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砧帝國
鐵砧帝國
衝突和混亂就成為發泄厭倦的途徑——要麼死亡,要麼讓別人死亡。戈培爾選擇了後者 【施京吾/文】納粹文學創作中,具有獨特意義的是約瑟夫·戈培爾。這位納粹黨宣傳部長,在其罪惡的一生中製造謠言不計其數,可謂不折不扣的說謊大師和謠言專家。「二戰」爆發不久,為製造親赴戰場的假象,他在發表廣播講話時,背景中不斷傳來槍炮聲。被鼓噪得群情激昂的德國人,果真以為這位宣傳部長冒著槍林彈雨出生入死,其實他正端坐柏林的直播間,編造著自己的英雄業績。
戈培爾是納粹德國最重要的戰爭罪犯和殺人兇手之一,他與希特勒、希姆萊、戈林一樣,是最邪惡的殺人犯。但與這些不學無術的罪犯相比,戈培爾卻最具學者般的專業素質,他以文學起步,且擁有博士頭銜。
戈培爾於1921年畢業於海德堡大學,以題為《威廉·馮·舒茨:對浪漫派戲劇史的一種認識》的博士論文獲得文學博士學位。他對此頗為自豪,每次簽名時都不忘寫下「戈培爾博士」。在進入政界,成為納粹黨領袖之前,戈氏寫過大量文學作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寫於1922年,並於192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邁克爾:日記記載下的一個日耳曼人的命運》,這也是他所出版的唯一的文學作品。但僅此一本小說,已足夠讓我們見識這位納粹黨徒的政治面目,如評論家斯蒂芬·斯本德所說,這部作品以文學形式表現了「納粹和法西斯主義的所有徵兆……與其說它是訴諸大腦,不如說是訴諸血液」。
小說為日記體,摒棄了傳統文學作品的敘事方式,幾乎沒有完整情節,由大段對白和獨白構成。
一個叫邁克爾的大學生愛上了女學生荷莎,兩人在一起時討論的主要問題是:人是否可以同時具備詩人和政治家兩種素質。由於荷莎有著鮮明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把邁克爾「詩人革命家」的表態視為一條危險的道路,從而不願追隨。兩人分道揚鑣後,邁克爾又遇到俄國學生伊萬。伊萬則具有高度的無產階級革命熱情,這種熱情先是吸引了邁克爾,後來又引起他的厭惡。最後,伊萬在一次政治謀殺中死去,而邁克爾不久也死於一場事故。
關於邁克爾遭遇的獨白和對話,構成他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核心:和平須通過戰爭獲得,它只能是劍而非棕櫚葉;平等根本不存在,自然界就是反民主的。通過這種觀點的表達,邁克爾發展出自己的反理性主義思想、民族主義思想、反共產主義和極端反猶思想。他的世界觀「不能用理性和邏輯掌握,只能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因此它能頂得住一切攻擊」。邁克爾宣稱:「基督不可能是一個猶太人。我不能用事實證明這一點,但我確定是這樣。」——納粹黨從來沒用事實證明猶太人存在過怎樣的「罪惡」,但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們把600多萬猶太人送進焚屍爐。
該書準確描繪了德國人一戰失敗後的心理和情感狀態,它導致邁克爾對世界的厭倦,衝突和混亂就成為發泄厭倦的途徑。這種狀態下,要麼死亡,要麼讓別人死亡——戈培爾選擇了後者。
能夠對邁克爾邪惡思想產生吸引力的是一個「偉人」來到他們中間,喚起了他們的鬥爭意志:「……聽這個曾喚醒我的人講話。現在他站在忠誠的人群中間。他的身材似乎更高大了。他充滿了力量,從那藍色的大眼睛裡泛出一片光海。我感覺到他的力量充滿了我的靈魂。這裡就是年輕的德國,這些人正在鐵匠鋪里鍛造新帝國。鐵砧現在才有,鐵鎚早已備好。」
這個「偉人」在第三帝國只能是希特勒。
戈培爾的小說,幾乎完全是他本人世界觀的直接反映,而且,現實中的戈培爾比邁克爾表現得更加殘忍和兇惡。他早年甚為看不起希特勒,甚至有過把希特勒「開除」出納粹黨的想法,但聆聽他的演講後,又立刻為希特勒所傾倒。在權力慾望上,他與戈林、希姆萊完全可以並駕齊驅,而在政治立場上和對希特勒的效忠上,他更加堅定、更加具有理論色彩,也更加極端,直到希特勒自殺以後也沒有動搖。最後的時刻來臨,他強迫全家自殺——他和妻子親手毒殺了六個年幼的孩子,無辜的孩子全部成為希特勒和納粹意識形態的殉葬品。
斯蒂芬·斯本德對戈培爾的這部書作出了十分準確的評價:「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的戈培爾本質上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納粹。從他在海德堡大學當一名叛逆的學生,一直到1945年在帝國總理府戲劇般地死去為止,都是如此。」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推薦閱讀:
※中國氣質最好的女富豪:身價超350億,曾被親爹封殺,如今孤身一人接管賭王帝國
※從初出茅廬到萬流景仰:馬克·里奇的嘉能可「帝國路」
※鉤沉|大明帝國的黃昏:孫傳庭被迫再次出關
※TVB影視帝國輝煌不再? 追憶那些經典TVB劇
※玩轉西帝國主義戰機:我飛行員在歐洲的傳奇經歷(圖)
TAG: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