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關於針刀療法

【引用】關於針刀療法

2011-03-09 22:31:17|分類: 中醫軟傷科學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本文引用自茅草屋《關於針刀療法》1、慢性軟傷的癥狀來源於粘連、攣縮,組織運動受限。只要粘連鬆開,攣縮解除,功能就可恢復,疼痛自然消失。沒有粘連不必剝,沒有攣縮不必切。損傷的位置在受力集中點(肌腱起止點)、受外傷點(外力損傷點深淺筋膜層)、運動集中點(肋骨面)。2、一種發明是將2種或2種以上的方法的優勢結合在一起,優勢互補,同時精簡流程,做到完美的無縫結合。3、診斷疾病首先要考慮哪兒粘連了,哪兒攣縮了。獲得明確信息,治病才立竿見影。4、如何判斷深淺筋膜的損傷?淺---壓痛表淺,明顯,輕壓有痛,可以有硬結或條索。深----需要用力深壓,頂到骨面。5、手法的作用在於將針刀的開山作用進行擴大和徹底,從而產生立即見效的效果。6、脊柱區疾病針刀局部松解切割可以消除原發造成椎體位移和刺激壓迫神經的過度拉力刺激,但椎體位移並沒有立即恢復,要達到立效,需要適度的複位手法,使得椎體移動到對神經不足以產生壓迫的位置,以此達到骨複位,筋歸槽的效果。7、肌肉起止點損傷治療後,針刀的切割剝離已經破壞了原有的疼痛鏈,但仍然有一部分沒有完全解除粘連,實際上也不可能通過有限的切割剝離消除所有的粘連,那麼治療完成以後讓病人在沒有做手法之前重複治療前的動作,疼痛和功能的障礙應該仍然存在。然後我們讓病人做原先不能夠做的動作,或者有方向、有目的、有力度的拉伸受到損傷的肌組織和腱膜。關鍵是緩慢牽拉,快速推彈的完美結合。在達到病人能夠忍受的最大限度的時候,順勢給病人以同向的慣性力,由於病人的意向和醫生的推彈手法是同向的,所以不存在損傷的問題,因為順勢的推彈手法牽拉了已經被破壞了疼痛鏈的原發粘連點,因此剩餘粘連組織在病人受到推彈的一瞬間得到恢復。病人會有短暫的疼痛或者撕裂感,但推彈後出現的是疼痛的消失和功能障礙的完全恢復,因為粘連已全部鬆開。當然前提是對於造成癥狀的所有損傷點均得到治療。8、如何判斷引發一個疼痛癥狀的原始粘連點?需要用到散三步定位診斷法,其實也是診斷的過程。a疼痛區檢查:有沒有明顯的壓痛點,皮下有沒有硬結和條索。有勞損史,明確的外傷史。b神經支配區檢查:根據疼痛區的位置,找到支配此區的神經根的位置,在神經根區和神經的走形線路上尋找壓痛點,硬結條索並詢問與主訴痛區的聯繫。有勞損史。c內臟病:臨床上內臟病和脊柱神經支配區是相互聯繫的,但又有明顯的區別。其疼痛區的癥狀與內臟病的發作規律相應,而且多數在疼痛區找不到壓痛點,病人自己都找不到或說不清到底是哪兒痛,反正是這裡。這一點有神經支配區的特點。沒有勞損史。但有慢性病史。X光片有時會對診斷和治療產生誤導,所以不主張影像,查體放在第一位。9、針刀治療的安全性。針刀進針時刀口線要和組織走形的縱軸平行,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損傷到正常組織。在達到病變區以後進行的切割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範圍都非常局限,切開的是筋膜,釋放的是壓力,破壞的是病變區過於敏感的神經末梢,切斷的是過度攣縮的部分纖維組織,因此一直都強調只應該在病區操作。10、針刀的應用和發展離不開針刀的四大基本理論,離開了這些理論,針刀就是大的針灸針,針刀就是要命的罪魁禍首。對真正病變處不了解,還在那兒切割,不出問題才怪。11、無菌性炎症的來源。組織在受到過度拉、壓、等力學、化學刺激以後,為了修復受傷的組織就會在局部加快血液循環,將身體的衛士和修復專家白細胞、T細胞、B細胞、血小板等運送到局部,這時我們身體的感覺是疼痛,看到的是局部組織的腫脹,紅腫,皮膚溫度升高。這應該屬於首次所謂急性炎症過程。因為身體種許多的自我修復有時並不會全部恢復到初始狀態,多數是功能的恢復,或多或少的留下了解剖上的痕迹,這些應該就是局部組織斑塊或粘連或疤痕。