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站樁的秘傳

站樁的秘傳 站樁是一個非常行之有效的鍛煉方法,從古至今,被各門各派所廣泛採用。武術的,健身的,養生的,修道的,都無一例外的把站樁納入自己的鍛煉體系。各門各派又由於自己的理念、目的、方法的不同,使站樁繁衍出各種各樣的練法,所產生的效果(結果)也是千差萬別。同時,各門各派也形成有自己獨到的心得和訣竅,以達到不同的鍛煉目的。 醫盲一向喜歡說共性的(當然也是一己之見)的東東,今天要說的,則是站樁的一個最簡單但又最基本的問題:站樁的高度。

站樁,高度不同,用力不同,鍛煉的細密程度不同,鍛煉的效果就不同。一般來說,站的低,費力氣,其氣粗,練意少(靜的程度),反應快,站的高,用力少,易放鬆,易入靜,其氣細,再加上呼吸、用意以及配合功法,鍛煉效果及功能也不盡相同。 那麼,拋開特殊的體驗和功能,我們鍛煉,僅從站樁的高度來說,到底選用什麼高度,或者說,怎麼高度的切入,能發揮出最好最快的效果呢,站的太低,超負荷未必能達到最佳鍛煉效果,站的太高,又擔心健身效果太慢,尤其是年輕力壯之人,在經歷心智還沒有接受或愛好靜謐的鍛煉方法的時候,怎樣找好站樁高度的切入點? 其實前人做過很多探索,並且各派都有自己的傳承和習慣,比如太極,過去冷兵器時代,練太極也是要真刀實槍的闖江湖的時候,傳統的鍛煉是少不了低架的,只是到了養生的時代,高架才成為主流,隨之而來的太極技擊也更趨向松空奧妙。 廢話不說了,言歸正傳。今天介紹的內容,過去是很多流派密而不宣的,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也不應該成為秘密,雖然如此,到目前為止,這個方法醫盲還沒有在任何報章雜誌網站看到介紹,也就是說,據醫盲所知,這裡是首發。 也許看官著急了,有這麼好的東東,你就別賣關子了。呵,其實還是那句話,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張紙。因為太簡單,但的確很管用,所以怕平淡說出被大家忽略了。看好了,一句話:起跳的高度! 雖然真傳一句話,還是需要簡單解說一下:大家可以做個實驗,原地起跳摸高,大家都做過的吧。對就是這樣,當你原地起跳摸高,就會下蹲,然後儘力向上跳起,這時候,你注意了你下蹲的高度了嗎?這個高度,是最適合你當前的體能體力的高度,是最能發揮你潛能的高度,也就是說,作為站樁鍛煉,這個高度就是你的切入高度! 真傳一句話說完了,不知看官怎麼看待和評價。這裡補充一些,供有興趣者參考:兩腳的寬度,應該是多寬才是最適合的?想來你也有答案了。摸高起跳時,你自然的用到的寬度就是。但是要從理論上講,就是肩寬,支撐人體的最佳寬度。 一個古老拳種(暫不公開說)中的樁功供參考:起跳前的下蹲動作,把頭上仰脖子向後彎曲的動作改成脖子後挺,眼前上視,兩手下垂成掌掌心相對,開腋。像耷拉的翅膀一樣。(僅供參考,不做教學依據。)

站樁都有什麼好處

站樁,是各門派武術必需的功力訓練,對於武功的進展很有助益,練拳不如站樁。看少林功夫,其中有專門練習樁功的,並說功久即使站在懸崖,多人推挽也不會失足。兩腿如銅澆鐵鑄一般。足見站樁之重要。我看少林秘籍上說:未習武之人,氣多上浮,一旦和人較技,站立如僵硬之碑,著手即騰空。足下無根。且一旦動起來,氣喘吁吁,別說動手了,自己就手忙腳亂。站樁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缺點而修鍊的。過去站樁多為馬步。四平大馬,根據體力持續一定時間。更有甚者,為了增加難度。頭上頂碗,兩臂上放兩隻碗,兩大腿上也放兩隻碗。屁股下面燒著一炷香,一旦偷懶,必挨燙。所以下了功夫的,會有很大收益。不僅武功得到真正的提高,就是身體也能練成金剛之軀。昔日鐵橋三腰馬功夫硬,雙臂掛六個人能行百步,足見功力之深!站樁,就是使運動中不再氣喘。兩腳有力。穩如泰山。功架腰馬合一。發出拳來才能有摧毀性的力量。宛如大炮,炮彈出去了,跑身必須堅固,否則會散了架。氣功家馬春先生曾說:青少年每天堅持半個小時就能出功夫!他說她年輕的時候曾站得全身熱氣騰騰。全身發紫。正是由於下了大功,才在戰爭年代從城牆跳下來時,生命沒有受到大的傷害。我在電視上看過他的講座,說每天站樁後,用掌打樹。堅持一年就會有很好的效果。我雖然沒有下很大的功夫,但是堅持下來了。我家門前有一棵直徑20幾公分的高大梧桐樹,我有時間就去打它,一年後,那棵梧桐樹樹皮被打得光滑、變了形,裂開了。與周圍區別很大。樹身明顯向被打的另一方向傾斜了。我的掌根變得厚厚的,掌紋變得不清晰了。有一次和同學開玩笑,一掌拍在他的背上,據他說疼了一個星期。說是最害怕我的掌了。站樁很艱苦,剛開始的時候覺得輕鬆,但時間一長,雙腿痛苦不堪,酸麻難忍。但這時候應該堅持下去,每日增加時間。站的時候心臟跳得厲害,脈搏的跳動不用摸就能感覺得到。呼吸加深。站後感覺腿上肌肉很緊,但覺得有力。一周後反覺沒有力了。這是在換勁的緣故,不要懷疑,堅持下去。因為是浮力,站樁後變得沉實。形意拳的三體式也是這樣,比馬步要更困難。站的過程中保持功架很不容易。站好了樁,練拳就有基礎了。才能漸漸體會到力從足下生。起於腿,發於足,縱於膝,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看了和聽了不少練武人的體會,站樁卻是對於腿部的力量有很大幫助,對於內功也有很大益處。且腳下有根。不容易摔倒。例如人走在路上、雨後的泥里,有時候覺得腳下一滑,就要倒下,但這時候平時站樁的功夫就顯現出來了,自動調整重心,兩腿一倒換,馬上站穩。即使一隻腳滑出去,身體下坐也不會倒在地上。既保護了自己的安全,也不至於在大庭廣眾之下惹人看笑話!這樣的經歷在練武人那裡不止一次了。我們現在雖然不至於去練什麼武功,但練練站樁,不僅對身體是大有益處,而且在面對特殊情況時的應急能力就會有一個相當的幫助。精力絕倫的五步健身術

以下所寫,得於三位老師所傳,加上本人一點體會;題目是我自己隨便起的。 第一步、低樁(九十度)馬步沖拳(拳心要空),一次約100下(約30秒可完成),練後要意守小腹三分鐘。每天練兩次。 第二步、一天增加10下,一日不可斷。

第三步、三月後,便可一次完成1000下;如能到2000下更好;一次不要超過10分鐘(一般一分鐘200下)。

第四步、當達到1000下時,不再沖拳,只習四平式馬步樁功,靜站即可。如是達到10分鐘則結束,意守小腹3分鐘。

第五步、當達到第四步不費力時,雙手握拳屈肘做雙峰貫耳式(拳心向前,拳眼向耳),儘力向後扳;同時,站四平馬步樁,塌腰挺胸,如是10分鐘,結束。意守小腹3分鐘。

效果: 1. 力大千斤,行步如飛。

2. 內氣可貼背走,氣通督脈,上達頭頂並回丹田(不是氣通周天)。

3. 精力充沛,飯量增加,睡覺極香。

4. 帶脈、督脈真氣通暢,小腹時有熱團,口中津液常滿。

5. 如果功夫下得深,則內氣鼓盪充沛,可隨意而行;帶脈及小腹、腰處,以手碰之可自然騰起。與人碰一下手,可知對方「空不空」(有無內力及達到的程度)。

6. 如果第五步動作下的功夫足夠,當達到「心手相應、得心應手」之境時,不必學一切武功,盡可找會武的人去切磋。無論其人如何有名,相信只一下便可結束戰鬥。(關鍵是要產生「心手相應」的靈勁)。

7. 此時,如人有小疾,可應手而解。如打坐,可迅速入靜,即所謂助道一品也。功深可達「仙人指路」之效(比如摸西瓜,比如判斷事物)。

注意事項: 1. 如有練丹功者,在內氣功充足後,可能會有小周天運轉情況。彼時如有氣憋感,則活動雙手即可。 2. 記住一句話:宗(中)氣只能上提,不能下降(老師原話如此)。 3. 如果疲憊,則喝白開水可解之;盡量不飲冰涼之物。另,初學者開始可稍緩一些。 4. 此術運動量大,適合青年人練習;因練後,大腿處會有兩塊肌肉隆起,故女性不宜練(影響美觀);如有心臟等疾患,或感不適者,停練此術。

正確的馬步站樁功

①預備姿勢 放鬆直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內扣10度左右;兩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內,身體中正,目視前方。②起勢 掌心相對,兩臂向前緩緩抬至與肩平;翻掌向上,屈肘收手,經腰間帶脈處向後、向外,再向前畫弧;翻掌向下,兩臂略收回,置於體前,同時屈膝下蹲成馬步站樁式。

③站樁要領 兩腳與肩同寬;兩腳尖內扣10度左右;十趾抓地,但不要過分用力;屈膝下蹲,但膝不超過腳尖;收腹,提肛;圓襠,松腰;含胸拔背;虛領頂頸;舌抵上頜;目視前方;鼻尖和肚臍成垂直線(即鼻尖和肚臍的連線垂直於地面);百會和會陰成垂直線(即「百會」穴和「會陰」穴的連線垂直於地面);虛腋;沉肩墜肘;小臂和地面平行;兩小臂互相平行;中指和小臂成一直線;手掌呈瓦狀;手指呈梯形,拇指和食指呈鴨嘴形;上虛下實,面帶微笑,自然呼吸。馬步站樁時要做到三個不要:不要人靜,不要意守,不要把別的功法的概念加入本功法。一個強調:強調動作姿勢的準確。要做到三個穩:起勢穩,站樁穩,收功穩。

④要求 每次站樁的時間不宜少於30分鐘(初學者時間可以由短到長,循序漸進);架勢可隨著體力的增強而由高到低(在一定的範圍內,架勢越低,「體外反搏」的作用越強,「爆發力」越大)。

(3)功夫里的「動功」是什麼? 動功又稱「內勁站樁功」,它是在馬步站樁基礎上進行鍛煉的樁勢。它仍強調動作姿勢的準確,並講究以勢運氣,以氣助力,以力帶氣,從而達到「氣血並練」、「勁氣並練」、「表裡並練」,使氣、力倍增,促進全身經絡通暢,氣血調和,陰陽平衡。它主要練能量的儲存和釋放,增強雙手「外氣內收」、「內氣外放」的功能。

第一節 雙臂攬月 ①預備姿勢 繼馬步站樁姿勢。 ②動作要領 屈肘,兩小臂收向胸前,離體約10厘米,中指相對,兩臂交錯,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互相平行,相距約10厘米;掌心朝下,手指呈梯形;右手「勞宮」穴對準左臂的「曲池」穴,左手的「外勞宮」對準右臂的「少海」穴。攬月5~10分鐘後手指松直,隨即兩臂向兩側同時緩緩拉開,如同大鵬展翅——謂之「拉氣」;略停1~3秒鐘,然後再沿原路復原——謂之「進氣」。反覆做7次。 ③要求 不要聳肩縮頸,拇指不得指向胸部,攬月時自然呼吸,拉動時開吸合呼;拉開後,兩臂不伸直,兩「合谷」穴相對。 ④功理 通過「勞宮」穴作用於「曲池」和「少海」二穴,使兩臂的經氣互相滲透,氣血貫通,從而加強手三陰、手三陽經脈之氣的運行,並調節其平衡。

第二節 十字手 ①預備姿勢 繼雙臂攬月,直立,雙肘下落,兩手在胸前10厘米處交叉呈「十字手」,上缺口平「天突」穴。 ②動作要領 十趾抓地,收腹提氣,腿部發力推動腰、背、肩、臂,十指朝上呈立掌,兩臂同時用內勁向前推出,將勁、氣推運至十指末梢,推到盡頭;然後放鬆,將手收回胸前。十字手推出時吐氣,收回時吸氣,一推一收為一遍,做7遍。 ③要求 力發於根、自下而上節節貫通;前推時用七分勁,填背;收回時帶三分勁,坐背;前推時不要聳肩縮頸,頭頸切忌用力,以免血壓升高。 ④功理 兩臂用內勁盡量前推時,背部肌肉、韌帶受到牽拉,脊髓也隨之上升,勁、氣由下而上貫通督脈;放鬆收回時,勁、氣仍循督脈而回。這樣,一緊一松,久練之則勁氣相隨,氣大力粗,督脈自然通暢。

第三節 抱球 ①預備姿勢 繼十字手後恢復馬步站樁姿勢。 ②動作要領 兩手距胸腹約10厘米,右手在上,平「膻中」穴,手心朝下;左手在下,平「神闕」穴,翻掌朝上;兩手「勞宮」穴相對呈抱球狀。抱球5~10分鐘後,兩手同時緩緩地上下拉開,右手向上拉至平「百會」穴,左手向下至「會陰」穴——謂之「拉氣」;到位後停1~3秒再緩緩地合攏至肚臍前,兩手相距約10厘米——謂之「壓氣」,停1~3秒後再拉,如此反覆拉壓7次。 ③要求 姿勢同馬步站樁時要求,右手拇指不得指向胸部,抱球時自然呼吸,拉動時開吸合呼。 ④功理 兩手「勞宮」穴相對在體前呈「抱球」狀,兩掌心可有明顯地相斥或相吸(因人而異)的「氣感」,當兩手在胸腹前上下拉動時,則導引三焦之氣貫穿帶脈,作用於任脈的承漿、天突、膻中、中脘、神闕、關元等穴,調理並強化任脈、沖脈(因其夾行於兩側)和帶脈之經氣。久練之可促進「心腎相交」、「水火相濟」,並可防治月經不調等婦科病及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第四節 丹鳳朝陽 ①預備姿勢 繼抱球後,直立,雙手成仰掌護腰待發勢。 ②動作要領 右手拇指分開,另四指併攏,勁自下而上發於腳跟而貫通到掌指,用內勁向前平推,推到盡頭後放鬆,翻掌向下,向左手方向畫弧,在左手上約10厘米處兩手「勞宮」穴相對,停2~3秒鐘,然後原路返回,至手臂伸直時再翻掌向上,收回腰際仍成待發姿勢。左手動作同上,一左一右各做一次為一遍,共做7遍。 ③要求 前推時收腹提氣,同時用口呼氣,收手時用鼻吸氣,頭頸正直,忌用力,目視前方。 ④功理 手前推時,勁氣由臟腑而出,「內氣外放」,經手三陽經而達掌指;收手時則「外氣內收」,經手三陰經而回。練此功氣的脈衝量增大,內外氣的交換循環大大增強,久練之則氣大力粗。

