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場權利混戰:康熙十四子的心機、時運之爭
多子、長壽,在中國老百姓眼裡是福氣,可在皇家,這可能就成了災難。
康熙8歲登基,皇帝寶座一坐就是六十一年,創了中國歷史的最高紀錄。在他去世之前,成了年的皇子已有十幾個,太子更有四十多歲。眼巴巴地看著皇位卻不可得,最終又都成了老康熙眼中最危險的陰謀家。那麼,誰將成為這場混戰的大贏家呢?《文化中國》節目主持人今波和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駱玉明一起,為我們講述康熙朝後期的皇位之爭。
太子帳外偷窺遭廢
主持人:康熙朝後期的皇位爭奪本來可以不發生的,因為一開始康熙帝是立了皇太子的。
嘉賓:是的,問題就出在康熙在位時間太長、兒子又太多。對尋常百姓來說,長壽、多子,那可是件相當有福氣、令眾人羨慕不已的事。可是在明爭暗鬥的皇族家庭中,皇帝壽長未必是件福事,極有可能引起父子反目、兄弟殘殺的血腥事件。康熙家就是這樣。
其實康熙很早就把皇權繼承人給確定下來了,那時太子只有一歲。他當時的意圖很明確,早早地把皇權繼承人給確定下來,可以穩定政權。但是,任何事情都會有兩面性。在明確了皇權繼承者後,必然會有一些朝中大臣或是皇族成員去向太子結好,久而久之就會在無形中產生一個新的權力中心。要知道中國的封建制度向來實行的是個人獨裁,皇帝專權。這樣的權力中心,對康熙皇帝來說,他是無法容忍也絕不允許存在的。但是,幾十年過去了,老皇帝依然健在,依然執政。這讓當了四十年太子的胤礽心裡著急,所以就有了「豈有四十年的太子」的怨言。這話傳到康熙耳朵里就不舒服了。
主持人:這話說白了,就是盼他的皇帝老爹早點死啊。
嘉賓:所以,康熙開始對太子不信任了。並說太子的行為鬼鬼祟祟,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康熙帶太子出行時,經常發覺太子晚上在帳篷外偷窺他,這讓康熙產生不安全感,認為他有大逆不道行為。
主持人:這事史料上確實有記載。
嘉賓:其實這事是一種心理信號,說明兩人在心理上已產生了強烈抗爭。所以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就下令把太子給廢了。
皇長子急於表現被關
主持人:廢太子的震動是很大的。
嘉賓:是的。有空缺了,各種力量就開始往裡擠。第一個跳出來的,是皇長子胤禔。
主持人:在這裡咱們要特別說一下,其實那太子不是真正的長子,他是嫡長子。所謂嫡長子,就是皇后所生。那大阿哥儘管最早出生,但是妃子所生。
嘉賓:所以,胤禔對太子積怨很深,現在聽說把太子廢了,他非常興奮。
主持人:想著該輪到自己了。
嘉賓:是的。康熙把太子的行為說得很嚴重,有圖謀不軌的表現,胤禔聽了就跑去給康熙建議道,如此大逆不道應該把他殺了,並表白,自己願意處理這事兒。
主持人:夠狠的,為皇位連親情也不要了。
嘉賓:這番話說得很愚蠢。你想,康熙把話說得很重只是表示他對太子的憤怒,未必有充分的根據;廢太子已是大事,若再殺他,豈不把康熙推向暴君?而且,讓康熙警覺胤禔的目的。
主持人:適得其反了呀。
嘉賓:於是康熙勃然大怒,宣布,將胤禔關起來。
主持人:這人有時候一得意忘形就容易出事兒。大阿哥出局了,接下來誰又站到風口浪尖上了呢?皇八子才氣逼人受警告
嘉賓:皇權繼承人的位置不能一直空著,於是康熙召集群臣讓大家推舉。但結果讓康熙意想不到,幾乎所有的人都推舉皇八子胤禩。
主持人:這個人足智多謀,才幹超群,而且他人緣好,王公大臣都比較信服他。
嘉賓:胤禩不但與滿族大臣關係好,與漢族大臣關係也挺好。可是,這又戳痛了康熙。
主持人:為什麼?