在下一次受到損傷的時候,組織會在原先的基礎上進行修復,重複以上的修復過程,無菌性炎症就此產生了。12、急性病的針刀治療。急性損傷期病理變化是組織充血水腫,內壓力增高,針刀的作用可以刺入減輕由於壓力增高帶來的疼痛感覺,同時可以借鑒刺血療法和針灸理論行局部放血,即任由針孔自己止血,壓力的釋放帶來的是疼痛的減輕。13、組織酸痛的原因。慢性積累性軟組織損傷引起組織的酸痛是司空見慣的,來源於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不良,肌肉包膜或筋膜受到持續牽拉、過力牽拉而不斷調整和修復出現代償性和修復性增厚,通透性降低,刺激了從中穿行的神經和血管,內部代謝物質的增多是酸痛產生的主要原因。14、陰雨天不適的由來。組織內壓增高。15、針刀的三種作用。針灸刺激,切開剝離,神經損毀。16、針刀的應用。a疼痛的點:硬結切開,條索切松,縱行疏通,橫行剝離,b脊柱區:韌帶松解,關節囊松解。c神經線路:相應的穴位陽症---快速橫行剝離陰症----緩慢縱行疏通。17、軟組織包括:肌肉,筋膜,肌腱,關節囊,滑囊,關節軟骨。18、新的思路,新的角度,新的方向,新的效果。19、重視事實,忽略權威,擱置經驗,疑難病才有新的出路。20、針刀治療的是點,如果損傷的是面,則要密集針刀松解。21、針刀的無傷來源於精確的解剖基礎和對神經支配區的全面掌握。22、病人接受針刀的治療方法在於心理的預期,如果病人認為通過推拿可以解決問題,針刀自然不會被選擇。但是如果需要開刀解決甚至是開刀都不能解決但針刀能夠解決問題的時候,病人會選擇針刀的。針刀醫學無痛技術陳文精(貴陽花溪區中醫院針刀科)張應學(盤縣中醫院針刀科)內容摘要本文探討如何減少針刀治療時的疼痛?針刀操作的刀法是針刀無痛技術的關鍵,針刀刀法主要有快刀法、慢刀法以及快慢結合刀法。另外針刀斜刺、針刀平刺也是針刀無痛技術的好方法。通過麻醉技術也能有效的減輕治療時的疼痛,針刀器械粗細的選用以及針刀術後的手法等對無痛也很重要。在臨床中我們針刀醫生都會有一個感受,就是患者要求既要除痛,又要無痛,這就對我們治痛醫生的一個要求,同時也是我們要追求的一個針刀操作的境界。那麼在臨床中既要無痛操作,又要充分發揮針刀治療的特點和優勢,也就是說在無痛的情況下完成針刀松解、減壓、延長、疏通等作用。能否達到這樣的要求呢?回答是肯定的。如何減少針刀治療時的疼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討:1.針刀操作在刀法怎樣做到無痛操作的?針刀的刀法的新理念是針刀無痛操作的一個關鍵理念,所以我首先討論這個問題。針刀的無痛刀法我認為有三種風格的操作,一個是快刀法,一個是慢刀法,一種是鑒於快慢二者之間的刀法叫快慢結合刀法。快刀法的代表是陳貴斌老師的針刀刀法,慢刀法的代表是張瑾老師,快慢結合刀法的代表是施曉陽老師。這些刀法都是從淺筋膜的病損開始治療,逐層深入到深筋膜、肌肉、骨膜骨面,最後出針。這和以前的針刀先到骨面,然後由深至淺的松解切割是有區別的。由深至淺的操作疼痛感較大,由淺到深的操作疼痛較小,並可以根據情況有時不需要到骨面。另外針刺角度的靈活運用,對無痛進針的技術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如周中煥老師的針刀斜刺技術,刀法輕,刺激小,無痛;如筆者原創的針刀平刺技術,定點少,松解面積大,由於淺深筋膜之間的神經感受器較少,針刀的平刺疏通推撥一般沒有疼痛。1.1快刀法陳貴斌老師的針刀理念就是一個快字,主要體現在快速診斷和快速治療,定點一般不多,大多3-5個點,一般每個病人的治療時間約有三分鐘,一個治療點的從針刀進皮到操作完一般三秒鐘。他的這種高速度、高效率的針刀操作我要不是親眼所見我真不相信,學習運用陳貴斌老師的方法的醫生也很多,因為一直不斷的都有醫生到古溪去學習進修,古溪針刀也成為針刀人討論的熱門話題。看到那上百人的就診隊伍,這本身就是一道風景,住宿在那條安靜的樸素的小街旅館,到過古溪的朋友都會有難忘的回憶,總之都有點充滿傳奇的色彩。到過古溪,我對針刀多了一個理解,多了一份信心,也會多了一份發展的責任。