第五節 仙人指路 ①預備姿勢 和「丹鳳朝陽」預備姿勢相同。 ②動作要領 兩手拇指分開,另四指併攏,掌、肘、肩運動,均勻地用內勁向前推出,推到盡頭後放鬆,翻掌向下,蓄勁而收回腰際,再恢復原待發姿勢。做7遍。 ③要求 推手時勁氣的走向是以腳為根,腿推腰,腰推肩,肩推臂,臂推手。推手時呼氣,收手時吸氣,頭頸忌用力,目視前方。 ④功理 本樁勢是將全身的勁氣運至雙手,經手三陽經而發,由手三陰經而回。久練之不僅可以增強肩、臂、掌、指的勁力,更重要的是加強雙手內外氣的交換,增大氣量,達到能雙手發氣的目的。

第六節 力劈華山 ①預備姿勢 左腳向左橫跨一大步,重心在兩腳之間;兩手腕交叉於胸前約10厘米處,上缺口對「天突」穴,指尖朝上。 ②動作要領 手指朝上,用內勁向上舉起,直插雲霄,雙臂伸直,同時吸氣;用力徐徐朝前下方成弧形劈下,同時呼氣;略停1~3秒,雙手保持手指朝下,不可打彎,直線緩緩向上,肘打彎,提至胸前,同時吸氣;直腰,兩手鬆直,指尖朝上,恢復預備姿勢,同時呼氣。做7遍。 ③要求 下劈時腿要挺直,劈下後不低頭,目視前方。 ④功理 本動作勁發於腰部,力運四肢末梢,氣走手、足三陰、三陽經。久練之則百脈通暢。 注意:高血壓、心臟病患者忌用力過猛。

第七節 海底撈月、懷中抱月 ①預備姿勢 同「力劈華山」的預備姿勢。 ②動作要領 兩手掌心朝前,呈拉幕狀緩緩向左右水平分開,貫氣於掌指,坐腕,用力向兩側平推成「大字樁」,同時吸氣;松腕,手指朝下,彎腰,緩緩下落撈月(海底撈月),屈腕,指尖相對。同時呼氣,向上撈起,上身隨勢而起,直腰屈肘,兩臂運動,掌指著力,似抱重物狀,緩緩端起至胸前(懷中抱月),同時吸氣;兩手交叉於胸前,同時呼氣,恢復預備姿勢。反覆做7遍。 ③要求 彎腰撈月時兩腿要挺直,不低頭,目視前方;上身隨勢而起時,要垂肩墜肘,頸部不僵直。 ④功理 海底撈月,氣貫掌指,蓄勁待發;向上撈起,則鍛煉腰背,通手六經脈,並可提升「中氣」,對內臟下垂疾患有一定療效。

第八節 霸王舉鼎 ①預備姿勢 繼「海底撈月」中的「懷中抱月」勢。 ②動作要領 接上式,兩手緩緩上托至鎖骨處後,小臂內旋,翻掌向上,拇指分開,另四指併攏。中指相對。用內勁徐徐上舉,腰、腿、臂均用力挺緊勿松,呈「舉鼎」狀,同時吸氣;隨即兩臂放鬆,從兩側緩緩下落——「八卦圈」,同時呼氣;當兩臂落至與肩平時坐腕,運勁外撐呈「大字樁」,同時吸氣;停1~3秒鐘,再放鬆,徐徐下落,恢復原勢,同時呼氣,做7遍。 ③要求 上舉時臂要挺緊,並保持指端相對。呈「大字樁」時,要收腹挺胸,兩腿夾緊,勁往下沉至腳心,上肢用多大力,下肢也用多大力。 ④功理 雙手托起上舉,則導引氣在胸腹中運行,以升舉陽氣,充養髓海,調理三焦。 註:第七、八兩節通常合在一起練習。

壯內氣秘法!超級簡單!

這是某武術雜誌上的東西,本人覺得不錯,所以轉帖出來,以便大家參考!準備好了!

1、先盤坐好。是自然盤坐。放鬆,記住,本功放鬆最重要。以鼻吸氣,以口呼氣。呼吸要深緩,這些不要我說吧?舌抵上,下巴微收。先調好自己的呼吸。再看下一步。

2、用左掌輕帖在右耳上,心裡只想著「放鬆」就行了,還有就是呼吸要深緩,不要像狗一樣喘。如此狀態五分鐘,再看下一步。

3、用右掌輕帖在左耳上,其它同上式,五分鐘後,看下一步。

4、左右兩掌分別輕帖在右耳跟左耳上,也就是左右手交叉帖在兩耳上,右手在左手外。其它同上式,如此五分鐘就Ok了。最主要的是要放鬆。

5、功效:在大約兩周時間內,當手掌帖住耳朵時,手掌會有涼爽的感覺,否則手掌會有出汗現象。身體比以前更軟順舒暢,全身有飄飄欲仙之感,動作節奏,出拳勁力都會有很大長進。時間更長些手臂會有通氣現象……

6、此功據說是作者從南亞人手中學得。大家可以試試。一天用15分鐘點時間就夠了。但一定要天天堅持!

好,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多多在這裡發帖!謝謝!

教你一個可以「不死」的法門高榜山人人類為什麼會死亡?人類的死亡,除了非正常性死亡外,絕大多數人的死亡是因為衰老和各種疾病所致。人體的衰老往往與各種疾病並行。人體的疾病,大概可分為生理性疾病、心理性疾病、氣侯性疾病、神鬼性疾病和因果性疾病等五類。不管是什麼性質的疾病,最後都以身體方面的生理性疾病體現出來。因此,人的「身體」是生命存亡的基礎,是「人」存在與否的基本要素.「長生不老」或「不死」則是自人類誕生以來便產生的最美好地希望,更是各種方家和帝王將相畢生追求的最遠大目標。人類能否不死呢?人能否不死?到目前為止,除了傳說中的「神仙」外還未見有哪個人可以不死。據現代科學推論,哺乳動物的自然壽命相當於生長期的5-7倍,人的生長期約為20-25年,人的自然壽命應當是100-175歲;生物學的規律也告訴我們,動物的自然壽命相當於性成熟期的8-10倍,人的性成熟期為14-15年,人的自然壽命應當是112-150歲;細胞分裂次數與分裂周期理論則進一步證明,人體一生的細胞分裂數為50次,平均每次分裂周期為2.4年,如此推算,人的自然壽命應當是120歲左右;這三種學說儘管各有差異,但都認為人的壽命應當在百歲以上。許多長壽資料也證實人的正常壽命在110-150歲。史書曾記載彭祖壽八百而羽化,近代五大高僧之一的虛雲老和尚1840出生、1959年圓寂、享年120歲。師祖吳雲清,一八三八年生於河南滎陽高山鎮余頂村,一九九八年仙逝於河南安陽靈泉寺,享年160歲,其肉身己成金剛不壞之身,至今不腐,是中國僅存的幾尊「肉身菩薩」之一,現安於河南安陽靈泉寺內。因此、人雖然不能不死,但活到正常的自然壽命120歲左右則是完全有可能的。為了追求廣告效應以炫人眼球,我們乾脆把活到120歲左右的自然生命人,統統稱之為「長生不老」或「不死」之人!人類怎樣才能「長生不老」或「不死」呢?釋、道、醫三家有個共同的秘決:「要叫人不死、腸中須無屎」。佛家除要求人們戒殺吃素外,還認為早飯是天食,中飯是人食,晚飯是鬼食。因此,為了身體健康,不妨礙修行,佛家還要求人們過午不食。道家也要求人們食素,同樣要求人們過午不食,甚致專門修練一種可以幾日甚致幾年不食的「辟穀」術以求「長生」並成仙了道。醫家自古就提倡「早吃好、中吃飽、晚吃少、晚歺不吃最為好」,並特彆強調「人要長生、腸要常清」。總之,佛道醫三家教人「過午不食」的目的就是要保持腸中無宿便,這是人體減緩衰老、防止疾病從而保持「不死」的常用大法。

現代醫學告訴我們:人的腸道有8-10米長,並且千褶百皺,平均每隔3.5厘米就有一個彎折,人們即使每天都排泄,也總會有一些食物殘渣滯留在腸道的褶皺內,它們在細菌的作用下乾結、腐敗、發酵。日積月累,這些食物殘渣最終形成厚達5-7毫米,重達5-6公斤的黑色、惡臭、有毒的物質,並像「銹」一樣牢牢地粘連在腸壁上,其堅硬程度與輪胎相似,它們慢慢侵蝕著我們的身體,人們習慣稱之為宿便。這些宿便堆積在腸道內發酵、腐敗,並不斷產生各種毒素、毒氣,被腸粘膜吸收到血液並輸送到身體各個細胞,首先造成腸內環境惡化、腸胃功能紊亂,既而引發內分泌失調、新陳代謝紊亂,最後引發各種病症,促使人體衰老與死亡。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腸道問題是人體萬病之源。科學研究結果還顯示,人體的免疫系統逾50%是位於結腸。結腸一旦無法正常運作,體內的毒素就會經由其它管道(例如腎臟、皮膚及呼吸)而被排出體外,從而造成體臭、口臭、皮膚暗晦、皮膚過敏、發疹及色素斑等等問題。有些人以為肚腩的贅肉是由於發胖所致,其實,那是結腸內的毒素大量積結,因而造成腹部贅肉顯視及體重增加。體內毒素過量累積也會加重腎臟和肝臟的負擔,進而損及其它重要器官。長期體內不間斷的惡性循環,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致癌物在體內累積,引發各種癌症。「死亡結局始於結腸」- Dr. Bernard Jensen 的這句名言,正好說明了結腸清潔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總之,腸內的「宿便」是使結腸功能失調的罪魁;結腸功能失調是導致人體免疫系統不能正常運作的禍首;人體免疫系統「失靈」、使人體不能有效防止各類「外敵」的「入侵」,是導致人體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道家說:「要叫人不死、腸中須無屎」是有道理的。

有什麼辦法讓「腸中無屎」呢?佛家的「閉關」、道家的「辟穀」等,都是上上等的「長生」之朮。然我等凡夫俗子,雖有學佛修仙之志,實無「閉關」「辟穀」之能,如何是好?我國古代中醫里有個「陰陽水清腸方」,就是專門用來清除宿便,防止結腸功能失調,可以讓人「不死」的秘法。

什麼叫「陰陽水」?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水·生熟湯》:「以新汲水百沸湯合一盞和勻,故曰生熟。今人謂之陰陽水」。此句是指:從井裡新提的生水和剛煮開的水各一碗混和均勻便是「陰陽水」。然現代社會水污染嚴重,誰敢冒著「污染水」中毒的風險去喝生水?不要緊!按《易經》的理論:熱為陽、涼為陰。我們把燒開的水涼掉了不就是「陰水」嗎!剛燒開的熱水自然是「陽水」啦!把涼開水和熱開水各半,倒在一起搖幾下就成「陰陽水」啦!若在「陰陽水」里再加些鹽便成「陰陽水清腸方」了。

其具體方法:一、陰陽水清腸方:過夜之涼開水兩公升+當時燒沸的熱開水兩公升+鹽半兩(搖勻即成)。為什麼要用過夜的涼開水呢?因水乃天地之靈物、生命之源泉,其天生就俱備吸收和貯存宇宙能量的能力。對於地球來說,太陽升起後為晝、為「陽」,太陽落山後為夜、為「陰」。燒開的水在涼後放一個晚上,會吸收夜間天地靈氣而恢復其「陰性」的生命活力,可以調理人體的一切「陽性」疾病。而煮沸的熱開水為「陽」水,可以調治身體一切的「陰性」疾病。此既《易經》所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也。鹽則俱有潔凈、殺菌、消毒、排毒等功能。用鹽來融化堅硬之宿便、消滅腸內之細菌、凈化腹中之毒素,用「陰陽水」來調理身體之陰陽、平衡腸胃之虛火、沖洗腸內之宿便。蓋此理也!

二、服用方法:早上5一7點鐘,在一個小時內將4到6瓶加鹽的「陰陽水」分二至三次大口飲完。間隔期間可自然站立,以兩膝為中心使身體上下抖動。為什麼要5一7點鐘飲用「陰陽水」?蓋此為卯時也。卯時人體氣血行大腸經,此時大腸吸收功能最佳故也。為什麼要大口飲而不是小口喝?小口喝水因流速慢,水會被胃消化而成小便。大口喝水因流速快,水才會直接入腸清洗腸道、分解宿便。喝完後身體上下抖動,是為增加大腸的蠕動而儘快排便。

三、開始連緒三天,可基本排完宿便。隔十二天再排一次,以後一個月至少排一次。因十二天是人體與宇宙陽陰交換的一個小周期,二十四至三十天則是人體與宇宙節律對應的一個完整周期。每個人的周期都不一樣、但都在24天到30天之內,這與女同志的生理周期完全一致!

效果:1、會排出黑色之宿便。2、肚腩會變小、腰變細。3、臉上之各種癍、痘會逐漸消失,晦暗無華之臉會變得光彩奪目。4、有口臭、體臭者變好。5、胃口變好、不在便秘。6、指甲上不正常的「月牙」會恢復正常。

常用此法可「長生」矣!2003年在美國仙去的宋美嶺女士,從40歲起便用此法清腸、直至103歲! 願十方法界一切有情眾生皆得長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伽牟尼佛!

