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富養更重要的, 是給孩子優雅的教養
小荷才露尖尖角之教養
八月初有一天我和小娃一起逛街我走在她後面,經過商場的玻璃門時她推開門後自己逕自走進去,身後的玻璃門慢慢合上,差點撞到提著一些東西的我。
當時我特意演示給她看怎麼做才是替後面的人(無論是媽媽還是其他陌生人)考慮的,如果她自顧自地走了,不扶一下玻璃門看看後面的話,萬一後面有人不注意,或者不方便推開迎向自己的玻璃門,那麼就有可能被撞到。
這個跟坐電梯你第一個進去的話應該按住「開「鍵,讓後面的人都進來才鬆開,以防止他們被突然關閉的電梯夾到,是一模一樣的道理。
之後的大半個月碰到類似的場景她都能做好。
昨天送她上幼兒園,木柵欄的門她又忘記幫後面的我扶一下,我站在原地沒動叫住她「貝啊你忘記了一件事呢」,她回過頭來看我,也看到了正在慢慢合上的木柵欄的門,伸出小手攔住它「Sorry I forgot this"(對不起我忘了)。
我說沒事下次注意就好。我想她以後還是偶爾會忘記,我也會繼續提醒,直到她養成習慣。
很小的時候母親示範給我們看怎麼樣關門才能不把它弄的發出響聲,吃飯的時候不能把菜盆翻來翻去挑走自己愛吃的,公共場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別東倒西歪要並腿,面對面聊天的時候不能輕易打斷別人,咳嗽打噴嚏的時候掩一下嘴巴,來家裡的客人離開時要送到門邊說慢走,跟他人說謝謝說再見的時候不能以背部對著對方……
我發現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自己正在不自覺地重複母親當年的做法,一樣一樣傳遞給小娃,說到底都是一些非常瑣碎看似無關緊要的生活細節。
但我相信日常生活中的細節才是養育孩子的關鍵。
細節中體驗和經歷,經歷里得到感受,感受形成的認知遠比父母說教、書中文字都來得清晰而深刻。
除了芭蕾舞和鋼琴課她非要上,跆拳道我覺得能鍛煉她在對抗中的勇氣,帶她去試一次課後經她同意報了一個班,短期學過輪滑以糾正她自學學會後的動作規範,她沒再上其他任何課外班去提升智商啊技能啊。
大把的時間玩耍,到處逛博物館美術館新加坡各種街頭犄角旮旯,跟不同的人打交道,無論貴人還是販夫走卒,無論老人還是同齡甚至比她更小的孩子,有華人有西方人有馬來人印度人,很接地氣的在生活中學習著。
即使旅行,就像寫過的《不一樣的香港親子游》那樣,在街頭看魚販殺魚,看五金配件店的夥計加工一段鋼線;在蘇州老街的店裡看人絞臉,日後去到成都也許體驗一下那裡名聞遐邇的掏耳朵……
走走停停跟媽媽聊聊天,言傳身教就在這些生活細節里發生著。
人們常說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且不說我自己對這樣的觀點是否認同,富養的標準是什麼?蠻難以捉摸界定的,更何況萬一我家沒錢富養呢,咋辦?
而教養,則是男孩女孩都需要,並且與父母財力無關誰都可以養成的。
教養是什麼呢,興許每一個人的理解又不同。對我來說最基本的教養是心中有規矩有他人。
· 心中有他人就會自覺地替別人考慮,不因為自己的行為情緒造成別人困擾;
· 心中有他人就會顧及別人的感受,就不會口出惡言尖酸刻薄;
· 心中有他人就能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盡量不造成別人的麻煩、別人多餘的勞動。
教養說穿了是一種約束自己的分寸感,即使在陌生的環境里也能做到舉止得體進退有據。
教養與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沒有明顯的直接關係。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老太太可能舉止有度很有教養人們都尊敬她,一個大學教授也可以因為一點誤解一點傲慢,與計程車司機爭吵需要驚動警方到場而令人覺得缺乏涵養。
教養,是一個人相當重要的品質,更是安身立命的資本之一,它在中文的語境里可以被理解成斯文,通情達理,有涵養,禮貌周到等,在英語語境里對應「manner」,基本上依靠後天環境的影響和塑造。
它也不是什麼漢語拼音或者自然拼讀集中一段時間就學會了,兒童的教養是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不間斷的從他人尤其主要養育人身上,從周圍的環境中習得,然後反覆強化,直到成為一種行為上的習慣。
在小娃的幼兒園貼板上有清楚醒目的兩個大字「courtesy」(禮貌) 和「grace」(優雅),因為對他人有禮,無論對方何種身份,是教養的基本組成,蒙特梭利對於教養是有相當追求的,這也反映在日常的幼兒園生活中,孩子們做錯了事會及時道歉 say sorry,讓他人幫忙 please,thank you 等常掛嘴邊。
我很高興這個幼兒園的教育,與我自己的理念和期望相當接近。
