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剛經開示(十二)

金剛經開示(十二)(2010-07-03 18:16:16)

轉載

標籤: 佛法 分類:智悲佛網

《金剛經》開示錄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譯經

 堪布索達吉  傳講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第三十一節課

昨天講了若認為如來有所說之法,是為謗佛。對大乘佛法了解較深的人,應該不會有什麼懷疑,但沒有聞思過大乘佛法、尤其是不太明白大乘密意的人,可能對此大惑不解:「佛經中明明記載釋迦牟尼佛轉了三次法輪,為什麼說這是毀謗佛法?」

要知道,在了義實相中,並不存在實有的轉法輪者、所轉的法輪、轉法輪度眾生的事業。儘管名言中現而無自性,如幻的世尊轉了三次如幻的法輪,度化了無邊的如幻眾生,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但此處並非破斥這種觀點,而是說在勝義實相中,釋迦牟尼佛轉法輪度化眾生,完全是一種無實的夢幻,在白天醒覺位時根本沒有。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須菩提,三世諸佛等說法者,實際並不存在所說之法,因為能說、所說、說者皆無,所以無法可說,只是名言中假立為說法。」

在《金剛經》中,若把世俗諦與勝義諦分清楚,每個問題都是大同小異,只不過角度不同而已。從究竟實相而言,佛陀恆時安住於三輪體空的境界中,根本沒有「我要轉法輪度化眾生」這些分別念,說法只是在迷亂眾生面前,為了破除其如夢般的我執而顯現的。《金光明經》云:「佛無是念:我今演說十二分教利益有情。」既然佛沒有分別念要講經典十二部[4],也沒有饒益有情的念頭,故而說法者不成立,依靠說法者所說的法在實相中也不存在,能說、所說均無有,故如來無可說之法。《大涅槃經》云:「我自成佛至涅槃,未曾說過一字佛法。」

概言之,實相中沒有能說所說,名言中為了對治八萬四千煩惱而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這是合理的。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此時,慧命須菩提於佛前請問:「世尊,未來末法五百年,若有很多眾生聽聞《金剛經》,是否會生起極大信心而獲益?」佛沒有正面回答,他說:「須菩提,這些眾生既不是眾生,也並非不是眾生。為什麼呢?須菩提,所謂的這些眾生,如來早已經說過,非眾生就是眾生。」

在本經中,佛陀曾說:未來眾生聞思《金剛經》後生信的場面,佛陀依慧眼能徹見得一清二楚。這在名言中是肯定有的。但此處的回答是:未來生信心者根本不存在。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勝義中觀察時,「彼非眾生,非不眾生」。名言中可以承認有如幻般假立的眾生,但在實相中絲毫不成立。經云:「猶如依支聚,可稱為車輪,如是依蘊聚,世俗名眾生。」這是以車輪與支分零件的比喻,來說明實相中眾生不存在:車輪是依靠支分而組成,實有的車輪不存在;同樣,眾生是依靠五蘊而聚合,實有的眾生也不存在。

《中觀寶鬘論》云:「如削芭蕉樹,支分盡無實,士夫析六界,無實亦同彼。」《三昧王經》亦云:「如濕芭蕉樹,人析求其堅,內外不得實,說法亦復然。」眾生猶如芭蕉樹,不觀察時似乎真實存在,然而一經詳細觀察,絲毫實質也無有。無垢光尊者說:「被無明煩惱所障蔽,未如實了達真如之義的士夫為眾生,反之則非眾生。」可見,真正的眾生並不存在,既然如此,眾生聞思《金剛經》後生信,對此經恭敬頂禮、念誦受持而產生無量功德,在實相中也是沒有的。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說:「佛得無上正等覺果位,證悟十力、四無畏等不共境界,具有三十二相、六十四梵音,這些是不是無有所得?」佛陀很歡喜,讚歎須菩提道:「沒錯,確實如此!我雖然獲得了無上圓滿正等覺果位,但在實相中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究竟的涅槃無可得之相,龍猛菩薩在《中論》云:「無棄亦無得,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是說名涅槃。」前面也講過這個道理,但嘎瑪拉西拉論師說,前面是從有學道而言的,這裡是從無學道功德來講的。總之,在實相中如來根本沒有可得之法。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另外,須菩提,諸法不論是顯現、空性,還是佛陀、眾生,全部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勝劣之別。什麼時候獲得這種雙運的境界,就叫無上圓滿正等覺。」

《華嚴經》云:「我與一切佛,自性平等住。」《大乘起信論》云:「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五次第論》亦云:「顯現及空性,精通各分已,何處成一體,彼名為雙運(即平等之意)。」故從實相上看,佛陀與眾生無有差別,地獄和涅槃其性平等。


[1] 清凈依他起:指清凈剎土與現在佛凈見境中的剎土、七寶以及光芒耀眼的無量殿等一切現相。

[2] 凈地:修建廟宇等建築物之前舉行的一種密宗凈地儀式。

[3] 意思是說,過去(指實有的過去)若已經過去了,如何會成為過去(實有的過去)?過去如果沒有過去,又如何能叫過去(過去的法相是已生已滅)?

