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舞傳奇——中國武俠電影簡述【4】:黃飛鴻傳奇

第四章:黃飛鴻傳奇

  1949年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個重要的年份,因為這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武俠電影徹底從中國大陸地區絕跡,從抗戰爆發到新中國成立,一大批武俠電影的導演、演員,例如:任彭年、王元龍、新馬師曾、黃鶴聲、鄔麗珠、鄭孟霞等人,南下香港,將舊上海武俠電影的製作帶到了香港。為了適應當地的觀眾,因此這些武俠片大都變成了粵語片,可以說早期香港的粵語武俠電影都是承接了上海神怪武俠片,大多數仍是沿襲《火燒紅蓮寺》等電影的拍攝手法,這一時期大概拍攝了約40部粵語武俠電影,故事多取材於《七俠五義》之類的公案小說。而1949年胡鵬導演的《黃飛鴻上集之鞭風滅燭》問世,宣告了粵語武俠電影繁榮的開始。

  世界上有許多系列電影,而《黃飛鴻》無疑是這其中最長的系列電影。黃飛鴻原本是廣東佛山的武師,生於1847年,死於1924年。後來在《黃飛鴻》電影里被稱為「廣東十虎」的名號其實應該屬於他的父親黃其英,現在香港還有不少黃飛鴻的門人和再傳弟子,當時黃飛鴻只是一名普通的武師,他之所以能成為廣東甚至中國武俠電影的傳奇人物,是和他成為武俠電影的主人公分不開的。而在眾多的《黃飛鴻》影片中,以胡鵬和徐克拍攝的最有名氣。胡鵬從1949年起開始拍攝黃飛鴻,一直到1980年止,其間共拍攝了58部。 基本都是關德興主演黃飛鴻,石堅飾演反派的模式,關德興和石堅也因此家喻戶曉。

  關德興1902年生於廣州,出身貧苦,13歲那年和一批同樣貧苦子弟從香港輾轉去了新加坡,14歲在新加坡入戲行並慢慢地有了名氣。1937年日軍侵華戰爭爆發,關德興在美國積极參加募捐活動,不但捐出了自己的汽車,還利於自己的功夫進行表演,1937年至1938年的兩年時間在美國宣傳抗日救國,組織「三藩市救國總會」共籌了30多萬美元,全部交給國家,國民黨當局贈予他 「愛國藝人」錦旗,以示表彰。1939年,廣東大部分地區已經淪陷,關德興的粵劇救亡團回國就取道末淪陷的廣州灣(即湛江),迸人遂溪縣,受到設在此地的「南路行署」接待並安排他們在遂溪、廉江等地演出。當時關德興的聲望很高,銜頭很多。國民黨還授給關德興以少將參議。但他都是受職不受薪。這個團在廣東、廣西的大後方演出了3個月,前後演足93場。還認識了何香凝女士。何香凝贈關德興一把精美紙扇,上書「愛國藝人,涓滴歸公」。從1949年到1994年,關德興一生共拍攝了77部《黃飛鴻》系列電影。《黃飛鴻》系列電影被列入吉尼斯紀錄,譽為全球最長的系列電影。並獲美國政府的嘉許,頒發獎狀和榮譽市民榮譽,被譽為「國際慈善之星」。1995年他設91歲榮宴,又為香港患上肌肉萎縮症的兒童籌款,成立一個永久性基金「傷健兒童基金」,由香港傷健協會監管和處理。1996年春,關德興以垂暮之年,重返美國接受三藩市阿姆斯特朗大學頒發的人文榮譽博士學位,同年帶病回港,住進瑪麗醫院,經診斷患了胰臟癌。關德興在病重期間與探視他的友好曾說:「我一生做人處事,但求問心無愧,應該做的,就儘力而為。自問我一生之中,最有意義的事是抗日救亡,身為炎黃子孫,絕不可以看到自己國家的滅亡。生命多姿多彩,自問不枉此生」。 1996年6月,一代愛國藝人不幸與世長辭,享年91歲。

  石堅1913年生於香港,自幼父母雙亡。少年時期的石堅體弱多病,故習武以強身健體。銀幕上的石堅是奸角,但現實中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長者,在行內外均獲得備受尊敬。1993年宣布退出影壇時,當時無線電視為石堅舉行盛大的歡送晚會,並於綜藝節目歡樂今宵中播放,節目名為《石堅江湖再見匯群雄》,足見他的江湖地位。他飾演的奸角可謂深入人心,除《黃飛鴻》系列電影外,還在《如來神掌》、《方世玉》中扮演反派角色,1973年更是在李小龍的《龍爭虎鬥》中飾演「韓先生」。1975年開始,石堅轉向電視發展,拍攝了一大批深入民心的角色,如大家熟悉的《流氓大亨》中的外公、83版《射鵰英雄傳》的裘千仞,而他在《倚天屠龍記》中飾演的金毛獅王謝遜,得到了金庸的稱讚,並親題「神堅如石」並贈予石堅作紀念。

