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周海宏《走進音樂的世界》

周海宏《走進音樂的世界》  主講人簡歷:周海宏,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音樂心理學、美學教學與研究,著有《音樂美學》《兒童鋼琴學習指南》《鋼琴之路──結構定向設計鋼琴集體課教材》等著作,曾獲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  周海宏:我不僅僅是一個音樂愛好者,我還是一個普及音樂的愛好者。心存一個夢想,希望欣賞音樂的人能夠像喝白酒、看足球的人一樣多,希望每一個中國人把能音樂作為一生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動的伴侶,首先感謝珠海的朋友們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觀眾鼓掌)  中國有一個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有一個叫俞伯牙的人,他彈琴彈得特別好,有一天來了一個砍柴人樵夫鍾子期,鍾子期見他彈琴張嘴就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非常驚訝,因為他心裡就是想表現高山,一下子被人聽出來了。俞伯牙想我再來一段,我表現流水。鍾子期一聽就說:「洋洋兮若流水」,不管俞伯牙彈什麼,人家砍柴的鐘子期都能聽出音樂什麼意思,於是倆人成了好朋友。但是好景不長,過了不久,鍾子期就死了,之後不管俞伯牙彈什麼沒有人可以聽懂。最後俞伯牙非常傷心,傷心到極點就把琴摔了,發誓終生不再演奏,既然沒有人能夠聽懂我的音樂,我還為誰彈琴呢,留下了一段「知音千古難覓」的佳話,於是有了「高山流水」及「知音」這兩個詞語,在中國可謂是婦孺皆知啊!  這個故事講的是2000多年前的事,一晃人類文明過了2000多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聽不懂音樂這件事好像就一點兒都沒變。2000年前俞伯牙找不到知音,2000多年後還有很多人覺得音樂這玩意兒高深難懂,覺得不知道該怎麼欣賞。我估計大家一聽是音樂講座,並且是中央音樂學院的老師來講音樂,我估計你腦子裡十有八九出現過「不懂」這兩個字。  為什麼音樂這麼難懂呢?我們今天的標題是《走進音樂的世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只有一次機會跟大家見面,我知道大家在那麼繁忙的工作學習當中抽出一點時間來聽一場音樂講座實屬不易,所以我也非常珍惜這次機會。所以我講座的後面還有一個小標題,這個小標題表明了我今天下午的決心,就是「欣賞嚴肅音樂一次通」,通過今天一次講座就把大家帶到音樂的世界裡面去,把大家不懂音樂的困惑一掃而空,起到咱們國家歷史上多年普及音樂都起不到的效果。(觀眾鼓掌)  今天的講座三個目的。  第一,希望通過這個講座,希望大家對音樂最基本的屬性有所了解。  第二,希望通過這個講座,讓大家從此終生地享受偉大的音樂藝術。  第三,希望通過這個講座,能使大家從此更加重視藝術。  要同時達到這三個目的,這個講座主要有以下五個內容:音樂的基本美學屬性、音樂的表現機制和理解活動的特徵、再帶領大家學習一下如何體驗音樂、再分析一下為什麼嚴肅音樂難以接受,最後談談藝術在人類生活當中的作用。  第一個話題「音樂何須懂?」  好多朋友一看這個標題都驚訝,心想我們本來是想通過在這裡聽周老師講完以後就懂音樂了,怎麼屏幕上打出這個標題來?其實我想在這個標題下面談談音樂藝術的基本屬性和分析一下為什麼我們都覺得聽不懂音樂。  我們的研究生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就是在北京六所國家重點大學和中央音樂學院做了很大樣的對比性調查。有一個問題,「如果你不喜歡嚴肅音樂,那是為什麼?」各種各樣的原因當中,「聽不懂」、「不知道音樂表達什麼」佔了很大的百分比。其實做這個調查之前我早就知道,很多人之所以不去聽嚴肅音樂、高雅音樂、經典音樂主要原因就是覺得聽不懂,一想到自己啥也聽不出來,坐在音樂廳裡面裝模作樣地很尷尬,一般遇到這種事也不愛去。有時候電視台、電台趕上這樣的節目了,聽上去沒什麼意思,趕快就轉檯了,有時候你稍微想多聽一會兒,人家就說風涼話「你聽得懂嗎?聽不懂裝什麼高雅啊?裝相。」很多人有這種經歷,我從小是學鋼琴的,有類似的經歷。有一年我考上了瀋陽音樂學院鋼琴學科,已經是鋼琴專業的學生了,有一天我練了《夕陽簫鼓》的曲子(曲子還有一個叫法是《春江花月夜》)。有一天我正在練琴時,父親來到我旁邊(他是一個作家),他說,「這個曲子你彈了這麼久了,你給我說說,這裡哪個地方表現了春、江、花、月、夜?搞音樂的,你給我講講吧?」哎喲,當時急得我漲了個大紅臉,什麼都答不上來。我父親非常不滿意,「哼,還學鋼琴呢,連自己彈的是什麼都不知道,叫什麼鋼琴專業」。小時候我是一個自卑的孩子,聽到別人說這個話,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結果父親回頭又說了一句話,「以前光聽說對牛彈琴,沒想到牛也彈琴!」(觀眾笑)當時,我真的是非常難受。  大家知道「高山流水」的故事在中國流傳千年,可謂是婦孺皆知。但是在音樂裡面來講,它不是一個普通的故事,在這個故事後面蘊含著一個審美觀念,這個觀念告訴我們,在音樂當中包含著各種各樣的內容,如果你要是聽不出來,說不出來,就說明你不懂音樂、缺少音樂細胞、沒有音樂修養。所以,當一個人說「我不懂音樂」時,第一層意思就是指不知道音樂表現的是什麼。  為什麼音樂就這麼難懂呢?2000年前俞伯牙找不著知音,2000多年後的現代人聽不懂音樂。在座的聽不出來,我學了多年鋼琴連自己彈的曲子是什麼意思都聽不出來,這個問題困惑了我很多年。特別是我剛上中央音樂學院頭兩年,腦袋上扣了一個大帽子以後,一度搞得我非常苦惱。直到我在學校上了一門《音樂美學》的課,老師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使我有了豁然開朗、如釋重負的感覺。我當時一想,哎呀,就為了這麼點簡單的事苦惱了自己這麼多年,實在是太虧了。大家不用上音樂學院,也不用學什麼音樂美學,憑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經驗都能夠想通這個道理。  大家想想音樂這門藝術是由聲音構成的,它最基本的材料音響就具有以下兩個基本屬性:第一個沒有視覺性,「當」地一聲,長的、短的、圓的、扁的?它本身是一個聽覺的信號,聲音的感受並不包含視覺的信息,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音樂不能傳達視覺形象。我現在說話的聲音也是聲音,我說「桌子、椅子」,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人類語言的聲音是一個符號,「桌子」這樣的聲音就取代了某個東西。但是音樂的聲音不是任何代號,「哆唻咪」沒有語義性,它不是一個語言的概念,所以音樂不能直接傳達思想概念。音樂的聲音材料的基本屬性是客觀事實,由此得出的結論也是順理成章的。我告訴大家,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其實那些搞音樂的人他們也聽不懂音樂。(觀眾笑)  可能很多人不信,我們要用數據來說話,問卷調查「搞音樂專業的人能聽懂音樂表現了什麼。」普通院校學習的同意率很高,音樂院校學生的同意率很低。這說明我們圈內人人都知道,就是從來不敢告訴大伙兒的事實,其實搞音樂的人也聽不懂音樂。我問一個學生,他現在已經是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的老師了,我問他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別人一聽說你是中央音樂學院的,就問你的音樂表現了什麼?他說這種情況太多了。我說,你聽得出來嗎?他說,我根本什麼都聽不出來。我說,那你怎麼辦?他說,我必須得瞎編啊,要不多丟人啊?可見這種壓力之大。  在「高山流水」這個流傳千年的故事後面所蘊含的審美觀念給我們每個人都造成了壓力,什麼壓力呢?我概括為視覺性、語義性內容,視覺性就是形象、場景,語義性比如說是思想、哲理。但是音樂藝術、聲音材料的基本屬性在客觀上決定了音樂不能直接傳達那方面的內容,主觀上想聽懂,客觀上實際上表現不了。這就是為什麼音樂那麼難懂。  2000多年前的俞伯牙找不到知音,2000多年後現代人聽不懂,在座的各位聽不出來,其實那些音樂專家們也聽不出來,道理就在於此。說出來作品表現的是什麼,不是聽眾的欣賞水平差、缺少音樂細胞、沒有音樂修養,而是因為音樂不能直接傳達視覺性和語義性的內容。現在我要說的是,「俞伯牙,是你不懂音樂,你要是真懂音樂,就不應該要求聽眾在音樂當中聽出那麼具體的東西來。」現在我就不怕你問我了,你問我,我說不出來,說明我懂音樂,你問這個問題就說明你是外行。大家都聽不懂,你也聽不懂,我也聽不懂,難道我們之間沒有區別了嗎?我們的區別在什麼地方?我們還是要用數據說話,(問卷調查)「如果不了解音樂內容的人就沒辦法欣賞。」調查結果音樂院校和普通院校也存在著差別,這個差別說明了什麼呢?又說明了一個我們圈內人人都知道,就是從來不告訴大伙兒的事實,實際上搞音樂的和音樂愛好者在聽音樂時往往並不在乎懂不懂的事,用我的話說是「較少依賴於內容解說」。大家一聽,這是貝多芬的交響樂,得,這是嚴肅音樂,再一聽什麼都聽不出來,哎呀,嚴肅音樂高深難懂,咱可沒法兒欣賞就不聽了,可是我們這幫搞音樂的,一聽和大家一樣也是什麼都聽不出來,可是我們接著往下聽!在座的聽不懂不聽,我們聽不懂也聽,這就是我們的區別。(觀眾笑)  所以我們在聽音樂的時候沒有必要非要聽出形象、哲理等等東西,用我的話說「我們沒有必要用文學化和美術化的內容解說音樂」。這可能是大家以前很少聽到的觀點。我們認為,在音樂中尋求形象、場景、思想、哲理等等東西,是用文學化和美術化的方式欣賞音樂,這是一個誤區。這個誤區給人們欣賞音樂構成了很大障礙。  大家一聽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心想)得,這是嚴肅音樂,再一聽什麼也聽不出來,哎呀,嚴肅音樂高深難懂,咱可沒辦法欣賞,就不聽了。還是這個作品,把它放到輕音樂唱片里,一聽挺好聽、挺舒服、挺悅耳的,也不管那麼多,就聽下去了。為什麼?同樣的曲子放在不同的地方就發生了能欣賞和不能欣賞的差別嗎?  「要聽懂」,這樣一個紙一樣薄的、一捅就破的概念把很多人擋在了音樂大門之外。