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山:漢服要跟現代接軌 新式漢服會被社會認可
本文系鳳凰網歷史頻道對話方文山文字實錄,採訪:唐智誠,整理:王詩云、唐智誠,轉載請註明出處
嘉賓簡介:方文山,中國台灣男導演、亞洲流行天王周杰倫御用金牌作詞人,其創作的詞曲中有畫面感和東方風,非常符合江湖的整體音樂風格。
方文山資料圖
年輕人自發穿漢服我覺得很珍貴
鳳凰歷史:您是西塘漢服文化周的發起人之一,那您最早是因為什麼原因接觸到漢服?
方文山:說到接觸漢服,我印象所及應該是2011年。渠道主要是通過網路,網上有一些漢服同袍,他們會發訊息,在網上打「漢服」兩個字就能搜到,另外百度上有「漢服吧」,再就是朋友的微博上,有時有一些訊息,讓我發現他們有參與漢服活動。
另外,在一些傳統慶典上,有年輕人穿漢服,我也覺得蠻有趣的。所謂有趣是說,一般年輕人會抗拒、排斥傳統的東西,除非是來自學校的正規教育,或者家長的要求。可是我發現,在漢服領域,很多參與者都是年輕人,而且都是自發的,並不是有獎勵、鼓勵,或者有制度要求才去參與。
這些年輕人自發地參與漢服活動,引起了我的興趣,然後我就去關注它,慢慢了解到,原來有一群年輕人在對漢服進行推廣。我覺得很珍貴的地方在於,他們有熱誠和熱心。
漢服展現傳統文化之美被忽略很可惜
鳳凰歷史:了解漢服以後,它最吸引您的一點是什麼?漢服有沒有給過您作詞方面的靈感?
方文山:應該是展現在漢服上的傳統文化之美吸引了我。漢服有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之美,其中蘊含文化的美學,文化的風格,它也是傳統文化領域之一,只是被大家忽略了,我覺得很可惜。
作詞方面的靈感,我為漢服寫過一首《漢服青史》,是漢服文化周的主題曲。漢服會帶給我一些間接的感觸和想法,可並不會具體呈現漢服兩個字,太標籤化了,應該說,它是一個養分、土壤,就像書法是土壤,京劇是土壤,漢服也是創作的土壤。
漢服要跟現代社會接軌如有新式漢服會常穿
鳳凰歷史:在生活中,您會穿漢服嗎?很多人也覺得漢服美,但生活中穿起來怕不方便,能否推薦幾款日常款的漢服?
方文山:生活中我不太會穿漢服,因為我的工作形態與形式不太適合穿。所以,我們在推廣新式漢服,因為漢服有嚴格的承傳,秦漢的漢服形制有曲裾,唐代有褥裙、圓領袍,宋代有朱子深衣、披風;明代有直裰、襖裙,每個朝代都有自己服裝的特色。我覺得漢服發展到這個年代,應該有現代漢服的存在,除了推廣傳統漢服外,應該有一條路線,讓從前時空背景下的漢服,與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接軌,而不要把漢服想像成古裝、穿越。穿傳統漢服去搭公交車,說實在是有點奇怪,但可以說是文化的亮點。
所以我一直覺得,應該讓漢服與現代社會接軌,保留漢服元素的符號,比如交領右衽,可服裝形式是現代漢服。如果有新式漢服的選項,我會常穿新式漢服,但出席傳統慶典,傳統活動,像西塘漢服文化周,我當然還是會穿傳統漢服。
鳳凰歷史:今年的西塘漢服文化周,您覺得活動中有哪些新亮點?最期待什麼節目?
方文山:新亮點有鎧甲展、拜師禮,還有小朋友在漢服周走T台秀,以及中華武備展演,這都是往年沒有的。我個人最期待中華武備展演,它很陽剛,我覺得表演應該會很震撼。
歌詞創作受宋詞影響大台灣教材刪文言文很可惜
鳳凰歷史:您提過喜歡讀宋詞,這是受到家庭的影響,還是讀書時在學校養成習慣?