中華武術樁功之首——渾元樁

中華武術流派眾多,功法紛繁複雜,但在眾多功法訓練中渾元樁卻屢被提及,而且被譽之為「萬樁之首」。渾元樁到底有何獨特之處,能深得各武術門派的重視,它又對技擊有何重要作用?下面我們來詳細介紹渾元樁。

一、渾元樁動作要領兩足平行與肩同寬,兩膝微屈,髕骨與足尖呈垂直線,含胸收腹,兩髖內收,提肛坐臀,兩臂抬起置於胸前呈一橢圓形,兩手手指相距30cm,頸肌放鬆,下頷微收,頭頂似一線懸空,兩眼輕閉或露一線之光,口輕合,舌抵上顎,以鼻自然呼吸。

二、渾元樁意念活動渾元樁意念活動是本功法的核心內容,具體要求是內視於假借兩個方面,但以內視為主,假借為輔。

所謂「內視」,是指從手部開始體會熱、脹、麻的感覺,謂之「立意」。將此感覺進一步體會加強就叫「意守」要在意守的基礎上,將熱、脹、麻的感覺引導到前臂、上臂、肩、胸、背、腹、大小腿、足,此過程謂之「用意」,立意、意守、用意統稱為「內視」,三者關係密切,相互為用。

出現熱脹麻的反應是練功的第一階段,但全身感覺尚不均衡,一般規律是上半身比較明顯,下半身則差一些。此時要用意加強下半身,使全身的感覺達到均衡。此階段可立意於兩足,脹麻感由兩足向上延伸,上下結合較易呈現全身感覺的均衡,進而就能體會到全身輕鬆舒適,安逸欣快,雜念減少,物我兩忘,此為第二階段練成。

渾元樁的高級階段,也稱渾圓階段,此階段只要練功者稍一動意,周身即有暖流運行,真氣充沛之感,功夫高深者還可將真氣發放至體表。

所謂「假借」,即是意念藉助外部景物,達到精神放鬆,心曠神怡之境地,從而與「內視」結合起來,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假借的內容如自感身居星空夜靜、空氣清新的草原或幽谷之中,或置身處於細雨綿綿輕落頭頂,徐徐而下直落足跟,也可想像置身在微波蕩漾,溫度適宜的水中,也可想像置身獨立於一望無際的海邊,並有微風吹拂等等。假借要在實踐的基礎上描繪而成,這樣易獲得成功。

「內視」與「假借」要結合使用,一般開始練功可現練假借,並以此安定心神,將自身置於舒適歡欣的境地,接著就進行內視。也可先行內視,待熱脹麻感出現後,再適當配合假借,以免過於集中內視。假借景物要選擇一種,萬莫今天這種,明天那種,以免影響條件反射的形成。假借和內視密切聯繫起來,要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但每次練功應以內視為主,假借為輔。

三、渾元樁練習基本原則和注意事項

(一)基本原則1、安靜:思想安靜,環境也要安靜。2、放鬆:精神思想放鬆,放鬆方法可以使用「三線放鬆法」,將身體分為兩側、前面、後面三條線,自上而下逐次進行放鬆。第一條線:頭部兩側—頸部兩側—肩部—上臂—肘關節—前臂—腕關節—兩手—十指;第二條線:面部—頸部—胸部—腹部—兩大腿—膝關節—兩小腿—兩腳—十腳趾;第三條線:後腦部—後頸—背部—腰部—兩大腿後面—兩小腿—兩腳—兩腳底。先注意一個部位,然後默念「松」,同時注意離開這一部位,再默念「松」,從第一條線開始,循序而下,待放完第一條線後,放第二條線,再放第三條線,在一定部位的「止息點」輕輕意守一下。第一條線的止息點是中指,第二條線的止息點是大腳趾,第三條線的止息點是前腳心,每處約止息1-2分鐘。當三條線一個循環放完後,再把意念集中在臍部,輕輕地意守,保持安靜狀態。

3、堅持:要有信心和決心,堅持鍛煉。

(二)注意事項1、飽腹飢腸,身體疲勞,病情嚴重或體質過於孱弱者不宜練此功。

2、功中出現前後左右搖動,輕者可任其自然,嚴重者可暫停練功或將兩足距離加寬,以增加穩定程度。

3、選擇安靜和空氣清新的環境,注意增減衣服,防止著涼。

4、做到心神安寧,意不露形。要使全身輕靈渾然,想像全身氣血流暢於各經脈之中。

5、女性在經期要停功。

四、渾元樁功法原理及作用 1、拉伸脊椎,練就龍骨。從生理解剖圖來看,人的脊椎呈「S」型彎曲,這是人類長期直立行走而形成的生理彎曲,若想回歸祖先的力量、靈敏和速度,就要將之拉伸。站渾元樁時,兩髖內收,臀部下坐,下頷微收,同時頭頂似一線懸空,就可將脊柱拉伸。此時摸一下腰部脊椎,就會發現生理彎曲不見了。再摸一下頸椎,會有一根大筋挑起,此時的脊椎已成一條直線,我們稱之為「龍骨」。

練就「龍骨」,可以增強脊椎的柔韌性,使得上身與下身不會因腰椎的生理缺陷而產生斷層,從而使全身之力連為一體,局部發力即可引發全身之力,在武學中稱之為「渾身無處不彈簧」。用勁時可連綿不絕,武學中稱之為「渾元力」。

2、渾然一體,練就「六面渾元力」。站渾元樁,並非是一站到底地站死樁,而應練就一身「六面渾元力」。當兩臂呈橢圓抱球狀時,肘部要有外擴之意,使得雙臂之間如同有一氣球向外撐的充實感,稱之為左右橫撐力;背有後靠之意,手臂有前伸之意,形成前後抵力,稱之為前後抵靠力,頷微收,頭略頂,兩髖回收,臀部下坐,形成上下拉伸之勢拉直脊椎,稱之為上下拉伸力。身體處於這六面之力的作用下,血氣運行的速度就會加快,自感渾身上下充實一體,收功後應神清氣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

需注意的是,六面渾元之力並非肌肉收縮之力使然,它是全身筋骨拉伸與血氣運行結合自然產生之力,練習時全身應保持放鬆,不可有肌肉緊張感,用意不用力是訣竅。不過這松與不松,初學者最難把握,要勤加練習體悟之。

3、培元氣,通經絡,練就意氣合一。氣的涵義頗廣,概括言之,一謂物質,一謂功能。以自然而論,宇宙間的萬物生長、發展與變化,都賴於氣的運動。以人體而言,氣既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生理活動的功能表現。人體之氣可分為「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先天之氣」即元氣,它生於先天精,藏於人體命門,是生長發育和各臟腑活動的啟動因素。「後天之氣」有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宗氣是由自然界的大氣和經脾胃消化水谷所得精氣結合而成,具有推動心臟行血、肺臟敷布的作用;營氣來源於水谷精微,行於脈中,具有營養周身,化生血液的作用;衛氣來源於腎臟,佈於體表,具有固陽於內,抵禦衛外的作用;臟腑之氣,稟賦於先天之氣,又賴於後天水谷精微的營養而發揮各臟腑的自身功能。元氣充沛,則後天之氣得以資助,從而臟腑協調,身心健康。在練習渾元樁時,腎中之精即先天之精受到後天之精的榮養,元精益固,元氣自充,從而起到培補元氣的作用,這個過程也被稱之為「煉精化氣」。

經絡是人體內經脈和絡脈的統稱,它遍布人體全身,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渾元樁的練習可以調和人體經絡的氣血,起到通經活絡的作用。當功夫練到一定程度之後,可以通過「心息相依,以意領氣」的鍛煉,隨心所欲地「意到氣到」某個部位或臟腑,從而練就「意氣合一」。

4、拉筋伸骨,增加全身生理活動範圍。在技擊中,若要動作到位,勁道順暢,須有良好的身體柔韌性作基礎,這樣在做技術動作和發勁時才不會感到肌肉和韌帶的阻礙。渾元樁獨特的姿勢使全身的肌筋都因骨骼的伸展而被拉伸,無形中鍛煉了全身的柔韌性,增加了肌肉、韌帶和關節的生理活動範圍。在搏鬥中常能在普通人的生理活動極限中發出力道反擊對手。

5、上虛下實,穩固下盤。渾元樁要求練習者上虛下實,即上元(肚臍以上)輕虛,下元充實。練功時姿勢的重心要放在臍下,此時身體才能穩如泰山,舒適自然。氣息要求氣沉丹田,從而使下元真氣得到充實。待日久功深,下盤會隨元氣充足而逐漸穩固,最終產生落地生根的功效。

檸檬殺死癌細胞,比化療強一萬倍2012-07-01 23:36:45|分類: 中醫養生 |字型大小訂閱

檸檬殺死癌細胞,比化療強一萬倍

  喝浸檸檬片之飲水;檸檬汁不要加糖,因糖是癌細胞最佳養分;檸檬是高度鹼性食物。只要切薄片,檸檬2-3片放在杯子中,並加飲水成為「鹼性水」,喝整整一天,以它作為日常飲用水,是為身體好。檸檬(柑橘類)是一個神奇的產品,可殺死癌細胞。

功效10,000倍強於化療。為什麼我們不知道?因為在實驗室製造的人工合成藥物為大公司帶來豐厚的利潤。現在,您可以告訴需要幫助的朋友,讓他/她知道,檸檬汁有利於預防這種疾病。它的味道宜人,而且不會產生可怕的化療影響。有多少人會死亡,而這一直是諱莫如深,以免危及大公司的豐厚利益?

如你所知,檸檬屬於檸檬和酸橙品種。你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吃:你可以吃果肉,果汁,冰糕,糕點等..它有許多優點,但最有趣的是它產生消除囊腫和腫瘤的效果。這個工廠是一個久經考驗的補救措施對所有類型的癌症。有人說這是非常有用的所有變種癌症。它也被認為是作為抗微生物譜對細菌感染和真菌,寄生蟲和有效的針對內部的蠕蟲,它調節血壓過高,這是一種抗抑鬱劑,戰鬥壓力和精神疾病。

這些信息的來源是迷人的:它來自一個最大的藥品製造商,在世界上說,經過20多個實驗室測試自1970年以來,該提取物發現:它破壞了12種惡性細胞腫瘤,包括結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胰腺...這種樹的化合物顯示10,000倍的產品優於阿黴素,化療的藥物通常用於在世界上,減緩癌細胞的生長。什麼是更驚人的:這種類型的治療只能破壞檸檬提取物惡性癌細胞,它不會影響健康細胞。

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

曾有段時期,我對練拳失掉了信心,一是沒有長進,二是練拳也不能當飯吃。一日,碰到一位多年不見的朋友,朋友熱情,邀我共進午餐。朋友也是喜歡拳術的,我們便談起了拳術,他有了許多新的理解,便向我講述。他說到了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這句俗諺早聽得厭了。以前耍把式賣藝的,在開場中總要說上這麼一句。這好像已經成了定式。在我的理解中,這句話只是一塊招牌。但朋友卻另有解釋。他說,你可不要看輕了這句話。這正是內功的基礎。他初說我並不大以為然,當我兩人聽試了一通後,知道他的功夫確實大有長進。回到家,我細細品味他的話,又身體力行,終於也悟出了些許門道。

太極拳的大松大軟幾乎盡人皆知,鬆了以後又如何呢?七經八脈的氣血運行對養生有用,難道用這氣血就能打人?那作為太極勁的東西又是個什麼東西?在放得極為松的狀況下,周身是有氣體膨脹的感覺,難道這膨脹就是勁?如果是,那在推手中為什麼不起作用?氣通周身有抗擊打的功效,但拳術不是氣功,那這「勁」就一定是另有奧妙。朋友舉了個例子。一個秤砣,有一斤重,或者一個一斤左右的鐵球,拴上一個軟繩,掄起來砸在人頭上,砸一個大包那是輕的,如果砸在人身上,砸傷了是不成問題的。恐怕是沒有人能禁得住這一砸。不信可以試驗。甚至這鐵球砸過去,能要了人的性命。這鐵球的力道是明擺著,近乎成了一種常識。一個人的拳頭割下來放在秤上稱應該有多重沒試過,總該有點分量吧,如果再加上胳膊,那就應該有幾斤了。而常人這一拳打出去,為什麼沒有鐵球的威力呢?別說是常人,就是現在電視轉播的擂台賽上,那些拳手的拳頭,又有幾人能發揮出那鐵球的力道呢?同樣的質量,甚至比鐵球大的多的多的質量,卻不能發揮出鐵球的力道,這問題出在哪呢?

人的結構除了骨頭,就是外面包裹的肉、筋和皮。鐵球後面是軟繩,如果換成有彈性的皮子,那威力還會加大。人的拳頭威力大不起來,兩相比較,就會清楚,人沒有這個軟繩或者有足夠彈性的皮子。拳頭髮出的力道,絕大部分都讓筋肉皮的僵拙給化解了。你發出的力其實很大,而筋肉皮往往起的不是助力,卻是阻滯的作用,筋肉皮越緊張,阻滯的作用也越大。明白這層道理很重要。好的太極拳家,筋骨肉皮都是分家的,這就是松透,僅此還不夠,還要讓筋肉皮變得有彈性,像猴皮筋一樣,能夠在骨外做伸縮運動。整個筋肉皮毫不緊張,極為放鬆,那拳頭打出去,就如同軟繩輪鐵球。松的越好,彈性越強,那拳頭的威力自然也就越大,這就是為什麼太極拳不是用力打人。

再說這「一口氣」。這是最讓人迷惑的。很多人都把這一口氣理解成了氣功。曾見到有人丹田上下左右翻轉,那肚子能鼓出很大,還能接住他人打來的拳頭。好像很神奇,其實在技擊上沒有什麼作用。內練的不是這樣的氣。丹田內轉也不是這麼個轉。簡單的說,丹田內轉是與指揮筋骨皮肉運動有關。呼氣下沉,有助於筋骨肉皮全面放鬆。

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是內功最基本的功夫,有了這功夫後,剩下的就是如何周身一家,身背五張弓,如何在這五張弓上搭配使用的問題。據說更高級的東西就是意,但身上沒有這些東西,意就成了空意。

我曾與人有過一次小小的街戰,一拳就把那人打了一溜滾。我知道我可能練的是對的,或許正是這一戰,使我對拳術又增加了興趣。

椰林樹影: 2009-10-24 10:07:48我曾經在網上看過一篇形意高手"夜歸人"的文章,說他自己的肩膀像脫臼了,還說這只是基本功.我想如果人的肩膀像脫臼,那麼打人的時候就是博主所說的.鐵球拴上一個軟繩.夜歸人的文章還寫到"要知道無論內家拳外家拳,筋骨是永遠的基礎,無論是肩、胯、脊柱、肘、膝等等全部要鬆開!不要說別人練的是外家,你的筋骨拉不開,身體不能隨意的漲縮"以前我 還不相信,現在我看了博主的文章.原來是可以做到的.如果一個人的肩、胯、脊柱、肘、膝等等全部要鬆開,那麼實戰中真的不要用力了.想一想雙節棍.看來內家的確是不一樣!只是現在的武術家越來越玄虛,只想稍用意對手就被飛出.你用力他就說不對!什麼時候武術可以回歸現實?練武是實實在在練自己的身體.現在的人總是說"練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化虛""大小周天"這根本是道家的東西.我們說楊露禪,武禹襄,董海川,這些內家拳高手是武術家,而沒有人說他們是道家什麼....博主回復:打醬油路過: 2009-10-24 11:07:35武術中的內練一口氣,是為了讓身體徹底的鬆軟通透。練到身體如一個通透的骨架彈簧,關節不受韌帶肌肉的限制,想壓縮就壓縮,彈出時,全身整體的內蓄力向發力點彈出。這個可能就是「勁」的來源。要想彈出時的能量在傳導時沒有消耗,各個關節要松活,特別是脊柱,每一節都要松活。從尾椎骨開始就要活。陶瓷有壓電效應,肌肉骨骼筋節在高速壓縮時也有壓電效應,對這個生物電的體會,好多人描述成「氣」。站樁精華站庄的姿勢最根本的一條:頭頂百會上提,好象一根繩子把人從天空吊著,尾閭往下垂,一個脊柱兩頭抻,目的是把脊柱拉直,雖然人們脊柱的生理彎曲是為保持人體平衡而自然形成的,但往往是身體很弱的人脊柱的彎曲度較大,脖子往前彎。胸向後凸,腰往前塌;而體魄健壯的人腰板卻挺得很直。因為身體好體內氣足,前面有丹田氣充著,能把上身撐起來,腰可以不往前塌,丹田氣不足,身體撐不起來,就靠腰部的脊骨前曲到丹田部位來撐著,才能保持身體平衡。腰椎前曲,就影響了丹田氣的聚集。要通過練功,把脊柱拉拉直,丹田那裡就可以容納更多的氣了,氣足了,腰椎自然就後凸挺直了。所以三心並不僅是採氣聚氣,而且要調整形體,改變形體的自然彎曲,使它符合健康人的結構模式。站庄時脊柱要直,練功時腰還要往後凸。三心並站庄的姿勢有幾個特點:大腿根那裡空一空,尾閭下垂不能往後翹,丹田要往回收,但不是癟肚子,腰往後凸,百會往上領,下頦往回收,身體放鬆。同志們如果真想出功夫長本事,不要只盯著什麼高級功,還得從基本功練起來。我練拳時我的老師叫我先練站庄,半年後腰站開了才正式教我練拳。