學習快刀的醫生很多,如上海的顧雪忠老師學得陳貴斌老師刀法的精華,融會貫通,以快為主,沉著冷靜,手穩刀准,在上海名聞遐邇,顧主任在針刀的宣傳推廣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快刀法很講究一種節奏感,就是在穿過解剖層次的時候有一個減速,有病損處直刺切1-3下。從定點、消毒,到進刀、松解,出針、最後貼創可貼,一氣呵成,快而不亂,快而准,快而穩。快刀對操作者來說,基本功要求更高,只有到了非常的熟練才能達到,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陳貴斌老師是幾十年如一日,十八年來病人一直很多,同時陳貴斌老師是一個喜歡學習和總結的人,所以能達到不但熟練而且精準。尤其我欽佩陳貴斌老師的醫者的胸懷,對每一個去學習參觀進修的同行傾囊相授,毫不保留。快刀法並不是達到完全的無痛的感覺,因為進皮很快,所以進刀是沒有感覺的,到病損處因為是快速的切割,快速的出針,所以當患者感到有酸痛感時操作已經結束。並且我覺得陳貴斌老師一般在筋膜的切割較多,相對來說筋膜的痛感要遲鈍些。由於很快速的操作,所以病人不是很緊張的感覺。快刀法的定點不宜太多,一般3-5個點較合適,定點多了,痛感會強些。陳貴斌老師要求病人早上治療一次,下午治療一次,然後15天後有癥狀者繼續複診。這樣一天的治療點又不會太少,病人疼痛也不會太大,病人的術後反應也非常小,同時病人滾動式的就診,增加人氣,病人越多,患者的求診慾望就大,病人的心理狀態就越穩定。1.2慢刀法因為在進刀的過程中明顯的減慢進針刀的速度,整個針刀操作過程平緩細膩,並且根據患者的即時感受來控制進針刀的速度,所以給一個慢刀法的名稱,也許這個命名並不準確,或者並不一定能涵蓋張瑾老師操作的內涵。我給張瑾老師說,觀摩您的操作後,我的理念有很多的改變,您的刀法我認為是「溫柔一刀」,張瑾老師認為和她自詡的很一樣。從風格上去理解這種溫柔那就好比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又好比親切交談,和氣而三冬暖。又好比是上善若水,柔能克剛。不過可能從速度上去理解較為直觀一點,下面我就把這種慢刀法的秘訣寫出來,讀了自有一種頓悟感。1.2.1進皮要快。這不用多說,稍加練習就能達到。但是進皮要達到完全無痛也有竅門,就是進皮的時候另一隻手的食指或拇指把進刀點的皮膚壓實,這樣避免進皮有晃動,減少刺激。還有就是進皮的深度要掌控,這是最難的一點,一下進得太深,穿過比如深筋膜,這樣就會有痛感,因為針刀會拉動皮膚造成一定的刺激產生痛感,所以剛好進到皮下淺筋膜最好。有些部位用雙手持針進針法較為穩妥。1.2.2按照層次逐層深入,進皮之後接著的操作就要慢。這樣便於體會針下有無粘連攣縮的病損。進刀的力量要適中,每進一層的幅度也不要太大。1.2.3重點在筋膜上緊張鈍厚處切割,因為筋膜相比感覺較遲鈍。切割不要太多,切割一般1-2下後,停止運刀,待針感消退繼續操作,連續的切割之間有一個停頓。停止運刀的時候還有一個關鍵是要微退刀,使剛才有輕微針感的地方減少刺激,微痛消失得快。1.2.4針體的擺動要少,即使要擺動速度要慢,動作要輕。目的是減少刺激。我們也可以不擺動針體,做完針刀配合術後的手法增加松解調節。1.2.5不一定到骨面,如果判斷骨面有粘連,松解的速度要快,松解完迅速出針刀。以前的方法一下扎到骨面,針感很強,病人感覺受不了。這樣逐層的深入松解,減少盲目性,減少刺激,從而減少疼痛。我在紀念朱漢章老師的詩里有一句:「神刀微動電流轉,妙手輕搖頑痛消。」用在這裡來形容這種慢刀法的針刀無痛操作技術也是很貼切的。我們也經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在此可改為細節決定無痛,也就說無痛技術是要細心的去體會每一個操作要領,而且還要讓高手在自己身體上去扎針刀才會更清晰的感受和體會操作的細節,只有感同身受,明白得才快。慢刀法要求我們醫生和病人保持溝通,通過迅速的收到患者的感覺信息,調整進刀的速度和切割的輕重。更為嚴格的要求是醫者必須保持平和的心態,在操作的時候整個思路都集中在刀刃處,就是有點人刀合一,心手雙暢的感覺。