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抱怨,我們到底有多少誤解?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抱怨」這個詞就常出現在熒幕前,也變成一個負面的特質形容詞。每當孩子發出「怎麼會這樣?」「早知道這樣我就不來了」「會這樣都怪媽媽!」……這些話的時候,家長們就會馬上進入說教模式——讓孩子不要抱怨!

對於抱怨為什麼不好這個問題,我們有一大堆答案;但對於為什麼抱怨,我們便沒有那麼多答案!發現問題就是簡單的,發現問題背後的原因確是困難的。不管是在成人的世界裡,還是小孩的世界裡,我都不覺得抱怨是絕對不好的東西,它只能被概括為一種具有需要正向引導的情緒;我們應該利用孩子每次抱怨的機會,去探索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引導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疏導自己的情緒以及學會用更正面的角度去解答發生的事情!面對孩子的抱怨,我們到底有多少誤解? 1 抱怨是孩子表達需求的方式,搞不好是他們相信的唯一方式

現在的孩子總是備受寵愛的,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能隨心所欲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以是一顆糖,別人的玩具,甚至是一次遊玩。即使孩子們的需要沒得到滿足,他們也可以通過噘嘴、哼唧和抱怨輕易地得到。在這種單一的行為模式下,久而久之孩子會認為通過噘嘴、哼唧和抱怨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甚至相信這是唯一的方式,從而形成越要越抱怨,越抱怨越要的惡性循環。

而從某種程度上,用責罵、威脅或懲罰一個愛噘嘴抱怨的孩子,只能解決表面問題,打破這種單一的行為模式才是關鍵。從聆聽孩子的抱怨開始,從幫助孩子表達出他們的感受開始,從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方案開始。 2

孩子抱怨,是因為他

沒機會表達他的訴求

很多家長都認同情緒管理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卻常常忽略學會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表達。孩子能夠及時表達情緒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讓家長及早了解孩子的感受,及時加以引導,不會導致情緒淤積甚至惡化。另一方面,孩子合理表達並接納本身就會讓負面情緒得以紓解。

比如說孩子因為收到不如別人的生日禮物,產生嫉妒情緒而抱怨。這個時候家長用「怎麼可以忌妒別人呢」,「不要嫉妒」,這樣的道德化說教,並不能讓孩子的嫉妒感受消失,反而會讓孩子關閉心門,或是為了迎合大人而壓抑真實的感受。避免道德化說教,會讓孩子覺得表達感受是非常可以被接受的事情。

一旦孩子表達了,家長便有機會介入而做正向引導,可以通過告訴孩子每種情緒的功能和作用,引導孩子正視自己的情緒。比如「害怕有時候會幫助我們遠離危險的地方」,「嫉妒有時候會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樣有助於孩子更好地學會接納和包容自己的負面情緒。 3 孩子對事情的悲觀解讀導致了孩子的抱怨

我們的巴厘島課程是與當地非常有名的自然學校(Bali Countryside-BCS)聯合開發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集體生活在一起,與當地的孩子交流,學習傳統的Kecok舞蹈/樂器、親手做風箏/巧克力,這些都是在嘗試些未曾做過的事情或挑戰。面對挑戰,有些孩子的態度是嘗試,有些孩子的態度是抱怨太難,還有些是先抱怨後嘗試。

泥地摔跤(Mepantigan)是巴厘島島民的一種武術那些抱怨太難的孩子或許就是對挑戰有著一定的悲觀解讀——認為挑戰會帶來挫敗感,認為挑戰結果不好別人會取笑自己。孩子有會這種認知或多或少來自於他們之前的經歷,而父母可能錯過了當下的正向引導和認知介入。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參加完營地課程,家長會發現孩子的成長,是因為營地教育創造了一個沒有輸贏的積極正向的環境。孩子一旦體驗到迎接挑戰所帶來的自我成就感,便會逐漸調整對挑戰原有的悲觀解讀,從而改變孩子對挑戰本身的認知角度。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教授就曾在《積極心理學》中,提到擁有樂觀精神是促使希望和樂觀增長的關鍵,因為樂觀可以讓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也曾指出,當孩子的周圍環境和教師、同學和朋友提供最優的支持、同情和選擇時,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長和自我實現。相反,當父母和權威者不考慮孩子的獨特觀點,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標準才給予被愛的信息的話,那麼這些孩子就容易出現不健康的情感和行為模式。

我們都期待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正直、善良、勇敢、有好奇心、主動探究的人!但有個人卻和我說,這是不對的!因為孩子本來就是一個正直、善良、勇敢、有好奇心、主動探究的人,而我們要做的,只是保持孩子們這種狀態就好了!
推薦閱讀:

這哪裡是挫折教育?分明是坑孩子!
聽話的孩子一定是好孩子嗎?
千萬別賺得了世界,卻失去了孩子
為了孩子被迫犯罪!快被准生證逼瘋了
孩子究竟給誰帶好

TAG:孩子 | 抱怨 | 面對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