身形要求;  百會上領,下頦回收,頸項松直,松肩空腋,兩手指尖似接非接如桃狀扣於肚臍(或混元位),也可兩臂呈抱月式站庄,即站庄時兩臂在胸前呈環抱狀。含胸拔背,腰腹部放鬆,命門向後突,尾閭下垂(以兩足跟連線為邊向後做一等邊三角形,三角形中心是尾閭指地點)。兩腳成後八字(內八字)平鋪於地,兩膝放鬆微曲內扣,圓襠,兩大腿根部回收成一空虛三角並有向兩側撐開之意。整個身體下蹲呈似坐非坐狀,姿勢高低依體質而定。一般初習者可站高些,以後隨著練功層次的加深和形體的放鬆(尤其是腰部的放鬆),可在保證姿勢正確的前提下盡量下蹲。其它各部身形要按靜態身形要求調整。姿勢合度後,可體會「四上一下」,即百會上領,舌抵上齶、會陰上提、腳心上提、尾閭下垂,使周身上下氣機平衡、和暢,然後開始定式站庄。本功法發動真氣快,富力強身、充足內氣、放鬆形體作用明顯,不僅適於病人鍛煉,而且是武功基本功,尤其是練動功松腰胯、松尾閭的捷法。

鼻子則以意念向下至會陰,從尾閭沿脊柱向上至頭部,引眼、耳、舌一起至通天穴(百會穴前5分、旁1寸5)一撩,如伸出兩個觸角,在頭項上方相合,然後收入頭內。經此布意,調整了精神境界,使神回收,頭部氣血充足,便於練功者進入氣功態。應該是頭頂向上虛懸或上頂。頭頂百會處似有一根繩子把人吊起來,或百會處如輕輕地頂著一個球,不使球掉下來。頂頭懸時不能梗著脖子,脖子處不能用意念,意念應在百會處。頭頂虛懸要從始至終,站多長時問頭頂就懸吊多長時間。在頭頂向上虛懸的同時,要拉著下頦往回收、往上提,同時鼻子尖往下一轉找會陰,從會陰那裡往後一轉,往上提,順著脊骨上來到頭頂。會陰往上提時要順勢把膝蓋和腳心帶起來,腳心也往會陰處並。做好三心並先得從會陰那裡並,會陰往上提帶著腳心上來,三心才能並好。這樣往上一提整個人就拉起來了,就象兜子兜起來似的,人懸起來了,站庄時就會覺得輕鬆一點。百會往上提要配合尾間下垂,上下兩頭拉。身體微下蹲,尾閭下垂象立到地底下一樣,支撐著身體,意念要使尾閭和地連結在一起,臀部「似坐非坐」。這時,頭往上一拉,加上會陰上縮,胯往上擠,腰就松過來了。身體下蹲後容易犯的毛病是兩膝蓋死往裡扣,往裡擠,把襠夾住了。應該是膝蓋往裡擰著往上提,再往外擠往外翻,從大腿根後邊往外撐,把胯給撐開。兩腳站得不能太寬,腳跟比肩稍寬一些,腳尖和肩寬度差不多,也可以稍窄一些。腳太寬,腰不易往後放鬆。寬度適當,站庄時身體會慢慢往下坐,越來越矮。身體不松,腰不松,蹲低了就非常費勁,不過,開始站庄時不論怎麼站都要費力氣,膝蓋、大腿酸痛,這時就要堅持,愛怎麼酸就怎麼酸,就是耗著不動,可以用意念去體會哪裡酸,怎麼酸法,把氣注進去,還可以用百會、會陰、鼻子尖往上提膝蓋。這時的酸正是長力氣、換力氣的時侯,等到氣足了把「拙力」換掉了,以後就不會酸了,身體也會蹲得更低了,身體重心也不會都壓在後腳跟上了。腿這一關就不太好過,因為上邊有重力壓著,所以身體下蹲時不要勉強往下坐,低到一定程度就行了。身體好的同志應該要求自己嚴一些,因為站庄是給自己站,站直了省勁,可是越直越不出功夫,作用和往下坐一坐差多了。兩隻手中間抱著一個小球(手裡總要有抱著球的概念),兩臂圍著一個大球,這個球也非常嬌氣,一松就掉、一擠就破。百會上頂,尾閭下垂,練功中舌尖要把上齶頂住,而意念要使之頂到百會。百會上領,舌頂上齶,會陰上提,腳心上提,同時尾閭下垂,「四上一下」整體地同時進行,上下氣機平衡,身體會很輕鬆。不注意尾閭下垂,光上不下,氣機上涌,失去平衡會帶來血壓升高。姿式對了,意念對了,身體鬆了,慢慢體內氣機充足、通暢,氣一通,身形自己會往下矮。身形矮注意膝蓋不能過腳尖,這樣站膝蓋上面有兩鶴頂穴,膝蓋放鬆就是用意念上提一點鶴頂穴,膝蓋就輕了些。再用意念把賓骨上緣往上一提,從膝蓋到腳這一段就較輕鬆了,如果不這樣做,當你下蹲膝蓋處非常死,腰又沒鬆開,同樣膝蓋是會出毛病的。

關於對肩部的要求:松肩墜肘。松肩必須結合空腋,即腋窩要空要虛,不光松肩還要虛腋,當肩往下松時腋下是空的、虛的,不要挾住胳肢窩,如挾住胳肢窩便是實了,胳肢窩好象挾個氣餅子一樣。這樣松肩和空腋相結,肩可以松,不會往下垂,而且使肩和背更加虛靈了。怎樣虛腋呢?方法是先松肩,把肩往下一松,然後以肩胛骨上面的兩個穴:肩骶穴與肩髎穴稍微往外撇點,有一點的意思,腋就空了,這樣肩關節就開了,做到松肩虛腋了。用肩膀上的骨頭尖稍微往上一轉,就有含胸的動作,肢窩空了與開胸結合起來,加上兩肩頭一轉,肢窩就虛了。對會陰部位的要求。會陰是內氣變化的重要地方。練功時一定要收縮會陰,只有收縮會陰後精氣才不往下漏。收縮會陰有三部分內容:一是肛門,即提穀道,收縮穀道如忍大便似的,二是前陰,三是會陰上提。這是練精化氣的關鍵。有的人練了精,化不了氣,精足了遺精了。松腰、松胯和垂尾閭是練功的關鍵。周身能不能鬆開,就要看腰、胯和尾閭能不能鬆開。這個地方能鬆開,將來你身體各部分慢慢都可以鬆開。如果這個地方沒有鬆開,去松別處了,還是不行的。這個鬆動是通過垂尾閭第二步功練出來的。會垂尾閭了,以後再講泛臀,練形神庄的松前後胯,是專練松胯的。應該尾閭垂得較好時,要結合提穀道。當尾閭在尾閭往下垂時,千萬不能一味的往下垂,要同時提穀道(提肛門)相結合。這個問題要講清楚,否則出弊病。過去在關鍵的地方誰跟誰配搭就不講。垂尾閭也講,提穀道也講向前扣起來了,這時可以不提了。當尾閭往下垂時,必須提穀道。

練站庄功時,要尾閭如鍾錘。可分為四步:一步是往下垂尾閭;二步是泛殿;三步是尾閭往前扣;第四步是尾閭如鐘擺會動了。先前後動,後轉圈。當尾閭練到第四步,尾閭會轉時,丹田氣就聽使喚了,尾閭一動全身氣就動了。這就是尾閭如鍾錘或鐘擺,什麼是垂尾閭?垂尾閭是將尾閭骨往下垂。松腰垂尾閭是練站庄的,練動功時,開始都有往下垂尾閭的意思。就是要掛著個鐘錘,但不讓它擺動,只是讓它往下垂著就算了。人直立著做垂尾閭時,兩腳平行分開與肩等寬成一直線,這時尾閭骨差不多是跟兩腳跟平著的,而兩腿往下一曲,尾閭骨往後靠去了,錘便靠後了,與兩腳跟形成了等邊三角形。開始時,先找到尾閭骨,在腰俞的尾閭骨跟骶骨相接的地方,從那裡往下來,是以那兒為動點的,所以從那兒往下來了。尾閭骨不是垂著的,是往後斜著翹著的。那個樣子垂尾閭就不行了,且犯了直的禁忌。蹲的越往下,尾閭骨越往後去,功夫在高些,尾閭骨就垂下了,功夫再高,它往前去了,此時尾閭骨會動了,就活了。怎樣松腰呢?松腰的方法很簡單。即面對牆站立,兩腳分開以肩等寬,腳尖觸牆,慢慢地往下蹲,蹲下去了,腰就鬆開了。做時,不要穿高跟鞋,那太省力氣了,蹲牆就沒有意義了,蹲牆的好處,膝蓋不能過腳尖,鼻子也不能過腳尖,被牆擋住了。開始蹲牆時,失重,容易往後栽,要慢慢地練。這是一種練功的方法,另一種方法是跟垂尾閭一起練。什麼是垂尾閭?垂尾閭是將尾閭骨往下垂。松腰垂尾閭是練站庄的,練動功時,開始都有往下垂尾閭的意思。就是要掛著個鐘錘,但不讓它擺腰出來就是這麼個意思:正身站著,腰(系腰帶處)向後突,丹田(小腹處)稍向前突出來,腰就出來了,丹田的容積大了,前後徑大了,氣足了。總之,丹田要往前去,腰往後突,拉開了。這樣子丹田呼吸就有條件了。要使身體壯,就要慢慢把腰鬆開來,弓出來。人們坐著時,由於骨盆支著,系腰帶處又容易往後彎了一般身體弱的人的腰是前塌的當你站著的時候,腰要往後突,即後面系腰帶處往後突,前面系腰帶處往前彎。這段這麼彎一下,那般那麼彎一下,脊柱彎曲,重力重疊,達到保持平衡。我們練氣功不能讓腰老是彎曲著,要把它伸開、拉開。由於重力壓著怎樣拉開呢?辦法就是松腰松胯。松腰有個標準不練功的人一般情況是從上而下的力量壓在腰上,壓得很實,松不了而講的是些關鍵的東西,你在初學時是關鍵,中級功是關鍵,到高級功時還是關鍵對一般練功者《氣功探邃》夠用三四年的撥背與落膀相結合。你們可以慢慢體會兩條胳膊兩張弓,兩條腿為兩張弓,脊梁骨為一張弓武功還講一身備五弓當撥背時,先把大椎穴往起提,當下頜往回收時大椎穴也往上提,大呼一口氣,就有了含胸的意思,肩頭再往外一拉,開了,就夠了怎樣的開胸法呢?是要藉助兩個肩膀頭往外引,有的人一往外引,肩就往上抬起來了,所以,又不能撥肩往上縱,只能是稍稍往前一引,胸就開了。含胸又要開胸就是兩個肩頭往上一拉,就開了,就在那一點點上,不能開大了下頜往回收,通過喉頭找到玉枕,百會往上頂,自然把項堅起來。用下頜往回一收,意念通過喉頭上找百會,很自然地把頭懸起來,從喉頭通過玉枕到達百會古人比方頭如懸磬。廟裡和尚撞的磬,磬是頭向上的站庄是動功(包括武術氣功)的基本功,它不僅是強身壯體的有效方法,而且是打通關竅的有效方法。身形要按各部身形正確姿勢來調整。站庄有高站與矮站兩種,高站是開始練功的姿勢,一般是臀部下坐、膝曲(可參看垂尾閭四步功法之前二步方法);矮庄是大腿保持水平態,膝不要過足尖,上身要直立,不可前傾,能完成這一動作,需長時間下苦功鍛煉方可。葯無貴賤,中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者妙。就是這個道理。一個最簡單的功法,只有專心致志,堅持不懈地去練,也能練出功夫來前面講到的各部身形的姿勢都要認真地去做,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腰與尾閭,這裡再詳細地講述一下。(一)松腰:腰椎脊柱、腰韌帶、腰兩側肌肉、脊關節都要放鬆。用百會上頂,尾閭下垂,上下牽拉把腰抻直,不是硬挺。腰不要向前塌,要向後突,但不能癟肚子。一般說身體健壯者丹田氣足則腰板直。體弱者,丹田氣量少,脊柱無力,難以支撐身體重量,才用腰前塌來維持平衡,遂產生不正常的生理彎曲。腰對丹田,丹田氣足腰椎脊柱自然可以向後伸直。松腰的方法,首先應練三心並站庄,可輔助練習面壁蹲牆:即腳尖頂牆,兩腳併攏,腰向後放鬆,胸內含,身體慢慢下蹲;起時用百會穴上頂,把身體拉起來。練氣功只有把腰鬆開,才能使周身氣血流通,腰松不開,也易導致人體的陽氣上升的多、下降的少,會出現虛陽上越,得高血壓、腦溢血、半身不遂等病。腰為腎之外府。腎中藏有元陰,元陰化生陽氣,注入氣海以滋補全身。腰為人體重要支柱,故練功家特別重視。松腰為三心並站庄中的重點。一般不練氣功者脊柱有自然的生理彎曲,古稱「九曲黃河」。生理彎曲形成頸項向前彎,胸椎後突,腰椎前彎,骶椎向後,尾椎向前,尾骨尖後翹。體弱者丹田氣弱。由於丹田氣不足,故需加大脊椎的彎曲度,以維持身體之平衡。這是不正常的。智能功的三心並站庄,就是要解決脊柱的不正常彎曲,使之氣機通暢,強健身心。(二)垂尾閭:三心並站庄對尾間的要求是,兩腳呈後八字,以腳後跟聯機為一邊,向後劃一等邊三角形,三角形的中心即尾閭下垂的指地點。初練站庄者,姿勢可略高些,尾閭夠不到三角形中心,臀部可能有些後翹;待腰放鬆,能直著向後突,臀就不翹了。大腿根部要回收成一空松的三角,臀部要有往後坐的意思,呈似坐非坐狀,使身體整著放鬆下來。腰不鬆開尾閭就難垂到位置。與此同時還要把骨盆後面的骶髂關節分開,站庄中腳的姿勢與膝內扣使大腿根部往兩側擰掰著,就是用姿勢和氣機沖開 髂骨。形神庄第七節開後胯也有此作用。胯鬆開尾閭才會動。腰、尾閭在站庄中十分重要。站庄姿勢正確與否要解決兩對矛盾:腰向後突,小肚子不能往回癟;大腿根部後收呈虛空的三角使尾閭對準指地點,臀部不能後翹。解決的辦法是,百會上頂,尾閭下垂,上頂下墜把脊柱抻直的同時,用丹田氣充斥使腰向後放鬆,臀部後挪,大腿根部虛空,使脊柱的運動範圍加大。垂尾閭的同時必須提肛,免得氣機下降而出現下肢靜脈曲張或疝氣。少林站庄要求馬步庄,童子拜佛式,主要是泛臀,挺胸迭肚,把肚子收起來這三種一種裹臀,一種泛臀,一種垂尾閭。智能功是垂尾閭,與太極拳和形意拳對尾閭的要求相彷彿。有些門派的站庄為把胯關節鬆開,一開始就要求泛臀,然後尾閭前扣,目的是把會陰封住,便於接通任督二脈。有的扣尾間(一般是扣骨盆),採用裹臀靠胯之法來練。各家門派為達松腰、松胯、垂尾閭之目的採取的方法和著眼點各不相同,這就是目前有各種不同站庄的原因所在。大家明白各種練法的用意、好處,從而進一步掌握三心並站庄的動作要領,理解其目的,便於掌握規律。附:站庄松尾閭四步功動功與內家拳都注重松腰胯,但罕有談及松尾閭者。然尾閭能運動周身之陽氣。依紫陽八脈經,陽維脈就在這裡。尾閭不松則氣難以靈動。在尾骨與 骨相接處有穴名腰俞,即腰部氣血轉輸之處。前賢云:「欲松腰胯舍尾閭而何求」。現將松尾閭四步功介紹如下。1.垂尾閭:按前述三心並站庄練法的要求,尾閭下垂,呈似坐非坐相。能否練好垂尾閭的關鍵在於尾閭下垂指向地面的位置是否正確。初練功者下蹲程度小,尾閭與指地點的聯機成一向後的斜線,隨下蹲的程度加大,其聯機亦漸趨垂直,待成垂直線時,即可轉入第二步功法。2.泛臀:繼上式,兩足平行站立,上身不動,兩股骨頭(髖關節部)向外後撐,膝內扣微微內收,大腿根內側放鬆,向後收,臀向後突(上身勿前傾),但不是上翹。這一動作可以拔開腰骶關節,鬆開臀後面的骶髂關節(這是一個假關節,除婦女妊娠後期外,一般不能鬆動),從而使臀向後、外泛(亦做翻)張,至骶髂關節能鬆動,即可轉入第三步功法。3.扣尾閭:隨著泛臀的練習與下蹲程度的增加,尾閭逐漸移到指地點的後面,尾閭與指地點的聯機呈向前傾斜的直線,於是尾閭從下垂狀態變成向前扣的狀態。指地點可以從三角形中點漸向前移,直至兩足聯機中點。待下蹲到大腿呈水平狀時,即可進入第四步功法。4.轉尾閭(亦叫尾閭劃圈):兩足尖稍向外撇,兩手向前或側平舉,開始尾閭做前後劃弧擺動,繼而做左右劃弧擺動,最後做轉圈動作。此式微與形神庄中的轉腰涮胯動作似同實異。彼是力催形動,轉動整個骨盆;此乃丹田氣動,轉動僅在尾閭。古人把尾閭轉動喻為鍾錘、鐘擺,一是表明其重視程度,一是為保密。須知這是腰胯全松以後之事:尾閭靈動自如,氣機圓活無滯,已達全身一家、意氣合一之境界;與開始即以意念為用而調動一些混元氣不可混同。綜觀上述可知,今日練動功的雖有的強調「垂尾閭」,有的強調「泛臀」,有的強調「縮臀靠胯」(也有扣尾閭之功效),實質並不矛盾。因三者是松尾閭不同階段的要求。當然,如果把某一階段的要求局限化,當作整體或當作唯一正確姿勢,則是以偏概全了。上述松尾閭的四步練法,由於各家對尾閭的要求不同,因而有所側重。一般練太極、形意等內家拳,要求垂尾閭;練少林拳要求泛臀,即松後胯;練八卦掌則要求縮臀靠胯。為什麼要求不同?因尾閭在不同的形式下有不同的作用。尾閭下垂,使氣機容易收歸丹田,向外發力時,從丹田叫力較易,對初學者也容易做到。太極拳講太極推手,尾閭下垂就不易被推動,因此要求尾閭下垂。在尾閭下垂後丹田氣充足了,就要衝開後胯,使骶髂關節能夠活動,作法就是泛臀。骨盆後的骶髂關節是假關節,一般不會動。練氣功就要把此處練活,使骨盆、骶髂關節能活動。如果把恥骨連合處練鬆開,把臀泛開,活動範圍就更大,丹田氣就會更充足,如果發力打人,力氣會更大。因此,少林拳練功強調泛臀。八卦掌講究輕靈,只泛臀不行,尾閭要向前扣。尾閭向前扣,不僅封住海底以煉精化氣,而且能把氣調起來,使動作輕靈。因此八卦掌練功要求尾閭前扣,即縮臀靠胯。   太極拳、少林拳、八卦掌等不同功法看起來對尾閭的要求不同,實際上也是練習松尾閭不同階段的要求,從垂尾閭、泛臀、扣尾閭到轉尾閭,直到尾閭能劃圈了,靈動自如,氣機就達到圓活無滯,能隨自己指揮,也就達到周身一家、意氣合一的境界了。但須從垂尾閭練起,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如果把某一階段的要求局限化,當作整體或當作唯一正確的姿勢,則屬以偏概全。   另外有所謂「尾閭如鍾錘」,「尾閭如鐘擺」的說法。實際就是第四步的尾閭會動、會擺、會轉。會轉以後就能調動周身的氣機,尾閭往哪兒動,氣就往哪兒沖。象一口大鍾,它不會自動響,怎麼才能響呢?一拉鍾錘,撞到鍾上鍾就響了。尾閭就象鍾錘,尾閭往哪邊一靠,氣馬上就往那兒去。使丹田發氣,用尾閭扣激,把氣發到周身各個地方。但這仍是初級的調氣發功,功夫高時則「周身處處是丹田」,不需要再從丹田去調。   尾閭有穴名「腰俞」,可窺見尾閭和腰的有機聯繫之一斑——轉尾閭是腰胯全松以後之事;而松腰又要從松尾閭的第一步「垂尾閭」做起,古賢云:「欲松腰胯,舍尾閭而何求」。初練垂尾閭者要注意與提肛結合,否則一味下垂易招致某些弊病。   【按:】腰和尾閭全松(會轉尾閭)以後,將與人們常見的一些病疾「無緣」。所謂的心腦病、高血壓、關節炎、腰間盤突出、某些慢性病等等將匪夷所思,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會發生質的飛躍。   專業練功的,武術、氣功等等以此為基、為階、為徑,會孜孜以求自身智慧的無窮潛力。一般人注意站立時腰部伸直乃至後突;坐時腰部伸直乃至前塌;百會上領、尾閭下垂(結合提肛),對舞蹈、體操、軍姿、儀錶、身形健美乃至氣質、風度和我們的身心健康均有裨益。

