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愛搶東西、愛攻擊、愛咬人?這篇文章教你專治混世小魔王!

  前幾天群里的媽媽們又在討論者,糾結著,為什麼寶寶總喜歡搶別人手裡的東西呢?

  想想我家默默也是這樣,自己手裡拿著一個玩具,玩夠了扔了,但是當我把他扔掉的玩具重新撿起來玩的時候他就立馬過來搶了,搶到手裡玩了一會兒又扔了,我再撿起,他又過來,如此反覆......

  看到別的寶寶吃東西,默默伸手要拿,我們給了他一模一樣的,可是他不要,就是死盯著人家手裡的零食,我的朋友過來玩時,我們在一起討論了這一點,她家孩子也有這樣的情況,突然想起我們小的時候,那時只要看到別的小朋友手裡拿什麼,總覺得是好的,想去玩一玩!可能所有的孩子都差不多吧!都會經歷到這個階段!

總結了幾點寶寶喜歡搶別人東西的原因寶寶為什麼喜歡搶別人的東西好奇心

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上,定然要不斷的對周圍的一些新事物進行認知,好奇心是特彆強的,當他看到別人手裡有東西在玩的時候,他便在想,這人到底在玩什麼呢?好想看一看啊!

寶寶為什麼喜歡搶別人的東西佔有欲

可能寶寶天生就具有一定的佔有慾吧!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的,自己想拿就拿,完全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和「別人」的,到底有什麼區別!

寶寶為什麼喜歡搶別人的東西新鮮感

  自己的玩具玩夠了扔了,看到別人在玩另一個玩具,寶寶自然會對別人手裡的產生巨大的新鮮感,即使別人是和他剛才玩一樣的玩具或者說是把他剛才扔掉的玩具重新撿起來玩的,寶寶還是會產生很大興趣,因為他心裡會有疑惑——剛才我明明扔掉的,他為什麼現在玩的這麼津津有味的,是不是哪裡還有更新鮮的東西我剛才沒發現呢?

寶寶為什麼喜歡搶別人的東西寶寶的年齡特點所致

  寶寶年齡還小,並不理解「從屬關係」,分不出玩具或者食物是「你的」、「我的」,不管誰的想要就伸手。

  寶寶為什麼喜歡搶別人的東西成人的:教養不當

表現在:

  一、成人的嬌寵,造成寶寶以自我為中心。

比如抱著寶寶去散步,看到別人吃什麼,就叫寶寶去搶,表面上像是在逗寶寶玩,實際上在無形中會培養寶寶的自私心理!

二、對寶寶的自控能力培養不夠。

  當寶寶伸手要別人東西的時候,即使寶寶還小,大人也要對他說,不要隨便要別人的東西,等等我們回家拿或者自己去買!

  一點點的小寶寶喜歡搶別人的東西,或許還會被人理解,覺得好玩甚至覺得寶寶很可愛,但是切記不要因為這一點就疏忽了對寶寶的教育,一天天長大了就養成了壞習慣,自私無理取鬧的性格或許就這樣慢慢形成了!

  所以家長在發現寶寶有這樣的行為時,要儘可能的制止,讓他慢慢理解什麼叫物品的「從屬關係」,如果想要玩別人的東西,一定要徵求別人的意見,有禮貌的和人家商量等等,在一起玩的家長也應該溝通配合一下,當各自的寶寶隨便要被人東西時,不要輕易的就滿足他!

關於孩子在幼兒園玩具被搶的問題

  在幼兒園我引導孩子被搶了玩具告訴老師,孩子入園一年了,可是每次被搶了,孩子除了告訴老師就是哭。

  我很擔心孩子的性格因此變的懦弱,孩子知道打人會疼,所以他不打人。可是被打了被搶了,只會謙讓告訴老師,這樣對男孩子的陽剛氣的培養是不是不對呢。

  後來我告訴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處理被搶玩具的問題,可以選擇搶回來,可是兒子告訴我在幼兒園裡「 他的玩具被小朋友搶走了,他搶回來時,被老師批評了 」還說媽媽說的不對。

  我很困惑,到底要不要引導孩子反抗呢。孩子哭表示他委屈,長時期這樣壓抑會不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呢?

