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的兩個藏本
明 文徵明小楷 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 局部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陰山工作室按 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有兩個版本,一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一藏於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藏本使用的名稱是「明文徵明《書太上常清靜經》冊」,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命名方式很怪異,一定要在書法作品前面加上「書」字,在繪畫作品前面加上「畫」字,例如「沈周山水」就一定是「沈周畫山水」。因此按照台灣之外的命名方式,「明文徵明《書太上常清靜經》冊」實質上就是「明文徵明《太上常清靜經》冊」。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的藏本是《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老子列傳》合冊的一部分。兩個藏本前面均有老子畫像,台北本的畫像是錢穀補畫的,天津本的老子像則是文徵明自己的作品。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本 此幅作於正德六年(1511),文氏四十二歲時,已在二王小楷勁健的結構中摻有虛靈、舒緩的意味,典雅秀逸。通篇溫潤精純,秀勁神清,此作衍繹趙孟頫(1254-1322)小楷橫捺遽細平出,寬疏秀逸,楷書行書的特點,極得趙氏精神,當屬早年精品。然亦具有文氏好用偏鋒,起筆、收筆稍尖的個人特色。 本冊前有錢榖(約1505-約1578)朱畫〈圓光老子像〉,後有周天球嘉靖三十一(1552)年跋,此二人皆遊文氏門下,《明史》並舉錢榖畫與周天球書「皆繼徵明表吳中者也」。(以上為台北故宮博物院介紹原文)
明 文徵明 太上常清靜經 冊 24.8x15.2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文徵明 太上常清靜經 冊 24.8x15.2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文徵明 太上常清靜經 冊 24.8x15.2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本
明 文徵明小楷 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 紙本 20.9x11cm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老子列傳》合冊,紙本,縱20.9厘米,橫11厘米,每頁8行,正文每行18字。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首頁為工筆水墨老子像,題蠅頭小楷一行:「長洲文徵明寫像。」《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凡37行,書於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七月十二日,時年68歲。《老子列傳》凡34行,書於明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六月十九日,時年69歲。均鈐「徵」、「明」朱文連珠小印。
明 文徵明小楷 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 紙本 20.9x11cm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明 文徵明小楷 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 紙本 20.9x11cm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明 文徵明小楷 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 紙本 20.9x11cm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明 文徵明小楷 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 紙本 20.9x11cm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明 文徵明小楷 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 紙本 20.9x11cm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明 文徵明小楷 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 紙本 20.9x11cm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一卷。作者不詳,成書不低於晉魏或者更早。是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極為重要的道家經典。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道教稱老君西遊龜台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葛 玄曰:「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 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因而《清靜經》被認為是三國時葛 玄依託之作。確否,待考。《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僅三百九十一字。是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極為重要道家的經典,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清靜經》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無形」而定了全經格調。經文不講有為的修養方法,而是要人從心地下手,以「清靜」法門去澄心遣欲,去參悟大道。經中以發揮「清靜」兩字為主,簡明地敘述了道家修心養性的基本原則。認為「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要去除這些牽擾,獲得「清靜」,必須「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達到「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唯見於空」的境界。但是有「空」存在,還不究竟,還要「觀空亦空」「所空既無」「無無既無」才能「湛然常寂」。然後「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直至進入「常清靜」的境界,如此「漸人真道」「名為得道」。經文大旨,主要是根據老子「清靜無為」的理論推演而來。而且沒有荒誕無稽的神話色彩,在道經之中不失為純正之品。文徵明和他的小楷書法 明代謝在杭《五雜俎-卷七》稱讚文徵明小楷:"古無真正楷書,即鍾,王所傳《薦季直表》, 《樂毅論》皆帶行筆。洎唐《九成宮》,《多寶塔》等碑,始字畫謹嚴, 而偏肥偏瘦之病,猶然不免。(文徵明小楷)如八面觀音,色相具 足。於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 文徵明晚年的作品,用筆精熟果斷,結字穩健開闊,就像其評 祝允明書法所說的那樣,"祝京兆書法,出自鍾,王,遒媚宕逸,翩有 鳳翥之態,近代書家,罕見其儔。若此書《洛神賦》,力追鍾法,波畫森嚴,結構縝密,所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超出尋常之外"。結字的變化可以說是文氏向古帖學習的最大收穫,由內緊外松到外緊內松,體現了文氏小楷書法體勢的重要轉變,這一轉變使其書法水 平驟然躍上了一個更高的台階。八十歲至九十歲這一時期的小楷 書法作品代表了文徵明小楷書法的最高境界和最大的藝術成就。 文徵明小楷書法的基本特徵是:起筆露鋒,有凌利俊健之勢; 收筆輕頓,稍按重回,形成開闊的氣勢。結體取勢以方為主,略呈橫勢。對於文徵明小楷用筆和結體後人有著不同的見解,如莫雲卿云:"文太史具體《黃庭》,而起筆尖微,病在指腕,雖嚴端不廢,未見巋峨磊落之姿。"而龔賢卻認為:"文(徵明)沈(周)同時併名,而 石田(沈周)晚年筆力道勁,文競折節下之,然徵仲秀骨媚姿,又非啟南(沈周)可及。"不同的書家有著不同長處,關鍵是看這位書家 所承傳的是不是自古形成的藝術精神。 文徵明一生向古人學習, 對晉唐法書,趙孟煩的書法頂禮膜拜,奉若神明,這明顯可以看到 文徵明的書法取向皆是歷代書法藝術的菁華。當然由於自身的資 質所限,未能超越前賢,形成更高的藝術境界。從另一個角度看, 後人的諸多評價未嘗不帶著自身的主觀傾向,並非客觀公允,應該 恰當地說,文氏的弱點無法掩蓋文氏作為明代小楷第一家的榮譽, 同時領起趙孟煩後小楷發展的又一高峰的歷史事實。 文徵明對後世的影響自不待言,《明史-文苑傳》云:"徵明主風雅數十年,與之游者王寵,陳師道,陳道復,王轂祥,彭年,周天 球,錢轂之屬,亦皆以詞翰名於世。"可見其追隨者之眾。 文徵明(1470~1559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後更字征仲,號衡山、停雲,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祖籍衡山,故號衡山居士。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顯,父文林曾任溫州永嘉知縣。他幼習經籍詩文,喜愛書畫,文師吳寬,書法學李應禎,繪畫宗沈周。少時即享才名,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然在科舉道路上卻很坎坷,從弘治乙卯(1495年)26歲到嘉靖壬午(1522年)53歲,十次應舉均落第,直至54歲才受薦以貢生進京,待詔翰林院。四年中目睹官場腐敗,一再乞歸,57歲回歸故里,潛心詩文書畫。他通曉各科繪畫之藝,擅長各種細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筆能力極佳,80多歲時還能十分流利地書寫蠅頭小楷竟日不倦。繪畫上與沈周共創「吳派」,又與沈周、唐寅、仇英並稱「吳門四家」。書法上與祝允明、王寵並譽為「吳中三家」。
陰山箴言閱畫千卷,不如讀透一幀
推薦閱讀: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帶意解)上
※太上老君清靜經圖注
※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真經
※太上老君清靜經圖注·氣質品第九
※道教的創始人並非太上老君,而是另有其人? [一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