以上慢刀法的認識筆者又和張瑾老師又進行了進一步的交流,張瑾老師認為她的刀法非「慢」能概括,雖然操作過程時間較長,但下刀速度卻很快,所以還是以「控刀」來形容比較恰當,即控制入刀長度和節奏。對操作要領張瑾主任在筆者的敘述上強調幾點:a.進針:左手以敷料扶針,右手握針柄快速彈性入皮後,左手拇食指迅速放開針身同時壓住針眼周圍的皮膚,右手拇食指也同時鬆開針柄。這樣既能保證針刀刺入皮下淺筋膜而不至於過深,又能分散入皮時針眼產生的痛感。b.切刺:入皮下後稍頓,再慢慢深入,根據刀下手感和患者的感覺逐層彈性切刺硬結組織,只在病變層次做切割,盡量避免刺激正常組織。所謂彈性切刺包含了輕探感覺、快速突破、彈性回抽三個程序,而這幾個程序又是在瞬間連貫完成。所以要想達到無痛,要點是第一突破硬結要快,第二要迅速彈性回抽控制進針長度,因為在相同的時間內,穿過不同長度的組織所刺激到的感受器數量是不一樣的,從而產生的痛感也是不同的。第三每切刺動作之間要稍停頓,停頓的意義是給患者一個放鬆的時間,讓前一個動作產生的緊張和刺激感覺稍過以後再來下一個動作。疼痛信號是可以疊加的,即前一個痛感尚未消失又迅速給予下一個疼痛刺激,患者會越來越痛,心情也會越來越緊張。所以我們給患者一個調節的時間,並讓他感受到一種節奏,並隨這個節奏來配合你的治療。第四治療時頻頻詢問,溝通交流,既能適時調節手法,又能緩解患者緊張的情緒。總之,整個操作過程要以(病)人為本,以病變組織為靶向,以控刀為要領,在醫患交流互動中完成。c.針刀到骨面的體會:骨突是肌腱、韌帶、關節囊等組織的附著點,是容易損傷的部位,又是針刀經常治療的部位。針刀在這些骨面治療,既能準確松解病損組織,又能保證神經血管不受損傷。所以,在附著點針刀操作非常強調到骨面。針刀如何才能到骨面?是否非要到骨面?張瑾主任有如下幾點體會:1)定點時反覆仔細觸摸骨突部位:對比正常人或對比對側確定粘連、結疤位置深淺以及骨面有無異常壓痛和鈍厚感。判斷骨面沒有病損,或位置較深,不易到骨面,此時不要強求到骨面。2)進針後不要一下到骨面或忙於找骨面,要根據解剖的層次逐層深入較容易找到骨面。如果病變組織與骨面有粘連,這種阻力感會將刀刃引向骨面,所以會很容易碰到骨面;如果阻力消失,刀下落空感,則骨面沒有病變,此時無須到骨面。3)有時將針刀左右輕擺進針,容易探及骨面。4)注意不要為了找骨面而忽視了骨面以上層次病灶的松解。1.3快慢結合刀法就是鑒於快慢兩種刀法之間的一種刀法,或者也可以說是融合了快刀法和慢刀法的優點,快中有慢,慢中有快,融會貫通,兼收並蓄,出手精準,點到為止。這種風格的刀法的代表人物有田紀均、施曉陽、吳才華、柳百智等。快慢結合刀法體現的是一種綜合的針刀醫學的素質,對解剖、診斷、治療、刀法、手法等的學習和積累要到一個層次,純熟於心,腦有解剖,心細如絲,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刀至病所,中病即止,既要無痛操作,又要達到很高的療效。快慢結合刀法也是按照解剖層次來逐層深入,對層次的解剖的研究和體會針刀穿過每一個層次的手感的訓練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我在此把這個快慢結合刀法單列來討論,實際上有一個思路就是希望初學者能把快刀法和慢刀法結合起來學,在快慢之間尋找一個合適自己的一個點。無論是快刀法,慢刀法,還是快慢結合刀法,應該說各有特點,各有千秋,至於說哪一種更好,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一個相機,手拿相機的人不同,照出的相就會有區別。對光線明暗的把握,對照的角度的選擇,對瞬間鏡頭的把握以及照相的一些靈感等都會使作品的風格迥然不同。針刀也一樣,綜合的素質決定操作的無痛和治療的效果。「針刀閉合妙難見,慈悲聖手有天知。無怨無悔針刀事,口碑相傳是大醫。」這是我以前寫給顧雪忠老師的一首詩。針刀的操作之妙我們是用眼睛看不到的,我們通過患者的口碑感受到醫者的偉大。通過對這些無痛刀法的探討,實際上讓我們明白針刀閉合性手術的真正的妙處之一是刀法,對刀法的研究也從一個角度揭示松解的過程。