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再讀《水調歌頭》 我好像之前並不認識蘇東坡

提起詠中秋的古詩詞,你最先會想到哪首?相信大多數人最先想到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正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 《苕溪漁隱從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可見東坡的這首詞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雖然寫於中秋,萬家燈火,闔家團圓之際,但當時的蘇軾卻與家人分離,獨在密州思念親人,思念自己的弟弟蘇轍。

文人寫詩,往往內含深意,這倒不是像一些考卷上的標準答案一樣,引申出作者沒有表達的感情,氣得蘇軾跳出棺材板來對你說:「來來來,筆給你,你來寫!」。《尚書·虞書·舜典》里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也就是說,詩是用以表達人的志願的,按現在的說法,詩是表達感情和思想情感的。

蘇軾本人就特別喜歡「詩言志」,所以被人各種抓把柄,挑小刺,才有了當年的「烏台詩案」。不過,今天我們重點來談談這首著名的《水調歌頭》 ,走近當時的蘇東坡。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熙寧四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弊病,卷進政治鬥爭中。當時的當權派是王安石,可是蘇軾與當權派的政見不同,於是自求外放,輾轉各地為官。熙寧七年秋調往密州任知州,熙寧九年中秋,蘇軾歡飲達旦,望月懷人,寫下這首流傳千古的《水調歌頭》。

這首詞我們初高中的時候就學過了的,每一句的解析相信你們的語文老師也和我的語文老師一樣詳細講過,所以小編在這裡並不是想給大家上一堂不生動而且不活潑的語文課。所以在這裡小編想要重點說一說這首詩背後的故事。

我想我弟弟了……

蘇軾曾經要求調任到距離弟弟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其實,蘇軾思念他弟弟,更重要的是蘇轍和他的政見相同,情投意合。但是來來回回調,到了密州還是離弟弟很遠。這一年中秋,月亮很圓,酒也甚好喝,可是就是沒有弟弟,寶寶不開心。轉眼七年,沒有和弟弟團聚過,擱誰誰開心?

不過,畢竟是蘇軾,還是曠達的雞湯達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既然如此,何必呢?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就寫的好了!只要大家都長久健在,都平平安安的,即使遠隔千里,彼此的心也是在一起的。

我不滿時局,但我早已看穿了一切

正如前面所說,蘇軾寫詩的時候想的很多。熙寧八年的時候,蘇軾還寫了一首《江城子· 密州出獵》。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早年的他,「奮勵有當世志」,有著儒道互補的出處觀念,有著「任天而動」的文化性格。那時的他,喝酒都是「醉狂」的。他在《南鄉子·和楊元素時移密州》里寫道「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這樣的「狂者進取」初盛唐常見,北宋卻不常見。但「酒狂」給他帶來豪縱色彩的同時也給他帶來了政治麻煩。酒入舌出,受人把柄。

但他應付的方法還是喝酒,喝完了就可以忘記一切,心理就平衡了些許。曾經弟弟送別他時,他說:「口可以飲酒,不可以放言」。雖然,這招並沒有使得他避免語阱,避開黨爭,政治迫害一個接一個地等著他。在這裡心疼蘇軾三秒鐘。

在密州出獵的第二年,東坡將自己的豪情收斂了許多,但仍然借酒問天,透露出他的諸多抱負與心情。

屈原曾《天問》過:「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李白也曾《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蘇軾卻在問什麼呢?有人說,蘇軾或許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有人說,蘇軾事項表達自己滿腹鬱悶而無有解脫的人生困境。

北宋王朝到了宋神宗登位時,有變革企圖的神宗皇帝,啟用了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王安石為宰相,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引起大官僚、大地主的強烈反對和傳統保守思想的抗拒,因此就出現了以司馬光為首的舊派起來拚命反對新法,於是王安石一度被迫罷相。十個月後,王安石雖然復相,但不久又被迫隱退。由於新舊兩派明爭暗鬥,中央政局極不穩定。當時的蘇軾是站在舊派一邊,和他的師傅歐陽修一起反對新法的。蘇軾一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呀。實在不行,也鬥不過新派,實則也不太想斗,蘇軾就自請外放了。所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雖然是外官,但是蘇軾很是關心政局。他期待重返汴京,受到帝王重用,但仍「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蘇軾其人,天性豪放,不拘行跡。儘管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才能得不到施展,但他卻能及時反思自我,調整心態。他的一生屢遭排擠陷害,屢受磨難,幾經生死,一般人早就熬不住了,可蘇軾並不是一般人啊。李白說:「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蘇軾對這句詩很是受用。喝酒呀,快活呀,讓我忘記一切吧!

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蘇軾對這個人生啊,看得很透,很會自我寬解。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他依然瀟洒的很,樂觀的很,行於天地之間,洒脫的很。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並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東坡居士對時間空間和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的哲學思考後的通透與空靈,他已經從一種「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輕狂與無端喟嘆轉向了曠達、平淡,逐步走向成熟了。他不像柳永,兒女情長,而是一個突破了個人私情的、寄託深遠的士大夫。畢竟他可是寫出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人。

《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苕溪漁隱從話》之所以這麼高度評價這首詞,不談這首詞背後的深意,最好的也是這首詩所表現出的意境。

詞的上闕寫中秋賞月,因月而引發出對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異常,蘇軾用一問句把讀者引入時間、空間這一帶有哲理意味的廣闊世界。詞人的提問,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讚歎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蘊涵了對明月的讚美和嚮往之情。蘇軾將青天作為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豪放的性格與不凡的氣魄。「不知」二句承前設疑,引導讀者對宇宙人生這一類大問題進行思考。「天上宮闕」承「明月」,「今夕是何夕」承「幾時有」,針線細密,繼續設疑,也將對明月的讚美嚮往之情推進了一層。設問、思考而又不得其解,於是又產生了「我欲乘風歸去」的遐想。詞人至此突發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這時空千古奧秘。蘇軾生平自視甚高,以「謫仙」自居,所以他當然能御風回家,看看人間「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勝過人間?

他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他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裡高寒難耐,不可久居。東坡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同時,這裡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折,寫出他既留戀人間又嚮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其實,「高處不勝寒」並非是不願歸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的清影為伴。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於從幻覺回到現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佔了上風。「何似在人間」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下闕寫望月懷人,即兼懷子由,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夜深月移,月光穿過「朱閣」,照近「綺戶」,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裡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月圓人不圓是多麼令人遺憾啊!詞人便無理埋怨圓月:「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時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不幸離人的同情。

蘇軾畢竟是曠達之人,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便轉而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託對未來的希望。故結尾「但願」便推出了美好的祝願。「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突破空間的阻隔,讓對明月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這兩句並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現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

能寫中秋詠月詩的人很多,寫的出彩的卻很少。再讀這首《水調歌頭》,感覺蘇軾真不是一般的詞人,一般的士大夫。能做到這樣的人,大概沒有幾個了。喜歡寫詩的有那麼多,卻沒有像他寫的這麼好的;喜歡喝酒的人有那麼多,會喝會品的也沒有幾個像他那樣的。

東坡居士,受吾一拜!


推薦閱讀:

戊戌狗年,遛遛蘇東坡的「狗」
傳喜法師 | 蘇東坡與佛印法師的佛緣
大文豪蘇東坡筆下的春天是什麼樣的?| 枕邊讀詩
論蘇東坡對陶淵明和白居易的繼承與超越
蘇東坡拚命吃河豚:「也值得一死!」(2)

TAG:認識 | 蘇東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