合併到了科學領域之中,純數學知識的成分越來越少,特別是小班的數學活動幾乎是完全融合在遊戲與生活活動中,不單獨設立數學學科,因此有的幼兒園忽略了小班的數學教育,這是不科學的。
2、目標的單一化。新《綱要》中關於數學教育,明確地提出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四個方面的目標。我們認為,在小班幼兒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應激發幼兒的興趣,發展幼兒思維能力的敏捷性,訓練幼兒做事認真,具有主動性、堅持性、創造性,教育幼兒勇於克服困難,培養自信心等多項目標,為孩子終生教育打好基礎。然而,我們教師的許多教學活動計劃,只提出數學知識目標的。如小班「看卡片放實物」教學活動的目標是:1.感知3個以內的數量,學習手口一致點數,說出總數;2.學習按卡片的數量放入相應數量的物體。如:「認識1和許多」的教學目標是:感知「1」和「許多」,應用「1」和「許多」表示物體的量,認識「1」。從中可以看出,教師只注重對幼兒進行數學知識的啟蒙,致使其他方面的目標無法完成。
3、幼兒學習的主動性未得到激發。長期以來,教師只強調直觀性,在活動中教師運用圖片、教具演示,以此解釋數學概念。有的老師更怕小班孩子不能遵守操作的規則,放得開、收不攏,從而剝奪了幼兒操作的權利。事實上,幼兒數學概念的形成不是聽老師講,看老師演示就能掌握得了的,數學教育應以理解為重,幼兒必須通過自身對物體操作,在不斷地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中 ,將新知識與已有經驗建立聯繫和溝通,建構數學概念,年齡越小的幼兒越是如此。 有研究表明,在數學活動中更多從事操作活動的孩子,更有可能在其生活世界與數學世界之間建立橋樑。
二、小班數學啟蒙教育的實施策略
1、活動內容的系列化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科學性很強的學科,其知識的本身是相互關聯、系統有序的,前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曾經說過:「數學知識好比鏈條,掉了一小環,下面的內容就不懂了……」我根據數學知識的特點和幼兒認知發展的規律選擇最適合小班認知的「形」開始教學。在此基礎上,我以數形結合為指導思想按系列來安排小班幼兒數學活動的內容,滲透分類、排序、圖形、集合、對應、數量等數學知識,內容注意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如對正方形的認識,設計系列為:感知正方形、尋找正方形、圓圓與方方(區別圓形與正方形)、正方形拼搭組合,方形變變變(排序)。幼兒在與圖形的反覆互動中獲得有關正方形的經驗。
2、活動過程的遊戲化
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活潑的遊戲緊密結合起來,是幼兒擺脫枯燥、抽象的數學概念,在歡愉、輕鬆的氛圍中主動參與,自發地學習。在應用數學中獲得有益的經驗。幼兒遊戲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運用多種感官的遊戲、運動性遊戲、智力遊戲、競賽性遊戲等,在遊戲中要注意:
(1)環節的情景性
小班幼兒的情緒容易受感染,生動的遊戲情景能牢牢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他們忘記自我,完全地投入到情景的角色中去,從而主動地感知數學。例如:在大小分類時,我利用幼兒喜歡的「超級變變變」節目,請幼兒來當一回魔術師,將圖形從小變到大或從大變到小,幼兒在做魔術師的情景中感知了序列中的遞進、遞減關係。教師在設計遊戲時,要注意情景的安排要有助於幼兒掌握數學初步知識,有利於幼兒觀察力、思維力、想像力的發展,情景不要太新奇、複雜,以免分散幼兒的注意力。
(2)活動的操作性
小班幼兒的直覺行動思維決定了他們在學習數學時只有通過自己的操作,對物體的擺弄才能更好地理解一些數學現象,也只有讓幼兒動起才能滿足幼兒好動的特點,在幼兒主動的探索、操作中積累感性經驗,內化數學知識。間隔排序對於小班的幼兒具有一定的難度,我將要求滲透在串項鏈、裝飾圍巾、製作生日蛋糕中,在創造和感受美中,幼兒理解了間隔排序,有的幼兒還能進行兩個隔兩個排序或進行三維排序,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3、活動材料的實用化