結果固然重要,但過程對我們醫者更為重要。每一個針刀專家都會有屬於他自己的針刀的操作風格和他在臨床工作中的經驗,筆者因為見識有限,本文是不可能涵蓋所有的針刀無痛的刀法的,所以疏漏難免。1.3針刀斜刺無痛刀法針刀斜刺無痛技術是我2007.4參加蓉城第三屆針刀世界學術交流會的重要收穫之一。專家對日積月累的經驗即進行總結和分析,提煉出最有用,最精華的東西,在十分鐘就給大家,沒有走彎路,所以我們應該感到幸運和幸福。會後周老師給我來電話,提醒我關注斜刺的方法。好技術就應該大家分享,我心裡對周老師的胸懷感到欽佩和折服。我一回來就琢磨和運用針刀斜刺,真是有用的好技術。科學是簡約的,科學是簡單的。只是說有心人發現並總結,並用科學的方法研究詮釋。為使患者在接受針刀治療的瞬間痛苦降到最低限度,並取安全和更好的臨床療效,周中煥老師在鑽研針刀的傳統進刀四步規程,並深刻體會切開、剝離、松解、鏟削的操作並以求突破。特別是學習了盧氏阿是穴針灸斜刺後,並總結了自己對五萬餘例頸肩腰腿痛病人的治療體驗,認為過去對很多病變區域進行治療時完全沒有必要給患者大刺激(如過度使用剝離、鏟削等操作),更沒有必要一上去就是8-10刀,這樣會給患者帶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而應該做到:診斷准、思路清、選點精。由於頸椎、胸椎處肌肉受力等情況明顯有別於腰椎,臨床體驗對頸、胸椎病斜刺效果優於腰椎。針刀斜刺要領:a.針刀入路的選擇:針刀臨床主要用於松解軟組織,而大多數疼痛或酸脹及功能障礙也是發生在軟組織之中。在鑒別診斷後,醫生根據患者主訴、運動障礙和觸診結果,能快速確定受損最痛點的位置,受損肌肉的名稱、層次、深淺和肌肉的長軸。根據最痛點的位置,施術者選擇離最痛點有適當距離的一點為進針點,進行標記。通常情況是:淺層損傷的肌肉進針點離最痛點比較近,深層肌肉的進針點離最痛點的距離就稍遠些。這樣能保證針刀在斜刺時達到最大的力學向量,有利於針刀更多的刺入到損傷的肌肉條索或硬結中。斜刺角度通常以40-50度為宜。b.針刀進針要領:⑴選擇器械:淺層肌肉可選用4號針刀,深層肌肉可選用3號針刀;瘦人及淺層可選用0.7mm針刀,胖人或深層可選用0.9mm針刀。⑵進針刀手法:術者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拿住針柄,左手拇指和食指將消毒棉花或紗布包裹針刀體中部這樣既能為針刀快速穿過皮膚加大力量,又可以保證針刀沿縱軸方向即前進方向受力不至於變彎。⑶力量控制:進皮時針體基本上是垂直於皮膚(進針後採用針刀斜刺技術),兩手要同時用力,並且方向要一致。一般情況下右手佔60%左右力量,左手注意控制針體不搖擺,保持雙手共同方向直線前進。要學會控制突刺即快速突破皮膚的力量,這樣既能保證穿過皮膚層的速度快,又不致於突刺過深而出現危險。c.斜刺過皮後的要領:當針刀穿過皮膚到達淺筋膜層後,右手用拇指和食指拿住針柄,右手中指尖頂住進針點的附近部位以便精細調控進針刀的深度,注意使針刀體保持確定的斜行方向,左手食指或中指尖要放在最痛點的條索或硬結上,以便清晰地感覺到刺入的層次和是否刺入到病變的條索或硬結上。也可直接快速斜刺沿預定方向準確穿過皮膚直刺到條索中(刺入點選2-3個部位為宜)。d.斜刺調整針刀的要領:針刀斜刺到達肌肉條索後,不提插捻轉,不上下左右擺動,也不附加其他任何手法。通常針刀刺入到病變條索後,局部有輕微酸脹,多數病變組織能在3秒鐘後就出現條索軟化、壓痛消失、功能恢復。可採用每間隔3-5分鐘一次檢查或調整針刀刺入的效果,因為病變的肌束通常有多個。經過3次左右的調整(每次調整都用斜刺技術),將針刀退到皮下,觸診原痛點鄰近部位是否還有條索,原痛點消失的程度,等條索基本軟化或全部軟化才可以退出針刀。也可對一長軸條索行反向斜刺或多點斜行刺入(比如治療臀中肌損傷等)。筆者學習運用斜刺技術後,受益匪淺,並寫詩讚之:針灸針刀是一脈,無痛針法是斜刺。誰人識得此中妙,武漢中煥心如絲。盧氏針法很獨特,周氏刀法愈沉疾。大道至簡不繁複,科學返約歸樸質。妙手速刺達病所,針刀不動去條索。斜刺方法藏奧理,核心蛋白致收縮。思路清晰診斷准,選點精確精操作。勤研中醫探幽秘,苦思微創悟新說。