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利潤70%以上來源於利差?利息凈收入是大頭

銀行利潤70%以上來源於利差利息凈收入是大頭http://www.sina.com.cn/2012年03月31日05:44中國經濟周刊

  「暴利」何來

  不管銀行願不願意承認暴利,現在看來已無多大意義。關鍵是,為什麼銀行利潤70%以上來源於利差?高利潤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高息差」是先天優勢

  相關數據顯示,利息凈收入長期以來都是銀行高額利潤的大頭。2011年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是3.5%,而1年~3年的貸款利率卻高達6.65%。這樣的政策,確保了銀行業3%的利息差,可謂「坐等收錢」。

  在現行的利率體制下,銀行有了天然庇護,壟斷日漸形成。萬得資訊的數據顯示,2011年前三季度,四大國有銀行利息凈收入佔總營收的75.7%,其他股份制銀行利息凈收入佔總營收比例則超過90%。在利息收入方面,四大行的同比增幅均在30%以下;而其他股份制銀行利息收入增長則相對突出,除興業銀行增幅27.6%以外,其餘銀行增幅均在30%以上,其中華夏、南京、民生三家銀行的增幅超過40%。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我們如果想打破信貸市場上的壟斷局面,就需要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

  郭田勇也表示:「既然無法簡單給出合理利差的標準,就應完全把利率放開,自動定價,充分競爭才合理。」

  也有分析直接指出,存貸款利差能喂肥銀行有其先天優勢,主要是因為這個利差是由國家規定的,國家給銀行較高的利差,銀行就能保證賺更多的錢。

  中間業務「被動增長」

  除去穩賺的「高息差」,還有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通俗的解釋就是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和傭金收入,這部分普遍高於「息差」增長的速度,占銀行營業收入比重逐步提高,日益成為銀行利潤重要增長極。

  萬得資訊的數據顯示,2011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達到3204億元,同比增長44.5%,增速明顯超過利息凈收入。

  據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銀行業的服務項目共計1076項,其中226項免費,佔比21%;收費項目850項,佔比79%。在銀行業服務項目中,個人業務服務項目共276項,其中個人有償服務項目共196項。

  據武漢大學法學教授孟勤國披露的《銀行卡收費不當問題調查研究》報告指出,2003年10月1日出台的《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明確銀行收費項目僅300多種,而現在《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列出的收費項目已多達3000種,7年時間增長近10倍。

  「中間業務的高速增長並不能真實反映出銀行在推動中間業務的發展上做出多少實質性的努力,之所以會出現目前這種情況,根本原因還是由於監管層對信貸規模的控制。」羅盛坦言,近兩年,由於監管層對信貸規模的嚴控態度一直未有變化,為了能夠達到「收益持續增長」的目標,銀行只能被迫調轉方向,重點發展中間業務,希望這一部分收益能夠持續支撐銀行業績的「靚麗表現」。

  「這樣被動增長的中間業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短期行為,它非但不能改變中國銀行業盈利模式單一的現狀,還會給銀行一種錯覺:缺錢就可以在各種收費項目上做文章。」羅盛稱,如果不能夠正確認識中間業務服務為本的內涵,靠吃息差的銀行盈利模式很難終結。

  實際上,在西方發達國家,中間業務能夠成為與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並駕齊驅的銀行三大業務之一。但在國內銀行業,這三大業務並未真正理清主次,尤其是對發展中間業務的態度尚不明確。

  「你說它是市場化經營,可以給個人提供很多實惠的中間服務,但很多銀行都是國有控股,覺得普通百姓不是他們的主要客戶。當出現問題時,銀行表面要看監管層的眼色,但自身還是以壟斷企業自居。」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兩頭食利的「金融創新」

  上市銀行「兩頭食利」:一方面通過壓低儲戶的存款利率,直接向存錢的老百姓「收稅」;另一方面銀行還發明出「手續費」、「財務顧問費」等「中間業務」,對老百姓進行變相盤剝,這種「金融創新」能力想必已遠超西方銀行業。

  「這說明上市銀行的暴利並非來自它們的管理和創新,其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是行業壟斷和制度保護。」羅盛坦言。

  應該說,銀行業從世紀初被外界認為已經從「理論上破產」到今天年度資本收益率達到20%,表現是不錯的。「從絕對指標上看,年度資本收益率達到20%並非暴利,但相對於金融危機轉型下企業艱難的經營環境,稱當下的銀行暴利也並不過分,反差太過於強烈。」羅盛認為。

  「市場罵銀行的實質是金融資源配置不公平。」楊志榮坦言,銀行業的高利潤由來已久。資本收益率6年來行走在15%~21%的上升通道中。中國銀行業的資產收益率和資本收益率由2003年底的0.1%和3.0%,上升到2005年底的0.7%和15.6%,更於2011年底達到1.28%和20.4%。

  銀行業體制改革未完成

  「沒有約束的擴張不是有效擴張,沒有約束的發展不是科學發展。」近日,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其署名文章中直指過去幾年中國銀行業存在的痼疾,在他看來,「規模大不等於競爭力強,利潤高不等於機制好,網點多不等於服務優,一些銀行在許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回潮和改革不夠深入的問題。」

  監管者的無奈不言而喻。尚福林坦言,通過改革,銀行業曾改變了單純的「存款考核」,強化綜合效益管理,但近年來又開始追求單純的規模擴張;曾經被精簡了的機構、縮短了的管理鏈條,近年來又開始增機構、搶地盤。

  擴張下的兩大隱患

  銀行「暴利」僅僅是一個表象,來自中國銀行業擴張下的系統問題才是問題的實質。尤其在最近幾年,無論是銀行監管還是貨幣調控,都在遭受著來自各界的質疑。在2011年,與銀行信貸投放大增相對比,實體經濟的表現則是「一地雞毛」。