  腰為腎之外府,腎中藏有元陰、元陽化生元氣,注於氣海以滋養全身。又腰為支撐人體的重要支柱。松腰可使腰部靈活,這一方面可增強腎的功能,使人元氣充足,此即古人謂「命間源頭在腰隙」之意。另一方面,腰部放鬆,可使氣血流通,從而保證主宰一身活動的職能,古人說「力發於足,主宰於腰,形於四肢」,又說「力由脊發」,腰部不能放鬆,是達不到此境界的。   要求:腰部要放鬆,松腰、腰椎及其韌帶,腰兩側肌肉等都放鬆,逐步改變腰部的自然彎曲狀態。一般人們站立時腰部前塌,松腰要求腰部伸直乃至後突;坐時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時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牽拉,好似各脊梁骨椎骨輕輕重迭在一起,古謂「形如九曲式珠」,就指放鬆的脊椎而言。   尾閭即我們已經退化了的小「尾巴」。尾骨上與骶骨相接,前扣之骶骨與後翹之尾骨相接處有微隙可活動,有穴名腰俞(即腰部氣血轉輸之處),尾閭處非常重要。內家拳注重松腰胯,但罕有談及松尾閭者,然而尾閭之活動關係到到周身陽氣的發生和發動。尾閭能運動周身之陽氣(張紫陽八脈經稱陽維脈即在此處),尾閭不松則氣難以靈動。龜、鹿長壽,其尾閭均能靈活轉動。尾閭鬆動後則氣機易於流通,故古有「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之說。需知這只是尾閭鬆動後的初級效用罷了。   專門松尾閭之方法,則有「垂、泛、扣、轉」四步功訣,現分述如下:   第一步,垂尾閭 。有站庄松腰的方法(略)。   第二步,泛臀(略)。   第三步,扣尾閭(略)。   第四步,轉尾閭(尾閭劃圈)……此是丹田氣動,轉動僅在尾閭 。古人把尾閭轉動喻為鍾錘、鐘擺。一是表明其重視程度;二是為了保密。須知這是腰胯全松以後之事:尾閭靈動自如,氣機圓活無滯,已達周身一家、意氣合一的境界。與開始即以意為用而調動一些膜絡混元氣不可混語也。

松腰松胯往往跟尾閭聯繫在一起。要松腰,往往就得松胯,胯不松,腰也不好往後突,要松腰松胯就必須伴隨垂尾閭。尾骨有四節,連到一起成一個整的了,但它又不是直的。有的人小尾巴還翹著。要是翹著的,你得慢慢讓它直著下垂。尾閭這一關非常關鍵。看它體積很小,都以為小尾巴是廢物。人的尾巴進化沒了,但是那個氣機還在。尾骨與骶骨相接之處有骶管裂孔,外面被韌帶封住了。脊柱管裡面的腦脊液直接跟腦子連著,尾骨一轉動,就把骶管裂孔的韌帶動了,使得椎管裡面的液體受到振動,一直傳到腦子裡。這裡面是通過共振作用傳上去的。上回我給同學們講,咽津、咽唾沫要注意食道的管壁,可以從管壁一下子傳到小腸、丹田裡面去了。而尾閭一動彈,從椎管振動到腦脊液,一下子也可以到腦子裡面去了。轉轉尾閭,脊柱裡面、腦脊液裡面有什麼感覺沒有?(學習應該會舉一反三。現在智能功里好多東西,跟我從老師那裡學的東西不—樣了。我就是把以前練功的訣竅,通過練功有體會了,根據我們現在的知識,把它簡單化了,並賦予新的內容。)尾閭不是死的,平時不動,現在我們就動動尾閭,它牽著骶椎韌帶,振動椎管裡面的腦脊液,還有馬尾神經。馬尾神經從椎管裡面下來有好多,到最後只—根下來,它非常敏感,一動彈整個地都傳上去了。練功結合著現代科學知識,就能增加它的感受性。我們學的知識不能白學,要結合它去體會體內的變化。同學們學解剖時,有些名詞可以不記,而這些東西你練練功,體會體會,這兒有什麼感覺,那兒有什麼感覺,拿什麼做標誌,那你就得記住它了。尤其是脊柱,脊柱管裡面的脊髓、網膜腔、腦脊液循環,還有腦脊液從哪兒滲出來、怎麼走,等等,這些都很重要。講這些東西有什麼用處?如腦子裡面的腦脊液環流,現在大家還都沒有注意到。練周天,按丹道功應該是走脊柱管裡邊。練周天功的要是懂得這些科學道理,練功要快多了。我們現在有了這些科學知識,練周天可以很快。為什麼不這麼練呢?因為從脊髓的中央孔往上走,如果在第四腦室到第三腦室這一段通不過去,就能沖死人,有些危險。將來練功的人多了,哪能管得那麼細呀?所以現在我們還從外邊練,比它更快更省事。我們學了這些知識就得經常想著。我們安排這些基礎課都非常有意義,現在把專業課先弄起來,將來基礎課還得加上氣功的知識。

武術氣功講「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練內家功的也講這句話。尾閭要中正,不能歪著;體形歪,尾閭也要正,直著往下垂。我有個朋友,一塊跟老師練拳,他比我們早去好幾年。他練功時尾閭歪著,腰就是松不了。我們幾個師兄弟都鬆了,他還沒松。過了七八年,我去他家幫著他搞,才鬆開。他為什麼松不了呢?他說他的胯有毛病,得往後收著,一收收歪了,擰著屁股,尾閭還能垂得下去?我說你先正著練,他不聽,他搞了七年多才鬆開。要懂得尾閭中正往下垂,似坐非坐,好像下面有一根繩子垂著,而你坐在上面。

下面講一講松尾閭的四步功訣。第一步是垂尾閭。同學們練三心並站庄,一開始就練垂尾閭。第二步,泛臀。臀部往外泛。泛臀是開後胯的意思,不是撅屁股,腳尖往裡扣,膝蓋往裡擰,胯關節往外翻,一翻一擰,把後面撐開,臀就往外翻出去了。第三步,扣尾閭。尾閭往前扣。第四步,轉尾閭。會扣尾閭了,骨盆不動,轉動尾閭骨。能轉尾閭,過去叫尾閭如鍾錘、如鐘擺。這句話是太極拳祖師講的。因為周身的氣通過尾閭來發動後,陽氣就上升了。怎麼去調動全身的氣呢?靠尾閭,尾閭輕輕一動,就把會陰的氣提起來。這是一個關口。尾閭不會動,會陰的精氣自然上升是不大容易的。道家功講,練丹重視精氣,怎麼辦呢?提穀道,穀道往上一提一縮(縮穀道的目的是讓尾閭動一動,如尾閭不動彈,光縮穀道,陽氣往上上天梯不好上),尾閭一動彈,氣就引過來了,它自己往上升。這是從內景上講的。我們不練周天功,不著意它,但我們練功的時候,周天自己會動,裡面自然而然要變化。練意念周天,用意念一導,想氣到尾閭,氣到命門,有股熱氣就上去了,那是皮下的混元氣。經脈之氣就不是那麼簡單,需要通過呼吸來推動,經脈之氣走的是脊柱外面,比皮膚之下的混元氣要深一點。真走脊柱裡面非動尾閭不行,不動尾閭氣不好進去,當然不是絕對進不去。過尾閭關頭頂要有氣感,頭頂一癢,尾閭跟錐子扎一樣疼。一痛,真氣透過封脊椎管的韌帶和結締組織,從脊柱管往上走。尾閭要不會動彈,不好進去,走脊柱管里不大好走。咱們不搞周天功,隨便這樣說一說。真要講練周天,有些關竅都有內容(自然周天另外說)。講這些是給同學們開開竅,似乎不是練功要領,但是懂得這些道理後,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就加深了。

腰、胯、尾閭這三者是一個整體,這兒講的是形。我記得我一個老師練太極拳,練八個勁,叫掤、捋、擠、按、采、挒、肘、靠。老式太極拳108式,一開始打勁,無論什麼姿勢都打出掤勁,往外捋也打出掤勁。他一個勁打了二年:八個勁一共打了16年。他問他的老師:「我這個勁怎麼還不整呢?」他老師說:「就是,打這麼久怎麼還不整啊?你摸摸我的腰吧!」一摸腰,老師的腰會動彈。「噢,這個!」一比劃,三天就過去了。他跟老師的關係是很隨便的(我跟我的老師也一樣),一拍桌子:「老師你早幹什麼去了?讓我搞了16年,原來關鍵在這,早給我說不早解決了?!」「我也不知道你悟不出來。」你要不摸一下腰,又看不著,怎麼悟去?這個老師教我們時,說先把腰站開再學別的,省得鑽16年鑽不出來。我們三個月就把腰解決了。腰一般不讓你看,不讓摸,也不說。松腰是什麼樣子,站庄怎麼站,丹田什麼樣,松胯骨特別是松後胯什麼樣,下次站庄先讓同學們摸摸體會體會。尾閭要自己下功夫解決它。尾閭還要靠氣,意念一動胯骨就轉,胯骨一點不動彈也不容易。通過肛門收縮,尾閭前後可以動,轉圈就不好動彈了,需要慢慢練。