1.4針刀平刺無痛刀法筋膜組織是機體重要的防禦組織,分布甚廣,具有彈性、柔韌性的結締組織。有很多的肌肉還直接附著於筋膜,使該筋膜成為肌肉的延續部分,因此,肌肉和筋膜在功能上可視為一個整體。淺筋膜是疏鬆的結締組織,該層與皮膚相似,位於全身皮膚層下,有第二防禦系統之稱。深筋膜又稱固有筋膜,是位於淺筋膜深面並包裹著肌肉的纖維組織膜。當肌肉收縮時,可以同時牽拉筋膜,使筋膜受力,並將力傳遞到骨和其他組織,從而完成各種運動。筋膜常常是同時受到幾個不同方向的力的牽拉,所以筋膜損傷的機會較其他組織更多一些。如臀部筋膜受到臀大肌、臀中肌和闊筋膜張肌三個方向的剪力的牽拉。筋膜直接或間接受到高應力的作用,可使其富有彈性的纖維撕裂或者彈性減退,相關肌肉反射攣縮,而致局部缺血,並有筋膜和皮膚或(和)肌肉發生粘連。甚至有的筋膜變性增厚或鈣化。淺筋膜和深筋膜的淺層病變都是在人體的較淺部,是用平刺操作即可達到最佳的松解和減壓。臨床可以通過進針的層次感來準確判斷針尖到達的層次,針穿過每一層有落空感,皮膚下是淺筋膜層,淺筋膜下是深筋膜層,這樣來控制針刀松解的層次。筋膜的平面的粘連攣縮普遍存在,在淺筋膜和皮膚之間,淺深筋膜之間都存在平面粘連,筆者原創的針刀平刺技術正是在此認識的基礎上提出的,並根據平刺的需要設計了系列的新型針刀器械。操作是先垂直快速進皮膚,然後調整針身與皮膚呈15度角以下,針身前部進入皮膚和淺筋膜之間進行平刺撥松。淺筋膜和深筋膜之間有粘連病損時,先進入皮膚,穿過淺筋膜針下有落空感來判斷,調整針身和皮膚角度,針身前部平刺入淺筋膜和深筋膜之間。以前的針刀操作我們大多是在直刺和斜刺下完成,是通過點的干預配合術後手法以及患者的康復訓練達到松解和調節,從而治癒軟傷的病損。這種點的松解可以稱為「郵票孔原理」。病損面積較寬的我們一般是通過增加進針點來增加療效,但是很多患者的粘連的松解還是不夠,因此療效不理想。通過觀察和解剖研究,臨床上軟傷筋膜的平面粘連不但存在,而且還很多,一般慢性的軟組織損傷都伴有筋膜的平面粘連和攣縮,甚至增厚。平刺的松解正是在此思路下產生,並參考了針灸的平刺針法。平刺針刀松解主要參照解剖層次來進行操作,其干預的層面是皮下或淺深筋膜之間的粘連,這個平面也並非完全是空的間隙,因為筋膜是疏鬆的組織,一般針下感覺比較松空,粘連攣縮的針下感覺緊滿、鈍厚。無筋膜病損針刀進入患者無疼痛感覺,有筋膜粘連的患者在松解時明顯的酸痛感、刺痛感,或向平時酸痛的區域放射感。由於筋膜的病損是粘連和攣縮增厚一般是同時並存,所以單純的平刺或直斜刺並不徹底松解延長,所以很多情況是聯合運用平刺和直斜刺,可以稱為交叉松解筋膜法,即是平刺松解平面粘連,直斜刺延長松解筋膜,達到一個立體的針刀松解。總的來說平刺干預的解剖位置較淺,很多患者通過淺筋膜上下的干預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整體調節,可以稱為「公共汽車效應」,即是無論前門或後門,只要有人下,都可以調節車的擁擠。當然,很多病人較深部位的干預還是必須的,直斜刺就可發揮很大的作用,一般頸肩部平刺為主,直斜刺為輔就能達到很好的療效,而腰部是以直刺為主,平刺為輔,因為腰部橫突尖、橫突下緣、橫突根、關節突外緣等的病損較深較多。淺深筋膜之間的感覺較為遲鈍,這是平刺松解無痛的原因,同時也要求進皮要快,在筋膜的推撥時用力要均勻,運針要輕柔。在筋膜粘連的部位在松解時明顯的酸痛感、刺痛感,我們即時的停止進針,代感覺消失後再繼續推撥。由於平刺可以360度調整方向推撥,所以定點很少,又由於是在淺層治療,簡單易學,安全無痛,療效立竿見影。2.針刀器械的選擇使用和無痛操作有關係嗎?針刀器械和無痛操作是有必然的聯繫的。對操作熟練的專家,針刀的粗細基本對無痛操作影響不大,無非細針刀會多切幾下,粗的針刀少切幾下。但是並非人人都很純熟,所以根據患者的疼痛敏感情況選擇針刀的粗細。疼痛較敏感的患者選用刀口線0.6毫米的針刀,或者較為敏感的部位選用刀口線0.6毫米的針刀。如果患者的粘連疤痕較大,我們配合局麻選用刀口線較寬針刀。3.通過麻醉技術來達到無痛龐繼光老師認為麻醉的作用是確保病人在針刀手術的操作過程中無痛苦,而利用麻醉消除手術的疼痛也表現人道主義的一面。