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對全身動作的要求

太極拳運動對全身的要求很多,現從外形和內涵的不同角度歸納幾個要點。這些要求不是互相孤立和割裂的,而是互相聯繫互相融合的,分開講是便於理解和掌握,是為了最終練成一個和諧的拳架。    以腰為軸與動作協調:在太極拳行拳中,要以腰為主宰和驅使,帶四肢動作。太極拳界有「被動打拳」的說法,就是指四肢不要主動動作,要以腰為軸,腰轉,腰拉,腰帶,腰的動作多些,手的動作少些。在腰的帶動和驅使下,四肢要協調動作,上下相隨,「一動無有不動」,而不能腳動手不動或手動腳不動。更不能腰不動而只是手腳動。兩手在一式中的運動路程不同,為保持同始同終,路程長的手速度要稍快,路程短的手速度要稍慢,這就是動作協調。太極拳的一個術語叫「外三合」,就是肩要與胯合,肩要隨胯動,不能胯沒到,肩先擰過去;另外兩合是肘與膝、手與腳上下相合。上肢的動作又要與腿腳的動作相配合,這就是上下相隨。只有動作協調,一開俱開,一合俱合,上下相隨,行拳才能形成一個整體、一個整勁而不散亂。    虛實分明與動作輕靈:《太極拳術十要》中講「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虛實分明,身體就能轉動輕靈,毫不費力。虛實不分,則步履重滯,自立不穩。初學者分虛實首先要分清身體重心的虛實,也就是腰胯腿腳所決定的步形、步法問題,這是太極拳行拳的基礎,基礎紮實了,拳才能打好。太極拳中多數步形如弓步、坐步、虛步等都是一腿實一腿虛,如重心在兩腿中間則是雙重,虛實不分。腿上分虛實的關鍵是腰胯要鬆開,腰胯鬆了虛腿提膝邁步就輕靈了,身體重心變換也就清晰自如了。除了腿上分虛實外,主手輔手、蓄勁發勁等各結構部位和行拳過程均應有清晰的虛實。「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虛實不是絕對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不斷轉化的,其過渡應圓潤、自然、輕靈。分清虛實自然能「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全身松透與內勁傳遞:太極拳的一個基本要求是全身放鬆,心理狀態要心靜放鬆,呼吸要輕鬆流暢,從頭到腳各關節要放鬆,肌肉要放鬆,作到大松大柔。松的關鍵部位是腰胯和肩,需要長期練拳和反覆訓練才能做得到。如果全身松不開,松不透,肌肉緊張,關節僵硬,內勁就形不成,也不能順利傳遞,發力時是局部力,是肢體末端力。只有全身松透了,才能消除人身上的自然力,也就是拙力,內勁才能上身,發力時形成一個整勁,這就是化柔為剛,積柔成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但松不是懈,懈是提不起精神,沒有筋骨,全身松馳。松是在頭頂百會穴虛領上提意識下的放鬆,肌肉不緊張,關節不僵硬,內勁從腳下產生,經腿、腰、背傳遞到兩臂和手上的。《十三勢說略》有「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的名句,就是講的內勁的產生部位、傳導路線及各部位的作用。這種從原來的拙力經過反覆練拳轉換為內勁的鍛煉過程就好像和面,開始麵糰很生,麵糰中的面有的地方硬,有的地方軟,很不均勻(原來的拙力)。經過反覆的揉面和醒面,麵糰逐漸柔和,最終面質均勻而有韌性,麵糰熟活(練出內勁)。    用意不用力與內外相合:太極拳運動,以意念活動為核心,動作是在意念引導下完成。練拳時須保持內心的安靜、放鬆,精神專註於行拳之中。對身體內部的意念,要想像全身各關節鬆開、拔長,百會穴虛領上提,尾骨下沉,也就是脊椎向兩端拉伸,兩臂圓展,想像身體向外擴張,支撐八面,全身既要松沉,又要充滿扌朋勁。對身體外部的意念,要想像身體在水裡或一種粘稠的介質中打拳,邁步出手有一股粘乎勁,抽絲勁。初學者往往出手感覺空洞無物,習拳時間越長,功夫越深者越感到出手就有東西,有味道。不用力是指不用拙力、僵力,即放棄原來那種未經鍛煉的、影響人內外放鬆的習慣性用力方法。內在的意念要與外在的形體動作整合到一起,意念欲打哪裡,動作就運行到哪裡,做到雙向交流,周身一家,達到內外運動狀態的高度協調和統一。
推薦閱讀:

圖文:太極樁功的習煉
經典吳式太極拳講義
夫妻過招之「太極」技巧 (圖)
太極拳的定位
與陳家溝無關的太極拳述列  (下)  李萬斌

TAG:太極拳 | 動作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