垂尾閭雖然在武術書上有,如形意拳和太極拳,都講垂尾閭,但到底怎麼練,一般人都沒有多去注意這個問題。八卦掌講裹臀靠胯,胯往前靠著,不是垂尾閭,它相當於垂尾閭的第三步功,直接走扣尾閭。尾閭一扣,章門往上提氣,把海底封住。練輕功有些竅穴,比如,從會陰往命門一提,從百會一走,往印堂一穿,往前發力很快,一個箭步就竄出去了。用這些竅點把氣打起來。要往後退,用章門提會陰,一提氣,到了肚臍,從那兒整的非常快,一提到百會,玉枕往後一帶,自然而然,「嘩」就往後竄出去了。這是用穴位、氣脈的運行來練功夫的。你就以為蹦蹦跳跳這麼練?那就費死勁了。跳高跳一輩子,才跳兩米四多,人家跳兩丈多,那樣練怎麼跳得了?那是內在的氣脈練法。不過,現在不打仗,也不比武,這個東西我們就不多搞,咱們只搞保健。沒事時,動一動尾閭,注意百會要提著,「尾閭中正神貫頂」,如果神不貫頂,經常注意尾閶,精氣聚到海底,沒有往上提就容易跑。要注意松尾閭、垂尾閭跟提肛、提頂結合起來。龜、鹿、鶴這三種動物長壽,現代科學沒怎麼研究,古人認為它們的長壽都跟尾巴有關係。鶴休息時頭擰過去拿嘴跟尾巴連上;鹿小尾巴根會轉,而牛、驢、馬的尾巴根不會轉;龜尾巴不長,尾巴根也能動彈。1973年我的小表弟生病,我買了幾隻鱉給他補身體。我先研究研究,弄一盆水,把它們放到水裡。在旱地它們都挺老實,慢慢爬呀爬呀,好像爬不動,沒什麼本事,而到水裡就來勁了。有的害怕,可能感到對方厲害,氣足,一個跑,另一個追上去,用嘴一碰它那身子、蓋或肚子,稍稍碰一點點,一會兒它就死了。為什麼一碰就死呢?按武術講,是電氣把它整體打壞的。它往前沖時,尾巴一動彈(不是用爪子划水),身體箭一般出去了,爆發力非常強。說明尾閭一動彈,全身的氣發動很厲害。一個老師講,他們太極拳老師哥倆和徒弟看一個吊著的大鐘,鍾中間有一個錘,一個指著鍾錘說:你看這是什麼意思?學生說不知道。老師說這就是咱們練功的根本。他哥一拍桌子:「哪這麼多事?吃飽撐的!」不讓說。什麼道理?佛家和道家練功關鍵不同之處:佛家的法器是磬,上面敞口;道家是鍾,而鍾是扣著的。磬從外面一打才能起反應,說它是反應論,裡面是空的;道家不是,形體是空的,自己裡面有東西,錘在裡面掛著,一拉,「咚——」從裡面打。佛家從外面調動氣,道家從形上、從裡面用尾閭調動全身氣。「龐老師,不是用意念調氣嗎?」對,但可以借個手段,借尾間動使全身氣脈動彈。「腰不是主宰嗎,怎麼又出來個尾閭?」意識也主宰,腰也主宰,尾閭也主宰,別分開,是個整的。你懂得竅門了,尾閭輕輕一動彈,腰為主宰,尾閭與骶骨相交處有穴位叫腰俞(俞當轉輸講。中國的穴位的取名,都是有意義的),腰俞不放在腰上,放在尾閭上去幹什麼?因為腰部的氣血是從這兒轉輸的,尾閭稍稍會動彈一點點感覺就不一樣了。

70年代,我到氣功界的一位朋友家去,他正在給學生講身形要求,我就在一邊聽著。講完後,學生走了,我說:「你講動功怎麼不講垂尾閭?」「當著這麼多人,什麼都講還行啊?」我說:「可是我們老師什麼都講,也不拿這當回事。」「那不行!」早期他有七八個徒弟,其中一個姓張,高血壓怎麼也好不了,練她的功練好了。又練了二年多,一練功就腰疼。他們在聽課,我也不言語。那時,我在朝陽門外住著。一天我到日壇公園練功,他看到我,說:「龐大夫,我這腰疼是怎麼回事?我用各種辦法都解決不了。」我說給你擺個姿勢就行了。姿勢—擺,把尾閭一托,一扶,馬上過去了。有些姿勢,我們必須注意調整它。你懂得什麼是正確的,把姿勢擺一擺,問題一下就解決了。咱們為什麼講姿式呢?道理就在這裡。有好多姿式不擺正,光用氣調不行,你調過去了,他一會兒又變了。正確的姿勢引導氣血按著正常路線運行,錯誤的姿勢導引氣血按照錯誤路線運行,所以形還是很重要的。前身環抱,加快松腰的步伐,練第四,五,六大家可能都容易明白,第七節的前身環抱的鬆動骶髂關節很重要,一般來說,當命門腰椎往後凸到一定程度再往後凸就比較困難了,這時候此關節鬆動一點,腰椎也會往凸一點,而且它對鬆動骶骨尾巴骨也很重要;還有這個功也是聯接形神庄和五元庄功法的紐帶,它對於強化至命橋功能是一個很好的功法

到後來,你還是蹲得很低,但是別人一摸你的腿,肌肉都是放鬆的,就跟沒用力似的,一點兒都沒綳勁兒,因為那時你已經不是用「力」去站樁了,而是用「氣」在站、用狀態在站。——這個過程也是漫長的。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站著站著說不定哪一天突然感覺自己氣整了,有一種很「整」的感覺了,那個整就是氣的狀態,那時就自然會放鬆了。這個不是說了就會的,而是練出來的。你練出來了,一說你就知道,因為你有了;沒練出來的時候,就像聽天書似的。在站三心並站庄的時候,開始,只要我們把姿勢站對了,重心就自然是在腳後跟的,不可能是重心平鋪於整個腳掌!在站樁的時候要想「重心平鋪整個腳掌、確切說是整個腳掌均勻用力」,這是要練才能做到的、這是需要靠練才能出來的功夫待大腿站到60度以下需要泛臀松後胯時待站庄到大腿45度左右上身仍能直立如果能45度站低庄半小時,這時就不要再往低站了,站庄形氣一定得鬆開,綳著勁練不僅累,更不利氣的提升變化。45度低庄就是鬆開骶髂關節的時候時,後胯已初步鬆動

靜明雙手自然下垂,松肩虛掖。把兩肩輕輕地向前轉、向上、向後,然後向斜上方輕輕外撐、自然放鬆。然後把兩上臂慢慢落下來,這樣就自然做到了虛腋

含胸拔背,深吸一口氣,緩緩地從鼻孔把呼出來,這樣我們的胸自然放鬆下落,就恰好是含胸的位置拔背呢,會陰向上提,帶著我們的湧泉穴向上,一提要提到百會,百會向上虛懸,同時下磕回收,我們的脊背就拔起來了,我們懸著的氣就領起來了。注意命門向後放鬆,尾閭下垂。意念尾閭指地,會陰要上提。在我們命門向後放鬆和垂尾閭的時侯,往往會陰就會不自覺地放鬆了。所以每次向後松命門和垂尾閭的時侯都要注意再提一下會陰。一提就直接透過天門提出去,提到頭頂上方一尺左右的虛空中去,這樣虛懸著自己。心安神靜。同時命門向後放鬆,整個身體隨著命門向後放鬆而緩緩向後平移。當平移到了極點的時侯,膝蓋微微放鬆,身體下蹲。一開始蹲的姿勢可以高一些,但姿勢一定要正確。隨著練功時間的推移,我們放鬆了以後會,整個體式會自動往下蹲,不要一開始就蹲的特別低,一開始姿勢的正確更重要。全身放鬆。我們感覺一下我們的腰腹部,兩胯、膝蓋感覺一下它放鬆的狀態。注意我們每次都不是直接的蹲下去的,而是要先把命門放鬆,把命門向後放鬆,然後身體的臀部自然的向後平移,當移至到一個極限,膝蓋一放鬆重心就向前靠了一點,然後人就自然蹲下去了,這樣的下蹲,我們的脊柱會自然的向後綳出去,向一張弓一樣、使我們的姿勢,基本也就合度、而不是脊柱直著向下蹲下去,是腰向後放鬆的蹲下去尾閭下垂,尾閭要向下垂,意想著自己就像長了一條氣的尾巴一樣,垂直的垂下去,意想以兩腳的後跟連線為一個邊,向後面畫個等邊三角形,我們的尾閭要垂到這個三角形的中心去,要時刻有這個意念,要隨時檢查,我們的尾閭是不是下垂的。兩肩放鬆,兩肩要有個向斜外方放鬆的意念,這樣肩就平著向外撐著放鬆出來了

無論身體哪裡有酸痛等感覺的時候,都要放鬆的察照那個地方我們再做幾個蹲牆動作,讓身體上下的氣機再平衡一下。百會向上虛懸著,命門向後放鬆,緩緩的下蹲,意念要體察我們的脊柱,一節一節的脊錐放鬆的蹲下去百會向上虛懸著,命門向後放鬆,意念一直在我們的身體裡面,緩緩的下蹲,這就是標準的蹲牆,收下磕,百會上領~~起。徐徐的就象飄起來一樣,全身體放鬆拔背 a.要領:拔背與落膀相結合。b.作法:百會上領,大椎帶動頸、胸椎上拔,尾閭與腰骶椎下沉,盡量把脊柱抻直

腰部要放鬆,包括腰椎、腰部的韌帶、肌肉等都得放鬆。站著的時候得注重二、三、四腰椎都往後突怎麼把腰椎突出去呢?尾閭下垂,拔背,上面一拔,下面一垂,腰就往後拉開了。另外,要通過收腹,用腹部的氣往後推腰椎,用吸氣的辦法,吸氣吸到命門上去,隔膜往下去推腰椎(膜後面連著第一腰椎,腰椎就輕易突出去了。智能功不講調息,但是我們注重呼吸裡邊內在的氣機變化。一吸氣,隔膜往下沉,肚子別往前鼓,往後沉到腰,使腰往後突。你摸著腰兩側,使勁一吸那兒就往外鼓,帶著腰椎往外出不要彎腰這樣腰椎很快就出去了我們要經常摸著腰椎這個地方,吸氣時它會鼓,呼氣時會癟還不要真鬆開,把腰的姿勢擺對了,尾閭一下沉,百會一上領,腰一放鬆,自發功馬上就停以三心並站庄松腰可以把姿式松腰、呼吸松腰、意念松腰等方法都用上。轉腰涮胯是以轉動來松腰的形體無論多疼都不要緊,只要呼吸不亂,就一定有足夠的能量站下去。站到一定程度,會出現一種很整的狀態,自然能同時察照全身只要呼吸不亂,就能堅持住姿勢的正確和自然下降是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姿勢正確,脊柱要豎直認真按功法書上寫的做,一開始高點沒關係,但要有一個「放鬆後要自動向下降」的意念

第3個是大球——球的邊在脊柱。意為使脊柱向後綳,同時上下抻拉開——把每一節脊椎都彷彿都上下拉離了一樣。這樣還有利於垂尾閭。因正常人尾閭是上翹的, 有四個生理彎曲。但當意念脊柱是一個大球的邊緣時,就把脊柱真正拉直了,並且向後微突。這時你就必須收下頜了,因頸曲直了,同時也必須領百會,因下頜是向 內向後向上提著收的這樣尾閭不僅會下垂,還會隨著功夫的上進而逐漸前扣,尾閭前扣,會帶動上面與它相連的骶骨,使之向後綳關鍵就是從直立到蹲下去的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把姿勢做正確。儘管這個下蹲的時間一分鐘都不到,但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姿勢調整不好,那麼後面整個的站庄過程,你都會覺得非常難受,非常辛苦,膝蓋發緊也是在這個時候出的問題,我就講一下我的體會,怎麼站才比較好身子不是直著往下坐。身子直著往下蹲,你的大腿根就折住了、就不是空松圓撐開的了,那麼你折住了氣就不好往下通,你的腿就會覺得非常累,時間長了就會麻,再時間長了你的腳就會痛領著百會,整個人就象被一個氣的繩子向上提著然後體會丹田裡邊有一團氣,這團氣催著你的命門平著向後移,命門、就是你的腰,它平著向後移的時候,要注意脊柱是垂直的,是隨著腰向後平移自然帶動整個豎直的脊柱向後移,但是它平著往後移在你快到極限的時候,把膝蓋輕輕一放鬆,在快到極限的時候,膝蓋只要往前微微一松,我們的臀部就會自然地坐下去,這個過程是非常自然的。因為你往後一移,就要摔倒,你保持平衡,膝蓋一放鬆,身體就蹲下去了,你這樣蹲下去之後它非常自然,這個氣它是從丹田貼著你的脊背充斥到你的腿,然後充斥膝蓋,充斥到腳上去的,這樣做整個人就非常的順溜。這樣做就不是往下壓,一壓的話胯膝踝都松不好。你百會提著把整個人都抻拉開的情況下,命門往後移,上身也是直的,脊柱是直的,向後平移,移到一個極限的時候,膝蓋一放鬆,往下一蹲。這樣胯、膝、踝各個關節處就都是非常空松的然後就要注意圓襠,想像有個氣球一樣的一團氣夾在你的襠這裡,把襠充實開了,一定要提著會陰。襠圓撐起來的時候,我們這個大腿根就要把它撐開,大腿肌肉往外翻,就會牽著我們的胯骨往外抻拉。我們用意念、用丹田氣從丹田裡面催著骶骨向後放鬆,使骶骨向後走,同時髖骨向外拉,這樣就把骶髂關節耳狀這個鶴頂穴的位置:我們膝蓋有一塊能動的圓形骨頭(髕骨),這個穴位就在這塊骨頭的上緣邊上,想鶴頂穴就想著它是從腿裡面往上提的,一直提到丹田去,有了這個意念,膝蓋就不會發緊了,而且整個練功過程都要全身放鬆。我曾經帶過一次站庄,那個裡面我覺得應該是講得比較全的。

膝蓋這裡一定注意四點:第一、是要往裡扣;第二、扣好之後,把襠圓撐之後再往外撐一下;第三、這個氣從湧泉上來,用鶴頂穴提著往上走,要有向上提升的意念;