之所以形成全國人們普遍認為音樂高深難懂的局面,我覺得除了歷史上的故事影響實在是太大之外,還有一個更直接的原因,我國進行的音樂普及、教育工作,用我的話來講,「基本上都以樂曲解說為核心」,一般來說都是這個套路。不知不覺地這種觀念就進了大家頭腦,「嚴肅音樂和通俗音樂不一樣,它是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要欣賞它你就要理解它,要理解它就要了解時代背景、作者背景等等,甚至還得學點樂理知識」。經年累月的宣傳,電台、電視台、書籍、雜誌、報紙、節目單等等各個層次的教材充斥了這樣的內容,結果就形成和強化了人們頭腦當中這個誤區。我覺得嚴肅音樂聽眾少是和以往的媒體、教育對音樂審美方式的誤導有很大關係,當年我也做過那樣的講座。解鈴還須繫鈴人,今天我來到這裡,提出一個口號「音樂何須『懂』」。下面請大家閉上眼睛,打開耳朵,享受音樂的美!別管什麼「懂」、「不懂」之事,這中午還有一點兒困,就著音樂咱們睡個午覺。  (現場播放英國艾爾加的《愛的致意》)  周海宏:大家覺得好聽嗎?(觀眾:好聽)聽懂了嗎?  還行吧?聽懂了嗎?其實大家可以想聽輕音樂一樣,如果我剛剛說了背景,說這是英國艾爾加的作品《愛的致意》,樂曲表現了什麼什麼,可能在座的欣賞負擔就不一樣了。大家記住一個口號「音樂何須懂」?很多人可能有疑問了,那麼多專家學者那麼多年全想不明白?問題沒有那麼簡單,現在我好想是川劇變臉一樣,我把臉一邊,開始站在那一派觀點講話。音樂真的不能表現內容嗎?我們用事實說話。  我這裡有四個場景:1、險峻的高山 2、清澈的小溪 3、秀麗的田園 4、洶湧的大海。  你覺得哪一段音樂分別表達了哪一個場景。  (現場播放比較一段比較雄壯的音樂)  周海宏:大家說號吧,幾號?  (觀眾:1號、4號)  我到處搞講座,上到音樂學院的大學生,下到幾歲的小孩,說得最多的是1號、4號,和在座的完全一樣。  聽第二首。  (現場播放一段輕快的音樂)  周海宏:幾號?  (觀眾:2號、3號)  回答最多的是2號,其次是3號,和大家完全一樣。  周海宏:如此一致的理解又說明什麼?難道音樂不還是可以聽懂的嗎?其實「要聽懂」和「何需懂」是兩種音樂美學思想間進行了多年的爭論,難道音樂不可懂嗎?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就進入今天的第二個話題「如何懂音樂?」  大家了解一點兒聯覺的理論就差不多了。什麼是聯覺呢?我這裡有兩塊糖,一塊是巧克力、一塊是薄荷糖,有兩個聲音,一個是低音、一個是高音。你說哪一個像巧克力,哪一個像薄荷糖?——低音像巧克力,高音像薄荷糖。一種味覺的感受跟一種聽覺的感受發生了聯繫,這就是聯覺現象。再來,一個重一個輕,高音、低音哪個重、哪個輕?低音重、高音輕。悶熱和涼爽哪個是高音?亮色和暗色哪個是高音?羊絨和真絲哪個是高音呢?大家看這麼多種感覺,味覺、重力、溫度、視覺、觸覺都和聽覺的高、低發生的聯繫,這就是聯覺現象。  大家覺得聽不懂音樂,缺少音樂細胞是不是?好,我今天要讓大家上一個台階,讓大家對自己的音樂細胞有一點信心,我想請大家當一把音樂製作人,我這裡有一個空調機要做一個廣告音樂,你選哪一段。  (現場播放兩段音樂,一段低沉、一段輕快)  周海宏:用哪段?  (觀眾:第二段)  周海宏:誰說我們不懂音樂,我們非但懂音樂,而且還可以當製作人。高音給人的感覺涼快!  反正什麼《社會經緯》、《法制進行時》就用第一段音樂,因為它給人感覺深沉。大家想想,「深」是空間的高度,「沉」是物體的重量,我們拿這兩個字形容聽覺的聲音,這本身就是聯覺現象。由一種感覺引起其他感覺的心理現象叫「聯覺」,聯覺跟視、聽、味、觸、嗅一樣,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的感覺反應,人人都有,只是大家平常不注意而已。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的存在,使得聲音這一門聲音的藝術能夠表現形象、場景、情緒、情感、思想、哲理等等聽覺之外的東西,核心道理就在與此。  剛才大家當了一把音樂製作人,覺得自己音樂細胞還不錯,我現在想讓大家再上一個台階,鞏固一下對自己音樂細胞的自信心。我想讓大家當一把作曲家,看看你的音樂細胞夠不夠格。我想請大家創作一首哀樂,你來創作哀樂,是高音還是低音呢?(觀眾:低音)快速還是慢速呢?(觀眾:慢速)上升還是下降的旋律呢?(觀眾:下降的)你太有才了!(觀眾笑)  (現場播放肖邦的《葬禮進行曲》)  周海宏:慢速、低音、下降的旋律。你們和偉大的作曲家肖邦的音樂細胞長得是一樣的。外國音樂這樣給人以悲傷感,中國音樂要是這樣也給人悲傷感。我有個同學現在是瀋陽音樂學院鋼琴系的主任,他說,有一天我哄小女兒睡覺,她才八個月還不會說話呢,我給她唱中國民歌《小白菜》。  (周教授現場清唱《小白菜》:小白菜呀、地里黃啊,兩三歲上沒了娘)  結果小孩給唱哭了,還不會說話呢,音樂就聽懂了。  音樂在聯覺的同時能跟情緒發生對應關係,所以中國有一句話叫做「惟樂不可以為偽」,惟有音樂這件事不可能造假,你的真情實感透過旋律、音調都可以表現出來。現在好多流行歌給我的感覺是虛情假意、無病呻吟,現在的流行歌都是愛情歌曲,其他都不唱,流行歌的題材範圍非常窄基本上都是愛情,本來愛情酸甜苦辣都有啊,流行歌裡面的愛情都是悲傷的,傷心、離別、痛苦、等待、找不見、不見不散,詞寫的都是撕心裂肺的,但旋律…(周教授清唱「傷心總是難免的」),聽了一點而都不傷心。(觀眾笑)還有一首歌怎麼唱的?「想哭的我,可怎麼哭也哭不出來…」(周教授清唱)…一點兒都不想苦,日子過得太好了。(觀眾笑)  周海宏:我們用音樂表達一下洶湧的大海、起伏的群山。  (現場播放拉赫馬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主題)  周海宏:首先聲音很強給人感覺很有氣勢;其次很低給人感覺很深沉;第三你聽旋律「拉西拉西拉嗦發唆咪」波浪型起伏。  周海宏:現在我想讓大家寫一首樂曲表現「黎明」,先描寫黎明前的黑暗,你來表現的話準備用高音還是低音?(觀眾:低音)長音還是短音?(觀眾:長音)。現在描寫天越來越亮了,怎麼辦?——越來越高,越來越短。  (現場播放穆索爾斯基《莫斯科河上的黎明》)  周海宏:你們和偉大的作曲家穆索爾斯基的音樂細胞長得也是一樣的。  周海宏:現在聽聽哪個是野蜂,哪個是蝴蝶?不是小蜜蜂,是那種大馬蜂子。  (現場播放兩段音樂)  周海宏:大家沒有聽錯吧?  接下來聽聽哪個是英雄、哪個是惡霸?  (現場播放《紅色娘子軍》洪常青的主題與南霸天的主題。)  周海宏:在座的各位,現在我旋律的調調一點都不變,把它改成洪常青就義前的曲子,把它降低、拉長。  (現場播放《紅色娘子軍》洪常青悲壯就義前的曲子)周海宏:作曲家也沒什麼了不起啊。也就是降低、拉長這兩項。其實音樂就是憑聯覺表現各種東西的,作曲家也就是憑這種感覺選擇和組織聲音表現他所要表現的東西,而我們聽眾也是在同樣一套心理反應的機制下,在作曲家影響當中感受到他的表現意圖。核心道理就在於此!  下來兩派觀點各打五十大板,首先是沒有必要用文學化和美術化的方式來理解音樂,「音樂何須懂」。同時我們要指出的是,你認為音樂什麼也表現不了,音樂欣賞就是純粹的聽覺感受也是錯誤的。那大家有產生疑問了,那我什麼時候「聽得懂」什麼時候「聽不懂」?怎麼以前我啥都聽不懂,今天周老師往這裡一坐,全聽懂了,這音樂細胞不能長這麼老快吧。  我們繼續分析。首先從作品角度看,音樂作品能否引起人們很明確的內容理解,取決於持續而穩定的聯覺對應關係。你作曲家選擇的聲音和聲音所表現的東西在聯覺上要一直都對應得非常好,如果對應得非常好,像剛才的作品,人人都可以聽得出來,如果對應得不好,就不能怪我們聽眾聽不懂,是作曲家寫得不像。首先還是作曲家的責備,下面這個曲子我們就聽一句。  (現場播放音樂)  周海宏:「噹噹當滴…」持續地慢速、低音、下降,什麼情緒啊?悲傷。巴赫的《約翰受難樂》。還有一種是這樣的。  (現場播放音樂)  周海宏:「搭噔」上去了,「嗒」又下來了,「噔」又上去了,「滴」又下來了。一上一下,一快一慢,沒有持續穩定的狀況,這樣的音樂很難讓人產生表現了什麼感覺,剛才的作品為什麼大家感覺那麼明確?因為我選的全是(聯覺)最像的作品,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音樂的音響在不斷變化,所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聽音樂的時候是很難產生明確地表現了什麼的感覺的。  當然了,我們聽眾也並非一點責任都沒有。敏感的聯覺、豐富的聯想是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大家不用擔心自己的聯覺能力,因為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特別小孩聯覺特別敏感,剛會說話走路,音樂一奏響人就跟著音樂跳了,情緒、節奏一點問題都沒有,很多家長還以為自己生出一天才來了呢。  其實人對音樂的反應是相當本能的,但是隨著我們的成長,這種感覺慢慢慢慢越來越被我們所忽略,所以關鍵是體驗聯覺的習慣,這可能需要努力了。理解音樂靠聯覺,聯覺人人有,就看你是否關注它,每個人的音樂感受力都很強,因為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的反應。  接下來我們欣賞一段比較複雜的作品,是西貝柳斯的作品《交響詩—芬蘭頌》。西貝柳斯在創作這首作品時芬蘭還在沙皇俄國的統治下,當時民族要解放,國家要獨立,鬧得很兇,在這樣大的背景下西貝柳斯寫下了這部作品。作品寫完了也上演了,但剛演了一個月就被禁演了,因為沙皇俄國統治當局的文化檢察官聽出來了,你這個作品是想造反的,是想把我推翻的。一個純粹的器樂作品,也沒有詞,怎麼能夠使人產生這麼鮮明的政治思想感受。現在我要請在座的各位當一回沙皇俄國當局的文化檢察官,看你的音樂細胞夠不夠格。  可能很多人在下邊嘀咕了,前面的作品之所以能聽出來,是因為你周老師想鼓勵我們給我們提示,讓我們在那麼小的提示範圍內去選,當然能選出來了,都把我們當小孩啊?我那音樂細胞,用東北話說就是,都是你擱這兒忽悠出來的。  現在我不給大家任何提示,作品的第一個主題,你告訴我,聽了以後是什麼感覺。  (現場播放《交響詩—芬蘭頌》  周海宏:是什麼?  (觀眾:壓迫)  周海宏:有人用的詞跟我一模一樣,「壓迫」。  (現場繼續播放《交響詩—芬蘭頌》  周海宏:第二個主題。  是什麼感覺?  (觀眾:苦難)  周海宏:第三個主題?  (觀眾:反抗、覺醒)  周海宏:第四個主題?  (觀眾:戰鬥)  沒錯。  周海宏:第五個主題?  (觀眾:鬥爭)  周海宏:對,鎮壓和鬥爭。明白了吧,你們的音樂細胞足夠當沙皇俄國的文化審查官,不是我忽悠出來的。  (現場繼續播放《交響詩—芬蘭頌》)  最後音樂變成了這樣(主題6:鬥爭/前進),  然後變成這樣(主題7:反撲/戰鬥),  然後是這樣,這個旋律被選為芬蘭國歌。  然後是這樣(主題7鬥爭/勝利向前),  最後(主題10:勝利)。  周海宏:大家可以看到這個作品的每一個主題,在某種特定情境下和人的情緒反應都有非常準確的聯覺關係,這樣下來形成了非常通順和完整的邏輯。你把音樂表現到這麼直白的份上,你就不能怪人家把你禁演了,你這就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但是,現在我想告訴大家一個令你們失望的消息,這些解釋都是我瞎猜的。(觀眾笑)人家西貝柳斯沒有這樣解釋過,都是憑我自己的感覺。大家可能會有疑問了,你猜得對嗎?這樣猜的話,誰不會啊?你該不會是理解錯了吧?  帶著這樣的問題,進入第三個問題:「音樂理解何需『正確』」。  我們來介紹一下音樂理解活動的特徵。經常有人問我,周老師,這首曲子給我這種感覺,你說我理解得對不?我自己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聽一首曲子好不容易有點兒感覺了,又擔心自己理解得不對,最後對一下樂曲解說,十有八九對不上。為什麼?研究告訴我們,聲音只有五種屬性能夠引起人們很粗糙的聯覺反應,這就必然導致了很多東西音樂都表現不了。比如明確的具體的視覺的東西,像家居、水果、長相,音樂表現不了。沒有具體感性特徵的抽象概念,像博愛、平等、經濟、法律,音樂也表現不了。  下面聽聽這首曲子,你告訴我,它給你的感覺表現了什麼?  (現場播放德彪西的《亞麻色頭髮的少女》)  周海宏:什麼感覺?千萬不能說,一說准錯,這是德彪西的《亞麻色頭髮的少女》。(觀眾笑)  亞麻色、頭髮、少女沒有一樣是音樂可以表現出來的,這首世界名曲從小我都聽不出來,現在我也沒聽出來。大多少音樂作品的作曲家都沒有透露創作意圖,大家知道貝多芬有《命運交響樂》、《田園交響樂》、《英雄交響樂》,可能他的第一、二、四、七、八交響樂都沒有標題。莫扎特寫了40多首交響樂,海頓寫了100多首交響樂,都沒有說音樂表現了什麼意圖,有的雖然給了一個標題,但是作品絕大多數部分也是沒有說明的。  給大家講一個笑話,這個笑話在音樂界廣為流傳,據說是真事。  大家知道貝多芬最有名的是《命運》交響樂,表現了「命運在敲門」,很多人都知道。一位老哥去聽,聽到第一句「噹噹噹噹…」時,他說「呀,命運在敲門勒」(用河南話)。繼續聽,他又說「又敲門了?」,再聽,他說「還敲個沒完了」?(河南話)  作品表現什麼意思啊,不可能從頭敲到底吧?絕大多數樂曲解說都包含了很多解說者個人主觀想像的成分,我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只要是音樂內容的解說,跑不了寫解說的人編的成分,不是他自己編的,就是他找別人一起編的。我都干過這活,上大學的時候,出版社要出一版嚴肅音樂的磁帶,想找人寫解說詞,說沒解說詞妨礙購買,我就把這活攬過來了,分給其他學生一起寫。一開始我們翻書找內容,但是找不著,根本就沒有,怎麼辦?只好自己聽自己寫感受。作曲家在作品當中表現了什麼,或者直接寫樂曲表現了什麼,欣賞手冊、節目單、教材有哪個寫著「我個人覺得音樂表現什麼」,沒有那樣寫的,因為站在一個權威的位置上,所以大家都信以為真。我甚至還要告訴大家,甚至許多作品的標題都是後人加上去的,也不是作曲家本人給的。  大家都知道貝多芬最出名的是《月光奏鳴曲》,哪來的?咱小學生都知道,小學六年級語文課文有《月光奏鳴曲的誕生》,從小我就聽過這個故事:有一天晚上貝多芬在郊外散步,遠方傳來琴聲,貝多芬循聲找去,發現一個小盲女在彈貝多芬的作品,他很感動,就說「能不能讓我彈彈啊?小盲女不知道大師就在眼前說「好啊」,貝多芬就即興演奏了一曲,茫茫月光、湖畔月色,《月光奏鳴曲》就此誕生了。  編的,(觀眾笑)一小報記者編的,根本就沒有這回事。當初貝多芬就只寫了編號沒有標題的,一個小報記者杜撰了這個故事第一個放在報紙上,第二個就抄第一個的,第三個抄第二個的,三抄五抄作品就有了標題《月光奏鳴曲》,七抄八抄就進咱們教材了,歷史就是這麼誕生的。  下面這個作品是偉大的美國作曲家格什溫的作品,叫《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他首演節目單的解說詞是作曲家親自委託自己的好朋友寫的,資料來源絕對直接,現在我來放音樂,你來看解說,看誰能聽出來。  (見PPT,解說詞:在一個陽光和煦的早晨,一個美國人漫步去愛麗舍廣場…走過一家敞了門的咖啡館…這位美國人過了河…)  現場播放《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周海宏:誰能聽出來這是法國巴黎愛麗舍廣場?根本就聽不出來。大家可能會說了,寫解說詞的瞎編,作曲家作曲家也不管管他?我再告訴大家一個震驚的消息,很多作曲家也參與了縱容這樣編造的行為。我在學校還幹了這樣的活,別人來找我,作品完成了該交了但還沒標題呢,你們搞理論的是不是幫我想一個?我說,讓我聽一下。一聽,我說,就那什麼什麼什麼,作曲的人說,「好,就它了」。作品交上去了,有標題,是我起的,他創作時沒想那麼多,所以讓我替他編。我說讓我聽一下,他說還沒演奏呢,沒有音響,不能聽。不能聽?不能聽也能起名字,怎麼起?一般來說起抽象的。一個字抽象,叫「訴」,訴啥?訴啥都行。  上次有一個德高望重的大作曲家寫了一個標題,人家貝多芬是《英雄交響樂》、《命運交響樂》,他的作品啥標題呢?倆英文字母「YY」交響樂。北京的大指揮家寫評論批評他,問作曲者「YY」什麼意思?他說,就是「音樂」這倆字第一個字母。(指揮家說)哦,音樂交響樂,那不是跟沒標題一樣嗎?(作曲家說)可我的標題還是「陰陽」、「意韻」倆字的第一個拼音字母。人家說,那你還是哪倆字字母?「醫院」不也是「YY」打頭嗎?  音樂作品當中根本就沒有辦法表現標題、解說等等,這一方面讓我們因為聽不出來而產生挫折和沮喪感,另一方面也讓我們覺得音樂高深難懂,音樂家高深莫測。那天我隨便抄了幾個標題,都是很玄的詞「….com交響樂」(觀眾笑)「聽不出來」不是聽眾的錯,因為那些內容音樂根本就無法傳達。理解錯誤也不是我們聽眾的錯,因為以聯覺對應關係為基礎,音樂內容的理解一定是主觀的、模糊的、多種多樣的。不僅如此,我還要告訴大家,就連演奏家對同一個作品的理解都是千差萬別,那怎麼要求聽眾和作曲家保持一致呢?現在給大家聽同一個作品不同的演奏者理解的差異有多大。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現在讓偉大的鋼琴作曲家克勞斯來演奏的,聽上去會有點兒像「土耳其輕騎兵」,而讓更偉大的世界頂級鋼琴大師古爾德來彈,像什麼?讓我們聽聽。  (現場分別播放兩位作曲家演奏的《土耳其進行曲》)  周海宏:這哪兒還有輕騎兵的影子?是「小白兔進行曲」吧。(觀眾笑)  這是何等的錯誤?誰敢說古爾德的錯誤。  周海宏:我們下面來聽聽偉大的《命運交響曲》,看看大指揮家卡拉揚率領柏林愛樂交響樂團來演奏的,他是怎麼個敲門法。  (現場播放音樂)  周海宏:非常粗暴的敲門法。我的朋友說,這哪裡是命運在敲門,是命運在踹門吶!  我們再來聽聽另外一位大指揮家科納帕爾茨布是怎麼個敲門法?  (現場播放音樂)  周海宏:哆哆嗦嗦、顫顫巍巍,哪是《命運交響樂》?這是「命運不濟交響樂」啊!  演奏家尚且如此,怎麼可能要求我們聽眾的理解和作曲家的表現意圖一致?反過來說,連演奏家都這樣,咱老百姓有什麼必要在乎自己的理解是對還是錯呢?我們說,「聽不懂」把一大批人擋在了音樂藝術大門之外,紙一樣薄的觀念障礙就把很多人都擋住了,而「理解錯誤」又把一大批人推出了音樂藝術的大門之外。  一個老先生跟我講,周老師,聽完你的講座我太感慨了,我本來是特別喜歡音樂的,我尤其喜歡聽二胡,每當音樂奏響,我就浮想聯翩,人生的諸般感受湧上心頭,聽了很多年都很好。改革開放以後,開始聽音樂欣賞講座,這一聽我才知道敢情這麼多年來我全理解錯了,那音樂根本不是我理解的那個意思,我的理解全是錯的,它的解說我全聽不出來。很受打擊,從此以後不聽音樂了。今天聽了你的講座,我才知道,敢情每個人都可以在音樂當中體驗自己對人生的感受,敢情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像投射到音樂當中去,連那麼多那麼偉大的演奏家們都是這麼乾的,我還有什麼顧慮。今天晚上,我就要把以前喜歡的音樂拿出再聽一遍。  我們之所以強調「音樂何需懂」、「音樂理解何需正確」,是因為「要聽懂」、「要正確的理解」這樣的要求給我們聽眾背上了沉重的負擔,老怕聽不懂,使我們在音樂的大門之外不敢進入,老想聽懂,結果妨礙了本來有可能享受到的純聽覺之美。「怕理解錯誤」束縛了我們,想像力無法展開;一聽說「理解不對」,又產生了挫折和沮喪感。你想像,你有這麼多障礙還怎麼可能去熱愛這門藝術。  我們認為在音樂欣賞當中活動當中,體驗重於理解,體驗個人感受重於理解別人的意圖。聽不出來、理解得不對,無所謂,重要是「你覺得音樂好聽,你聽得舒服,你在音樂當中有你發自內心的感受」,這才是音樂審美活動最核心的價值所在。  給大家幾個建議。  第一個,放鬆地聽,就像聽輕音樂一樣。  第二個,盡情地想,讓你自己的想像來完成音樂最後的生成過程。  第四個話題,到底什麼是音樂欣賞方式?  首先我要強調,音樂就是聽覺的藝術。你長了這麼多感覺器官,每一種感覺器官受它美的感官愉悅、感官享受的需要,對應的人們創造了各個藝術門類,音樂就好比是耳朵的「美餐」。大家想想,美食的欣賞方式是什麼?一盤東坡餃子端出來了,你馬上會想這裡面有什麼思想內涵我怎麼沒吃出來嗎?不用想那麼多,享受味覺的美就是美食的欣賞方式,體驗純粹聽覺的美就是音樂的欣賞方式。  所以為什麼聽音樂會不能說話、不能打手機、不能亂走動、照相、不能讓小孩在裡面又哭又鬧?你想想,別人請你吃飯,飯不好吃你可以不吃啊,你總不能往盤子裡面吐痰吧?不能讓孩子在旁邊撒尿吧?音樂是耳朵的美餐,音樂是一個作曲家精心選擇、精心組配,演奏家精心調製呈上來的。你弄出聲音來不像盤子裡面的蒼蠅一樣嗎?凡是聽我今天講座的朋友,再聽音樂會絕對不要出聲,也不要讓別人出聲,如果你家孩子鬧你趕快帶別人走,別讓他干擾別人。這是規矩!要是想咳嗽怎麼辦,想咳嗽?憋著,(觀眾笑)等到音樂強的時候再抓緊時間咳嗽幾聲。想睡覺?可以。打呼嚕?不行!這是規矩。  我現在給大家講講音樂廳里的規矩,好不好?(觀眾:好)  人們在聽音樂會的時候最最吃不準的規矩是什麼?(觀眾:鼓掌)對,不知道該什麼時候鼓掌,很多人不清楚有些「樂間不能鼓掌」的規定,「啪」地一下鼓掌了。  有一個朋友是很高級的領導幹部,是副市長,他說有一年去維也納去金色大廳聽音樂會,他不知道規矩,一個樂章完了以後他熱烈鼓掌,一看一千多人就他一個人鼓掌,一下子2000多隻眼睛看過來了,他只好趕快去廁所了,回來不坐那裡了。  怎麼鼓掌呢?三條。  第一條,看節目單。  