是呀,玩具被搶之後,孩子不能打人表達自己的不滿,也不能搶回自己的玩具。做媽媽的「擔心孩子如果經常被其他小朋友欺負而變的懦弱,沒有男孩子的剛陽之氣」 一定會很疑惑。

  這種擔心也是非常有道理。那麼到底應該什麼樣的做法是正確的。

孩子們在一起玩時,難免會磕磕碰碰,比如出現打人、搶東西的情況。這在學齡前的孩子的身上發生的情形比較多。

  不論是打人或被打的家長,面對這樣的情形時常常會比較著急,不知如何應對,希望能夠避免讓孩子出現這種行為。

  在回答問題之前,先說孩子之間發生的衝突,父母可以如何應對

對於幼兒之間的爭執,如果父母在孩子身邊,我以為,在孩子不受很大傷害之前,父母不要馬上輕易地採取行動干預。而是可以用「不理睬」的辦法,只是觀注。

  如果孩子一碰到問題,父母馬上干預,這樣會讓孩子喪失了學習如何與其他孩子打交道的好機會。

  只要在孩子沒有被傷害的前提之下,我們可以先讓孩子試試,是否能夠自己解決。在孩子的一生中,將會經歷無數類似的情況。

  幼兒的時候,可能是玩具,而成人之後可能有更多讓人垂涎的東西:金錢,名譽,升職等不勝枚舉。

  現在孩子在幼兒園中所經歷的其實只是現實生活的一個縮影。強中自有強中手,父母總不能一輩子跟在孩子身後保護孩子,或總是讓孩子求助於人。

其次如果孩子的玩具被搶,那麼要看孩子本身對在玩的玩具被搶是否很在意。

  很多時候,幼兒和成人的感受不同,有些事情讓成人很氣憤,但幼兒根本不在乎,所以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感受來判斷孩子的心理。

  比如孩子玩具被搶了,但孩子並沒有表現對這個被搶的玩具很在意或不開心,而是找到其他自己喜歡的玩具玩起來。

  那麼父母也就無須擔心。我覺得父母應該高興,因為孩子有很強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

  現在來看這位媽媽教給孩子解決方法:

  1、幼兒園,玩具被其他孩子搶了,讓孩子告訴老師。

  這個方法有一定的好處,但也有欠缺的地方。因為一般來說,幼兒園有許多孩子,而每個班級的老師又不多,不可能對班級中每個孩子時時刻刻都能關注。

  如果經常讓孩子把自己和其他孩子的糾紛告訴老師,讓孩子幫助處理。

  我覺得久而久之,老師會覺得很煩操。

  況且如果每一次都是由父母/老師出面,將東西從對方手裡拿回來,這又會防礙孩子自主發展其社交的能力,也就是遇到問題,事事依賴父母或老師而沒有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2、讓孩子把被搶的玩具搶回來

  教育孩子把玩具搶回來,我覺得也不妥。因為孩子還小,有可能不理解父母所說的「為保護自己的利益而搶回自己的東西」,如果一旦孩子的理解有了偏差,就容易給孩子造成任何東西都可以去搶的概念。這樣父母將又會面臨新的問題。

值得慶幸的是,孩子的玩具被搶,這種情形也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因為這給父母提供了引導孩子學會如何處理問題,解決衝突的最好機會。

  那麼父母怎樣才能既教育孩子正確的行為規範,又教會孩子懂得如何捍衛自己的東西,保護自己的利益?

如果孩子堅持要爭搶這個玩具,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用平靜的方式有效處理衝突,而避免使用抱怨,攻擊性行為或者哭泣。

  當然父母也要讓孩子知道:

  如果有些東西孩子不願與人分享也未嘗不可。比如玩具還沒有玩完,就不一定要給其他孩子,可以等玩完之後再給其他孩子。

  也不妨引導他們與對方協商或用其他玩具交換,這樣就可以避免讓孩子一味的謙讓。當然這些道理,如果父母只是憑空給孩子講,他們很難明白的。

  如果能將一些道理或方法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在家給孩子做演示,並和孩子一起練習,那會更有效。

父母平時可以創造機會讓孩子結識更多的玩伴。比如主動邀請孩子的小夥伴,或者熟悉的小朋友來家和孩子玩。

  通過孩子在家實踐和體驗處理和其他孩子爭搶玩具紛爭,讓孩子掌握和其他孩子協商的方法。

  如果父母看到孩子的夥伴要搶孩子在玩的玩具車,父母可以用以下的步驟教會孩子:

  1、父母可以問孩子,他是不是想繼續玩他的玩具車。

  2、讓孩子知道,如果他還想玩他在玩的玩具,不願給其他孩子玩,沒有關係,可以對其他孩子說:我還沒有玩兒夠,等一會兒再給你好嗎?或者:我還要玩一會,但你可以玩我的毛絨小猴(其他孩子願意和人分享的玩具)。

  3、告訴孩子,如果他確實還想要玩那個玩具,他可以用力抓緊玩具繼續玩,不要讓給別人。

  4、當然,如果孩子已經不想要玩玩具車,而寧願玩其他的玩具,比如穿線玩具,那麼就可以把玩具車給小夥伴。

如果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還不是很強,就需要父母和孩子雙方共同努力。父母可以教會孩子一些簡單的句子,讓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並讓孩子在家反覆操練。

  直到孩子能夠不在父母的提醒之下,自然地使用這些語句,自信地回答同伴。正確使用語言而不是用武力進行溝通,會讓寶寶變得自信且贏得更多的朋友,進入幼兒園後這一點尤其重要和明顯,因為那裡沒有父母的呵護,完全是靠自己。

最後,我覺得要解決孩子之間爭搶玩具,還是應該讓孩子學會如何與其他孩子分享的有效方法。

總之,請父母要記住的重要一點是,要改變孩子這種行為不是一次兩次就能夠完成的,而是需要經過父母多次反覆的強調和練習,才能讓孩子慢慢地學會習和適應。

  但是如果他們一旦掌握了新的溝通方法,很快就會將其應用到他的社交生活中,孩子也會變得更自信。願我們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堅強,自信,善於解決人際糾紛的成功人士。

小孩子搶東西 一句話就夠了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優秀和明智的父母總是以社會對孩子的要求去要求自己的兒女。」具體怎麼講?下面案例,給您啟發。

  做一個「自私」的家長

  很多次,我和前來拜訪的朋友喝茶,他們的孩子都會來玩我們的茶水,我們大人用盡各種辦法,都很難擺脫孩子的打擾。

  一次我來了靈感。「這是我的!」當孩子要玩我們的茶杯時,我伸手按住了桌上的茶杯,孩子立刻就走開了。

  「這是我的!」這是一句成人在兒童面前主張自己權利非常有效的語言。然後必要的肢體語言,如大人抓握住自己不放手,孩子很快就會學會尊重他人的物權。這與孩子建立自己健康的心理疆界切切相關。

  成人能夠用平等對話的方式在兒童面前有效主張自己的權利,對孩子的尊重則得以實現,否則我們會因為惱怒對孩子採取哄騙、命令、控制、搶奪、嘮叨、威逼利誘等非人性的方式對待孩子,在我看來,這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傷害孩子。

  今天看到上面的文字,我很有共鳴!因為我最近對待孩子的要求時,也會直接了當地主張自己的權利,比如,當我和銘媽在聊天時,他來打斷我們說:「不要說這個話了,爸爸陪我玩!」我會對他說:「粑粑麻麻正在聊天,這是我們的時間,不是陪你玩的時間。你不能指望粑粑麻麻隨時都陪你玩。」

  我想,通過這種方式,他很快就會明白地球不是圍繞他轉的,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權利。

  再比如,有時吃西瓜,他吃了自己的那一份,然後跑過來要吃我的,雖然我的第一反應是給他吃,但是我很快就抑制住這種衝動,然後對他說:「這是爸爸的西瓜,你的已經吃完了。」

  然後當著他的面,大口地吃起來。當然,有時看他實在很饞的樣子,還是忍不住要給他吃,但是我會先對他說:「這本來該是我吃的,但是我愛你,願意請你吃。」然後,我會愉快地把西瓜給他。

  我想通過這樣的示範,他一定會學到:

  (1)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是他想要就能要的;

  (2)有禮貌的孩子一定會有更多的機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3)分享東西給喜歡人既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也是一種表達愛的方式。

如何應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另外在幼兒中,攻擊行為並不少見。孩子們往往通過行動來表達他們對事物,周圍人物所懷有的各種不同強烈的感受。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多表現為對其他幼兒身體的攻擊,如:打人、挖人、咬人等。那麼對於孩子的攻擊性行動,怎麼做?這裡只是我自己的總結,和大家一起討論。

  第1步:觀察和學習

  通過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可以幫助父母了解到孩子採取攻擊性行動的模式,這樣可能會有助於找出孩子行為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父母可以使用此信息來決定應該採用的最佳方式來應對孩子的行動。

  在孩子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事?