嘉賓:要明白太子胤礽為什麼會被廢?因為胤礽做太子的時間太長,對康熙的權力形成了威脅。所以,當大家幾乎一致推舉胤禩為新太子時,康熙想到的不是胤禩出眾的能力,而是在估量胤禩暗中到底下了多少功夫籠絡了多少大臣。
主持人:這時的康熙已不考慮誰德才兼備,而是考慮誰對自己不構成威脅。
嘉賓:是的。他感覺到自己的權力受到了威脅,他不能接受。
主持人:這些大臣們沒有揣摩透康熙的意思,這時推舉誰都不合適。
嘉賓:所以,最終康熙做出了一個誰也沒有想到的決定:再立胤礽為太子。
主持人:這個決定全盤否定了大臣們的推舉。
嘉賓:也是給胤禩一個警告。在康熙心裡,他並不認為這個結果是皇八子個人能力的體現,他認為這是在太子被廢的幾年中,皇八子起了念,收買了人心的結果。
主持人:八阿哥也出局了。可是重立之後,康熙和太子之間的關係會緩和嗎?
嘉賓:廢太子已經結怨了,再立的話,這個怨是不可能消除的。而且重立太子,也只是權宜之計,所以過了沒幾年,康熙又把太子給廢了。
皇十四子重點培養
主持人:康熙再度廢太子是康熙五十一年。如果說以前圍繞皇權繼承人的問題鬥爭激烈,但還不迫切的話,那麼到了皇帝年近六十,太子位置再次空缺的情況下,確立皇權繼承人就成為迫在眉睫的大事。康熙一再向大臣表示,會選一個能讓大家心悅誠服的新主子。可這事兒什麼時候才能明朗化呢?
嘉賓:很多史學家認為,康熙晚年中意的繼承人是皇十四子。
主持人:從什麼地方看出康熙有這種傾向性?
嘉賓:在康熙五十七年,康熙皇帝委任胤禵為撫遠大將軍,派他去平定蒙古準噶爾部落的叛亂。當時準噶爾部落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部落,在新疆一帶已形成很大的軍事勢力,並且向西藏這邊發展,這對清王朝是一個非常大的威脅。
主持人:當時撫遠大將軍的主要任務是維護民族團結,保護邊陲穩定。那麼讓十四阿哥任撫遠大將軍,是不是就代表了康熙對他的信任?
嘉賓:這是毫無疑問的。當時大將軍在軍職當中是最高稱呼,康熙在詔書等有關文字中,直接把胤禵稱之為「大將軍王」。
主持人:多了這麼一個王字,說明他在大將軍當中是非常特別的人物。不過這也讓人驚訝,因為十四阿哥在當時,他的爵位只是個貝子。清朝爵位的等級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他是最低的。嘉賓:所以康熙用王字來稱呼他,意味著他的實際爵位被提高了。也可以說,康熙預先給了他一個王號。 拿現在的話來說,他這是被破格提拔了。
嘉賓:還有一點很重要,清王朝是馬上得天下,向來把戰功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如果在國家重大軍事行動當中,能立下大戰功,獲得大成績的話,這對提高皇十四子的地位和威望,會有很大幫助的。
主持人:除了軍功之外,胤禵在諸皇位繼承者中,年紀也是比較輕的,如果按原來以年齡排序的話,他不佔優勢,但現在格局被打破了,他的年輕算是一種優勢吧?
嘉賓:可能在康熙心裡算是。因為年輕意味著不著急繼承,有耐心等待。
皇四子低調潛伏
主持人:但當時還有一個關鍵人物,就是四阿哥胤禎。他當時處於一個怎樣的狀態呢?