所謂分樂章的曲子都是套曲,比如交響樂,四個樂章一套;協奏曲三個樂章一套;奏鳴曲三個樂章一套,大凡這種曲子,大標題底下往往有小標題。你數,一個完了,兩個完了,三個完了,四個完了,基本上可以鼓了,但有時候五個,你吃不準時看第二條。  第二條,看眼神,看動作。  大指揮家不想讓你鼓掌時,他是屏住呼吸慢慢地放下來,如果想讓你鼓掌他就馬上放鬆,大家一看就能明白的。基本上就比較可靠了,還吃不準就家上第三條萬無一失。  第三條,就是跟著人家鼓掌。(觀眾笑)  周海宏:樂章間不許鼓掌的規矩特別不合理,因為樂章完了以後咱不鼓掌憋得難受。道理就是,樂章間的樂思是連貫的,你的掌聲打斷了樂思的連貫性。其實不完全是這麼回事,主要是習俗和傳統。音樂廳還有一個規矩,是第三個,正好相反。  歌劇、舞劇、獨舞、雙人舞單練一大段,乾乾淨淨地結束,音樂沒有馬上跟上來,這時候大家一定要鼓掌,大家鉚勁兒鼓,還要跺腳,還要叫好,中國人就叫「好」!外國人叫「Bravo」。這是習俗,演員等著呢,你要不鼓掌演員難受。前兩年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去北京演出,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太棒了,全世界最頂級的,男演員太帥了,那技術…。最後一個鼓掌的都沒有,只好自己下去了,多尷尬啊!你說是怕打亂樂思,這是習俗。  像《茶花女》,最後女主角得肺癆要死了,死之前不都得唱一段嗎,男主角唱一首凄美欲絕的詠嘆調,一邊抱著一邊唱,唱完了以後,女主角死了男主角接著唱?不行,不能死,就抱著等觀眾鼓掌,鼓完掌了才能死。都是習俗。  (觀眾笑)  周海宏:節目單上的節目都演完了以後不要走,要熱烈鼓掌讓演員加演返場,一直到觀眾席亮燈,才能走。  我一個朋友,也是很高很高級別的領導,這個領導一出去看的演員都是大師級的人物。到節目結束以後,演員謝幕、下去、再謝幕、再下去,不上來了。大凡演員加演之前都會都撐一下,領導同志不知道,站起來往外走,老百姓不管這些接著鼓掌。領導走一半,演員露頭了,大家看演員又出來了掌聲更熱烈,領導以為是謝幕繼續往前走,演員往裡走,領導往外走,演員走到了正中間,領導走到了過道里。演員準備再演!你想全場熱烈掌聲過後,一下一點聲音都沒有了,就我們領導同志一個人在前面站著,演員開始演奏,領導回去也不行了,硬著頭皮繼續往外走,全場1000多聽眾盯著他一個人在樂聲中走齣劇場,多尷尬!  聽音樂會穿什麼呢?最尊貴的領導請你吃飯,你穿什麼,聽音樂會就穿什麼。外國人聽音樂尤其是交響樂,特別是歌劇、舞劇被當作是最正式最重大的社交場合,那時候大家一定要正裝出席,男士西裝領帶皮鞋,女士正裝。  掌握了這幾條,全世界任何國家、任何地區、任何規格、任何檔次的音樂會你去聽,沒—問—題!  (觀眾鼓掌)  周海宏:咱們回到正題。  音樂還不僅僅是聽覺的藝術,我們除了有視、聽、味、嗅、觸這些外感系統之外,人類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感系統,就是我們情緒和情感的世界,這種感受是那樣地細膩、微妙、強烈、深沉,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清、道不明,它也需要一門藝術來表現,音樂就最擅長表現人類內心這個世界活動感受的藝術,我們說音樂是情緒的藝術,在音樂的欣賞當中體驗心裡微妙不可名狀,難以言傳的感受,這是音樂欣賞當中最重要的方式。  下面我要舉一個例子培養大家在音樂欣賞當中體驗細膩、微妙、情緒感受的欣賞方式,我用下面這個例子來引導大家在音樂欣賞當中去體驗那種純情緒感受的欣賞方式。比如說有一個小夥子特別愛一個姑娘,特別想向她袒露你的愛慕之情,但是你心裡很明白人家根本不愛你,但你老想說點什麼。有一天,你發現對方迎面走過來了,在一條狹長的校園小徑上,一分鐘之內的距離,就你們兩個人,越走越近。從五線譜上來看是特別直觀的(見PPT 五線譜),這就好像是你的心情,在同樣高度上,猶豫了一下,然後一個衝動,跳到第二條線上,我今天要跟她說點什麼,緊接著一想,沒戲,算了別說了,失落得下來了。但還是要說,這個機會太好了,過了這村沒這店啊!於是第二次衝動一下子就跳到第三條線上,又沒敢說,又下來了。還是要說,第三次衝動,到不了第三條線了,只衝到了第二條線了,使勁到了第三條線上又下來了。都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首曲子還有第四次,但是這次連第二條都沒到,只到了第一條線上,再使了一下勁到了第二條線上,最後是徹底失望了,這個是延長符像一對眼睛,給我的感覺,人家都過去了,你回頭慘巴巴地望著,心頭一涌,心如刀絞。大家注意全局第四次衝動最凄慘、最悲涼、最絕望。有點兒像股票了,下去一下你不拋,再下你不拋,最後被徹底套牢了。(觀眾笑)  大家能夠想像,這樣瞬間的情緒的起伏跌宕、矛盾的衝突變化語言是難以形容的。大家可以不跟著我這個蹩腳的例子,你可以想像生活中任意讓你渴望、幻想、激動但又讓你絕望的事情,你想好了這件事,我們來聽著音樂,大家體驗自己內心的感受。前面有段樂隊的引子,後面是如泣如訴的小提琴演奏。  (現場播放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  周海宏:是不是特別難受啊?  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門藝術能夠像音樂這樣如此細膩、豐富、微妙、動態、即時地表現人類內心世界的感受、感動。美術很偉大,但美術是靜態的,缺少時間的過程,而人的情緒和情感是時間中展開和鋪陳、發展變化的。文學很偉大,也有時間性,但是通過閱讀、理解、想像、體驗,對這樣一種轉瞬即逝的情緒的變化來說,文學來得太慢。電影和戲劇紀事性很強,但是要通過外在的表現去體驗內心的感受,這兩門藝術都太間接了。我們的音樂是從心靈射向心靈的語言,音樂無須言語,直達人類內心的深處,言說語言無法言說之物,音樂是語言終止的地方,音樂是一種情緒的藝術。  現在我來概括一下,我上次人事部講課的時候,他們的領導給我概括了一下,我覺得挺好的,所以我就一直用他的概括了。  第一,音樂何須懂?就像聽輕音樂那樣聽,不要有理解負擔。  第二,音樂理解何需正確?想到哪兒就是哪兒,也可以把自己的感覺放進去。  第三,實在是什麼感覺也沒有了,也不是我沒有音樂細胞,而是他寫得不像。  講完了前四個話題以後,關於音樂欣賞觀念層面上的障礙基本上被掃除了,但是「曲高」為何「和寡」,大家難以欣賞嚴肅音樂,不僅僅有觀念層面的障礙,還有別的原因。大家說「我不懂音樂」時,第一個原因是不知道音樂表達的是什麼,還有其他層面的原因。大家想想輕音樂你也聽不出來?那你怎麼就不說你自己不懂呢?輕音樂都有標題的,像理查德.克萊德曼的曲子《秋日的私語》你也聽不出來?你為什麼不說自己不懂?中國傳統音樂如廣東音樂名曲《大浪淘沙》、《雨打芭蕉》等也都有標題,你也聽不出來,你怎麼不說你聽不懂啊?實際上,當大家說「我不懂音樂」的時候,除了有不知道是啥意思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感覺上無法接受。我不知道大家聽過沒有聽過一句話叫「喝洋酒,喝不懂」,喝不懂是啥意思,就是不習慣它的味兒,不適應這種感覺,也可以說聽眾在感覺的層面無法接受嚴肅音樂。  我經常把欣賞音樂和美食做比較,美食的世界酸甜苦辣、百味俱全,單獨的苦、辣、酸,像臭豆腐、外國人的乳酪、南方的榴槤、北京的豆汁、江浙的臭冬瓜,你還需要適應一下子。  我把人們在感覺層面上無法接受嚴肅音樂的原因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的表現。  對應的有四個方面的原因,紅字是音樂方面的表現,藍字是欣賞者方面的原因(見PPT)。曾經有人說,即便聽了你的大道理,我也不愛聽外國人的音樂,因為什麼?難聽!大家所說的難聽基本上可以歸結到這四個方面去。  首先第一個不愛聽嚴肅音樂的原因是覺得「旋律、音調怪」。什麼叫怪?臭豆腐怪、榴槤怪。什麼叫「音調怪」?我給大家講一點樂理知識,大家都知道音樂是由1234567組成,實際上中國的傳統音樂不是7個音,大家都知道是幾個音符吧?(觀眾:5個)少倆,為什麼說你五音不全啊?本來都少倆了,你還不全。少什麼呢?少了4和7,中國的音樂缺「發、西」(音同)。大家都聽過「宮商角徵羽」嗎?這就是12356的古代叫法。彈鋼琴的時候是123456,一個手對應一個鍵,把彈4的手去掉,沒問題。「唻嗦咪唻咪 嗦咪唻哆唻…」(音同),只要你不唱4(發)、7(西),一唱就能唱出中國味。要是讓你做一首中國味的曲子,別看你既不識譜、更不懂樂譜,甚至從來沒見過鋼琴,你都可以把中國曲給作出來,你就光彈黑鍵,別彈白鍵,在黑鍵上亂按,按了以後就會發現真出中國調。(觀眾笑)但你如果老按4(發)、7(西),就容易出外國調。  還有日本音樂也是五個調,少了2(唻)、5(嗦),你要經常唱6(拉)、7(西),就能唱出日本調來。(觀眾掌聲、笑聲)  周海宏:大家還記得《鬼子進村》怎麼唱嗎?  「啦西啦噠咪」(音同)…。  我的好朋友到西北農村給農民朋友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問下面的聽眾什麼感覺?大家說像《鬼子進村》了。(觀眾笑)  在樂理上,「咪發」和「哆西」(音同)之間是半音關係,其他都是全音關係,中國的傳統音樂因為少了「發西」(音同)這兩個音就沒法構成半音關係,如果音樂當中有很多半音的話,在中國環境中成長的聽眾就很不習慣。  (現場播放音樂)  人們還不愛聽不能唱的東西。  (現場播放音樂)  其實這就是習慣問題。人們都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下,成長過程當中有的東西大家很習慣,成長過程當中沒有的東西大家會覺得怪異。原來人們管啤酒叫什麼味?馬尿味,現在很少這樣說了。人們原來喝葡萄酒,就說酸不拉嘰的怎麼喝啊?現在喝多了也挺好。多接觸,習慣了就好。  人們還不愛聽太低的東西。  (現場播放音樂)  也不愛聽太高的東西、太弱的東西、變化太細微的東西。  (現場播放音樂)  人的聽覺能力是需要選擇的,人所有的感覺能力都是需要訓練的。  你去兒童用品商店會發現所有的顏色都是很鮮明、艷麗、單純的,小孩喜歡鮮明、反差大、對比強的東西,成人喜歡細微、微妙、複雜的東西。小時候喜歡這個畫,長大以後喜歡《蒙娜麗莎》(見PPT 一幅中國美女年畫、一幅《蒙娜麗莎》)。以前覺得這個畫(年畫)挺搶眼挺好,這個(《蒙娜麗莎》)黑乎乎的,現在長大了覺得這個年畫亂鬨哄的。小時候覺得《蒙娜麗莎》不好看,不哭不笑的樣子,長大以後才覺得蒙娜麗莎的微笑太微妙了。剛開始看外國人覺得他們長得都一樣,外國人覺得中國人也都一樣。現在就不理解了,那麼大差別怎麼當年愣是分不出來,為什麼?