  孩子在何地使用攻擊性行動:在家?在託兒所?購物商場?爺爺奶奶家?小朋友的家?以上這些地方都有發生? 或者只要是孩子去的地方,大多數都有孩子使用攻擊性行為的情形?

  如果孩子僅僅在某一個特定的地點:比如,幼兒園,有攻擊性的行為,那麼會不會是那裡的環境(比如太擁擠,太明亮,太吵鬧了等),觸發了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嗎?

  孩子的攻擊性行動是不是指向某一個特定的人/孩子,還是一群人?或者,是指向孩子玩伴中/圈子中(幼兒園的班級中)隨意的一個孩子?

  孩子的攻擊性行動通常在什麼時候會發生?例如,午睡之前,孩子覺得有點累的時候?或者是在從一個活動到另一個的過渡期?這些情況下產生的壓力常常是孩子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常見的誘因。

  在孩子採取攻擊性行為之前,發生了什麼事之前?例如,是不是父母剛剛告訴孩子,要上床睡覺了,所以不能再看電視了?或者是和孩子在一起玩的小朋友搶走了孩子正在玩的玩具車?

  最近孩子的世界有沒有發生變化,這些變化讓孩子感到心煩意亂,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悲傷,或者感到不太安全?

  比如:剛開始幼兒園生活,在幼兒園換班級和老師,搬家,孩子喜歡的寵物生病了等。這些新情況都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因此不能夠控制自己的衝動。

  其他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孩子的生長發育階段:孩子採取的攻擊性行動是不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比較典型的行為?

  例如,幼兒時而發生一些打,咬的現象還是正常,但如果孩子在一周內多次咬其他的小朋友的現象,那麼就應得的父母的關注。

  孩子的個性: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反應孩子接受了解世界的某種方式?

  例如,一個非常容易緊張,敏感的孩子如果來到富有刺激的環境(比如幼兒園自由玩耍時間)時,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

  孩子可能用咬人來應對---也許這樣他可以給自己製造一點空間距離來保護自己。如果父母把對生人不太容易接受的孩子交給新保姆,孩子因為恐懼而採取攻擊性行為。

  其實,幼兒也會和成人一樣,常常用憤怒來表達自己的恐懼感。

  父母自己的個性和經歷:

  孩子攻擊性行為是不是非常困擾父母?如果是這樣,為什麼呢?有時候,父母自己小時候的經歷,例如:自己父母的要求非常高,那麼這種要求也反應在現今自己的育兒方式上。

  如果自己父母要求自己吃飯時不能邊吃邊玩,那麼如今看到孩子吃飯時不同地動來動去時,一定會很生氣。

  如果父母能夠認識到這種情況,那麼在應對孩子攻擊性的行為時,也能根據孩子的年齡,發展階段,採取更有效的應對孩子的方法。

  這裡是可能引起孩子攻擊性行為的部分原因,供大家參考和討論:

  嫉妒:希望得到別的孩子的同樣的東西/玩具;用最快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衝動:缺乏自我控制,性急,容易感到沮喪,不能長久地集中注意力。

  保護:使用攻擊性行為達到自我防禦,或恐嚇其他孩子。

  缺乏溝通技能:由於缺乏用辭彙和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說:「這是我的」,缺乏社交技巧。

  控制欲:測試父母設置的規矩和限制或試圖獲得權力。

  沮喪:在一個很封閉的地方有太多的孩子在一起玩,沒有足夠的玩具在小朋友之間分享。

  試圖引起別人的注意:認為咬人是一種快速,確保能夠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模仿:模仿一起玩的其他孩子咬人的行為。

  生活壓力:經歷家庭中緊張的情緒,疾病,壓力,死亡,新的學校,搬家等。

  習慣:由於父母沒有及時制止,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成為一種習慣,很能 改正。

  父母對於孩子的攻擊性行動的感想如何?看到孩子抓人等攻擊性行動時,父母是不是可以先平靜下來再應對孩子?

  自己幫孩子應對攻擊性行為的方法是不是有效?如果有效的,那麼在什麼地方?沒有效果又是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沒有效?當孩子採用攻擊性行為時,您覺得孩子從您身上學到了什麼樣的處理方式呢?