一個是尾閭,尾閭一定要往下垂;一個是命門,命門一定要向後放鬆。把這兩點調理好了,這個抖自然就會緩解尾閭下垂,命門向後放鬆,就不會出自發功注意提會陰,再往後放鬆命門,向下垂尾閭的時候,一定要馬上提會陰,從百會把它提出來。一般情況下,把腰向後放鬆的時候,往往就會不自覺地把會陰也放鬆了,所以,一定要在每次向後放鬆命門之後都要再想一下提會陰,然後給自己加意念「要放鬆、不要抖」,很慢地在心裡這麼念幾句,就好了內八字還是比較容易做的。只要堅持練下去,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兩腿內扣,兩個膝蓋也會微微內扣,大腿骨(股骨),也就是我們膝蓋到胯骨整個這一根「人體上最大的長管狀骨頭」——它是一種往外擰的感覺我們把一隻手抬起來,手掌心向里、小臂向斜下方伸出,把手握成拳。我們做個比附:比如說,我們的這個拳頭就相當於我們膝蓋的位置,而我們的整個小臂,就相當於大腿裡面的大腿骨(股骨),那麼我們的肘就相當於是股骨頭了,也就是大腿骨裡面的上端——股骨端頭。我們做兩腳內八字、內扣的時候,就相當於我們的「拳頭」(這裡比附為膝蓋)稍微往裡扣一下,我們拳往裡扣的時候,胳膊肘(這裡比附為大腿骨上端的股骨頭)肯定是要往外翻扭一下的。在我們站庄,兩腳呈內八字的時候,就是這樣的,膝蓋(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拳頭)往裡松微內扣,那麼必然會帶動股骨頭,也就是大腿骨的上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肘)向外翻張。而我們的股骨頭是在髖關節裡面的,股骨頭的向外翻張,就必然帶動整個髖關節向兩側抻拉出去;在我們兩側的髖關節都向外抻拉的時候,那麼就是使得我們的骶骨兩邊的耳狀面關節(整個脊柱自上而下有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1塊骶骨(由5塊骶椎「融合」在一起)和1塊尾脊骨(由4塊尾椎合成)。),我們所說的「耳狀面」關節,學名應該是「骶髂關節」——就是骶骨左右兩側和髖骨相連接的地方——骶骨和髖骨相連接的這個地方,在嬰幼兒時期是一個可以有微小活動的關節,但是隨著嬰幼兒的生長發育,這個本來可以活動的關節慢慢就長死了、不能動了,成了一個假關節,就是我們說的耳狀面關節。這個關節,到了成人時期,只有孕婦在臨近生產的時候才會再次鬆動——是被胎兒的氣場和胎兒的形體給撐開的,如果這個關節不鬆動,就會影響胎兒的正常分娩。那麼我們練功都講松腰,其實狹義的松腰,龐老師講「就是鬆動這個耳狀面關節——骶髂關節」,老師講,這個關節一旦鬆開了,上下氣機才會真正「整起來」、尾閭才會「如鍾錘、如鐘擺」一樣的靈活運動(沒有鬆開這個骶髂關節之前,氣不能很通暢地連通下去,尾閭就不會動)。這個「骶髂關節」一旦鬆開,老師講,首先會很痛,需要繼續練足丹田氣,把已經鬆開的關節裡面充斥上充足的混元氣,疼痛才消失,人也就隨之變樣子了。我們平時說的「松腰」,也就是狹義的松腰,只得就是鬆動這個「骶髂關節」。為什麼說是「狹義的松腰」呢?因為當這個「骶髂關節」鬆開以後,還要鬆動整個脊柱,要把整個脊柱都鬆開,而「骶髂關節」是其中最難鬆動的一個環節。

很顯然,要鬆動骶髂關節,就要把骶骨兩邊髖骨往(往左右兩側)外抻拉,同時,把骶骨往外(也就是往後)放鬆,這樣才能更好的把這個「骶髂關節」抻拉、鬆動開。詳見圖示:如果有個人背對著你站在你在面前,他的腰偏下面一點左右兩側那兒有兩個凹陷的窩兒,就是那個地方過去叫腰眼——骶髂關節,狹義松腰松的就是這個地方。把那個關節給他鬆開,當練到這種程度的時候,丹田裡的氣要相當充足,丹田氣非常充足,這時候丹田裡的氣就會真正沿著脊柱上來,沿著脊柱兩側上來,沿著側索神經面上來,而且還能滲透到脊髓裡邊去,就是「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真正的這裡鬆開了,氣就能通到尾閭上去。我們的尾閭才會轉。那麼這個關節怎麼樣分開,最好的方法就是老師教的三心並站庄,腳尖往裡這麼一扣,膝蓋也隨著微微往裡扣一點,然後大腿根那兒骨頭往外翻,它就把旁邊的髖骨往外一抻,我們又有松腰的意念,把這個骶骨用丹田氣往外綳,我們保持這種意念,這樣站庄站兩個小時,那麼氣對骶髂關節的衝擊非常大,總有一天會把它沖開的。這個關節沖開了,會有一個縫兒,那個縫兒剛有的時候,是比較疼的,氣剛滲的時候比較酸,松腰首先松的這個地方。當然還有其他的,我們就先講最根本的第一個層次。關於內八字的特點,一個是放鬆了足三陰經,再一個是它會使我們的股骨頭牽扯著這個髖骨向外松腰,內八字有兩個作用。

我們的腳尖就會自然而然地往外開,逐漸就平行了,當我們真正有一天能夠把大腿蹲平的時候,我們的兩腳就會自然得變成平行,它就不是內八字了。我們的大腿從膝蓋這兒往上,做一條鉛垂線的話,我們大腿和這條直線成45度,能達到這個度數的人已經就非常少了。當我們大腿跟鉛垂線的夾角達到90度的時候,大腿根已經蹲平了,這個難度相當高,我們現在離這個還差得很多,我覺得現在大腿和這條鉛垂線能達到30度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就是說隨著我們身體往下低,我們的腳尖就會很自然地向外伸。當我們真蹲平的時候,腳就自然放平了。

資班的時候,你的大腿和小腿的夾角達到五六十度了,龐老師就不要求你的腳成內八字了,它就會自然地往外開,這時候兩腳一定要內八字,等你腿蹲得越來越低,兩腳就會慢慢慢慢地蹲平比較典型的是少林的「小馬步」,它那個練氣力非常厲害,人可以很有力量,但他的那個腰的牽拉抻動的確不如內八字。這都是老師經過反覆實踐,反覆思考之後,才把功法改創了然後真正的要練站庄了。這時要把命門平著向後放鬆,整個身體從大腿根那兒開始也要平著往後移,你大腿垂直著往後平移,它肯定有一個極限,你再往後移就會栽倒了,你快到極限的時候,膝蓋微微放鬆,然後身體蹲下去,這樣蹲下去,是以腰帶動向後放鬆蹲下去,你的腰就向後放鬆了,不是塌進去的,這樣就非常舒服了,因為這樣蹲得比較高,不是使勁蹲下去,大腿根、膝蓋一放鬆,身體從大腿根這兒開始,上身是垂直的,向後平移,移到極限的時候,膝蓋一放鬆,微微向下一蹲,姿勢就非常合度,感覺全身氣非常整,非常舒服一下,改成了內八字。在這種姿勢上站,姿勢就非常正確,當你蹲下去之後,要注意,膝蓋向里內扣的時候,大腿根向外一翻張,通過股骨頭牽連著胯骨軸,把胯骨就向外撐開了,然後把會陰往上提,這時會陰千萬要往上提,會陰提到我們的命門去,會陰斜著往後傾,那你們會陰也提了,命門也向後放鬆了,丹田氣充斥到命門,命門向後放鬆出去,等於丹田氣推著你的骶骨在向後走,然後兩個大腿的股骨牽著胯骨往兩邊、往外走,就等於把所有力量集中在骶髂關節——就是「腰眼」那個地方,要松到那個關節上頭,這個姿勢一擺,目標就是直指松腰的,一提會陰,自然小腹微微地有一點緊張度,這就是站庄最合適的姿態要圓襠,大腿根不要夾襠,把這襠圓撐了,好像襠裡面夾了一個吹圓了的大氣球一樣,這樣,裡面就非常空松,氣也就好流通了,往往膝蓋過分得往裡扣,就會影響圓襠的動作,當把腰、胯、襠調整好之後,把膝蓋再向外撐一下,平著向兩邊撐,襠就會圓得更好,膝蓋也不會過分地往裡扣,就會保持一個非常正常的狀態,然後把腳心放鬆一下,兩腳自然平鋪於地,這時姿勢就會非常合度了,整個人會感覺到很舒服,上下氣機是渾然一體的。然後無論站庄什麼姿勢,一定要把兩腳心湧泉往上提,提到會陰,一直提到百會,百會提出去,提到虛空裡面,離著頭上方一尺遠的地方,整個身體向上懸著,百會上領的意念要一直有著,保持這種姿勢站著,時間長了自己給自己加意念,慢慢關節放鬆了,氣就充斥進去了,身體會自己往下落。自己站著覺得「咯噔」往下降了一點,然後過一會兒又會覺得「咯噔」又往下降了一點,徐徐下降一般的時候前半個小時不見得有什麼變化,前半個小時氣逐漸地升起來,半個小時以後人的氣比較充實了,再站就會慢慢感覺到身體在緩緩下降,這是一種必然的感覺。,想著百會上有一根繩子,在領著你,在提著你,直著往上懸著,然後命門往後放鬆,腰平著往後移,移到一個極點的時候,膝蓋放鬆,慢慢地向下落下去,這樣人就會非常整,上下氣就渾然一體了。這樣站著,半小時之後氣機升發起來了,全身的氣很充實了如果你姿勢做得非常正確,用百會上領,尾閭下垂的意念又有,他肯定會越來越低你在站庄調整身形的時候,您覺得姿勢都擺正確了,然後把眼睛睜開,看一看自己的膝蓋是不是超過腳尖了,只要膝蓋沒有超過腳尖,膝蓋在腳尖後面(相對於鉛垂線來說的),膝蓋越回收越好;鼻尖沒有超過膝蓋,你不能膝蓋收得很多,整個頭都探出去了,那樣就趴得太厲害了。只要這三點做到了,無論膝蓋多疼多酸,都沒有關係,都是一種正常的反應,氣通了就好了膝蓋不超腳尖,鼻尖不超過膝蓋,只要這樣做了,那麼這兒疼那兒疼都是正常現象站庄膝蓋疼是必經的一關我的姿勢還是非常標準的,非常正確的,老師常讓我到台上給同學們打形,但它就是疼,它就是一種通嘛,是氣向形體裡面入,是一個很正常的過程。

自然下降好,我們只要練功姿勢正確,一開始加意念說,我隨著練功放鬆,我會自然地下降。真正地下降其實是在半小時後,它肯定自然地往下降。加意念自然下降,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是最好的。如果很勉強地蹲下去,就會非常累,一累你就會煩躁,一煩躁氣就定不住了,你氣定不住,往外散亂得非常厲害,練功就失去意義了。姿勢正確,自然下降這是最好的,尤其是年齡大一些的同道們,四十歲五十歲往上的姿勢正確,自然下降是最好的選擇。喉頭回收,下頦找喉頭,喉頭向後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會,百會上領(注意:喉頭回收為重點,收喉頭不是向後擠,而是喉頭向後拉,若只收下頦,則上來的氣只是頭上的氣,而喉頭一收,往上一提,就把丹田氣提起來了。百會上領,應將意念注於百會上方,在此處上提,百會上提的同時,注意展眉落腮);第二:鼻尖找下頦,向下找會陰,繞會陰上行,找玉枕、百會,百會上領;(注意,繞會陰上行時,意念兜著會陰沿脊柱內側向上拔背 a.要領:拔背與落膀相結合。b.作法:百會上領,大椎帶動頸、胸椎上拔,尾閭與腰骶椎下沉,盡量把脊柱抻直落膀方法:拔背時先把肩上聳,爾後肩頭向後劃一圓弧下沉,兩膀相隨而動,同時外開放鬆即可。站庄時採用腹式呼吸,吸氣時意念收向命門,吸滿氣,微微向下一坐,同時腰放鬆,可反覆進行3~5個呼吸。每次站半小時,此法不僅能松腰胯,亦為松尾閭之捷法。4提會陰:第一步從腹底往命門和肚臍聯機中間提;有了這個基礎,再往上走一步,往混元竅提;最後提到百會上,這樣就可以使精氣上升;往百會提要注意:不要提到發旋處,要提到百會前1.5厘米到2厘米的地方,發旋的位置深處是崑崙宮所在處,是祖性還家之所,精氣往那提不行,往前提才行站庄姿勢正確與否要解決兩對矛盾:

腰部放鬆後突,小肚子不能往回癟,大腿根部往後收呈空虛的三角,使尾閭對準指地點,臀部不能翹。解決的辦法是:百會下領、尾閭下垂、上提下墜,把脊柱抻直的同時,用丹田氣充斥,使腰向後放鬆,臀部後挪,大腿根部虛空,使脊柱的運動範圍加大。垂尾閭的同時必須提肛,免得氣機下降,而出現下肢靜脈曲張或疝氣。

每次站庄時間最好不要少於一小時,這是培補腎氣、通透全身最可靠的功法了,您尤其要注意自始至終都是領著百會、提著會陰的,而且要一直提到頭頂上方一尺遠的虛空處,和百會一起領起來打通踵息的經絡穴位 踵息指內呼吸功深,而達於踵。語出《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就是說古時候修道的人,睡覺不會做夢,醒來時不會憂愁,吃東西不求甜美,呼吸時氣息深沉。修道的人呼吸憑藉的是著地的腳後根,而一般人呼吸靠的只是喉嚨。很顯然,平常人用喉嚨呼吸,吸入的是凡氣,氣只能到達肺,即為肺呼吸,稍用功夫,最多只能到達丹田;而修道的人呼吸可到腳後跟,吸入的是仙炁,遍及全身。 道家鍊氣養生之法。亦指呼吸徐緩深沉。而不是用腳呼吸。一般人用深呼吸,炁機最多只能到達丹田;而有道真人的呼吸,卻可以直接到達足後跟,可見古代修鍊的真人,已經具備很深的修鍊功夫。 打通踵息法:一方面,讓養老穴、腕骨、後溪、外關穴等順時針旋轉,讓內關、列缺穴等逆時針旋轉,讓氣血正向、反向走小腸經、心經和心包經、三焦經、肺經各30分鐘;另一方面平卧,或者坐著,全身放鬆然後,將正逆腹式呼吸集中於神闕、丹田,吸氣引導下行一直慢慢下行至腳心;徹底呼出後,再重新將氣集中於神闕、丹田,吸氣──呼氣——息反覆循環.....漸漸,在這一呼一吸——一息當中,你的雙腳會有熱感,像大海波濤一樣從腳腕--腳跟--腳心到腳趾涌動,像微小彈簧一樣與經絡、臟腑、動靜脈血管和淋巴管共振,4到10秒循環一次,手指、腳趾尖跳動,還會從腳感傳到雙腿、軀幹、上肢,一直到太陽穴、百會穴,熱感傳遍全身。踵息法「體現了飲地陰領氣上升,吸天陽沉氣下降,以天地之精氣,補養人的氣血,為中和之大用」。    昨日夜裡躺下的時候已經十一點了,隨手拿起老子和莊子的合編本,翻開一看112頁,講的正是《莊子·大宗師》這一篇。

我個人體會,莊子的書讀起來比較容易,但真想讀懂就沒那麼簡單。當讀到「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這一段的時候,我不由得想起了早幾年在論壇時的一個爭論話題。

這個爭論的話題是什麼呢?就是關於平步站樁時的重心問題。有人認為重心應該在腳跟的位置,我認為呢,應該是在腳心或腳心靠前的部位。為此,有位朋友轉貼了一位名家講形意拳站樁的文章,裡面說到為什麼要把重心放在腳跟的問題,而名家這樣講的一種主要依據就是莊子所說的「真人之息以踵」。

這位名家的原文是這樣寫的:

「初步立正姿勢名之曰無極式,頭要頂,項要豎,目要平視,一任鼻孔自然呼吸,嘴要虛合,舌要頂上齶,齒要相叩,兩肩下垂有鬆開意,兩肘下垂有包裹意,兩胯胯根要松,兩膝如起步時略帶彎曲,不可有死彎子,此時足根不扭,兩足足尖不扣,整個體重移置於兩足足根,兩足前心與地似離非離,似著非著,好象沙地立竿,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又好象騰雲駕霧,其目的要求做到虛無,搖搖欲墜的光景,即進入了靜的境界,限制了思想不開小差,同時正因為把整個身體的重心平均分置與兩足足根,做到了呼吸直貫臍下的腹式呼吸,也即是古人說的「真人呼吸入踵」的一種腹式呼吸。」

應該說,這位名家所提到的「真人呼吸入踵」,其理乃真,不假絲毫,然所言「把整個身體的重心平均分置與兩足足根,做到呼吸直貫臍下的腹式呼吸」,其法則謬也。何以故?須知入踵者,非用踵也,呼吸入踵則可,用踵則非,如因誤解呼吸入踵為呼吸用踵之意,且以此為據,置身體之重心於兩足之足根,以為即是養氣練氣之踵息大法,實則差之遠矣!