[4] 《月燈經》中云:「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稱為經部。」

第三十二節課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果遠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執著,修持一切善法,即可得到無上正等覺的佛果。」

我們因地時積累資糧、懺悔罪障非常重要,但在這個過程中,應減少自己的貪執和實執。假如一邊對眾生佛陀、基道果有很深的實執,一邊去修持的話,無法獲得究竟的果位。《六祖壇經》云:「此心本凈,無可取捨。」所以,心要清凈,修持時不能有人我與法我,應該遠離四相,這樣才可得到無上佛果。否則,所做的善法、所積累的資糧都成了實執,只會獲得暫時的人天福報,而不能直接趨達菩提。

有些沒有通達究竟空性的小乘行者,始終將積累資糧獲得佛果執為實有,認為自己所做的善業永遠不滅。儘管在名言中佛說了因果不虛的道理,但從實相而言,基道果或輪涅所攝的一切法都是無生大空性。所謂的佛果,也沒什麼可得的,《楞嚴經》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名言中雖可承認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以實相來觀察,首先要遠離四相修持,最終方能得到無實之佛果。

這次聽聞《金剛經》,大家要減少對善根、如來等法的執著,如果沒有減少,輪迴之因——實執沒辦法斷掉,那就得不到佛果。雖然佛陀也承認修善法是有功德,但若未以三輪體空來攝持,則非最究竟的解脫因。故而,智慧不能離開大悲,大悲不能離開智慧,我們應以空性見來攝持任何一法。麥彭仁波切在《光明藏論》中,也將十一種續事全部抉擇為大圓滿,不管是見解、等持,完全是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此乃修行的究竟目標。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善法的種類非常多,從隨福德分方面來說,共有十善;從隨解脫分方面來說,有三十七道品等。這些善法在名言中以如幻如夢的方式存在,但究竟而言,善法只是暫時的一種方便法,所修的善法亦無可修。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惡。」又云:「修一切善法,希望果報即非善法。」故在名言中,行持善法確實是解脫之因,也能令眾生獲得安樂,但從勝義來講,十善六度並非真實存在。

對此觀點,大乘行人易於理解和接受。但小乘信眾卻對善法有強烈執著,始終覺得佛陀的身相堅固不變,佛果是實有存在的。儘管這些人有信心、有佛緣,但由於沒有聞思修過大乘空性,相續中的實執太重,著實令人深感遺憾。禪宗和尚摩訶衍曾說:「不管黑狗、白狗,咬出的血全是紅色。同樣,不管執著善法、惡法,都是一種輪迴之因。」

我們有些人的修行非常精進,發心十分清凈,磕頭、供養、布施也從不間斷,但可惜的是,從來沒有聽過空性法門,一直認為佛陀是實有存在的。雖然證悟空性的境界,對凡夫來說確實有點困難,但不管怎麼樣,在因地積資凈障時,應當逐漸斷除對基道果的執著。當然,斷除執著並不意味著不用再修善法了,沒有智慧的人總喜歡墮於一邊,認為不執著就是什麼都不要了,以此邪見所牽而撥無因果,墮入可怕的斷見。

末法時代,如理弘揚般若法門的人非常少,如法聽受者也極為罕見。很多人雖然形象上是佛教徒,擁有廣大的名聲、成群的眷屬,但並未了達佛陀本意,暫且不說真實的證悟,有時連字面上也解釋不來。在邪說滿天下的今日,大家必須竭力維護自己的正見,不要被諸多邪見所損壞,最終成為業際顛倒者!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如果三千大千世界中有很多須彌山,以遍滿這些須彌山的七寶來作布施,如此福德不可思議。但與受持、讀誦、為他人說《金剛經》的福德相比,不要說全文,乃至僅持誦四句偈,福德也遠遠超過了前者。布施的福德不及持經的百千萬億分之一,乃至算數譬喻亦不能及。」

〖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兩種理解方法:一是七寶遍滿這些須彌山,一是七寶堆得如這些須彌山一樣。