  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應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1、保持冷靜

  這是父母應該採用的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在和孩子交談之前,先嘗試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

  父母能夠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可以讓孩子平穩下來。如果父母的情緒較為激動,或者很氣憤,這樣也會給孩子讓孩子感到沮喪很同情。記住父母是孩子最堅強的後盾,他們需要你的幫助。

  2、提前預防

  根據對孩子的了解,提前採取措施,預防孩子採用攻擊性行動。比如,孩子比較害羞,不容易很快融入新環境,那麼父母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可以帶孩子去幼兒園看看,或者看看孩子的小朋友中有沒有和孩子上同一個幼兒園的。在開學之前,多讓孩子們一起玩。

  也可以用假扮遊戲,模仿幼兒園,在家中的角落為孩子設置幼兒園的環境,父母和孩子一起玩有關幼兒園的假扮遊戲,父母做老師,對可能在幼兒園中出現的活動跟孩子一起排練,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換新環境的恐懼心理。

  3、預先告訴孩子即將發生的變化,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

  比如:星期天上午,孩子正在看電視,父母決定呆一會兒上街。父母可以在出門10分鐘之前告訴孩子,我們過5分鐘就要出門了,你可以再看5分鐘的電視哦。

  再比如,孩子在小朋友家玩得很高興,不願回家,那麼父母在準備帶孩子回家之前的10分鐘,告訴孩子我們再玩10分鐘,就要回家吃飯了。

  並讓孩子自己選擇在這10分鐘內要玩的遊戲(給孩子選擇可以讓孩子感到有控制力,這樣可以減少孩子採用攻擊性行為)。

  4、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心情和行為

  這種自我意識能夠幫助孩子學會以積極的方式來管理處理自己的感情。例如,告訴孩子:我知道讓你停下你在玩的遊戲,和媽媽一起出去你很不高興,那麼你可以選一本自己喜歡讀的書,這樣你可以在車上看你喜歡看的書了。

  或者,我們可以在車上一起玩「我暗中看到(I Spy)的遊戲,好嗎?。父母也可以讓孩子提議自己在車上想要玩的遊戲。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慢慢學會如果控制自己的情緒的技巧,正確的應對對自己具有挑戰性的情況。

  面對幼兒,父母可以用語言教給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爸爸把電視關掉了,你不高興,是吧?這樣,我們一起來玩這個很酷的球,看看怎樣能夠讓它跳起來。

  5、用語言和行動來傳達信息

  語言本身可能並不能足以讓孩子停止攻擊性行為。為了幫助孩子理解父母的要求,父母可以使用一個具有權威的,自信的的語調。同時,用行動來「停止」孩子的行動。

  比如,孩子咬了一起玩的小朋友,父母可以邊用手握住孩子的手,邊看著孩子的眼睛,告訴孩子:打人不對,讓人感到很痛。父母要記住的一點是,讓孩子改掉壞習慣,要經過不斷反覆的行動。

  6、製作每日日程表

  用每日作息表培養孩子好習慣中給大家介紹了用日程的方法,幫助孩子牢記每天的生活習慣,作息日程。有了日程表做依據,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有最基本的了解。這樣減少孩子在生活中對無知,或突發事件而引起的不安感。

  幫助孩子(2歲半至4歲)明白自己行動所帶來的邏輯和理性的後果

  指出孩子行為所帶來的後果:你打Lisa後,她覺得很痛,開始哭了起來。她感到很傷心也很生氣,她不想跟你玩了,這樣你也很傷心。

  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學習一些社交技能,這樣的話,孩子下次再遇到相似的情景,就明白用什麼方法來應對。

  比如:如果下次Dan 要玩你的玩具車,你不願意的話,可以告訴他,我現在要玩,等我玩好了,再給你玩。

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進行教育時,父母一定要教育一致,說到做到。

來源:新浪瑪希婭育兒博客 爸媽堂 網易 版權歸原作者

編輯整理:紫晶逸蘭


推薦閱讀:

什麼是岩茶,我敢保證,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當你在挽回與不挽回之間迷茫時,真應該看看這篇文章
糖尿病健康食物不能想當然,看完這篇文章才明白!
讀完這篇文章後,你還想成為安迪一樣的女子嗎?
【中藥養生】冬蟲夏草有幾種吃法?這篇文章算是整理全了!(七)

TAG:寶寶 | 文章 | 東西 | 這篇文章 | 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