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急欲對外「輸武」的戰略考量
摘要
導讀:安倍上台一年內,便出訪了東盟十國,這被外界普遍認為是極力向東南亞國家推銷武器的「軍火外交」行為。
近日,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再次就出售「蒼龍」級潛艇一事與澳大利亞國防部長佩恩進行會晤,並強調,「這一項目能否順利實施,不僅事關兩國在武器裝備和技術轉讓問題上的合作前景,在加強日澳防務行動方面也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並將成為美澳日戰略合作的典範」。
事實上,早在2014年6月,雙方已經針對轉讓「蒼龍」級潛艇技術問題展開了商討。為使該型潛艇出口最終能夠「美夢成真」,日本此後不斷利用各種場合進行遊說,通過不同形式積極展示,時至今日更是打出了軍事「盟友」這張推銷牌。
其實,除了澳大利亞,日本還在積極與菲律賓、越南、印度以及歐洲相關國家謀求合作,想要出售武器裝備或聯合研製武器,日本急欲闖入國際軍售市場,有著多重戰略考量。
為軍工企業謀取利益
日本「軍工強人」的稱號由來已久,二戰期間日本就能生產出當時非常先進的戰機、潛艇等尖端武器裝備。二戰後,由於美國的軍事「整肅」,日本的軍工企業遭到嚴重破壞,實力大大削弱。但日本從未放棄重振軍工企業的「野心」,並抓住了朝鮮戰爭的有利契機,通過「寓軍於民」的方式,見縫插針、順水推舟、借船出海,循序漸進地闖過一個又一個紅燈,實現了一個又一個既定目標,經過多年的發展,其軍工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已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當前,日本在航天、航空、船舶、化工、機械以及電子工業等領域的軍工企業一應俱全,自衛隊絕大部分武器裝備都已實現國產化,日本能夠自行研製和生產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戰機、艦艇、坦克以及反艦、防空、空空導彈等武器裝備。在微電子、生物等一些軍民通用技術領域更是異軍突起,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經趕超美、英、法等軍事強國。
近期幾場局部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盟國使用的精確制導武器,其核心晶元大多是日本軍工企業生產的。美國的報刊甚至稱:「近幾場戰爭中,可以沒有日本人參加,但不能沒有日本的技術。」
然而長久以來,由於受「武器出口三原則」的限制,日本軍工企業生產的武器裝備僅限於滿足防衛省自身的需求,自衛隊的軍需訂單在日本相關軍工企業中所佔比重非常低。加上日本資源相對匱乏,以稀土為代表的一些武器必需的「維生素」嚴重依賴進口,致使許多企業在軍工生產方面出現「入不敷出」的現象,還有一些軍工企業甚至不得不通過轉產來謀求生存。
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急需將「軍工戰車」快速駛向世界,展示其軍工企業實力,通過對外出口武器裝備,進行技術合作,為軍工企業謀取利益,改變當前日本軍工企業面臨的窘境。
早有研究機構預測,一旦日本的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走出國門,將佔領世界航天市場的四分之一,以及軍用電子市場的「半壁江山」。這對於改善軍工企業效益,拉動持續低迷的日本經濟將會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日本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我們看到,安倍第二次執政以來,在對亞洲、非洲、中東國家進行訪問時,陪同次數最多的就是國內的軍工生產商,有媒體更是將安倍比喻成日本當今武器出口的首席「推銷員」。
2014年6月,以三菱、川崎為代表的14家日本軍工企業,高調「亮相」法國巴黎「國際武器裝備展覽會」,展出了自衛隊大批信息化武器裝備。2015年10月18日,日本又舉行了海上自衛隊觀艦式,並邀請美、法、印、澳等國共同參與,其間大秀先進艦艇和戰機,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想藉機為武器裝備出口尋找買家。
種種跡象表明,日本正在利用各種方式,為其軍工企業大規模進軍國際軍售市場鋪平道路。未來,安倍駕駛的日本「軍工戰車」將會越走越遠。
尋求軍事大國地位