  關於黃飛鴻的電影目前已經有了一百多部,而且肯定還會增加,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黃飛鴻形象,關德興飾演的黃飛鴻是嚴肅、刻板的,基本都以同一面目出現;到了劉家良的《陸阿采與黃飛鴻》則是黃飛鴻的青年形象,影片的重點從懲奸除惡變成了如何苦練功夫,這也體現了劉家良一貫的風格;到了成龍的《醉拳》,黃飛鴻變成了滑稽幽默的形象,這一形象也直接影響到了後來的《黃飛鴻》影片,甚至徐克。從此黃飛鴻基本都是青年和少年的形象,也不再嚴肅、刻板,甚至到了李力持的《黃飛鴻笑傳》中,黃飛鴻不但只剩下了搞笑,而且不學無術和貪生怕死,師徒關係也完全顛倒,反倒是梁寬等三個徒弟教他武藝,對傳統《黃飛鴻》進行了完全的顛覆;而最惡搞的則是王晶,在《鐵公雞斗蜈蚣》中不但拿來了徐克版《黃飛鴻》的眾多橋段,而且還加入了開妓院的黃獅虎這個人和寶芝館,黃獅虎是「黃師傅」的諧音,寶芝館則是寶芝林,尤其是一群妓女所唱的將軍令,肯定會把徐克和黃霑氣個半死,雖然說有些低俗,但卻不得不佩服王晶的想像力驚人。除此之外,像袁和平、張鑫炎等眾多導演都塑造過黃飛鴻的形象,他們共同譜寫了中國武俠電影史上最宏大的篇幅,通過這些《黃飛鴻》影片展現的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民間武師,而是中國武俠電影的發展歷程。

  除黃飛鴻系列電影外,梁羽生和金庸的新武俠小說同樣成為當時粵語武俠片的主流,尤其是峨嵋電影製片廠和仙鶴港聯影片公司兩家專門拍攝粵語武俠電影的電影公司的成立,將粵語武俠電影推上了高峰。除金庸、梁羽生外,台灣以司馬翎、卧龍生、諸葛青云為首的一批武俠作家的作品也同樣被搬上了銀幕。這一時期寫實成為粵語武俠電影的最大特徵,全新的題材、故事、人物已經完全不同於舊上海時期的武俠電影,雖然粵語武俠電影基本上七天拍攝完一部片子,影片質量一般,免不了粗糙的感覺。影評人石琪就在他的《香港功夫電影研究》中說,50年代的黃飛鴻只是粗具規模,拍法呆板,製作簡陋,故事草率。但我們不能忽略《黃飛鴻》系列對武俠電影的影響,首先,在銀幕上第一次出現了符合儒家傳統的大俠,這也符合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觀;其次,黃飛鴻實有其人,並且是廣東人,這使得眾多的香港人覺得親切,這也是為什麼同時期以方世玉、洪熙官等人為主人公的影片一樣受歡迎的原因,還有就是《黃飛鴻》中反覆出現的舞獅等廣東地方風俗,這些當地的風俗必然對香港觀眾有吸引力,並且《黃飛鴻》中也拋棄了神怪片中的虛假成分,武打動作開始向寫實轉變。此後的《黃飛鴻》影片中,基本都沿襲了上述的套路。

  曾經在上海風靡一時的神怪片很早就開始走向衰落了,不過由曹達華和于素秋主演的《白骨陰陽扇》卻轟動一時,同時帶領了一大批的粵語神怪片,可以說是神怪片的迴光返照,也就是在這時候出現了《武林聖火令》、《聖火雄風》這樣的集神怪武俠片大成之作。這些影片對後世的電影同樣有著重要影響,後來邵氏翻拍了《武林聖火令》,看慣了劉雪華的瓊瑤角色,在武俠片裡面演反派總是讓人感覺怪怪的,而另一位女主角翁靜晶後來成了劉家良的妻子。《武林聖火令》的主人公名字尹天仇和杜鵑兒,相信大家對這兩個名字十分熟悉,因為他們就是後來周星馳《喜劇之王》裡面角色的名字。當時的影壇是是重女輕男,比較突出的女演員是陳寶珠、任燕、于素秋和蕭芳芳。于素秋的父親就是于占元;任燕則是中國第一位武術指導任雨田的女兒;而蕭芳芳至今仍然活躍在香港影壇,觀眾最熟悉的就是在《方世玉》中扮演方世玉的母親,其喜劇天份和男裝造型讓人記憶深刻,1974年,蕭芳芳主演了《女朋友》和《海韻》兩部影片為她分別贏得了台灣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和西班牙影展最佳女主角獎,而《女人四十》則為她贏得柏林影后的頭銜。蕭芳芳和陳寶珠都是京劇名宿粉菊花的徒弟,也是當時和曹達華、于素秋師兄妹一樣紅遍香港的武俠搭檔,粉菊花就是當年《女俠李飛飛》的主演,後來的林正英、董瑋、楊盼盼、惠天賜、羅家英等都曾拜她為師。

