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沙爾利血案將如何改變歐洲?

沙爾利血案將如何改變歐洲?

作者:馬曉霖

1月7日的《沙爾利周刊》屠殺案註定成為法國版的「9·11」恐怖襲擊,世界口誅筆伐的浪潮,370萬人空前也許是絕後的抗議示威,40多個國家政府首腦的飛行集會聲援,都賦予這一事件不同以往的悲情意義。這一血案有可能從多個維度改變歐洲,使這個基督教和西方文明腹地的舊大陸前途叵測,充滿懸念。

14日,為了表達捍衛言論自由和蔑視極端主義、恐怖主義,《沙爾利周刊》的倖存者出版新一期雜誌,封面再刊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主標題為「寬容一切」,畫面中的「穆罕默德」流淚舉著「我是沙爾利」的標語。儘管伊斯蘭世界總體對此保持克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雙方在敏感問題上的立場各有本質退縮,因此,歐洲也許在以下幾個方面將不同往常。

文明衝突可能保持一段時間的高熱。《沙爾利周刊》血案並非簡單的偶發事件,而是兩種文明摩擦碰撞到一定程度的集中釋放,只不過以恐怖襲擊方式發生,被恐怖組織利用。同為西方基督教文明腹地,美國「9·11」後內部文明衝突並未激化,意識形態背景的恐怖襲擊頻次遠低於校園槍擊案;白人與黑人的矛盾遠大於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矛盾,因為和白人中心主義明顯的歐洲相比,美國的種族構成更加多元,文化包容更有彈性,處理禁忌話題更加謹慎。法國「反伊斯蘭恐懼症」觀察機構稱,襲擊發生後48小時內,全法就有16個清真寺遭遇槍擊或被扔進爆竹和豬頭,穆斯林和學者普遍擔心,族裔關係已經撕裂,癒合和康復的過程會相當艱難。

歐洲有可能成為恐怖襲擊密集區。「基地」葉門分支已宣稱對《沙爾利周刊》襲擊負責,此前有報道分析,「伊斯蘭國」武裝近兩年明顯搶盡風頭,「基地」伺機派追隨者返回法國,對長期刺激伊斯蘭世界的文化「雙子塔」《沙爾利周刊》實施致命攻擊,再次實現巨大轟動,旨在吸引更多激進分子脫離「伊斯蘭國」而效忠自己。「基地」西方成員多來自美國,「伊斯蘭國」的西方追隨者則以歐洲青年為主且數量巨大,因此,可以想像,歐洲將可能成為兩大恐怖力量競相逐利的重災區。

歐洲極右翼勢力和排外思潮將擴大市場。歐洲極右翼勢力原本就有相當基礎,這些年經濟危機加劇,就業困難,收入下降,福利削減,白人社會的寬容度逐步收緊,原來承擔藍領和低薪工作的大量外籍人,特別是西亞北非的穆斯林日益不受歡迎,成為轉移矛盾和發泄仇恨的對象,也構成文明摩擦頻繁的政經基礎。此次血案發生後,法國、德國和英國的右翼或極右翼勢力紛紛重申既定立場,呼籲或煽動驅離外籍人士特別是穆斯林和猶太人,以確保歐洲白人為主且文化血統純正。受此影響,歐洲各國的移民措施可能進一步收緊,歸化政策可能將更加嚴格。

歐洲的中東政策也許將搖擺不定。中東是歐洲後院,其地緣穩定對於歐洲非常敏感甚至會構成直接衝擊。歐洲曾是中東多國的殖民宗主國,對中東政治有著深遠的影響。冷戰期間歐洲的中東政策總體超脫,近年來因美國勢力下降,干涉主義成為歐洲中東政策新趨勢。這次血案凸顯了伊斯蘭激進力量的威脅性,歐洲會系統性審視中東政策,有可能強化干涉和遏制激進伊斯蘭勢力的選項,法國本周宣布加大力度參與打擊「伊斯蘭國」武裝即是跡象。但是,鑒於反伊反猶均在歐洲頗有市場,歐洲在巴以衝突的態度上會更加首鼠兩端。

歐洲的「伊斯蘭恐懼症」可能導致歐盟對土耳其關死大門。《沙爾利周刊》血案最大的犧牲者之一也許是土耳其,這個傳統的伊斯蘭國家一直苦苦追求歐盟入場券,但是,由於其國民的穆斯林主體屬性,使得基督教的歐洲長期敷衍搪塞,只接納其進入北約,不肯向其打開邊界。當然,接納土耳其,將意味著歐洲向整個伊斯蘭和東方世界洞開門戶,人口結構正在快速東方化的歐洲,將吞咽加速伊斯蘭化的苦果,這是歐洲人絕對不能接受的選擇。因此,土耳其倒地中槍,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17位平民遇難,這在恐怖主義時代實在是個不算突出的傷亡數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奈及利亞,平均每天死難者的數字都遠大於此。然而,這種以屠殺打擊言論自由,挑戰歐洲核心價值觀的暴行畢竟意義不同,它將如何深遠地影響歐洲,不妨讓時間來回答。

(作者為博聯社總裁)


推薦閱讀:

極簡西方繪畫史(三)巴洛克時代、荷蘭黃金時代
歐洲白左思潮產生的原因
最大的危機來了!日本、韓國、歐洲告急,中國當心!
歐洲非法移民數創歷史新高 單月超10萬人
起源於製表廠的古柏林實驗室

TAG:歐洲 | 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