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業談疼痛:頸椎病的分期與分型(十六) Ⅱ

培恩e學,已不是簡單的公眾號

郭守魁13220801780

疼痛病的治療誤區

1.只重視椎管外原因,不進行椎管內的檢查和治療。

現在由於軟組織外科學和姿勢調衡療法的發展,椎間盤是受害者,椎間盤突出是結果不是原因,通過調節軟組織可以治療椎間盤突出,這些論點成為疼痛治療的新發展方向,但是以前的疼痛臨床治療證明,椎管內治療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許多椎管外劇烈疼痛經椎管內治療後可馬上消失。椎管內治療不是只有手術一種方法,椎管內注葯和針刺,脊柱手法矯正,椎旁肌的切割松解都可改變椎管內組織的病變和位置關係,起到治療作用。在椎管內治療同時對椎管外軟組織的強壓痛處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椎管外軟組織病變可引起椎管內病變,椎管內病變可引起椎管外軟組織病變,椎管內和椎管外可互相治療,病輕時冶療一方病就痊癒,病重時要共同治療。

2.只重視肌肉筋膜軟組織病變而不重視治療神經。

神經是疼痛產生的關鍵因素,雖然大多數情況是由別的組織壓迫引起,但對神經的直接治療能迅速緩解疼痛,有助於病變恢復。歷史經驗證明神經阻滯不只止痛,還能治疼,雖疼痛療法越來越多,但神經阻滯在疼痛治療中的作用仍然很重要,由於神經支配和營養肌肉,通過對神經的治療可迅速緩解或消除肌肉疼痛。神經功能失常引起的肌肉病變,應以冶療神經為主,如頸椎病引起的肩疼,雖然形成肩周炎造成肩關節肌肉粘連,也要首先治療頸神經。梨狀肌壓迫坐骨神經形成神經疼,要治療梨狀肌為主。

3.只重視肌筋膜軟組織病變而不重視骨骼移位。

過分強調筋柔骨正,讓骨頭自己回家,因為每塊骨頭與多條肌肉相連,只要有一條肌肉不正常,骨頭就不能複位,而用外力讓骨頭複位可同時對多條肌肉產生治療作用。肌肉損傷引起的骨頭移位,骨頭移位角度小,只有一條肌肉損傷,應以治肌肉為主。骨頭移位引起的肌肉損傷,骨頭移位角度大,肌肉損傷數目多,應以治骨頭複位為主。

4.只重視對疾病原因的祛除,而不重視對損傷肌肉的修復治療。

現在的新觀點是背腰部的損傷是由於胸腹部肌肉的過度牽拉引起,特別提倡對腰大肌,腹直肌,斜角肌前方肌肉的治療,認為它們是加害者,背腰部疼痛肌肉是受害者,歷史經驗證明,對背腰部疼痛部位的治療會取得很好的臨床療效,所以對疼痛部位的治療至關重要,疼痛部位和發病原因要同時治療。

5.只重視深層組織的治療而不重視淺層組織的治療。

傳統醫學很早就說過病在淺者取之淺,病在深者取之深。現代針灸研究證明,刺深層組織影響局部,刺淺層組織影響範圍廣,筋膜表淺,淺刺才能對筋膜影響而起到遠端治療作用。疼痛部位是一個立體結構而不是平面,要根據病情需要選擇針刺深度

6.只重視病變部位而不重視整體,這是不正確的。

要重視整體和局部的關係。對疼痛部位的治療雖然重要,但在治療同時要注意檢查整體和鄰近組織的狀態。整體是指機體的整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因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是一個有反應的生命體,治療效果即與治療方法有關,還與機體的身體體質和反應性有關,臨床效果是治療方法作用於機體產生反應的結果。人體對治療有應答反應病才能很快痊癒,應答過強則會有很重的後遺反應,幾天才會消失,應答過弱則病人反應小。祛病慢,同樣的冶療方式作用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所以在冶病時要把病人的體質考慮進去,根據病人各自的情況選擇恰當的治療方法和刺激強度,這樣才能提高臨床療效,讓病人舒服地治癒病。這就是中醫的個性化冶療,不同於西醫的共性化治療,是二十一世紀最先進的冶療方式。

7.應該重視鄰近組織狀態與病變部位的關係。

在治療局部效果不理想時,要對病變部位的上下關節以及遠端部位進行檢査冶療,有時會收到很好的臨床療效。上位頸椎及頭部病變要注意檢查治療下位頸椎,頸胸結合處及上位胸椎是否有異常。肩及上肢病變要査頸椎,臀及下肢病變檢查腰椎,下腰痛査胸腰結合部,膝關節病變上查髖關節周圍肌肉和腰椎,下查小腿部肌肉和踝關節。身體後側有病應檢查身體前側有無異常。