你感覺能力多了,經驗多了,分辨能力強了。但是我覺得現在看黑人、阿拉伯人還是會覺得長得都一樣的,因為經驗少,能力是需要訓練的。所以,小孩子喜歡的音樂一定要變化鮮明、對比強、反差大,如果是很少變的,小孩不愛聽。  人們不愛聽太慢的東西,一慢就感覺特別沉悶。有的人不愛看節奏慢的電影,還有人不愛看足球,嫌進求太慢,因為慢的東西對人注意的保持能力要求高,而人的注意力保持能力也是隨著年齡增長的。所以小孩喜歡的音樂要一定的速度,「嗦咪咪唻發發 多唻咪發嗦嗦嗦…」,小孩就喜歡這樣。什麼叫慢?就是兩個事件間隔長,這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樣的音樂孩子就不喜歡聽,像「咪——啦——發—」,小孩等你「啦」出來,「咪」早就忘了,注意力保持不了那麼長時間。  人們不愛聽找不著旋律的東西。有人說,所謂的高雅音樂,特別是交響樂聽起來「嘎吱嘎吱」半天,聽不出個調調來,怎麼樣欣賞這些部分呢?還是注意力的保持問題。  我愛把這部分跟看足球賽相比較,很多人不愛看足球,為什麼?因為老也不進球,還滿場亂跑,不知道該看什麼。但是沒有人能夠否認,足球是最令人瘋狂的運動。為什麼?還是因為進球太少,每進一個球才特別激動人心,這是心理學的效應,我們管它叫做「沒有強烈的期待就沒有強烈的感動,快感的強度與期待的張力成正比」。什麼意思?足球一開場就進球和踢到第89分鐘才進球那感覺是完全不一樣。音樂當中沒有旋律,是為了阻礙旋律出現,是鋪墊、蓄積、醞釀的過程,當我們的內心期待鋪墊得特彆強、心理能量聚集得特別大的時候再把旋律給你,才特別地激動人心。但是很多人不喜歡聽這部分,就像很多人不愛看不進球的比賽,他不能全神貫注全神貫注地專註於對過程發展變化的感受。  下面我要用這個例子,培養大家在音樂欣賞當中體驗過程的變化,從過程到激動人心的感覺。這個需要一個例子來引導大家,這個曲子特別像一場足球比賽,上去就像進攻,下來像撤退。進攻、進攻、進攻,沒準備好,一腳長傳過來全軍撤退,放慢節奏、穩定陣腳,長傳、短調,調整陣形以後發起第二輪進攻,第一輪進攻是大敵壓境,殺到禁區外圍,這時候單刀直入帶球殺入進去,這是鋼琴協奏曲,樂隊停了就剩一架鋼琴往前沖,然後臨門一腳應聲入網,全場歡聲雷動,這時候開始旋律了。  (現場播放鋼琴協奏曲)  周海宏:沒旋律了,往上踢、進攻、傳、進攻、沖、上、全軍撤退、長傳、短傳、再長傳、開始進攻啦…迂迴、外圍、全線進攻、大軍壓境、單刀直入…。  多好聽的旋律啊!上去就唱不如經過一番鋪墊以後推出來那麼激動人心,大家可能不知道,你們剛剛聽了半天毫無旋律的東西,怎麼聽的?專註於對過程變化的感受,這並不複雜。  人們不愛聽太吵鬧的東西。  (現場播放很吵的音樂)  很多人受不了這樣的音樂。  我的祖籍是河南,有一天我們家從農村來了一個老鄉,當時我有一個索尼的錄音機,那天我特別想向那個農村老鄉顯擺一下錄音機的音響效果。那天就拿了一盤最能發揮錄音機音響效果的磁帶插進去,然後把耳塞塞進他的耳朵里。他聽了之後說:哎呀!轟轟響!(河南話)那麼偉大的音樂,在他的耳朵里竟變成了「轟轟響」!我估計剛才的音樂在下面很多朋友的耳朵里基本上也是「轟轟響」吧!這就如同我不會喝白酒,你把最好的五糧液和最差的高粱酒給我喝,哎呀!真辣!別的啥也感覺也沒有,哪個好也不知道。沒有敏銳的感受力、耐受力,就不能欣賞這樣的音樂。  當你覺得嚴肅音樂難聽的時候,跑不出我說的這四個方面。  有人問,周教授,到底什麼是嚴肅音樂?什麼是通俗音樂呢?  其實,沒有截然的界限,但是今天我想解釋一下,其實我特別不喜歡「嚴肅音樂」這個詞。當然還有一個詞,相對來說我更不喜歡,它就是「高雅音樂」。每個人都可以欣賞最偉大的作品,一聽「高雅音樂」讓人敬而遠之,這個詞有一股階級分層的色彩。而且這個詞很不準確,音樂當中那些陰森、恐怖、焦慮、掙扎、滑稽也不能用「高雅」這個詞代替。「嚴肅音樂」這個詞也不好,一副陰森森、冷冰冰板著臉孔教訓人的感覺。但是沒辦法,沒有別的詞用。用「經典」這個詞嗎?大部分音樂作品不是經典,還有每日湧現的新作,既不經典更不古典,找不到一個好詞。  我想強調一下,左邊這個東西(見PPT 年畫)是人生來就可以感受的,右邊這個東西(見PPT 《蒙娜麗莎》)是要你的感覺能力達到一定階段以後才能享受的。 一個朋友跟我說,他認為世界上聽嚴肅音樂的人永遠不像聽通俗音樂的那麼多,這是肯定的,這個世界上能喝軟飲料的永遠比喝烈性酒的人多。但是有一點,世界上很少有人終生熱愛、依賴軟飲料,卻有人終生熱愛、依賴烈性酒。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告訴大家一個心理學的道路:簡單的東西容易膩。過去二百年,有人熱愛、追捧貝多芬,將來二百年,還有人追捧、熱愛貝多芬;過去二百年,有人熱愛茅台酒,將來二百年,還會有人熱愛茅台酒。大凡經典的東西都不能太簡單!但只要你複雜,相對來說你的受眾面就小,受眾的年齡段就比較窄。人的感覺能力是有發展階段的,當你的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你才開始去思考,人的聽覺能力和味覺特別像。一歲的小孩愛喝白糖水,再長大一點愛喝鮮橙多、可愛多、葡萄多等飲料,你這時候讓他喝可口可樂他覺得苦、辣。再長大一點愛喝可口可樂了,再大開始喝甜葡萄酒、干葡萄酒,等白酒喝上,你再讓他喝軟飲料,他就覺得沒意思了。這個道理和音樂一模一樣。  我們為什麼不愛聽嚴肅音樂?其實我們從來都不反對通俗音樂,我甚至在全國最重要的學術會議上為流行歌曲搖旗吶喊,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人在不同的時候也有不同的需要。在一個健康、文明、發達的社會,人的每一種正當的需要都有對應的東西去滿足它,我要強調的是僅有通俗音樂是不夠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這樣的說法,歐洲某個大城市在它的過街天橋、地下通道放上音樂以後,這些場所的犯罪率直線下降,這音樂比警察還管用。現在大家跟我一塊兒想像一下,一個歹徒手持一把兇器來到地下通道,準備實施搶劫,一進入地下通道他聽到了這樣的音樂,你告訴我,他的搶劫出得了手出不了手?  (現場播放。(播放音樂)我估計他的手腕已經軟了。音樂不能使他變成好人,但是在這樣音樂的伴隨下,他無法聚集犯罪所需要的情緒,大家知道人們做一些事都是受情緒支配的。  歐洲某一個大城市過街天橋放音樂以後,這些場所的犯罪率直線下降,大家想像一下,一個歹徒手持一把兇器到地下通道實施搶劫,他聽到了這樣的音樂,你想他的搶劫出得了手出不了手?  (現場播放馬克涅《沉思》)  周海宏:我估計他手腕都軟了。音樂對人的情緒影響非常大,通過影響情緒影響人的行為。如果打仗時你喊「同志們,沖啊!」,同時放上這個作品,你看戰壕里的人都不愛動了。(觀眾笑)大家早上起床昏昏沉沉的,但是馬上還要投入到工作中去,怎麼辦?現在你就知道了,在這樣的音樂伴隨下刷牙、洗臉,清爽爽的一天馬上就開始了。  (現場播放泰勒曼的《巴黎四重奏》)  你如果是閉起眼睛的,聽到後看是不是眼前一亮,大家試一下,別太矜持了。  到下午四、五點鐘的時候你覺得累了,腰也酸了、脖子也硬了、腦袋也糊塗了,但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要加班加點怎麼辦?男士們站起來抽根煙、女士們站起來扭扭腰,效果都不大。現在你就可以聽聽這樣的音樂…  (現場播放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  周海宏:大家不要矜持,人家說了,矜持的程度和社會地位成正比。大家一起來扭扭腰,動動手。(觀眾跟著節奏扭動)這個音樂下去以後就來神了,再干半天活沒問題。  有一天你犯錯誤了,你領導怒氣沖衝過來,「領導很生氣,後果很嚴重」,馬上大難要臨頭了,趕快放上這個作品。  (現場播放廣東音樂《步步高》),  他要批評你啊,你讓他嚴肅不起來。(觀眾笑)  周海宏:音樂對人情緒的影響非常大,通過影響情緒影響人的行為。我們國家太不重視這個問題了,我想找一個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幫我寫一個提案:禁止在公共場所放垃圾音響!那麼擁擠、那麼嘈雜的環境你放那聲音,人家能不打架嗎?北京西單貿易中心、中關村,深圳華強北,瀋陽三好街…,這什麼環境啊?創造和諧的社會,聽覺環境不和諧,叫什麼和諧。我這次到珠海來,在飛機上看一個報紙,上面有一個投訴噪音擾民的,其實是樂音擾民,垃圾音響。每個店都放不同的音樂,「哐哐哐…」地,人家還怎麼吃飯?  去理髮店剪頭髮,要是給你洗個頭,按摩按摩多舒服啊!我一進理髮店就聽到轟隆隆地音響聲,我說師傅能不能小點兒聲啊?剛一小聲,馬上又放大了,我就明白了,我到那裡是想放鬆一下,聽點兒柔和的音樂,他們幹了一天活鬱悶地狠,想振奮振奮精神,那音樂根本就不是為你放的。  有的地方需要音樂,卻沒有。什麼地方需要音樂?我覺得地下通道最需要,我最怕走地下通道到樓梯口那一段,鬼樓一樣。醫院需要音樂,我住過幾天院,真難受!不是死一樣的沉寂就是呻吟聲、叫喊聲、器械碰撞聲,我一進病房馬上加台音響立刻好多了。我們單位有領導得了癌症,手術化療特難受,住院期間我給他配一個音響。他出院後說,海宏啊,你的音樂伴隨我渡過了我一生當中最最艱難的時刻。  辦公空間需要音樂,特別是政府辦公機關特壓抑,當然是我們想聽領導不讓聽,說干擾工作。好多家長說小孩做作業老喜歡聽聽音樂,不干擾學習嗎?小孩說不干擾學習。很多家長關心這個問題。有一個試驗等下試一下就知道了,家長不讓聽音樂不就是怕干擾學習嗎?第一個試驗就是「注意力保持試驗」。心理學家做一個非常經典的試驗,我可以馬上給大家做,我說一個數,你就算。1+1?你知道是2;再加1?你知道是3;再減1?你知道是2;再加2…………,簡單吧?能連算三分鐘就不錯了,給你一百萬美元。你想要?錯一次扣十萬,不敢錯吧?大家就怕走神。結果你知道嗎?任何人不可抗拒地,每隔八到十秒一定會走一次神,錯了一次,哎呀十萬沒了,趕緊又集中注意力,不到三分鐘一分錢不剩。在純神經層面上你的注意力是不可能集中到那種程度的,這是人生物學層面自我保護的機制。所以你要求人注意力保持那樣的程度,要求本身不合理、不現實。  第二個試驗,司機在實驗室模擬開車。一組有音樂,一組沒有音樂,檢測對突發事件的反應速度,結果證明有音樂伴隨的反應速度更快,尤其是長時間持續差距更加明顯。音樂通過片刻地吸引人的注意力,降低了神經的張力,減緩了神經的疲勞,間接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音樂提高效率,其實是通過改善環境氛圍,讓你高效率的工作保持時間長一點。大致原則,智力投入越高,聽的音樂要越柔和;智力投入越低,聽的音樂可以越激烈;智力投入越高聽的音樂要越統一,智力投入可以反差大一點。