  當時的男演員,除關德興和石堅外還有曹達華和林蛟,曹達華除了與于素秋掀起神怪武俠片的風潮,還在《黃飛鴻》中扮演梁寬,在《如來神掌》中的龍劍飛也是經典角色,作為粵語武俠片的經典,這部電影后來被無數香港電影「致敬」,他也是粵語武俠中第一個扮演郭靖這一角色。他一生出演近800部影片,除武俠片外,還多演探長或者警長,因此被人稱為「華探長」。而林蛟則是第一個扮演楊康的角色,在周星馳的《無敵幸運星》中,大傻的父親就是他出演的,晚年他成為香港著名的馬評人。

  除胡鵬外,同時其拍攝粵語武俠電影的優秀導演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蕭笙、陳烈品、王天林。上面提到的《武林聖火令》、《聖火雄風》都是蕭笙導演的,後來到了70年代蕭笙就轉向了電視發展,並將武俠帶入了電視,他一手捧紅了米雪以及無線五虎,也是他力薦翁美玲出演了《射鵰英雄傳》中的黃蓉。他導演、監製的武俠劇集無數,被人稱為「武俠劇之父」.

  陳烈品是廣東人,1923年出生,他是60年代粵語武俠片最重要的導演,其武俠電影大多改變自當時的武俠小說,同時融合了西方的拍攝手法,注重製作和大場面,尤其是對主人公性格的表現,可以說完全超出了同時代的粵語武俠電影。影評人羅卡在《陳烈品和新派武俠粵語片》中就稱讚其電影致力於氣氛的營造,空間的經營,武打的實感,以及注重角色性格的塑造。仙鶴港聯影片公司的大部分武俠片都是他執導的,《碧血金釵》、《雪花神劍》、《仙鶴神針》、《天劍絕刀》、《六指琴魔》、《老夫子》等影片都是他的代表作,其中前四部都是根據卧龍生的武俠小說改編,《六指琴魔》是倪匡的武俠小說,後來邵氏公司又進行了翻拍,導演龍逸升,主演是惠英紅和錢小豪、白彪、郭追等人,影片中人物造型誇張,笑料百出,尤其祁礦雄飾演的小叮噹非常突出,影片中甚至出現了日本動畫皮機器貓的造型,可以說這部電影是地道的兒童武俠片。而人們最熟悉的是林青霞版的《六指琴魔》,劇情可能記不起來,但不會忘的卻是林青霞延續《東方不敗》的造型。

  王天林是是現在的香港導演王晶的父親,浙江紹興人,生於上海。17歲到香港,1947年由叔父王鵬翼引進影壇,先後做過沖印、錄音、場記、助導等工作。1950年正式任導演,處女作《峨嵋飛劍俠》。他共執導過100多部電影,除武俠片外,他還曾導演過文藝、喜劇等各種類型片,尤其是《家有喜事》曾經榮獲亞洲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入選了「香港電影史百佳導演」。60年代初王天林先後拍攝了一系列「南北電影」,這些講述在香港生活的「南方人」和「北方人」在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上有所矛盾的喜劇影片,當時曾風靡了港台地區,而拍於1960年的文藝片《野玫瑰之戀》甚至被認為「像是早出現了數十年的王家衛電影。」後來當王晶被人責難過於商業和庸俗的時候,王晶經常拿自己老爸的這部影片做擋箭牌。與蕭笙一樣,從70年代開始,王天林也進入到電視界發展,也是最早將武俠電影帶到電視連續劇之中的導演之一,其中轟動一時的83版《射鵰英雄傳》就是他導演的。

推薦閱讀:

汪先生的大寶劍 第一章 嫁女
如火似冰,利劍鋒芒,是鬼又是神,武俠世界第一大齡剩女
負氣少年楊過|金庸人物點評第六彈
越兇殘的人 也越是欺軟怕硬
《醫·江湖》其六(上):兵不血刃

TAG:電影 | 中國 | 武俠 | 武俠電影 | 黃飛鴻 | 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