那天有一個老太太問我:「堪布,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金剛經》的功德這麼大?請您給我講一講。」當時我比較忙,沒有能好好回答,現在請你用心諦聽:

一方面,般若經是諸佛菩薩的出生之處,若能持誦這些經典,就是修持了諸佛菩薩的因;另一方面,般若經是相續中生起如來智慧之因,三世諸佛均依般若經而成就。

前面也說了,持經功德遠遠超過財布施,為什麼呢?炯尼夏智說:「從果報而言,財布施只是人天福報之因,最多令我們得到人間轉輪王、梵天帝釋等受用圓滿的果位,而持誦般若經則可圓滿究竟佛果。從證悟方面來說,財布施的善根資糧容易耗盡,而持誦般若經可以證悟空性,解脫三有輪迴的苦海。」因此,唐玄宗說:「三千七寶雖多,用盡還歸生滅。四句經文雖少,悟之直至菩提。」二者功德實有天壤之別。

有些人做了很大的布施,倘若未以空性來攝持,則是生滅的本性,並不是解脫之因。然而,若能一剎那證悟空性,當下即可獲得菩提果位,因為它是菩提的正因。如《心經》云:「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小品般若經》云:「過去諸佛以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在十方無量佛也以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六祖壇經》亦云:「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直至佛地。」因此,財布施的功德與持經的功德無法相提並論。

第三十三節課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你們最好不要想,也不要說:『我當度化眾生。』為什麼呢?須菩提,實際上沒有如來所度的眾生,若有如來所度的眾生,如來就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執著了。」

此處的意義與上面相同。在名言中,修行者應發無上菩提心,將來要度化眾生,而且十方諸佛也發過此願,顯現上也曾度化了無量眾生,如《妙法蓮華經》云:「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

佛度化眾生的方式與我們不同。我們凡夫是依靠自己的分別念,而《大律經》中說,佛以四種方式度化眾生:一、法施度,即轉八萬四千法門,宣說十二經部來度化眾生;二、身力度,以佛身的相好莊嚴令眾生歡喜,使其種下善根得以度化;三、神通力度,在有緣眾生前,顯現種種神通而度化之;四、名號度,《賢劫經》中說:「若聽聞釋迦牟尼佛的名號,此眾生不會墮落。」因此在名言中,佛陀確有「我當度眾生」的願和行。

但在究竟實相中,能度與所度均不存在,所度的眾生如夢幻泡影,再進一步抉擇的話,遠離一切戲論。《圓覺經》云:「眾生乃心所證知。」在迷亂顯現前,所度的眾生似乎存在,但實相中只是所證而已,沒有真正的眾生可度。六祖說:「實相中眾生本來是佛,若還需要佛來度化,則成了妄語。」所以這裡也說:「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有四相者不可得涅槃!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實相中並非有我,而凡夫妄執為我。」

佛經論典中,用了各種方法抉擇「我」不存在,但凡夫不懂這個道理,因而生起強烈的我執。《大乘五蘊論》云:「云何異生性?謂於諸聖法不得為性。」什麼叫做凡夫呢?即對聖法沒有如實通達。在《四百論》和《入行論》中,也有對凡夫的定義方法。

「異生」是凡夫的別名,指凡夫輪迴六道,受種種別異的果報而生。之所以叫「凡夫」,是指與聖者相比,沒有斷惑證理的境界。凡夫有「我」,沒有斷除我執和我所執,具有四相的實執;而聖者從道理上、修證上,完全通達了無我,故沒有對「我」的執著。

凡夫與聖者的差別在名言中顯而易見,但這種對凡聖的執著是否合理呢?下面就講這個問題: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須菩提,所謂的凡夫,如來說不是凡夫,只是名稱上叫凡夫。」

在聖者的根本慧定前,既沒有凡夫,也沒有非凡夫。《維摩詰經》云:「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這與此處的道理幾乎相同。名言中雖可安立凡夫,而在勝義當中,凡夫的本性與佛的真如無二無別。既然凡夫都不存在了,證悟無我與沒有證悟無我也不存在。大家應分清二諦的界限!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f020e0100ky18.html) - 金剛經開示(十二)_飛龍_新浪博客
推薦閱讀:

金剛經講錄(8)《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名與通序解
從金剛經背後的秘密看世界的真相 轉載 2016-08-29 11:08:02
一部《金剛經》的神奇~哪怕只參透經名,就能自在解脫!
白話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現代文)一體同觀分第十八,內明,禪宗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解讀10-02

TAG:金剛經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