這是大致的原則,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可以有音樂。  在座的很多都是領導,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生活很緊張,有的人已經到了精神減壓的程度了。我還告訴大家,音樂還是最佳的精神減壓的辦法。為什麼說音樂最佳呢?  很多東西都可以減壓,旅遊減壓,一年去不了幾次。  運動減壓?可是當你身體很疲憊的時候,強體力活動並不是好的減壓辦法。(見PPT)愛立信中國區總裁楊邁下飛機去鍛煉身體,猝死在健身房中。當人的身心很疲憊的時候,強體力活動不是好的減壓辦法。  找人傾訴也可能減壓?可生活當中很多東西不變說,即便你想說也不能隨時隨地抓到一個好的耳朵來聽。音樂就是隨時隨地抓在每個人手中的精神減壓辦法。有人說不愛聽音樂,心情不好聽了鬧得慌。你選錯音樂了,你憂鬱、沮喪,能聽通俗音樂嗎。我們有一個專業叫《音樂治療》的課程,是通過音樂解決人的心理問題的專業,在音樂治療當中有一個原則叫做—同步性,你選擇的音樂要和你當前的心情保持一致,逐漸逐漸地把你帶到你想要的情狀之下。比如說我給得到選一個音樂,一開始是非常陰鬱、安靜、深沉、舒緩,你專心地聽了,就覺得音樂像是你內心一種訴說,你有一種靈魂被按摩的感覺。不知不覺地音樂開始活躍、興奮、上升、提速、變強,最後達到高潮,然後再緩緩地下來。你覺得心情好多了,你的情緒被宣洩出來了。減壓兩種辦法,一種是宣洩,一種是放鬆。宣洩的音樂太長了,現在我們來聽一段放鬆的音樂。  請大家把手放在膝蓋上,腿放下來。  周海宏:大家先做一次深呼吸。下面請大家閉上眼睛,我們想像一幅山水畫,高山流水、天高地遠,我們遠離城市的喧囂、遠離嘈雜的工作,來到大自然中間。大家閉上眼睛,跟著音樂深深地、徐緩地呼吸。  (現場播放舒緩音樂)  深呼吸一次、放鬆!  (現場持續播放舒緩音樂)  周海宏:吸氣,呼氣,放鬆。肩部放鬆、腰部放鬆。  吸氣、呼氣,放鬆。眉頭放鬆、下巴放鬆、全身放鬆。  周海宏:由於時間問題,不聽太多了。  我們中國近代史上有一個音樂美學家叫青竹(音同),他說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話「音樂是人類靈魂的避難所」,在繁雜和喧囂的社會生活當中,人類需要一個獨屬於自己的精神空間,音樂正是這樣一種藝術,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藝術能像音樂一樣給人如此自由、如此廣闊、如此自我的精神活動,我們現在的生活實在是太喧囂、太煩燥了。  上次在講座中,有人講,周老師在你放放鬆音樂時,我突然間意識到一個問題,在生活當中我已經有很長很長時間內心沒有這麼寧靜、這麼平和,我們的生活實在是太喧囂了,需要一點屬於自己的精神空間,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我們的需要多種多樣,僅有通俗音樂是不夠的。在嚴肅音樂門類當中有些偉大的作品,它們超越了簡單的感官愉悅,觸發你心靈深處的感受和全身心的震撼,這是通俗音樂做不到的。如果你現在還沒去聽這樣的音樂,不是你本身沒有這樣的需要,而是因為你還不知道音樂的力量!有人說沒時間聽音樂,大錯!因為在人類所有的生活享受當中,音樂這門聽覺藝術的享受相對來說是最不需要專門時間的。上班坐車、走路、跑步、買菜、做飯、刷碗、擦地…,腦袋空下來都可以聽。現在很多人大量時間在車裡,碰到堵車、跑長途,不去聽音樂那不是浪費生命是什麼?如果你要說你根本就沒有時間聽音樂,你基本上等於在說「你根本就沒有時間享受生活」,那你基本上就不需要活著了。(觀眾笑)  大家都躍躍欲試啦,我給大家一個建議,從今天下午開始、從今天晚上開始聽音樂,放鬆地聽,你的欣賞能力自然提高了。人的聽覺能力和味覺非常像,小時候大家不吃辣椒,怕辣,但有人終生都不吃辣椒,一輩子吃辣的能力都不能提高。作為一個人,來到地球上就一次,一輩子沒有嘗過川菜的美味就離開世界,你的人生是遺憾的。不要拒絕辣,先吃微辣,慢慢吃,越吃越辣,從怕辣到不怕辣,最後變成怕不辣。有人說過了30多歲以後就越來越沒有音樂聽了,原來愛聽輕音樂了,理查德.克瑞德曼的東西上大學那麼上癮,現在為什麼覺得這麼松垮垮、軟塌塌的,一點都沒勁。輕音樂沒意思了,通俗音樂又鬧哄哄的煩人,嚴肅音樂又聽不懂,都沒音樂聽了。我告訴大家,超越了「懂」和「不懂」的觀念障礙,在座的各位正是到了該聽嚴肅音樂的年齡了,如果現在還不去聽,你後半聲的耳朵就是寂寞的,人生就有遺憾了,到了關鍵時刻你的靈魂就少了一塊避難的場所。  如果說今天講座的上半場是引領大家進入音樂大門的話,下半場是告訴大家進了大門以後會遇到哪些感覺層面的障礙,會發現哪些音樂當中的精彩,剩下的修行就全靠你個人了。  有人說,周老師,你能不能推薦點合適曲子啊?我的講座講了七、八年了,今年終於要出版了,除了收了兩張講座的DVD之外,還專門選了八張音樂CD,裡面全都分好了類,有讓你睡覺的音樂、有讓你起床的音樂、浪漫的、宣洩的等等背景音樂一共八張,所有的曲子都不太辣不太苦,現在完全可以聽,當然也不太甜,不像輕音樂那麼容易聽,你要仔細去聽。當你把這些全聽完,全聽煩了,你就發現自己發生變化了,你再聽通俗音樂就覺得沒意思了。你想聽更多的時候,套裝裡面有一本小書,我推薦了100位西方最偉大的作曲家的作品,全都標了星級(三星級、五星級),你從高往下聽。還標了難度級,誰比較容易聽,誰比較難聽,你從下往上聽。按圖索驥,等你把這些音樂全聽完,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觀眾笑),你就基本上「登堂入室」了,音樂就成了你一生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動的伴侶,那時候我的講座的最終目的也就實現了。  下面我要抓緊時間開始講最後一個話題。  有人開始要鼓掌了,有人要收拾包袱走了,「請神容易,送神難啊」。(觀眾笑)  為什麼我要講最後這個話題,因為在我的講座後面還有一個更深層的、更核心的目的,為了這兩個目的,我把自己的講座當作使命到處去講,我來談談「藝術在人類生活當中的作用」,請大家再給我最後的半個小時時間。  我有一個學生,他從小跟我學鋼琴,但是這孩子不僅僅學鋼琴,他媽還同時讓他學小提琴。大家知道學一種樂器已經夠累了,這孩子他媽既讓他學鋼琴,又讓他學小提琴。不僅如此,他媽還給他報了奧林匹克數學班、外語班、書法班等,一點也不誇張,我們那天統計了一下,他同時上六個班。學兩樣樂器加上平時的作業,把這個孩子壓得透不過氣來。每到周六周日,這娘倆就像趕場一樣滿北京飛。那天我就問我學生他媽,你為什麼這樣逼你的孩子啊?每天除了學習啥也不讓他干,每一分鐘都用在學習上,凡是跟學習沒有關係的,一律被看作是浪費時間,不許做。這個孩子他媽說,還不是為了將來上名牌大學啊!我說,上名牌大學的目的是什麼?他媽說,將來才能有好工作啊。我說,有好工作的目的是什麼?他媽說,那將來才能有出息、掙大錢。我說,有出息、掙大錢的目的是什麼?一點都不誇張,孩子他媽想了半天才說,孩子將來生活不就幸福了嗎?我說,歸根到底,溯本求源,我們對孩子做的一切,最終目的就是讓他一生幸福,但是像你這樣每天除了學習,別的啥也不讓他干,他將來能幸福嗎?大家注意我的問題,我問的不是他現在童年快樂不快樂、自由不自由、幸福不幸福,因為在我們的家長當中普遍有一種觀念叫「先苦後甜」、「吃完苦中苦,再當人上人」。「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應該珍惜生命、享受生活」這個觀念太複雜了,我跟她說不清楚。所以我的問題是,你將來讓他幸福的目的能實現嗎?  每年我的金秋十月,我都願意跟我愛人去北京的香山植物園去玩,香山植物園的金秋特別漂亮,我們經常能在那兒發現很有意思的現象,這種現象全國各地都有。很多學校都帶著孩子們去郊遊,在那麼美麗的自然風光當中不看景、不玩,一人拿個小本本,全趴在那裡抄樹名。大家知道幹什麼嗎?為了寫作文。家長高興,老師也高興,看咱這孩子旅遊也不耽誤學習,這將來得多有出息!我的問題是,當你要求你的孩子凡是跟學習沒關係的事情一律不準做,當你的孩子在旅遊的時候還被要求去掌握知識,你有沒有意識到他失去了什麼?我的回答是:你剝奪了孩子感性能力的發展機會。  什麼是感性能力?視、聽、味、嗅、觸、情緒、情感等所有感覺的總稱。人身上所有的能力都是要通過訓練才會發展的,我們的頭腦因為思維而敏銳,我們的肌肉因為勞作鍛煉而強健,我們的感覺也因為感受而敏感,如果從小不重視一個人感性能力的發展,你就會使他的一生枯燥乏味。我不知道大家見沒見過這樣的人,他有好工作、高工資、有房、有車、有數碼相機等等,總之生活當中該有的基本都有了,但是你看他每天的生活,他對什麼都沒興趣。下班就在家裡待,你讓他聽音樂?聽不懂。看電影?(他認為)都是瞎編的。旅遊去?太累了。吃飯?膩透了。找朋友聊天?煩死了。這老婆想,我嫁給這麼個老公生活也太枯燥乏味了。(娶了這樣的老婆的人會想)我娶了這樣的老婆,日子過得也太沒勁了。大家想想,生活當中該有的東西基本上都有了,你說他幸福嗎?不幸福!為什麼?因為他沒有幸福感,為什麼沒有幸福感?因為他沒有感覺,他是麻木的。所以我們說,獲得一個幸福的人生的前提就是,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感性能力,作為一個完善的人,我們不僅要有獲得幸福條件的能力,還要有體驗幸福感受的能力。要想獲得幸福的條件,你必須要有理性的能力,要特別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能,分析問題、判斷問題特別到位,解決問題特別堅決果斷,這樣你就能擁有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但是要想體驗幸福,還必須要有感性能力,要有敏銳的感受、細膩的體驗和豐富的需要。可以這樣說,同等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一個細膩、敏感、豐富的人比一個枯燥、乏味、麻木的人的生命質量要高得多。感性能力低的人是不會享受生活當中的美好的!比如旅遊的時候,來到一個湖光山色的地方(見PPT),你一下車,撲面而來清新的空氣,深深吸一口沁人心脾。湛藍的天空、碧藍的湖水、碧綠的草原、蒼翠的青山,有感覺的人就能夠享受這份大自然的恩賜,沒感覺的人,下車撒泡尿又回去睡覺去了。同樣都是旅遊,但質量差遠了!  這時候突然跑過來一個小朋友,穿著紅夾克,「萬綠從中一點紅」大自然驟然地活躍起來了,有感到的人操起相機咔嚓咔嚓記錄下生活當中精彩的瞬間,沒感覺的人不會注意這些東西,(他認為)旅遊有什麼意思?都是山水、草木、建築,到哪兒都一樣。因為他麻木了,所以他覺得都一樣。