一旦日本對外「輸武」獲得突破性進展,日本收穫的不僅僅是巨大的經濟利益,還包括一些國家對其以軍售方式謀求軍事大國地位默許的「通知書」。這標誌著日本已從根本上顛覆了戰後體制的束縛,在尋求軍事大國的道路上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戰後,在國際反法西斯同盟以及國際社會輿論的監督下,日本形成了以「和平憲法」為核心的軍事體制。1967年4月,日本提出「武器出口三原則」,並於1981年通過《關於武器出口問題的決議》。這在當時被認為是日本誓要樹立「和平」形象的重要舉措。而且,在當時國際社會的監督下,日本在武器裝備出口方面確實沒有越過「雷池」一步。
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經濟上的不斷崛起,日本的戰略觀念發生了重大轉變。尋求軍事大國地位,「絕不做二流國家」的野心逐漸膨脹,並且認為,禁止武器出口已成為日本邁向軍事大國的重要「障礙」,必須要摘下「武器出口三原則」這個「緊箍」。
為此,日本以「小步突破」的方式,不斷違憲甚至修改憲法,極力為出口武器裝備「鬆綁」。1983年,日本以與美國共同研發反導導彈為借口,對「武器出口三原則」進行調整,拉開了修改武器技術出口禁令的序幕。2011年12月27日,時任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藤村修宣布,日本將採用新的武器出口政策,進一步放寬了武裝裝備出口的條件。2014年4月1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以替代「武器出口三原則」,大幅降低了日本對外出口武器裝備及軍事技術的門檻,從而徹底拋棄堅持了半個多世紀的戰後體制。
消除了體制的束縛,日本由禁止對外出口武器的國家,搖身一變成為積極向外推銷武器的國家,並猶如擺脫了韁繩的野馬,急於在國際軍售市場上「一展身手」。近期日本在出口武器裝備方面的活躍表現就是具體體現。
戰後國際關係反覆表明,在人類擺脫殖民主義的今天,日本意欲通過對外「輸武」尋求軍事大國之路必然是條死路。日本在軍售方面的所作所為,已與戰後倡導的「和平立國」的理念漸行漸遠,多年標榜的「和平國家」形象也將毀於一旦。
維持和建立軍事同盟
以出售武器裝備及技術合作的方式與域內外國家建立盟友關係,已經成為日本「軍事外交」的一個顯著標志。從一戰時與英國結盟,二戰時與德國、義大利結盟,到戰後與美國的結盟,日本走的都是這條路。
當前,為持續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美國不斷拉幫結夥,日本作為美國在亞洲重要的盟友,一直積極配合併參與其中。在不斷強化美日軍事同盟一體化的同時,日本也在繼續走通過「輸武」換取合作的老路,謀求與更多域內外國家建立同盟關係,以維持和加強日本在地區事務中的競爭優勢。
安倍上台一年內,便出訪了東盟十國,這被外界普遍認為是極力向東南亞國家推銷武器的「軍火外交」行為。在2014年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安倍更是公開表示要向菲律賓、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出售巡邏、監視、救援、運輸、掃雷等武器裝備。
日本還努力強化與印度的軍事合作。日本放寬武器裝備及軍事技術出口條件以來,印度表現出極高的採購與合作「熱情」。印度已明確表示,要購買日本自衛隊「US-2」水上多用途飛機。同時,對包括潛艇在內的其他武器裝備也表示出濃厚的興趣。據日本媒體報道,安倍在12月中旬即將對印度進行訪問,屆時,兩國將就締結防衛裝備與技術轉移協定達成基本協議。一旦協議生效,印度可能成為日本對外「輸武」的首家「客戶」。
與此同時,日本還在謀求與歐洲的技術協作。早在2013年7月,日本與英國就簽署了武器聯合研製協議,英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與日本簽署此類協議的國家。2014年7月17日,日本又對外宣布,將與歐洲六國展開合作,為聯合開發的「流星」超視距空空導彈提供精確制導技術。
禁區一旦被突破,就可能成為慣例。如此發展下去,日本對外出口武器裝備將會變得肆無忌憚,進行技術合作也會更加「得心應手」。日本作為二戰中發動侵略戰爭並給亞洲帶來深重災難的國家,戰後並未對侵略行徑進行深刻的反省和檢討,卻在對外「輸武」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不得不令全世界所有愛好和平的國家感到擔憂。
(作者單位: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
推薦閱讀:
※為什麼和服加袴時,很多人都配靴子?
※日本的加班文化是否真的像傳言中一樣兇猛?
※國內讓日本人覺得特別棒的地方,其實別人也在羨慕我們
※【日本旅遊攻略】那時櫻花正開時
※不用去日本!杭州1999米的櫻花隧道、4000株櫻花即將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