陸遊之《獨學》詩云:「踵息無聲酣午枕,舌根忘味美晨烹。」

金農之《廣陵秋日雜作》詩亦云:「屢訪花隱翁,踵息無一聲。」

其中,踵息一語,即出自《莊子·大宗師》一篇。蓋,實為道家練氣養生之法。所謂踵者,《玉篇》釋義:「足後」,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腳後跟,很多時候也有泛指腳的意思。所謂息者,《增韻》釋義:「一呼一吸為一息」,這裡自然指的就是呼吸了。

也有人說,踵息之法就是憑腳跟呼吸,這話不能說一點道理沒有,至少懂得呼吸與腳跟的關係,但言之卻極不確切,多是因望文生義與不求甚解之故。要知道,呼吸以踵也好,以喉也罷,其實講的是呼吸深淺的意思,而不是用哪個部位進行呼吸的問題,故莊子先說「其息深深」,但呼吸要深,又能深到哪裡呢?所以,莊子又接著講「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以為明示,簡單地說,就是真人或者說修行的人,呼吸感覺能夠到了腳跟,而眾人或者說普通人,呼吸只感覺到了氣管而已。

由此可見,莊子所謂「真人之息以踵」,其本意要的是一氣到底,也就是一氣呼吸能夠貫穿腳底或者說貫到腳跟的意思,此亦為養氣要訣之一也。先哲有云:氣不養則餒,何以充體,充體者氣遍全身也。此處言氣遍全身,亦即氣貫全身之意,蓋呼吸能使血液為之鼓盪,渾身細胞毛孔能夠同時應合鼓動,故非得有一氣到底或氣貫全身之感,不可謂氣血充盈,全身周到,上下通暢,川流不止。

踵息之法,實則無他,至簡至易,本乎自然,言及呼吸,細勻無聲,故勻靜自然是其要點,既不許用力鼓盪,也不許用意支配,不急不迫,徐徐為之,順其自然,漸漸即可至細勻深長,此亦是莊子「其息深深」之真意也。

其實,望文生義,尚可理解,然不求甚解,自以為是,此如上面那位名家所言,不知是承其前人之所傳,還是其誤解了莊子「真人之息以踵」的本意,故而引經據典,振振有詞,以為置身體之重心於兩足之足根,即是養氣練氣之踵息秘法,真是謬誤之甚!

何況腳跟吃力,站立即不穩固,且吃力於腳跟,必頂力上沖至頭頂,身體不能得到舒展,氣力被阻礙,全身的關節也就不靈活,此甚不利於養生。就技擊而言,吃力於腳跟,已失踝關節之彈力,既不利於力之發動,也不利於實戰之閃展騰挪,更談不上步法的實際應用。

再者說,自己錯練,耽誤的只是自個兒,想想也就罷了,但非要這樣去寫,非要這樣去教,一定會誤導讀者,也一定會誤人子弟,望學者慎。 踵息法,屬於道家功。道家認為:腳就好比植物的根,我們氣守丹田從自然界吸進來的能量,要先歸於根,才能進一步轉換成人體需要的能量。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人的腳底是重要經絡的匯聚地,與道家「人的腳底是人的根」的說法相吻合。  踵息法簡單易學,不受時間與場合的限制。曾有評論說踵息法「體現了飲地陰領氣上升,吸天陽沉氣下降,以天地之精氣,補養人的氣血,為中和之大用」。此法對於調整人的睡眠有很大幫助,曾有人以此法戰勝了失眠。 怎樣理解「至人之息也以踵」。何謂「至人」?黃帝內經有關於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描述,分別是境界不同又善於養生的人。何謂「踵」?查新華字典是「腳後跟」。馬老在書中是這樣解釋踵息法的:吸氣時提肛縮腎,氣由足跟上升,呼氣時小腹隆起,氣沉丹田,足穩如鼎。拳經云:「發於腿而主宰於腰,消息全憑後足蹬。」就是這種踵息法的應用。有一位教授級的養生專家理解踵息是:我在爬山時,我會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腳後跟,這個時候腳後跟不是往下墜,而是往上升,所以我爬山爬得很快。以上的種種解釋總不是令人滿意。「踵」到底是什麼意思,被無數人越解釋越含糊。為了不再讓眾人猜來猜去,延誤養生時機,武國忠的老師胡海牙先生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踐,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踵」其實就是會陰穴。會陰穴、百會穴與腳跟同在一條脈上,是人體精氣神的通道。會陰穴統攝著真氣在全身的正常運行,維持體內陰陽氣血的平衡,是人體生命的要害部位。會陰穴發生作用,在腳跟一定會有感應。「至人之息也以踵」這句話其實是借腳跟來講會陰穴的。至此,困惑我二十多年的問題得到了解決(馬老書中有《內經》云:「至人之息也以踵」;武國忠書中是:莊子的「真人呼吸以踵」)。

雖然我沒有聽清馬老對踵的解釋,但我覺得馬老提出的腹式呼吸方法,把對「至人之息也以踵」的理解運用到了極致:1.吸氣時收腹、提肛(有時寫提二陰)、斂臀、縮腎,從前、後、下三個方向調動一切力量使胸隔膜向上擠壓肺部,使此時的肺容積最小;呼氣時小腹自然隆起向下抻拉肺部使此時的肺容積最大,目的是促成肺活量最大。2.「後足蹬」適合太極拳發力的需要。3.做逆腹式呼吸適合太極拳以意領氣打通任督兩脈的需要。4.由於發揮了會陰穴的作用,「就恢復了太極拳煉精化氣,練氣還神,煉神還虛之精微理論,和吃偏、發勁持擊勝人的俗套有所不同了。」馬老當年講課時說練拳的腹式呼吸就像搗蒜一樣可以煉精化氣,那時是半信半疑,現在看來是有道理的。

形體在運動過程,大腦卻靜若止水,正如無極之靜而生太極之動,恍若動中求靜,神情內守而保持中庸……即~使大腦皮層獲得抑制性呵護,從而達到鍛鍊形體,頤養精神,這是太極拳精髓所在。從今天開始與朋友們分享48式太極拳內功修習秘訣<一>_踵息法。

何謂48式太極拳踵息法?以「天人合一」理論學說,用踵息法,可體現飲地陰而再領氣上升,吸天陽而再沉氣下降,即以地精補氣血,為中和之大用也。 按傳統中醫學說,48式太極拳以經絡與陰陽、五行轉化,至發揮意識與呼吸相作用~以意引氣,以氣引形。按經絡行走方向,隨動作變化,虛實轉換升降開合等,最終達成意到氣相隨,氣到勁亦摧的效果。 踵息法在氣功里早有提到,但卻沒闡述清楚,因為氣功里的「踵息」與48式太極拳的踵息有天壤之別。今天藉此版塊與朋友們一一道來,如有不對地方,還望朋友們多多指正。 48式太極拳踵息法習練:兩腳開立,與肩齊寬,微屈膝,脊柱要正,全身放鬆,心情安靜,進入練功狀態。提腳跟,注意腳跟,要輕、要慢地往起~~提起腳跟(此時感覺小腹向上翻轉);再忘掉腳跟,轉想雙腳大趾,輕、慢地將雙腳大趾上翹(此時感覺小腹向下翻轉)。小腹上下翻轉稱「丹田內轉」,亦稱翻江攪海。如此反覆習練9次。 48式太極拳之踵息法:提腳跟即為吸氣,翹大趾即為呼氣,此乃踵息法是也,屬高層次呼吸,而非平常所用的口鼻呼吸。古人有云:「聖以踵息,由踵至頭頂一氣呵成。」踵息中提腳跟時督脈上升,翹大趾時任脈下降,此乃養生之大道。於技擊方面,推手過程中,拿人時提腳跟,發人時翹大趾。此48式太極拳密不外傳之內功心法,慎之。

腳後跟的奧秘

  為了保持健康,很多朋友在養生這條道路上做了很多嘗試:有的不惜重金尋求名貴的藥材,有的不辭辛苦拜訪名家指點,還有的朋友不計寒暑每天堅持鍛煉……或許都或多或少收到一些效果,可是養生一定要這麼大費周章才能顯示誠意嗎?其實,只要道理正確,我們採用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就可以很好地進行養生,今天介紹給大家的就是這樣一種方法——練腳跟。不過,首先有一句話要送給大家:養生當先明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簡單的動作就蘊含著養生的精髓。    俗話說「樹老先老根,人老先老腳」。道法自然,從動物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到,當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生物往往可以犧牲一些局部的、不重要的部位來保全自己的生命。我們身上氣血不足的時候,機體也會為了保證重要臟器的功能和維持生命,而犧牲末梢。老年人的體會比較深:一上了年紀,胃口可能沒有什麼變化,手腳先覺得不靈便了。從中醫來講,腳是很重要的部位,其中腳後跟又具有相當關鍵的地位。流經腳後跟的經絡有足太陽膀胱經和奇經八脈之陽蹺脈、陰蹺脈,足少陰腎經也有一支別入腳後跟。所以,運動腳後跟會對這些經絡的氣血運行起到非常顯著的促進作用。腳後跟有力的人,他的腎中陰精往往也是很充足的。中醫講「心腎相交」、「水火相濟」就是講的心與腎的正常關係。腎陰充足,心火不會亢盛,人也會很平靜;腎虛了,心火沒辦法被克制,就會出現煩躁、易怒甚至失神的表現。很多沒有外傷而有腳跟痛的人其實就是腎虛引起的,可以因為年老氣衰、性生活過度等很多原因。這中間有些因果關係可以梳理一下,有些朋友是因為腎虛而反映出腳跟痛這樣的毛病,而反過來呢,腳後跟有問題了也會導致腎的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問題就是來自女性朋友的高跟鞋。    脫掉您的高跟鞋    平時我們談到高跟鞋的危害時,往往提到的只是對局部肌肉的勞損和對骨盆架構的長期影響。事實上,讓腳後跟長期保持離地狀態對我們的腎精是有很大損耗的。腳後跟有腎經的一個分支,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腳後跟乾裂的人身體都不怎麼好,所以,要想腎強的話一定要注意腳後跟的保養。現在經濟情況比較好了,很多愛美的女性也不惜花很大的功夫在足部的保養上:浴鹽、精油、護足的乳液等等。可是,如果是因為腎精不足引起的腳跟乾裂,無論擦什麼保養品也收不到想要的效果。對這些女性朋友來講,腳部保養的首要步驟就是:脫掉您的高跟鞋!實在愛美要穿高跟鞋,就盡量在步行多的時候換成平底鞋走路,這是為了您的腎好。    學用腳跟來呼吸    中醫養生講究呼吸。呼吸的方法有很多種:用肺呼吸、用腹呼吸、命門呼吸、踵吸……其中的踵吸就是指用腳後跟來呼吸,一吸氣就到腳後跟。《莊子·大宗師》里談到「真人之息以踵」,我們達不到真人的境界,但是可以向他們學習。所謂「畫鵠不成尚類鶩」,我們比照踵吸的方法慢慢練習,就算成不了真人,對養生延年益壽也肯定是有好處的。具體方法:放鬆直立。雙腳併攏,腳尖、腳跟靠緊,使雙腿也併攏,這樣就會使腎經和陰蹺脈緊密結合,對培補腎氣有特殊的作用。閉上雙眼。感覺全身上下內外呈現一種虛空的狀態。保持此姿勢5到15分鐘。整個過程中,身體會微微晃蕩、可帶動周圍的空氣流動,這是一種整體的感覺,非常好。這其實是太極拳中的一種樁法。對失眠、神經衰弱、情緒抑鬱、精神緊張等都有一定幫助。    常顛腳跟可強身    腳後跟接地的站樁方式是非常好的練氣和練意的方法。還有另一種簡單的腳後跟鍛煉對強身健體也有很大的幫助,那就是著名的八段錦中的最後一式——背後七顛百病消。意思就是刺激腳後跟不僅可以預防、還可以治療疾病,從而讓全身的病症統統消失。或許大家會懷疑:這麼簡單的動作怎麼會有如此強悍的效果呢?那我們又何妨一試,說不定確實能從中受益呢。具體做法:兩腳併攏。雙腳跟提起,頭上頂,動作稍停。雙腳跟下落,咬牙,輕震地面。一起一落為一遍,注意保持平衡、動作不要著急,反覆做7遍,或根據自身情況調整時間。顛腳跟和踵吸法有什麼區別呢?因為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交匯於腳趾,在運動的過程中為保平衡,十個足趾必然是緊抓地面,這樣就能刺激相關經絡,調節相應臟腑功能。此外,落地的輕震可適度刺激下肢和脊柱,使全身肌肉、關節放鬆複位,有助於解除肌肉緊張。脊柱為督脈所行,督脈為「陽脈之海」,輕震可促進督脈的氣血運行。    腳跟運動好處多多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久坐或久站會導致下肢血液迴流不暢。上下踮腳時,腿部肌肉就會一緊一松從而調動肌肉中的血管調節回心血量和局部肌肉和組織的灌注量,促進血液循環。  從傳統醫學的角度來說,腳跟運動更是好處多多。  可以抗抑鬱。抑鬱是三陰經的疾病,是因為陽氣不能上達以潤養腦髓,導致腦部的氣血循行不暢,功能不能正常發揮。顛腳跟即可讓更多的氣血上達頭面,邊顛腳跟邊深呼吸,可使陽氣快速上充腦髓,陽氣宣通則濁陰自降,讓抑鬱的病人恢復陽光。  可以補腎扶陽。前面提到了腳後跟是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陰蹺脈、陽蹺脈的循行之處,輕震腳跟還可以刺激督脈。綜合這些經絡的功效,腳跟運動可促進腎氣通陽化氣。  可以治療小便不暢。小便不暢從中醫角度來說,多是由於膀胱氣化不利所造成的,腳跟外側即是膀胱經所循行之處,運動腳跟可以健運膀胱、通暢小便。拓展一下,刺激腳跟也可治療前列腺的疾病。而前列腺疾病還可能會導致陽萎、早泄、性功能下降等,都可以考慮配合這個方法治療。  可以治療頸椎病、腰痛。由於風寒濕邪客入足太陽膀胱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刺激膀胱經可以開通經氣,通則不痛,從而治療頸椎、頭項、腰背等足太陽經循行所過部位的疼痛。  此外,腳跟運動對三叉神經痛、高血壓、中風等因虛火上浮的疾病治療都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現在社會快速而緊張,要想心平氣和地保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腳後跟的運動簡單易行,人人都可以嘗試,當您久坐或久站感到疲累的時候,要麼顛顛腳跟、要麼練練踵吸,相信對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


推薦閱讀:

站樁的問架與動力
站樁的意念活動
站樁身法要領24:提膝
站樁翻子拳
筆記-站樁篇

TAG:站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