嘉賓:胤禎有他的優勢。第一,他年齡居長。當時在康熙活著的幾個兒子當中,老大胤禔出言不遜給剔除了;老二胤礽,太子,被廢了;老三是個無用之人,沒人瞧得上。那麼剩下的,就是他老四胤禎了。
主持人:就是說,能用的阿哥當中他居長。
嘉賓:對。第二,他是一個非常沉穩的人,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氣,最重要的是懂得忍耐,行為低調。第三,經常被康熙派去代表自己參加一些重要活動。雖然我們現在已無法判斷晚年時的康熙到底中意於哪一位阿哥,但是,可以判斷,他對皇四子和皇十四子都比較有好感。
主持人:四阿哥胤禎當時持的那種低調狀態,是很難拿捏得好這個分寸的。你說他低調、識大體吧,很容易導致無所作為,被父皇忽視,居於被動地位;你說他稍微積極一點去和王公大臣多走動吧,又會有拉攏結黨的嫌疑,一旦被父皇發現,會被疑為圖謀不軌。
嘉賓:是啊。應該說康熙是一個了不起的皇帝,但是跟這樣的皇帝在一起的話,很累,因為特別難弄。你要太能幹,那個皇八子就是個實例,滿朝大臣都推舉他,結果卻招來了麻煩。你說太無能吧,皇三子是個例子,誰都不把他當一回事兒。要做到既是能幹的,又顯得沒野心的,是可以信賴的,這個度實在是難把握。
主持人:所以你看,歷史上諸多陰謀玩家、弄權之人,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本事,那就是隱忍。你看胤禎,我們說了半天,似乎都沒他什麼事兒。您說,他是真的無所作為呢,還是在暗中做著準備呢?
嘉賓:低調只是表面,他在暗中下著功夫。這可以從下面兩點中看出。一點是明的,就是康熙常常派他代表自己去做一些比較重要的事情,這是一個機會,他可以直接把能力和才幹發揮出來,不是很經意,又可以讓康熙看到,最重要的是,康熙對他不會設防。他知道像八阿哥那樣鋒芒畢露、才華橫溢是不行的,才華要有,但不能橫溢,鋒芒一定得擱在肚子里。第二點是暗的。從最後雍正的成功來看,他在隱忍的同時,做了紮實的長期準備。最關鍵的是,他與兩個大人物結成了特殊的關係。
主持人:哪兩位?
嘉賓:一位是隆科多,一位是年羹堯。
主持人:隆科多那是皇后的胞弟,康熙皇帝的小舅子;年羹堯是撫遠大將軍、四川巡撫,高官顯爵於一身。
嘉賓:要知道政權最可靠的支撐來自於軍事力量,這兩人都軍權在握。隆科多是九門提督,相當於北京衛戍區的司令,他掌控的軍隊是維護、控制皇城秩序的,那麼在關鍵時刻,他是可以發揮相當大作用的。年羹堯呢,是四川巡撫,在西部前線掌握著一支軍隊,這支軍隊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跟胤禵撫遠大將軍的軍隊相抗衡。這兩步對於雍正來說是特別重要的。
主持人:不久,一個最關鍵的時刻到了,那就是康熙六十一年的十一月。那是康熙最後一年的冬天。
雍正,似繼位實篡位
康熙六十一年秋天,康熙皇帝在南苑打獵時突患感冒,回暢春園養病,誰知一病不起。康熙的突然去世把一切打得粉碎。最終皇四子胤禎,也就是後來的雍正莫名其妙地當上了皇帝。人們疑惑,康熙去世的那晚,在暢春園裡發生了什麼隱秘的事情?
康熙口詔疑點多
主持人:康熙駕臨暢春園是為了主持冬至的祭天大禮。那地方離皇城比較遠。康熙是十一月初七到暢春園,初八開始感覺到有點不舒服,發汗後感覺稍好了點。但到了十二三號的時候,病情突然就惡化了。
嘉賓:十二號病情顯著惡化。半夜的時候,康熙自覺不太好,下令把重要的八個皇子召到暢春園來,其中有皇四子胤禎。十三號這一天,八個皇子全部到達暢春園。
主持人:這裡面有一個時間上的先後。十二日夜裡召集諸皇子,有七位皇子在第一時間到達,就是在午夜12點以後這段時間就到了,可是四阿哥沒及時到,他差不多是在第二天中午的時候才到。這裡面是不是有點問題?