請大家繼續看,如果小朋友走到這兒的時候(見PPT 圖中小朋友跑到1/3的地方)就按下快門,是不是比小朋友跑到這兒時(見PPT 圖中小朋友跑到1/2的地方)才按下快門,這個照片的效果好一些?這就叫構圖啊,這就需要感覺啊。有的人照相能把人框進去就不錯了(觀眾笑),有的人照相人都框不進去,有時候說「來,我給你倆照個合影」,他晃半天「咔嚓」,真不放心,回來一看腦袋就一半,照片上全是菜。(觀眾笑)  所以說,體驗幸福生活是需要能力的。去年八月份我剛剛去了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我活了40多歲,頭一次去桂林,我覺得相見恨晚,大家如果沒有去過的話一定要去,要不然會後悔的。從桂林上一個大油輪,沿著灕江三個小時到陽朔,沿途風光美不勝收,那天眼睛都不夠使,拿起相機霹靂啪啦,我拍了好幾百張照片,拍得漂亮吧。(見PPT 陽朔風光)可是三個小時的旅途,這兩個人從頭睡到尾啊。(見PPT )現在流行什麼,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點拍照、回去什麼都不知道。  所以我們體驗人生的幸福是需要能力的,感性能力是獲得幸福人生的重要條件,但是我們家長和教師乃至全社會還沒有把這種能力(感性能力)的培養與其他能力的培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非但如此,往往還剝奪這種能力發展的機會。不僅如此,我們往往還剝奪這種能力發展的機會。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在我們國家的中小學如果停課的話,先停什麼課?音體美!搞過教育的人都知道,這叫小三門,就是不重要的課。為什麼這些課程不重要?因為高考不考,為什麼高考不考?因為人們還沒有意識到感性能力的發展對人一生的幸福和社會的和諧是多麼地重要!  現在生活好了,人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了,很多人已經小康富裕了,衣食無憂以後人們開始享受生活。現在很多人是怎麼享受生活的?除了吃飯就沒有別的,過年——吃、過節——吃、生日——吃、朋友——聚會吃、拉關係走後門——吃;吃完了家禽走獸,吃山珍海味,再嘗嘗珍稀動物,連珍稀動物都吃過了,還在吃上下功夫,又推出了人乳宴、金月餅,為什麼整這些東西?為什麼整這些東西啊?因為他其他感覺器官不發達!(觀眾笑) 大家吃完了開始搓腳、按摩、洗澡,我不反對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很舒服,我也很喜歡,但我要強調的是,這些東西都是簡單的感官愉悅,簡單的感官愉悅容易膩。  上次在廣東認識一個小夥子,32歲的房地產界億萬富翁。他跟我說,周老師,我現在對什麼都沒興趣,上班一杯茶一泡泡一天,下班一待待一晚,他得憂鬱症,從來不帶笑,真的,我從來沒見過他笑。大家想,一個億萬富翁想要什麼沒有?但是他不快樂!  上次在山東講課時,一個女老闆跟我講,周老師,我們家資產過億啊,我跟我老公說,你想買賓士就去買賓士,想買寶馬就買寶馬,想要啥就買啥,想上哪兒就上哪兒。可他成天就不想活,說活著沒意思。大家想,億萬富翁要什麼沒有?怎麼會活著沒意思?我估計那些簡單的感性慾望早已經膩透了,但在他生活當中缺少了高品位的感性生活,缺少文化藝術的享受,他生命的質量沒辦法進一步提高。這還算好的,吸毒、賭博本質上講也是增加了人生感受的,缺少高品位的感性生活,就在這些地方找出路。告訴大家一個心理學的道理,一個人生命的總能量是一個常數,不花在這個地方就花在別的地方。一些領導幹部、企業家做什麼不行,賭博去,甚至挪用公款、鋌而走險,為什麼?記住,一個人必須要把自己成就轉化為感受,必須要把自己的財富還原成體驗,當經濟發達人們富裕了以後缺乏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文學藝術享受,會滋生出很多貧窮社會沒有的社會問題,「窮極無聊」固然討厭,「富極無聊」才是真正可怕!大家應該聽說過,「窮得只剩錢」了,什麼意思?這個錢不能轉化成感受了,為什麼?因為他沒有真正的感性需求,沒有高品位的感性生活。  周海宏:下面請大家看一組漫畫,朱德庸的《一無所有》,特別貼近我們今天講課的主題。  (現場播放幻燈片)  幻燈片內容:我有一個成功的事業,但我覺得一無所有;我有一個賢慧的妻子,但我覺得一無所有;我有一個聰明的兒子,但我覺得一無所有;我有一個妖艷的情婦,但我覺得一無所有;別人都認為我擁有別人所沒有的,但我還是覺得一無所有。有一天我決定辭了工作、棄了老婆、丟了孩子、離開情婦,現在我真的是一無所有,這時我才明白,當時我確實擁有了一切,只是我沒有感覺。  所以,生活當中大家擁有的很多。有錢人擁有很多,沒錢人擁有很多,地位高的人擁有很多,地位低的人也擁有很多,但是感覺麻木使我們失去了本來有可能體驗到的幸福生活,要想獲得幸福的人生需要良好的感性能力,這是從個人角度來說。  下面,我們必須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再重談這個話題。  請大家注意。(現場播放一段錄音 轉電話時的等待音樂鈴聲)  難聽不難聽?那是相當難聽啊!這是我們中央音樂學院辦公室的一個電話轉接器。(觀眾笑)  這麼難聽的產品是工程師設計的,工程師覺得挺好給廠長看,廠長覺得挺好就生產,我們員工覺得挺好就買回來用,用了一年多,那天我把它錄下來了。大家想,一個如此拙劣的產品從最初的設計者開始穿過了所有人耳朵的檢驗最終走到了我們用戶手裡,這說明什麼?這說明,我們全社會普遍感覺麻木。  如果說這個電話轉接器大家見得少,電子門鈴大家見過吧。就那「嘀嗒、嘀嗒」的聲音,多難聽啊,碰上沒電了「嘀—嗒」。難聽不難聽啊?我們家裝修時想買「叮噹」門鈴,跑遍了北京城還真有得賣,一看歐洲進口產品機械門鈴,很貴。這麼大一個盒子,打開一看裡面掛著兩個小鋼板、一個小鎚子,一按門鈴「叮—當」,聲音非常和諧!大家想想,德國如此發達的國家要生產機械門鈴而不是電子門鈴,為什麼?為什麼人們寧願花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格去買機械門鈴而不是電子門鈴?因為不好聽的東西無法忍受,所以我想我們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僅僅在於經濟和科技方面,還在於我們國民對環境的感性質量缺少要求。我們的國民是不太重視感性質量的,那麼是不是因為在很多國民身上缺少了一種素質。隨地吐痰隨之差、亂扔垃圾素質差,到底是什麼的素質差?我把這種素質具體地、明確地稱之為——感性的素質。  什麼是感性的素質?  首先感性能力強,有感覺,不麻木;其次感性要求高,他追求美好的感覺,不能容忍惡劣的感覺。現在大家都在談素質,領導的素質、員工的素質、國民的素質,我認為做一個完善的人,我們必須要同時擁有以下三種素質,缺一不可。 作為一個合格的父親和母親,你們必須要培養我們的後代以下三種素質,缺一不可。  第一,理性的素質。我們人類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征服世界,分析問題、判斷問題、解決問題。在社會競爭的過程中,征服自然、戰勝他人成為強者,需要的這種素質。一個理性不發達的人,他一無所長,他是弱者,會被淘汰。  第二,情感的素質。人類要創造友愛、關心、和諧的社會,在社會生活中體驗人間的溫暖,在事業發展中獲得群體的支援和幫助,需要這樣的素質,一個無情無義的人,他沒有朋友,關鍵的時候沒有人幫助他。  第三,感性的素質。我們美化世界,創造優秀的文化藝術,體驗人生的幸福和美好需要這種素質,沒有這種素質生活會枯燥乏味、環境會醜陋不堪。我要強調的是,缺少任何一個素質的人,都是素質不完整的人。但是理性的素質已經得到了充分的強調和重視,情感素質近年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呼籲,但是感性的素質人們還沒有起碼的概念,還沒有把它作為重要的素質構成方面被明確提出,也沒有在我們系統化的教育當中得到有效培養,更沒有在我們的人才選拔當中得到考察和檢驗。  如果我們的感性素質低,他就會對惡劣的環境麻木不仁,如果感性素質低,他會對基本的生存環境缺少起碼的要求,這個不需要舉太多例子了。我教了一個德國學生,他問了一個問題「中國的廁所為什麼那麼臟?」我一愣,趕快回答,我說「可能在傳統上,我們中國人認為那就是應該髒的地方。」他說,「可是我認為那是最應該乾淨的地方啊!」我無言以對。  真的,各位領導同志,咱們可以想一個問題,有時候我們請客吃飯,一頓飯可以把清潔工一年的工資吃出來,少一頓飯就可以在廁所里專門配一個清潔工,但是吃飯的要求從來沒含糊過,清潔工這個事情基本上不在乎。  珠海真的是太美麗的城市。我在別的城市看到,特別明顯用於打理市政環境的經費投入不足,為什麼?他可以成千成萬地花那個錢(建房子),但是捨不得花在市政建設上。為什麼?他們覺得這事不重要,因為他們看到了不難受。如果人的感性素質低,就只要實用不顧美觀,能用就行什麼都不管的事實在太多了。  (見PPT 鋼琴上了一把鎖)  周海宏:大家看到鋼琴上有什麼東西啊?(觀眾笑)  當管理者舉起鎚子在這麼漂亮、這麼貴重的樂器上釘下這個破鎖鼻兒的時候,他心裡有沒有一點點不舒服,領導有沒有一點兒不高興?沒有!因為他沒有感覺。請大家注意我下面一段話,「由於一個人的感性能力低,所以他在決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在諸多要素的權衡中忽略和放棄了環境的要素」。大家想想,多花一點時間,多花一些錢,裝一把暗鎖行不行?當然可以!但是他就會在這麼一點時間、這麼一點錢和這麼難看之間選擇了難看,為什麼?因為他不覺得難看。  周海宏:倆夫妻打架,為什麼?為買一台洗衣機,好看的1600塊錢,難看的1400塊錢,老婆想多花點錢買好看的,老公認為老婆浪費錢。上次有人跟我說,周老師,我家的情況跟你說的正相反,我老婆是覺得能用就行了,什麼也不管了。咱們家裝修房子去買燈,最重要的大客廳的燈,一百五十萬塊錢買的房子,我老婆非要買一個75塊錢的燈,還說怎麼不是照亮。我看中了一盞燈2000多塊錢,看都看用看了,再怎麼打折也是1000多塊,為這個事我們倆夫妻整整吵了一個上午,最後吵翻臉了,根本就說不通,我堅決買了1000多塊錢的。明白嗎?表面上夫妻有分歧,原因雙方對環境的感性質量要求不同,深層原因雙方感性素質有高低。給大家提一個醒,我跟小朋友提一個醒,你們找對象一定要找感性素質差不多的人。感性素質高低不同的話,你們會在價值觀上面發生嚴重分歧,每天為這件事打架。感性素質高的人,要為享受生活、美化環境付出一定成本,感性素質低的人,會要是你把每一分錢、每一分鐘花在實用、功利的地方。  下面我想說的是國家大劇院入口走廊的黃色警示帶。(見PPT)這是我用我那破手機拍的照片。