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那些年,臘八節與臘八粥的故事

「臘八節」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節日,這一天老百姓會吃臘八粥、腌臘八蒜來慶祝。也會到比較有名的廟宇拜神,以驅邪避鬼,求家人一年的平安。臘八節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俗稱「臘八節」。早先傳說這天是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國內外寺院都要煮粥祭佛,之後以粥賑濟平民百姓,後來漸漸演變成為民間習俗,以示祈盼來年五穀豐登。

據考,近代關於「臘八節」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是在黃河以南地區,「臘八節」是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相傳,當年岳飛率領岳家軍抗擊金兵於河南省朱仙鎮,時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相繼送粥(當時民間生活困苦,能喝上粥就相當不錯了),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獲全勝,凱旋而歸。這天正是農曆的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這天,便以五穀雜糧和多種果豆煮粥,以示敬奉,後來演變成為民間習俗。

二是在黃河以北地區,包括我們濰坊大部地區,「臘八日」的傳統說法是朱元璋流傳下來的。相傳,元末明初,朱元璋落難為寇被囚禁在監牢獄裡,當時正值數九寒冬,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獄的老鼠洞里刨出一些紅豆、大米和紅棗來,朱元璋便把這些雜糧讓獄吏熬成了粥,以充饑維持度日。由於飢餓難忍,朱元璋一直認為那頓飯是他一生中最好的飯食。因為那天是臘月的初八,朱元璋便將這鍋雜糧粥叫做「臘八粥」。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大明朝的開國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度過的那段難熬的特殊日子,就把這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命為「臘八粥」。朱元璋稱帝後,人們為了紀念他不幸中的一段奇遇,遂稱那天為「臘八日」。據考,「臘八節」實際上是人們為了紀念朱元璋而自發認可的一個紀念節日。

每逢「臘八日」這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習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先祭祀祖先,後饋贈親朋好友,最後才是自家人享用。臘八節,全家人在一起食用粥類也有團聚不散夥(粘粥)之意。

在我們濰坊地區,熬制「臘八粥」主要採用八種食料,通常以小米為主,輔料主要選擇地瓜(紅薯)、高粱、麥仁(小麥)、花生、綠豆、紅小豆、紅棗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還開始忙碌一陣子,淘米、泡豆、剝皮、去核,然後在晚上十點左右開始熬制,先用木柴燒鍋,後改用微火慢燉,等到室內陣陣五穀飄香,那是格外誘人,人們的食慾自然就隨之而來,很想立即喝上幾碗解饞。「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再贈送親友品嘗,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送晚了免得讓人們誤認為是主家的剩粥)。如果把「臘八粥」送給日子較貧苦的鄰居,那更是行好事、做善事、積大德。而自家人喝上一頓飯剩下的「臘八粥」卻是好兆頭,意為上等的好飯食吃不完、用不盡,取其「年年(粘粘)有餘」的意義。

「臘八粥」源自「臘八節」,那今天的「八寶粥」自然是「臘八粥」的翻版或者說是創新產品。近年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人們想喝多種豆類熬制的粥不用再等到臘月里了,日常人們熬制「八寶粥」享用已不是件什麼稀罕事,輔料在前面熬制「臘八粥」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大米、薏米、百合、蓮子、山藥、栗子、白果、山楂、葡萄乾等,另外再加上蜂蜜、冰糖等調配食用。真是營養豐富,美味可口。大家一般採用電飯鍋、砂鍋熬粥,十分便捷。再者,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原先一年一度的「臘八粥」演變成為「八寶粥」,比如「銀鷺」、「娃哈哈」等馳名品牌,早已走向市場、走進每一個家庭,已廣泛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消費和走親訪友的隨手禮品。

如今,人們想喝「八寶粥」隨時都能買得到,那「臘八日」已成為一個象徵性的文化符號,在農村原先敬神祭祖的民間習俗也漸漸淡化下來,過去熬幾碗「臘八粥」送鄰居、送親戚的做法已經很少見到了……


推薦閱讀:

臘八粥,獻佛粥
臘八節,你吃臘八粥了么?除了臘八粥,臘八還有這些食俗…
什麼叫臘八節_為什麼要吃臘八粥
臘八粥做法
祝??臘八臘八,財運必發??送一碗發財臘八粥??祝你萬事周全,一路發發發!

TAG:故事 | 臘八 | 臘八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