8.要重視軀體疼痛與心理疾病的關係。

有研究證明疼痛疾病超過半年以上,就會伴有抑鬱癥狀。心因性疼痛也很常見,病人的心情也影響疼痛的程度和預後。軀體性疾病可伴有心理性癥狀,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心理性疾病也可表現為軀體性疼痛,疼痛是一種主觀感受,受心理情緒影響很大,有時可配合服用抗焦慮,抗抑鬱藥物治療。

9.人體有代償能力

機體形態異常不一定昰產生癥狀的原因,眼見的也不一定真實,要仔細分析形態異常和癥狀,看兩者是否紊合,找出真正的致病部位和原因。

在冶療時要注意對全身的調節,使人體能最大抵抗力和免疫力治癒疾病,有時病由醫生治癒,有時我們把病人狀態調好了病人自己會把病治癒,所以不要總盯著病變部位,有時調節病人整體狀態更重要。

所有病的癥狀都是病人受到損傷後調整的結果。

所有冶療效果都是病人對治療反應的結果。

修機器修到啥樣是啥樣不會改變,給人治病同樣冶法用到不同的人是不一樣的結果,是人反應後的結果。所以冶病時不要忘記人的體質狀態,比關注病更重要,人好病就好,應治人為主。

結構針灸定位標誌

傳統針灸以酸麻感,循經感傳是針刺到位的標誌,結構針灸是在新的理論體系下的針刺方法,是以針刺筋膜,肌肉神經組織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新的針刺療法,所以針感標準也要區別與傳統針灸。我認為可用電針來確定針刺部位,刺到神經有兩種感覺。如刺激到感覺神經則會有沿神經走行部位產生串麻感,如刺激到運動神經則會使神經支配的肌肉產生收縮運動而出現跳動,所以臨床上應以串麻和跳動的部位來確定針刺是否到位,如果有感覺部位不是所要治療部位,則要重新調整針刺方向和深度,以針感達到要求部位為度。

為掌握這種技術,應熟練掌握解剖知識,不但要詳細了解肌肉神經的分布部位深淺,還要掌握神經肌肉功能,當針具通電後要知道出現的反應代表刺激到什麼組織,例如如大趾背屈是什麼肌肉神經受刺激產生?外側三趾跖屈是什麼神經肌肉受刺激?拇指麻代表哪個神經受刺激,要心中有數,這樣才能準確地對病變部位進行治療,取得很好的臨床效果。

體格檢查

1.拉斯特徵

患者常用手抱著頭固定保護,以免在行動中加劇頸椎病變部位疼痛,頸椎結核患者此征為陽性。

2.深呼吸試驗

患者端坐凳上,兩手置於膝部,先比較兩側橈動脈搏動力量,然後讓患者儘力抬頭做深吸氣,並將頭轉向患側,同時下壓肩部,再比較兩側脈搏或血壓,若患側橈動脈搏動減弱或血壓降低,即為陽性。說明鎖骨下動脈受到擠壓,同時往往疼痛加重。相反,抬高肩部,頭面轉向前方,則脈搏恢復,疼痛緩解,主要用於檢查有無頸肋和前斜角肌綜合征。

3.挺胸試驗。

患者立正站立,挺胸,兩臂後伸,此時若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臂和手部有麻木或疼痛,即為陽性。用於檢查有無肋鎖綜合征,即鎖骨下動脈及臂叢神經在第一肋骨和鎖骨間隙受壓迫。

4.壓肩試驗。

檢查者用力壓迫患側肩部,若引起或加劇該側上肢的疼痛或麻木感,則表示臂叢神經受壓,主要用於檢查肋鎖綜合征。

5.超外展試驗。

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將患肢被動地從側方外展高舉過肩過頭,若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即為陽性,用於檢查鎖骨下動脈是否被喙突及胸小肌壓迫,即超外展綜合征。

醫學研究證明壓迫血管主要是肌肉軟組織緊張攣縮引起,與頸肋關係不大,因為頸肋是先天發育的,病人以前無癥狀。通過上述檢查,可以發現病變部位,進行合理治療。

(未完待續)

說明:

本系列文章內容是我向醫學前輩學習所得和自己在臨床工作中的經驗總結而成。有些內容可能與前輩所寫的相同,有些內容可能與前輩所寫的不同。不論相同不同,都是我真實的認識,尤其是操作方法,都是臨床驗之有效的才寫出來推薦給大家,請大家批評指正。


推薦閱讀:

疼痛,不只是一個人
緩解肩頸疼痛,要特別注意這3處肌肉和3個體式
醫生打的封閉針到底有什麼作用?
有哪些看起來很疼的圖片?
上臂按摩會痛是什麼原因?

TAG:疼痛 | 頸椎 | 頸椎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