方文山:應該是自發性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有些人英文特別好,有些人數理化特彆強,有些人擅長金融專業。我始終覺得古詩詞蠻吸引我的,因為古詩詞里包含的敘事手法、畫面感、故事性都有文字的咀嚼空間和文字的張力。比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你一聽,畫面感都有了,很吸引你去讀。
我是自發地喜歡這些古詩詞,宋詞特別吸引我,尤其是李清照,或者是五代後主李煜的詞,都是婉約派,比較貼近現在的流行音樂,有點像長短劇,文字結構不是五言絕句,或者七言律詩,比較自由活潑。所以某種程度上,我的創作受宋詞的影響。
我們求學階段,課本中文言文的比例蠻高的。現在可能時代變了,文言文的比例大幅度縮減,我覺得很可惜。因為一般的青年學子出了校園,基本上就不可能看文言文了,接觸的不管是小說、散文、詩詞,還是現代詩,詩歌,都是以白話文創作的。
求學階段是記憶力最好的階段,文言文比例可以適當,但不要太少,在50%到60%是可以的,也不用到70%或80%。只是減到30%之後,就有點少了,可能10篇文章里只有三首文言文,與傳統文化在思想上的連接就比較少,這比較可惜。所以我覺得,文言文教育應該至少佔一半的比例更好。
傳統文化為創作提供養分強行去除是自找麻煩
鳳凰歷史:有人擔心這樣刪文言文,以後台灣小孩會連方文山寫的歌都聽不懂。您會不會擔心,在這種環境下,中國風的創作不受歡迎,傳統文化被邊緣化?
方文山:我倒不認為中國風的創作會邊緣化,因為它與古典或傳統領域結合的方式是混搭的,可能所有的曲子都是中國風,但樂器、曲式可能是搖滾的中國風,裡面有鋼琴、吉他,這些都是現代樂器。
我不覺得文言文教育減少,會衝擊到所謂的與傳統結合的這類音樂,因為它畢竟還在流行音樂的範圍,不是五聲音階小調歌曲這類很傳統的音樂。你們聽到所有中國風的曲子,像《青花瓷》,都還是流行音樂,只是它的編曲會用到二胡、古箏、琵琶,文字用語偏古詩詞。所以我不認為中國風的創作會受影響,只是教育上減少文言文的比例是可惜的。
鳳凰歷史:對台灣現在這種「去中國化」的措施,會有一些失望嗎?
方文山:在文化上會有些失望。因為文化是斷不掉的連接,是臍帶。你把文化抹失了,或者做某種程度的曲解、斷層,是很可惜的。傳統文化明明是創作的土壤和養分,它是豐富的,它會強化各領域的美學,你還把它去除,那不是自找麻煩嗎?我個人認為,這是不太正確的施政措施。
近年大陸更渴望吸收傳統文化比台灣重視
鳳凰歷史: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您覺得大陸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方文山:可能10幾、20年前,大陸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可現在的社會氛圍里,傳統文化變成了主旋律,有的學校還把書法列為必修課。從這些年大陸的文化氛圍來看,是非常渴望吸收傳統文化的,有時可能比台灣還要重視,我不認為有什麼需要補強的地方。
我想用通俗方式讓年輕人愛上傳統文化
鳳凰歷史:除了漢服,您還對哪些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
方文山:應該還有書法,這個領域很吸引我。一般人對書法的認知,可能就是正襟危坐地寫小楷、唐楷,這種書寫方式幾千年都是如此。可是我覺得,在現今的社會結構,書寫書法和欣賞書法的方式,其實都可以有比較多元的選擇,不是推翻,也不是改變。
傳統書法寫在宣紙上,不管行書、隸書、楷書,都是靜態地在寫,可是換一種方式,就可以改變書法的書寫形式與書寫載體。譬如說,寫書法的時候可以結合音樂,寫書法的載體,可以變成服飾或者器皿,不見得一定要寫在宣紙上。所以我現在想把書法戲劇化,把它變成與現代社會接軌的傳統領域。
鳳凰歷史:您在創作中國風的音樂的時候,會不會有一種使命感?
方文山:使命感多少會有,所以我才會籌備以書法為主的戲劇,就是希望年輕族群能透過電視劇的影響,進而重新認識與喜歡書法。
你要讓年輕人喜歡傳統領域,就要用年輕人習慣的方式,什麼是年輕人習慣或喜歡的方式呢?就是通俗文化,電影、電視、戲劇、流行音樂、線上遊戲與小說。我們就用大家最熟悉的,生活上會接觸到的元素,把影視文化與傳統文化結合。我覺得這是比較好的方法,而不是辦論壇,然後強迫小朋友和年輕學子來集結,宣傳漢服有多好,書法有多好。你要讓他覺得,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也用得到,也在發生,從而自然而然地去喜歡它。
推薦閱讀:
※為什麼知乎那麼多林夕粉?
※沒幫周杰倫寫詞的方文山,去做了網劇網遊、知識付費、虛擬偶像……
※從方文山式填詞看中國古代文學在流行音樂中的應用
※機會來時,請善待它
※如何評價周杰倫作曲,方文山作詞,李玉剛演唱的【逐夢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