因為大劇院入口隔三、五米遠就設置了一個小台階,在人流高度密集的地方你設置這個表示什麼?幾分鐘之內絆倒很多人,幾秒鐘之內踢一下(台階)。當然現在已經全部拆掉重做了,知道大劇院的石頭有多貴嗎,看看就知道了。我想說,因為設計師、工程師感性素質低,小小一點疏忽造成多大的浪費。  一個手機好看的一千塊,難看的幾百塊。當然我買這款手機之前,我一個朋友剛剛送我一款手機,什麼牌子不說了,很俗的一個蛋形(音同)設計,底下大、上邊小,大家都知道手機有翻頁、調音量等等作用,這手機是一款滑蓋手機,設計師把按紐設在了下面這塊滑蓋的上部,滑蓋一推起來,大頭把小頭壓住了,這個按紐根本就摁不著,還要摳著弄,能看到的功能基本上都不能用。大家知道當年開發一款新的手機投資幾千萬元,因為我們的設計師在很小的細節上沒有感覺的話,整個投資打了水漂。我想說,我們的知識分子感性素質低,這是一個大問題。  (見PPT 醜陋的被撬壞的門鎖)這是大劇院的男廁所。我估計這裡裝修好了以後要把廁所門訂一個鎖,然後沒鑰匙了又撬開了。  (見PPT 一高一低的小便池)這是某一家500強公司的男廁所,小便池一高一低。  我估計是碰上鋼筋了,不好處理。但是有各種各樣的辦法處理,不能這樣,工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高一低直接掛起來了,施工完了檢驗通過了現在用起來了。我想說的是什麼,任何一個環節的人但凡有一點感性要求這種工程根本不可能通過的,但是我們的每一個環節的人感性素質都很低,所以我們國家才到處充斥了那種拙劣的工程。  (見PPT 拙劣的雕塑)這叫是華羅庚,這叫是李四光?!(觀眾笑)  (見PPT )多少漂亮的自然景觀,環境絕對超一流。這是一個很漂亮的公園,綠地一下子來一個變形金剛,一下來一個四五米高的大傢伙,滿公園都是這種張牙舞爪的大雕塑,太嚇人了,太可怕了,太不協調了。我想說的是,由於我們的管理者、經營者感性素質低,他工作越努力,他產生的破壞就越大。(觀眾笑)  如果缺少國民感性素質的基礎,生產力的發展也是可怕的,短短二、三十年祖國的青山綠水滿目瘡痍,不是因為戰爭,而是因為建設。為什麼有些人只注意經濟增長,不注意保護、建設環境。我想可能有非常非常非常複雜的原因,但是有沒有這樣的原因?因為感性素質低、感覺麻木,所以環境問題根本就進不了他思考問題的要素當中去,因為他麻木沒有感覺,所以沒有發自內心、來自感官的觸痛。任何一件事跟環境相權衡,他都會放棄環境。現在政府提出了非常好的理念,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大家想想,如果我們缺少每一個公民、每一個企業家、每一個幹部發自內心來自感官的對美、對和諧的要求,這些理念要如何落實?宣傳得還不夠嗎?  所以我想,要想創造和諧社會,更不能缺少國民感性素質的基礎。但是,感性素質的培養要通過藝術教育來實現,繞了這麼大一個大圈子,我就為了說這一句話「藝術在人類生活中固然有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道德教化的作用,但是藝術那些方面的作用是可以被替代的,藝術在人類生活當中不可替代的功能是美化人類的生存環境,滿足人的感性需要,培養人的感性能力,培養人們對美、對和諧發自內心來自感官的要求,這是藝術在人類生活中不能代替的作用。但是多年來,在我們國家的教育、文化傳統乃至意識形態等,藝術這個方面的職能被大大地忽略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被壓制,在我們本來就不足的藝術教育中,又把藝術教育變成知識教育、技能教育和道德教化。在我們過去豎立的所有榜樣當中,都刻意強調他們是那種除了工作別無旁顧、絕對不會去享受生活、毫無欲求的人。在我們的道德觀念當中,一個越沒有生活情趣、越不好美的人就越讓人放心,如果他有成就,就越受人景仰。我要強調的是,中華民族的不愛(保護)環境不是從現在開始的,二、三十年前出門就把大小便倒在家門口,當然那個時候我們的生產力不發達,破壞環境的能力有限,現在我們的生產力發達了,已經發達到可怕的程度了,但是國民的感性素質沒有同步提高。一個社會發展兩個輪子都在轉,但是兩個輪子轉得(速度)不一樣快。  所以讓我來強調,讓我們全社會都來重視藝術,重視藝術教育、重視個人的藝術素養,這是關係到中華民族未來命運的全局性、基礎性的一個大問題。這使得在當今時代中華民族無法真正騰飛,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在人才瓶頸上的一個大問題。我們的經濟如此發達、科技如此進步、國民如此富裕,而和諧社會仍然遙遙無期的全民素質的一個大問題。  這是我整個講座最核心的目的!良好的感性體驗是幸福人生的具體體現,個人的感性素質是獲得幸福人生的條件。良好的感性環境是文明社會的具體體現,民族的感性素質是創造和諧社會的保證。沒有豐富感性體驗的人生是枯燥的人生,沒有藝術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不能享受音樂的人生是遺憾的人生!  謝謝!  主持人殷亞敏:在我主持了幾十期的珠海文化大講堂的講座當中,掌聲最熱烈最經久不息的一次,這掌聲代表了我們對周教授精彩講座最衷心的感謝。  周教授還可不可以給十分鐘左右的互動時間?(周教授:好)  好,現在還有十分鐘的提問時間,然後是周教授簽名售書的時間。  現場提問:尊敬的周教授,我想請問你一個問題,因為你的書上也有關於兒童鋼琴的問題,我有一對雙胞胎孩子在學鋼琴,我想問一下,家長輔導孩子學鋼琴的時候我們應該關注什麼,除了提高他們人生的感性素養以外,我們應該關注他們在學琴當中感受什麼?  周海宏:你問了太複雜的問題,在國家大劇院我連講了幾個小時關於同樣的問題。  我送給你們每個家長三句話。  第一句話,每個孩子一生至少要學一樣樂器,這個不需要論證,大家都可以形成共識了。還有一個強調,這個學習要持續到初三,不要過早地停止,在初三以後還學習對未來有很大影響,早早停下來就連影子都沒有了。  第二句話,讓孩子自己選擇樂器。有人說「鋼琴是樂器之王,小提琴是樂器之後」,那是你的想法,孩子有孩子的想法。你問小孩為什麼要學貝司呢?因為貝司最大!這就是孩子的想法。應該讓孩子自己選擇,最重要是他選擇的壓力和你讓他學的壓力是完全不一樣的。小孩學著學著不想學了,怎麼辦?你就說,這是你選擇的,實在不想學就換一樣,不能停。很多孩子在學第二件的時候就喜歡音樂了,初三之前不能終止學樂器。  第三句話是最重要的,學琴不要學得太苦、太專業化,過於專業化的學琴,使很多孩子「學了一門技術,恨了一門藝術」。(觀眾鼓掌)大家想想,我們打球、游泳一輩子享受活動的快樂,讓專業的教練看覺得你拍子都用錯了。你搞不了專業,是不是認真練就能成專業了?你不要抱這種夢想,你成天摳孩子手指頭、摳孩子手腕,這種孩子你就指望他搞這個了,因為成為鋼琴家的人根本不需要訓練這些事情,就像喝涼水一樣自然地就解決技術問題了。所以學琴主要是為了人的一生增色添彩!當一個人聽到說學琴苦的時候,大家覺得很正常,我認為這太不正常了!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孩子童年接觸的教育能夠像音樂這樣給孩子如此多的快樂,但是我們整個社會過於專業化的器樂學習使很多孩子「學了一門技術,恨了一門藝術」。我把這三句話送給每位家長!(觀眾鼓掌)  關於學琴的話題我今天沒法展開說了,我寫過12篇文章《琴凳上下》,大體上問題可能都在裡面涉及到了。  現場提問:周教授好!我是圖書館管理員,今天我們是在珠海市圖書館接受您的音樂洗禮。您也過音樂對環境和情緒的影響,能不能恭請您為珠海市圖書館留下一個建議,我們圖書館需不需要背景音樂,需要什麼樣的背景音樂?謝謝。  周海宏:我覺得公共場完全可以有音樂,但是閱覽室就不建議,因為音樂偏好問題很嚴重,你喜歡這樣的,他喜歡那樣的,這時候容易出現偏好的差異,如果喜歡聽的話,他們會帶耳機去聽。如果是公共空間就完全可以放,我的那個套裝裡面就有很適合的背景音樂。比方說輕音樂,聲音不是很大、音低的話,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圖書館一定要有音樂,但不建議閱覽室有音樂。  最後一個問題。  現場提問:我想問一下,音樂跟培養一個人的創新能力有沒有關係?我看過很多文章寫說中國沒有出現諾貝爾獎跟我們的創新能力很差有關。我們作為一個人才,是不是科學、藝術什麼都精通一些更好?  周海宏:我覺得你問了一個更複雜的問題。  社會現在一直在強調通識教育,似乎可以培養人更廣泛的素質。但是我認為,大凡傑出的人都不完善,但凡完善的人很難傑出,既傑出又完善的人是極少的個案,不能作為教育的常規模式來培養和追求。所以我倒覺得我們一定要「術業有專攻」,這種基礎到底是什麼?我認為這個問題太複雜了。  創新的問題,我們缺少對創新的心理機制研究,我最近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什麼叫創新?創新有很多很多具體的要素,我沒法具體展開,但是我想強調一點,創新相當於兩個電極碰撞出火花,只有一個電極不會激發火花。當你有兩個電極時會碰撞出一個火花、三個電極可以碰撞出三個、四個電極就可以碰撞六個火花。所以我想,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一個人知識結構的完善是和創造力和思維發散程度有關的,沒有這麼多經驗,沒有這麼多電極在放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火花創造出來。音樂教育對中國來說是非常非常弱的環節,我們人類的心智能力有四個:數字、言語、視覺、聽覺,在中國古代就不說了,都包含了樂。而現代教育嚴重地忽略了這個問題,這個國家沒有創造力是和它缺乏感性教育有很大關係。  我想說一個題外話,我們國家缺少創造力還有更大的一個問題,創造需要自由,需要越離正軌,需要對個性的寬容,而我們國家一直進行的是「聽話教育」,請大家記住「聽話教育」是一個扼殺創造力的教育。所以我想,教育要突破改革,但是沒有個性的張揚和自由,創造性的社會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來的,我們大家共勉吧!  謝謝大家!  (觀眾鼓掌)  周海宏:再鼓掌也沒有返場了。  主持人殷亞敏:接下來是簽名售書的時間。  註:本文稿為講座現場文字實錄,未經主講人核校。
推薦閱讀:

記錄一下各個隊名的由來
18年過去了,周杰倫還在青春里《等你下課》
短視頻崛起,為什麼也是音樂社交的機會?
學習音樂真能提高大腦認知能力嗎?
如果黃家駒還活著能超越張學友嗎?

TAG:音樂 | 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