學具是指提供幼兒在數學操作活動中,通過直接觸摸幫助自己獲得知識的用具,是幼兒獲得認知的介質。數學操作活動中,學具本身具有暗示性,適宜的學具能夠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慾望,以及成功的心理體驗。在幼兒操作學具的設計與提供上,我們注意:1、注意學具的色彩、大小、數量適合小班幼兒使用,能引發幼兒操作的興趣。同時為適應幼兒不同的學習速度和學習策略、開發每個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提供不同難度的數學活動材料,滿足每個幼兒的發展需要。 2、材料的設計與目標一致性,在滿足目標的前提下實現實用化,為多項活動服務。3、材料的多樣性體現在同一目標設計相同名稱遊戲,提供不同操作材料;同一目標設計不同名稱遊戲,提供不同操作材料。4、趣味性,注重發揮學具半具體、半抽象、操作性和可變性的特點,使幼兒在有趣地操作中,學得其樂無窮。促使幼兒學習興趣、自信心、堅持性、自制力等方面的得到培養和鍛煉。如:在幫助幼兒建立數物匹配概念時,我為能力較弱的幼兒提供了「給小動物送點心」「自選數字戴戒指」等實物材料,能力強的幼兒設計圖片與數字匹配的遊戲「給小動物送點心」、「春遊快車」、「轉轉筒」,幼兒在與各種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思維的火花進行碰撞,內化數學知識。
4、活動途徑的日常化
日常生活中存在無數數學的契機,利用日常生活中充滿數、量、形等知識的內容進行數學教育可以使幼兒在既輕鬆有自然的情況下獲得簡單數學知識。數學知識也只有運用到生活中,才能更大地發揮它的作用。如上下樓梯時進行數數;遊戲請幼兒比較玩具與幼兒人數的多少,思考如何將玩具與幼兒人數相等;整理玩具時,請幼兒討論歸類的方法。同樣在散步、勞動、參觀等活動中都可以有機、靈活地滲透數學知識,讓幼兒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使數學教育融入到幼兒的實際生活中。
5、課程領域的整合化
幼兒教育非常注重課程的整合,就是在教學中將各大領域的內容進行有機滲透,這樣更有利於喚醒幼兒的生活經驗,也更能使幼兒內化新經驗。數學如能很好的滲透到各科教學中,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在《折飛機》的活動中滲透比較遠近,幼兒很容易就在飛機比賽中理解這一概念。在音樂遊戲《我學青蛙跳》尋找荷葉小屋過程中明白 「里」「外」的含義,在科學活動《各種蛋寶寶》中學習了分類,在美術活動《撕貼車輛》中幼兒鞏固了對圖形的認識。在社會活動《認識我自己》中滲透高矮概念,嘗試按高矮排序。其實,每一個教學內容包含的方面不可能是單一的,重要的是老師要挖掘內容中的教育因素,將數學與各科內容有機整合,開發每個活動最大的教育能量。
6、指導方式的個別化
活動中教師的指導對於數學活動有效的開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指導做到三個「最」:最少的干預,最多的觀察,最大的鼓勵。對幼兒來說,操作的過程要比結果更為重要,教師要仔細觀察幼兒的活動,了解他們的想法,當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對幼兒的表現進行合理的分析,確定相應的指導方式。如學習實物與點卡匹配時,傑傑排好實物卡後呆坐在座位上,我提醒到:「快給小動物送小餅乾」。傑傑眼中還是很不知所措,我再提醒:「給小動物送一樣多的餅乾。」了解操作的要求後,傑傑邊點數邊操作很快完成了任務。琳琳的情況就不同了,從她平時的表現看,她對4以內的點數還不能熟練的掌握,我就為她減少了卡片的數量,並鼓勵她在正確點數的基礎上尋找相同數量的卡片匹配。根據幼兒的能力、氣質進行個別化的指導,使幼兒在學習中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
總之,對小班幼兒進行數學啟蒙教育,要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成為活動的主體,是主動活動者,這樣數學活動才能豐富幼兒數學的感性經驗,才能真正起到了操練幼兒思維的作用,使數學成為思維的體操。
推薦閱讀:
※《佛典啟蒙輯要》序
※為什麼說0~6歲是兒童進行英語啟蒙的「黃金期」?
※中醫啟蒙三:中醫陰陽學說
※啟蒙古典勤學箴言100句 喜樂至人 釋譯
※外語能當母語一樣學嗎? 過早啟蒙會阻礙母語的發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