  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副主任尹龍在一次會議上稱,「一方面信貸投放額很大,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幾乎拿不到銀行的貸款,整個社會必然缺錢。」

  在信貸資源稀缺下,銀行業的經營思路也逐步由「以量補價」向如今的「以價補量」轉變。

  在這一過程中,更加暴露出銀行的「為富不仁」。銀行高速擴張正在給金融體系埋下不穩定的隱患。

  廣東金融學院代院長陸磊認為,資產擴張至少造成了兩大隱憂:對資本的極度消耗,銀行資產質量和撥備壓力的激增。

  「銀行的利潤高了,就會獲得更多資本的青睞,從而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向銀行體系,尤其是一些產業資本流向銀行系統;而另一方面,銀行在信貸增量有限的情況下,就可能通過一些渠道將資金投向信託或者其他虛擬經濟領域,『以錢炒錢』。」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研究部門負責人分析稱,這樣的發展路徑「基本就和實體經濟沒什麼關聯了」。

  以量補價與以價補量

  以量補價: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正面臨息差減少的困境,因此他們就加快放貸,直接導致信貸膨脹,也即是以放貸量的增加來補充息差減少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以價補量:提高貸款價格(執行利率)來彌補貸款投放總量的不足。

  高利潤不僅會對實體經濟產生不利影響,追逐過高的利潤也會影響銀行自身的指標。

  來自銀監會的數據顯示,2011年四季度,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環比三季度雙升,結束了2008年四季度來的連續季度雙降勢頭。分機構來看,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均出現了上升,幅度從2.7%至14.8%不等。

  不要壟斷要競爭

  現在來看,對於未來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方向,認為體制改革已經完成、只需機制改革顯然是不準確的。

  「因為金融空白村鎮還有1/4,高達1600多個;民間金融尚未陽光化,導致民間借貸風波時而泛濫;利率市場化未推動銀行改善服務和業務創新;信貸衍生工具不開放尚不能為銀行創新業務服務;利率市場化尚未完成的銀行業尚無法走向國際市場競爭。」安邦諮詢研究員楊志榮坦言,實際上,機制改革都是跟著業務創新走的,業務創新不充分,機制改革也不可能到位。

  「說到底是競爭還不徹底。」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教授吳念魯坦言,要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和充分競爭的金融體系,需要打破國有金融企業的壟斷。市場競爭將導致商業銀行存款與貸款之間的利差逐步縮小,從而使商業銀行源自信貸業務的利潤在總利潤中的比例也逐漸減小。

  一家國有銀行研究部的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目前的問題是要解決壟斷,現在對銀行牌照控制已經事實上形成了銀行的壟斷地位。而只要這種地位存在,利於市場化非但不能把貸款利息降下來,甚至可能在銀行間「默契配合」下把貸款價格推得更高。

  在楊志榮看來,未來銀行業的改革路線圖應該是這樣的:

  第一步,開放民間資本進入發展村鎮銀行和社區銀行。工行行長楊凱生也歡迎中小銀行參與市場為大型商業銀行補充。實際上,與其讓民間資本隔離在體制之外無法監管還不如讓其進入銀行業,反而更有利於監管並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如此一來,金融空白村鎮也可實現全覆蓋,而這正是大型商業銀行不願意參與的。當下政策過於謹慎,到2011年底三年規劃村鎮銀行達到1027家實際只完成70%。

  第二步,在金融市場開放的同時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否則很可能會加強現有銀行談判地位導致利差更為畸形),促進銀行市場競爭能力的提高。

  第三步,逐步釋放金融衍生工具創新,讓銀行得以發展貸款業務之外的產品和服務創新。

  第四步,支持銀行業走出去,結合中國商品出口和海外投資向海外釋放過剩的貨幣,繼而填補歐洲銀行主導的國際貿易融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中外銀行盈利模式對比

  現實地看,目前中國銀行業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在收入結構上差距明顯,利息收入幾乎是國內商業銀行收入和盈利的唯一來源,而國際一流銀行的收入主要來自於中間業務收入和表外業務。美國花旗銀行提供的資料顯示,存貸業務為其帶來的利潤佔總利潤的20%,而承兌、資信調查、企業信用等級評估、資產評估業務、個人財務顧問業務、遠期外匯買賣、外匯期貨、外匯期權等中間業務卻為花旗銀行帶來了80%的利潤。相比之下,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佔全部收益的比重都不高,平均起來還不到10%。中國商業銀行表面上看起來中間業務品種很多,但實際上主要是一般性代理收付業務、跟單信用證、銀行承兌匯票等與貿易密切相關的業務,品種單一。從近幾年的發展趨勢看,投資銀行業務、金融衍生業務在西方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收入佔比越來越高。我國商業銀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剛剛起步,由於國內金融體制仍處於分業監管以及法律法規的限制、現行商業銀行內部體制和組織結構的制約、專業人才的缺乏,真正能夠開展的投資銀行業務品種並不多,實際上僅僅是財務顧問方面的業務。但顯然,投資銀行業務應該是中間業務收入最大的增長點,是改善商業銀行收入結構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商業銀行為了迎接全球性競爭和混業經營挑戰所採取的戰略性步驟。


推薦閱讀:

看看信用卡利息怎麼算
10萬元3年存款或增2550元利息 利率大戰或再掀起
1天賺取24天利息的策略,可行否?
如果非要選銀行存款,你知道在銀行怎樣存錢利息最高嗎?
如何看待辱母案刺死高利貸卻被網友支持的現象?

TAG:銀行 | 收入 | 來源 | 利潤 | 利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