麻醉方法的選擇的原則是既要達到無痛,又要保證安全。一般針刀手術的麻醉方式局麻即可,對關節強直、一些多部位的軟組織損傷的重症患者可以選擇複合麻醉的方式。3.1局部浸潤麻醉常用的是利多卡因,其濃度為0.5%-0.75%-1%。一次性的總量成人不超過400毫克,針刀手術一般在200毫克以內即可。對初學者來說局麻時利用注射針可以發揮探針的作用,較深部位的局麻可以用5號的注射長針,5號長針較細,可以在安全的深度範圍內探測骨面的深度。3.2靜脈複合麻醉開展靜脈複合麻醉的針醫生較早的是江蘇鹽城的陳領主任,之後有很多針刀醫生也學習探索這種針刀的手術方式,如史星梅、姜宏等。筆者也運用這種方法治療500多例,並總結複合麻醉下的針刀松解術實際上是針刀的一種短程療法,使治療的時間縮短,治療的次數減少,其治療過程比較安全,治療的疼痛也比較小。靜脈複合麻醉下的針刀松解的適應症主要是重症的軟組織損傷的患者,患者多部位的、多層次的軟組織損傷、活動受限、強直等,並且一般病程較長。在複合麻醉下實施針刀松解,可以一次性的把患者軟組織損傷松解,體質較差的患者也可適當的分2-3次松解。相對來說針數較多,一般50刀左右。從臨床觀察來看,療效也非常好,術後一般3天的輕微腫脹,可以配合活血化淤和消腫的治療。術前要求禁飲禁食等。4.針刀術後的一些處理對無痛治療的意義。針刀術後一般有局部輕微的脹痛,我們一般常規給予針刀術後貼保護,針刀術後貼消腫止痛的效果很好,而且對局部的皮膚的刺激很小。這對無痛治療起到一個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結束也是成功的重要部分,不要輕易忽略。還有一些患者的疼痛部位較多,如果分次的治療,可以適當的給予一些合適的止痛藥,因為患者也許會分不清是刀口的痛還是他原來的痛,他會把所有的痛疊加為針刀術後的痛,不過這種患者畢竟是少數。術後的康復活動要把握好時間,不能過早的活動,也不能制動的時間過長,鍛煉要求循序漸進。術後的3-5天適當的安排做手法,對調節軟組織的緊張,改善血液循環,緩解局部酸痛很有好處。針刀操作技巧治病本無技巧而言,但俗話說「熟能生巧」。在臨床中摸索、實踐、總結經驗,使針刀在手中應用得更加靈活,使我們能更好發揮針刀威力。1.縱行切割法:狹窄性腱鞘炎、條索狀疤痕、筋膜硬結等的治療離不開切法,為不損傷健康組織,操作時要注意刀口線的方向。刀口線的方向與病變組織的纖維方向或附近的神經、血管方向一致。可縱行方向切割,懇可刀口線方向不變,水平方向移動刀刃進行切割。2.橫行擺動法:在松解肌肉附著點處粘連時,針刀縱行疏通剝離後,再將針體與刀口線方向垂直進行擺動。一可增加刺激量;二可使病變處的松解更進一步;三可避免副損傷。此法與橫行鏟剝法很接近,不同的是此法擺動的支點不在針體與皮膚交界處,而是在刀刃處。3.搗刺法:有些病變組織周圍並沒有較大的神經、血管,如網球肘的肱骨外髁壓痛點,針刀治療時可不考慮刀口線方向,反覆切割,實質上也就是對病變組織進行徹底的破壞。4.提插法:在穴位上治療,可象針刺操作一樣,刀口線與肌肉纖維方向一致,由淺層組織刺入深層組織,再提起針刀至淺層,然後重新將針刀深入。不切割,懇不松解,以加強穴位刺激為主的治療。5.散刺法:骨膜或筋膜出現慢性炎症而肥厚,針刀治療時必須將肥厚處組織較全面地松解。而對筋膜、骨膜用縱行疏通,橫行鏟剝治療都要不理想,如手法太重尚有可能使骨膜脫落,所以這種情況下,針刀操作宜採用同一平面散點刺法,改善局部緊張狀態,增加血液循環。6.松解候氣法:針刀松解手法做完,不立即出針,待所有針刀操作完畢再依次啟針。通過實踐比較,對骨性關節炎及大範圍風濕痹症的治療,針刀松解疤痕等病變組織之後,立即出針與短暫留針,其治療效果和患者感覺有明顯差異。可見針刀在治療中針刺作用不容忽視,雖留針短暫卻可更好地激活經絡之氣血運行,更好地改善局部受力狀況。7.旋針法:對疼痛及壓痛較局限,部位較淺在,解剖關係較簡單處可使用旋針法。即針刀快速刺入病變部位,針體旋轉一圈後,迅速出針。也有將針達到病組織處切割後不留針,而以旋轉針體一周來加大刺激量,擴大松解範圍。8.