嘉賓:從結果來看,皇四子是做了一些安排的,是否與晚到有關,我們不得而知。但有兩件事很蹊蹺,第一,他比幾個皇子都晚到;第二,其他皇子都留在暢春園,他離開了。
主持人:關鍵時刻他不在。
嘉賓:一直到康熙死的時候他都不在。還有,皇十四子也不在,他正在趕來的路上。康熙是在十三號的晚上戊時去世的,戊時就是晚上7點到9點。胤禎不在。他是過了這個時間才到的。
主持人:胤禎當時在安排天壇祭祀的事情,離暢春園很近,按理說接報後最多兩個時辰就可以趕到,但他沒到。就事兒引起了很多人的議論。那康熙皇帝到底有沒有明確繼承人,有遺詔嗎?
嘉賓:照雍正說當然是有遺詔的,但是這遺詔卻很可疑。因為康熙去世時,身邊有七個皇子和隆科多在,去世後,正當大家亂成一片的時候,隆科多站了出來,說皇帝有遺詔,命皇四子繼承大統。
主持人:那遺詔呢?
嘉賓:胤禩立刻就問了,遺詔在哪兒?隆科多說,口詔,是皇帝口傳的。
主持人:可這有誰證明呢?
嘉賓:當天在暢春園裡有七個皇子,有隆科多。但現在只知道一點,就是隆科多所說的口詔沒有第二個人聽見。
主持人:這太說不清了。
嘉賓:按照雍正的說法,他是晚到的,隆科多向他宣布了皇帝的遺詔,他說自己當時很悲痛,根本想不及這個事情。意思是說,他對這個大位素無覬覦之心,只想干好自己的分內事,沒想到父親已把這個大任加在了自己的身上。話說得很無辜。
主持人:像是被逼無奈才做的皇帝。
嘉賓:按照有些文獻記載,包括雍正自己寫的《大義覺迷錄》里的描述來看,當時在暢春園皇子之間是發生衝突的。但問題是,暢春園在隆科多的控制之下。
主持人:隆科多成了扭轉乾坤的人物了。假設當時康熙覺得自己不行了,讓隆科多把其他人叫進來要宣布口詔了,你說隆科多那時還會言聽計從嗎?
嘉賓:要知道大人物到了最後關頭,倒下了,不能說話了,不能下命令了,那他就什麼都不是了。所以,這個口詔實際上是非常可疑的,也有可能康熙根本沒來得及說這個話。
主持人:隆科多這裡的心態也是很值得玩味的。突然之間權力出現了真空,他變成了唯一的中介。最後傳給皇四子是不是隆科多早就想好的?
嘉賓:應該說,隆科多是沒有權利做這個決定的。但是,他有力量在可能的繼承人當中選擇一個他認為對自己最有利的對象,於是他把身家性命壓在了皇四子身上。那麼,雍正看起來沒什麼行動,作為最後成為皇帝的人竟然不在現場,這其實是給他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間。
主持人:為什麼他非得要留下一個不在場的操作空間呢?
嘉賓:要造成一個假象,他是一個對皇權沒有覬覦之心的人,他沒有捲入到任何一個陰謀裡面去,皇帝的遺詔是你們先聽到,我最後一個聽到。這樣,來證明他皇權的獲得是理所當然的,是光明正大的。
主持人:而且是不爭而來的。
嘉賓:他姿態也很高。
主持人:照這樣來說的話,隆科多應該已蓄謀了一段時間了,否則皇四子胤禎不會那麼篤定,可以在最關鍵的時刻不出現。
嘉賓:暢春園的那幾天,兩人肯定是合謀的,尤其是最後一天,否則不會出現那個場面。封嘴滅口更露怯
主持人:但後來又出現了一份書面遺詔。這份遺詔在前不久雍正文物展覽當中曾展出過。遺詔中說:"皇四子胤禎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這是以康熙的口氣來寫的,你對這份遺詔怎麼看?