我準備早餐隨手遞個橙子給小娃,她都會說「媽媽謝謝你」,反過來如果她幫我倒水喝之類的,我忘了說謝謝她就會提醒我「媽媽記得說 magic words(魔法詞語) 哦」,所謂的 magic words,就是一大串常用禮貌用語。
我不曉得教養嚴格意義上說是不是情商的一部分,但顯然的,人們會更願意與有教養的人相處,因為自在舒服沒有邊界被侵犯感,並且覺得被尊重。
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因此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得到同齡人的接納、師長的認可甚至是陌生人的稱許。
這個孩子的人際關係就會發展得更好,成長過程也就更愉快。很可能的,日後也更加容易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雖然這未必是追求的目標而更多的是一種好的 side effect(額外影響)。
分享幾件生活中的小事。
1.旅行的意義
小娃今年六歲,這個月中旬我帶她去香港旅行,很多行程里我都讓她去打頭陣,拋頭露面去問路去買東西去找目的地,我自己「躲」在她後面。過程中能看得到過去多年一點一點灌輸的教養細節呈現出來。
臨下飛機的時候她曉得把耳機和餐盤放回原處,垃圾面巾紙放入小袋裡收拾整齊。每天在酒店裡出門前會把自己的鞋子和床鋪毛巾都盡量歸位,不增添客服打掃人員的麻煩。
就餐時懂得跟上菜的侍應說謝謝,吐出來的骨頭魚刺都放在餐盤的小角落而不是弄的桌上亂七八糟。在電影院看電影也安安靜靜,不問東問西不發出聲響影響他人觀影。
在海洋公園烈日里依序排隊,迪士尼的煙花匯演開始的時候儘管她很想擠到前面一點去看,但看到旁邊有坐著的孩子就停下來以免傷到別人。
2.讓座
回到新加坡第二天,我帶她過長堤去柔佛的憤怒小鳥遊樂園玩,巴士上人不少有一點擁擠。剛上車沒多久她突然從座位上掙扎著站起來往外走,我以為她掉了什麼東西要撿,跟她說人多你坐下媽媽幫你?
她依然往外擠小手指指我背後,我才發現那裡站著一對年紀稍大的老夫婦,趕緊幫小娃把座位讓出來,小娃旁邊的男性乘客也跟著她把座位讓出來。車廂里的人和老夫婦都很稱許她這樣的行為,老人家摸摸她的頭說「小孩子真乖啊謝謝你啊」。
她第一次懂得讓座是去年11月五歲多的時候,去參加鋼琴合奏預演回家路上,主動讓給一個比她小一點的孩子,另外一次是一個老人。儘管她上了一天學外加4小時的排演很累了,手上拿著書正想看。
媽媽不曾提醒她需要讓座,也許她從他人讓座給她、從媽媽讓座給別人的重複經驗里自己意識到的。
3.愛護公物
小娃好喜歡讀那些跟動物植物有關的書。上周讀蜘蛛雪豹和蛇,不亦樂乎。其中一本關於蛇的,她看到中間頁有貼紙,很想要,但心裡知道這是圖書館的書,不屬於自己,因此貼紙也不能拿下來,保護公共圖書是借書的基本原則。
我從旁邊靜靜地看著她如何百般想要但依然百般忍住,甚至想到替代的方法:用自己手機拍下來看看以後能不能去書店買,這樣自己就可以玩這些貼紙。
雖然喜歡的不行,一直用小手把貼紙摸來摸去眼睛湊近細細看看,翻過去的時候眼神里滿滿不捨得,但自始至終沒有嘗試去摳一下。小小年紀能做到這樣控制自己,媽媽挺佩服。
4.力所能及的幫助
有一天放學了我接她回家,路上跟了她幼兒園的好朋友和好朋友的媽媽秦阿姨。
我們一邊走一邊聊天,下到月台我發現她又丟了,以為又像平時亂跑正要說說她,秦阿姨說小娃還在地鐵入口處的電梯里,因為她在幫忙按住電梯「開」鍵,好讓裡面一個坐輪椅的人能安全離開電梯。
秦阿姨說哇這個孩子真的挺了不起的這麼小年紀。秦阿姨並不知道媽媽之前自己做給她看演示給她看,如何幫助這些殘疾人許多許多次。
我們為人父母的對於教養的看法和重視程度,足矣分清楚我們想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我的想法是,一個人可以不夠優秀,但不能沒有教養。作為母親,我希望她長大後能愛自己,也善待他人,在人群里找到接納、尊重和善意。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也不會有天生好教養的孩子,以前我微信的個性簽名是「The true nobility is being superior to your previous self"(真正的高貴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就是基於這樣的信念,如果日常生活里一言一行一蔬一飯中,我們能把良好的教養根植於兒童的內心,今日的教養比昨日好,明日的教養比今日好,他們這一生就差不到哪裡去。
第 44 篇完,待續
作者簡介推薦閱讀:
※看不見的教養
※一個人的真正教養,體現在你對別人的善意和包容上!
※必看:隔代教養需和老人達成一致的11個問題
※前言:傳統哲學與修身養性
※注意禮貌和教養(你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