分層剝離法:在肌肉豐滿處,病變部位的壓痛在體表只是一個點,但其損傷部位或發生病理變化的組織卻可能是一層一層地疊加在一起的,如在治療時,針刀只達到一個層面進行手術操作雖能改善部分癥狀,卻難以取得滿意效果。如果在不同層次進行同樣的松解剝離手法會大大提高療效。9.骨膜刮動法:在一些不適處或壓痛敏感部位進行針刀治療,針刀達骨面的過程中並未遇到變性軟組織,即無法選擇切法,也不宜採用搗法,而在骨面上左右刮動可產生強烈骨膜刺激感,患者常感酸脹難忍,但在臨床中卻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10.橫推法:對筋膜、韌帶損傷後變性而卡壓神經、血管,針刀做切開剝離法後,為增大切口松解筋膜、韌帶與神經、血管的粘連,可用左手拇、食指扶持針體在刀口線垂直的方向橫推幾下。針刀定位10法1、神經推理定位法即根據神經走行路線,推斷病變部位。具體地說就是按照神經配和傳導規律推斷所屬神經根,脊髓節段,周圍神經及相聯各組織之間的關係,結合局部情況,從遠端向近端一步一步的分析推斷,可能發生的病變及病變的位置,如小腿後外側痛,如果是椎間盤突出症我們可以推斷出為腰5.骶1節段病變。2、神經阻滯定位法我們在未明確病變部位時,可首先用局部病灶注射或神經阻滯法,如果注射後癥狀即刻緩解或消失說明注射部位就是病變部位,如頸性頭疼,先做頸二神經根阻滯如頭痛立即消失即可反證診斷正確。3、影像定位法首先通過影像診斷學找到疾病的信息,然後結合臨床檢查,相互應證,使信息更加準確。4、觸針定位法根據病人所述痛位,醫者用觸診檢查,手下有不同的手感,如硬結,索條,鈍厚,等軟組織異常改變進行定位。5、肌肉阻力試驗定位法患者主動抗阻力收縮某塊肌肉加上術者被動牽拉同一塊肌肉即被動牽拉試驗和主動抗阻力試驗,如果兩個試驗有一個或多個部位出現疼痛,或者因疼痛加重而不能完成動作,二者都在同一點上,則此點即為病變部位。6、肌肉起止點定位法肌肉起止點骨骼附著部位為應力集中點也是常見病變部位,病位在起點要常規檢查止點和肌腹,有時病人自覺的疼痛部位並無壓痛點,但檢查肌肉另一端有明顯壓痛點。另外肌肉起點有病,要常規檢查止點和肌腹,一起治療才能一起避免複發。7、刺探定位法有些疾病病位深在,指壓使病人無任何感覺,部分病人可有酸脹感,此時可用七號長注射針加註射用水,刺入肌肉深層或病變部位,如果獲得強烈的針感說明此處為治療點,此時在注射時往往阻力很大,病人有向肢體遠端放射的感覺,較長見的部位為髂後上肌內緣,椎間孔的外口和內口處。8、預示可定位法即採用預示式檢查,或預示式治療來確定病變部位。這是宣哲人老師獨創的軟組織損傷檢查方法以簽別病變部位是原發性的抑或繼發性。主要是以強刺激推拿正確地滑動按壓特定部位的壓痛點,而使相應局限痛或功能立即改善,或相應的功能紊、失調的臨床表現,立即消失或顯著改善,則基本上可以判定此處即為病變部位,例如頭面五官口腔等各種功能失調的臨床表現可能由枕頸部軟組織損傷引起,也可能由其它器質性病變引起,如果在枕頸部和行強刺激推拿或按壓,而使這些癥狀即可緩解或消失,則可排除器質性病。其它如偏頭疼,如果在上下項線之間中外,中內三分之一處行強刺激推拿,頭疼立即消失則可判斷該部位為原發性病灶。9、叩擊定位法陳貴斌老師善用此法。一些腰部深層肌損傷,按壓不易找到痛點,尤其是肥胖病人。採用叩擊的方法,往往大多數會出現叩擊痛,如骶棘肌下段在腰4腰5骶1椎板附著處如果出現叩擊痛,則可判斷此處為病變部位。10、抓主症定位法根據病人有特徵性的主述,馬上聯想到病變部位,從而縮短檢查時間,如椎動脈型頸椎病,按頭部轉動方向的不同出現眩暈癥狀,可初步判斷病變部位;例如抬頭暈,可判斷為頭後小直肌損傷;轉頭暈可考慮鉤椎關節增生壓迫椎動脈;低頭暈考慮頭半棘肌損傷;其它如間歇性跛行要考慮臀中肌損傷壓迫臀上動脈致下肢供血不足;腰部後伸痛,要考慮骶棘肌下段椎板附著處的損傷。
推薦閱讀:

肩部疼痛的針刀治療
【微創針刀】龐繼光教授論: 微創針刀治療肩峰下滑囊炎
針刀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針刀治療菱形肌損傷

TAG:針刀 | 引用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