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講經典:孔子的孝親之道
說到孝順每個人都會感覺到很溫暖
要真的做到孝順是不容易的
你可以提出一些原則
但是每個子女所相對的每個父母都有差異
怎樣做才叫孝順呢
聽父母的話做到父母的要求就叫孝順
如果我們沒有研究儒家沒有研究這一套研究的心得
應該孝順到什麼程度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
孔子的祖先是宋國的貴族
宋國是一個很特別的國家 祖先是商朝人
宋國有點像戰敗國被取代的國家的心態老百姓的心態比較委屈
孟子提到有一個人揠苗助長就是宋國人
孔子的祖先本來可以在宋
發生內亂就不做
孔子的父親在年紀很大的時候60幾歲,認識孔子的母親
孔子三歲父親過世 大娘二娘不讓他來參加喪殯
孔子二十歲左右母親過時了(司馬遷說17歲)
他想把父母合葬但是找不到父親的墳墓
是一個單親家庭 可以想像孤兒寡母是非常辛苦的
孔子成年的時候母親過世 67歲的
孔子的家庭很不幸
你不一定要自己有完全的經驗但你可以透過別人的經驗有一個深刻的理解
所以在中庸裡面有一段話看了令人感動
要求一個兒子孝順父親我做不到
要求一個弟弟尊敬兄長我做不到
他說要求一個人做大臣我也沒有機會
他真的沒做到嗎.不能怪他
是他沒有這個機會.
魯國最有權力的三家 孟氏叔氏季氏
孟氏的一個年輕人請教孔子什麼是孝順
孔子說「無違」(不要違背禮儀)
禮的規定有一定的要求
貴族子弟要守禮,否則規矩就亂掉了
別的學生都是平凡百姓
他們問道孝順我們簡單歸納一下
有三點可以做到:
1 奉養母親父親,
2 而且一定要尊敬
3 臉色要好看——色難 臉色的愉悅最困難——久病無孝子
我常常提醒自己 母親生病的時候不要給母親看
我們成年了父母需要照顧 要注意臉色
曾參的父親是增點.
曾參是孝順的楷模
曾參孝順父親每頓飯都有酒有肉
吃完後父親問還有嗎 曾參就說還有
吃剩的父親要給誰 父親說好給。。。
曾參老了 兒子叫增元
每頓飯也是有酒有肉
但是撤除飯菜的時候不在問曾參剩飯要給誰
曾參問還有沒有了 增元說沒有了
奉養父母親臉,尊敬父母親,臉色還要非常愉快
父母親使喚我們的時候要讓父母覺得這個孩子很孝順,沒有白養
我們就拿古代來說
孔子教他的兒子
陳亢問伯魚說孔子在你家裡都教你什麼
伯魚很誠實就說沒有
不過我記得有一天 我在堂前快步走過(要低頭快步走過——不能大搖大擺地晃)
父親叫我站住
問我學詩沒有.我說沒有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 說話沒有水平
另外一次 問他你學禮沒有啊.
他說沒有. 孔子又說不學禮無以立.
陳亢很高興 他說我問一件事知道三件事
知道要學詩 要學禮 父親要和兒子保持距離
很多時候我們就要問 在家庭里談到孝順
到底是親密關係重要還是教育重要
身教加言教才會有他的效果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父親的作風很好三年之後也不要改啊
父親的作風不好為什麼要等三年呢
繼承父親的志向 至少要維持三年
儒家並不認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他對於你是不是一個道德上的調整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天下無不關懷子女的父母
他說侍奉父母的時候 發現父母有過錯需要委婉的勸阻
父母有錯要跟父母好好的勸導
父母不聽我的話就繼續尊敬父母
內心憂愁但是不要抱怨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直在其中矣(正直——公平、正義——按照法律)
但所有的法律都建立在人性發展的需要上
儒家思想無論如何都不能違背自然地天性
以孟子講的故事做例子:
如果舜的爸爸殺人順怎麼辦
孟子替舜回答說派法官去抓
舜其實不會這樣做
他把爸爸背著逃到海邊從此過著快樂的日子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儒家強調如果把父母的錯誤統統檢舉出來親情就受到傷害
作為子女來說希望父母平安快樂是天性
孝順的意義:
有人問孔子 你為什麼不出來做官
詩經裡面見過一句話
一個人孝順父母又能友愛兄弟
把這個孝跟悌推到鄰里鄉黨社會就是從政
每一家人都能孝順父母有愛兄弟姐妹,每家都安定了,治好了
天下不就幸福了
孟子 一個君子有三種快樂是超過帝王的:父母俱存兄弟無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及他人
獨生子不容易跟別人分享
宰我(言語科第一名) 老師,你主張三年之喪學生認為有問題
古代國家在提倡三年之喪替父母守喪三年(25個月)
老師三年之喪太長了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 三年不為樂 樂必崩
孔子卻轉移焦點:假設你不守三年治喪
一年就吃得好穿得好 你心安不安
宰我說安
汝安則為之.
小孩生下來三歲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生命發展的歷程(成長過程):從生理到心裡到倫理
人類成為萬物之靈但我們的子女是萬物裡面最脆弱的.
有最長的幼兒依賴期
孟子說舜五十歲還能愛慕父母親
在父母前面永遠是孩子
一個社會讓我們孝順有很多規範叫做倫理
孝親的終極理想是什麼,怎麼發展的
1 繼志述事:繼承父母的志向,繼續他們所作的事情——德行修養
孔子的一貫之道
「吾道一以貫之」
子貢有一個毛病 叫「月旦臧否」(作比較,誰好誰差)
說孔子沒什麼特別 多學而識知(廣泛學習知識,記憶力還不錯)
孔子聽說就不高興了 孔子找到自貢說
非也 吾道一以貫之——「仁」——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向善,超越個人範圍,關係天下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推薦閱讀:
※ 經典語錄:不爭,也有屬於你的世界
※10大經典手袋深度解析
※40句讓你坦露心聲的經典句子
※描寫冬天的經典詩句、描寫冬天雪花的經典詩句
※【勵志經典一句話】之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