嘉賓:如果真的有這份遺詔的話,也就沒有前面的爭議了,但問題是,這份遺詔不是康熙在世時寫的。雍正文物展覽當中所出現過的這個遺詔,現在有四份,有漢文的,有滿文的。它實際上是對口詔的書面固定,康熙去世以後,把康熙的口詔重新書寫為書面形式。所以,口詔如果是假的,那麼這個遺詔也就是假的。關鍵還是在於口詔是不是真的。
主持人:那麼這個口詔究竟是真還是假?
嘉賓:我仔細看了這一部分的資料,可以斷定,口詔是假的,所以遺詔也是假的。因為當時有八個皇子在,口詔居然只傳給隆科多一個人,這在邏輯上、情理上都無法成立。但是並不能由此判斷,康熙當時著意於誰。這裡有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性,康熙臨死之前根本沒來得及立口詔。第二種可能性,康熙可能立了口詔,但這個口詔對雍正不利,隆科多給吃了。
主持人:雍正在這件事上顯得很厲害。從陰謀的角度來分析,你覺得雍正下了哪些功夫?
嘉賓:在皇太子被廢、八阿哥被逐後的幾年裡,可以肯定雍正下了大功夫。在暢春園這幾天中,雍正跟隆科多進行了積極的謀劃,實際上是通過一場宮廷政變把政權拿到了手。多年的隱忍、沉靜,實際是他的足智多謀。
主持人:再次證明了陰謀家的隱忍法則,引而不發,是發必中。可是,當了雍正皇帝以後,他卻出了一本《大義絕密錄》,想把民間的那些輿論、傳說全部給封住。這招比較失敗。
嘉賓:這個《大義絕密錄》是當時發生的一個震驚的謀反案,其中涉及民間對雍正篡位的傳說。雍正覺得,他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來教育一下天下百姓,說明皇位繼承的過程,以後不許有其他的傳言。這證明他心裡真的有鬼。
主持人:這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後來連他兒子乾隆都看不下去了,覺得這事也太多此一舉了,後來就把這書給禁了。
嘉賓:是啊,這個東西怎麼抹得乾淨呢。
主持人:除了這件事外,他還有一件事也讓天下人詬病。就是前面咱們一直提到的他的親舅舅隆科多,在整個皇位繼承當中起了關鍵作用的人,後來雍正竟然想了個辦法把隆科多給弄死了。這更加明顯是心裡有鬼。
嘉賓:因為遺詔的事兒隆科多是關鍵人物。康熙的遺詔通過隆科多的耳朵進去,再從隆科多的嘴巴出來,隆科多是這件事的唯一管道。這個管道如果有一天突然發生改變,說出事情的真相,那麻煩就大了。但如果把這一危險的管道剪掉,把隆科多除掉,隱患就會消除,地下的康熙皇帝是不會爬起來說什麼的。
主持人:如果這是殺人滅口的話,那做得也太明顯了。
嘉賓:所以,也正是這一點,才引起了很多學者的懷疑。對於雍正即位的問題,歷來爭議很大,至今仍還有爭議。所以今天咱們說得都很謹慎。康熙晚年可能對皇十四子和皇四子都很看重,這兩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繼承人,但是康熙在最後時刻是不是下了決定,這個我們不知道。但是,至少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那就是口詔是假的,雍正是篡權上台的。
主持人:雍正後來非常勤政,但他的內心是非常敏感、非常脆弱的,所以才會出如此奇怪的書,才會滅口。我們是不是可以把他的這種表現稱為篡位綜合征呢?
嘉賓:這種說法很有意思。不過還是讓大家去想吧,讀史是要一邊讀一邊想的。
主持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非常感謝您帶給我們這麼精彩的權謀解讀,最重要的是,能夠給我們另外一種看待歷史的方法。(文章來源:《文匯讀書周報》)
推薦閱讀:
※學會維護自己那神聖而不可侵犯的權利
※三國丨第一梟雄曹操如何制勝權利三角遊戲?
※中國權利與義務主流觀點綜述
※姜秉曦 張翔:基本權利理論研究30年
※確立「違法立案」監督權 讓權利保障關口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