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浪子 談談我對古詩詞格律的看法

【聲明】此文乃轉載兩位老師的文章,他們分別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也談談我對古詩詞格律的看法作者:遇見那片海     初來貴論壇,發現一些朋友詩寫的很棒,但很遺憾格律有很大問題(題目已標明是「律詩」或「絕句」),還有些朋友對格律甚是抵觸,小可不才,且習詩未久,便發表言論一二,若有不對或您不解地方,我們可以積極討論,以便共同提高,先謝謝各位了。  寫詩不必強按格律,謂之曰「古風」,若冠名之「律、絕」,則必須按格律,否則對不起律詩中「律」這個字了。就像你寫議論文不「議論」,寫抒情散文不「抒情」,自會貽笑大方耳。  先問大家個問題,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詩名句,哪個朝代最多?無論誰都會說是唐朝,而格律是什麼時候發展成熟的?也是唐朝,這不是偶然。縱觀全唐四萬八千餘首詩,膾炙人口者多為律詩,且集中於中後唐。而格律恰好至中唐發展完善,可以說,沒有格律,就沒有今天的唐詩,也就沒有這一瑰寶。有人說詩經楚辭也沒格律啊,不一樣是經典?我想說,現代詩也沒格律呢,不一樣有膾炙人口的作品?它們形式不同,與唐詩是沒有比較性的,就像你無法比較唐詩和宋詞孰優孰劣一樣,只能說你更喜歡唐詩一點或更喜歡楚辭一些。  你一定想說,我是那種「格律重於一切」的人吧。然而我要說:你不能把格律看的太重了!我可以告訴你,宋詩數量之大,詩人之多,遠超唐朝,然而珍品無幾,耳熟能詳的更少,何也?那就是因為宋人太注重格律了,嚴的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所以這就造成了負面影響。  那我們究竟要不要遵守格律呢?答案是必須要,我來說說為什麼。  詩,最初有三個字的,四個字的,五個字的,六個字的,七個字的,也有雜言詩,最後只有五言詩和七言詩流傳最廣,你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我們說話時語調必有升有降,不能一味上升或沉降,否則有「窒息」的感覺,這一升一降我們叫「音節」,詩中都是兩個字為一個音節,再加上韻腳,字數必定是奇數,然三字句太短,九字句太長(不信你讀一首每句九個字的詩,感覺很氣悶的),所以註定是五言或七言,這是和四言、六言最大的區別。你若不按格律,那麼便失去五七言這一最大優勢了。唐詩為什麼朗朗上口,經久不衰?就都「音節」的功勞。  有些人對格律對古韻很反感,那是你沒領悟到格律與古韻的精妙之處,他們不是桎梏,相反可以大大便利你古詩詞創作,對寫詩詞很有益,可能你不信,聽我解釋完你就信了。在學詩詞初期,我們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格律,而在於辭彙,就是用精鍊準確的詞語把你想表達的意思寫出來。當你寫詩的時候,如果一個詞語不合平仄,你必然想辦法換意思相同的詞語,這無形中就擴大了你的辭彙量(除非你寫口水詩白話詩,詩貴乎精鍊,要真是這樣的話,你還不如改成現代詩)。等到你寫作嫻熟了,你會發現格律不僅不是桎梏,反而像說話一樣自然了(或者說二者是語法和語句的關係)。  寫詩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學不好格律固然很難寫出好詩詞,就算學好格律了,也很難寫出好詩詞。我認為意境才更重要,格律只是詩詞的筋骨,意境才是詩詞的靈魂,格律很好學,一晚上就可以學會了,而好詩好句只能「妙手偶得之」。有的人一輩子也沒寫出幾首讓人稱道的詩詞來,就是這個道理。  自唐中期格律成熟以後,千百年來無一不是恪守格律,為什麼到了現在,既要用「律詩」名又不守格律呢?說格律是「古董」的一定不是愛詩之人,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因為五言詩、七言詩、宋詞也是「古董」,現代詩每一句是沒有字數要求的,你既然可以遵守古詩詞的字數限制,也應該遵守格律等其他規則,否則,你大可拋棄古詩詞這一體裁。  格律不難,古韻也不難,只要你肯靜下心來好好學習,幾晚上就能都學會,而且學會後定然大有裨益。寫詩詞唯一難的是,怎樣用我們這顆心,寫出人生的感悟,人生的思考。

 上面這篇是主張寫古詩詞一定要恪守格律的,另附一篇是持截然相反觀點的文章。 如何寫古體詩 作者:佚名(大學講師)   早幾年我曾在一個學校講古詩的欣賞與寫作,課堂的效果並不是十分的好,每次課後都有人和我商討一些問題:我們為什麼讀古體詩?我們為什麼寫古體詩?我們怎麼寫古體詩?今人怎麼寫?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  古代詩歌藝術的研究比較多,古代詩歌的理論的研究也比較多,但我發現都沒有一個良好的系統。今天還沒有一種說法既好懂,又全面。當然,我今天也不想完全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也不會,沒有這個能力。今天我想講的是我這段時間關於古體詩的一些思考。和理論無關。並且可能還有點另類。  一、詩詞曲皆為詩。詞是格律詩的最高峰,也是古詩的自由體詩,是變化型的格律詩,就是後來被人禁錮了。曲是更解放的詩。 漢語詩歌最早的作品集是<詩經>。後世詩詞曲的各種形式在<詩經>中都早已具備,而且數量巨大。<詩經>中整齊型的詩歌佔52%,變化型的詩歌佔45%,其他型的佔3%。南北朝後,變化型的詩歌一路千丈,完全讓位於整齊型的詩歌。但在此時,曲子詩以民間的形式從來沒有消失過。如:<北風行>,<臨高台>,<臨江仙>,<望江南>等形式。這也為宋詞的崛起奠下了基礎。  二、 古人為什麼善於寫格律詩,因為他們閑的慌,生活壓力太小。  很多愛好格律詩歌的朋友一直在迷惑這樣一個問題:古人掌握格律怎麼會掌握這麼好?我們怎麼就是記不住?到寫詩填詞的時候還得搬來范文照著寫。我給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是個真理,那是因為古人閑的慌,天天沒事幹就琢磨這事了。我們今天小學生上學最少要學兩門課程,中學生上學要學六門課程,我上大學時學了三十九門課程。李白一生學了幾門課程?就一門,語文。他能學不好嗎?不信你可以把自己關在一間房間里,不用一生,三年,三年就可以掌握格律詩的所有技巧和業務。可是我們都不能這樣做,今天的生活基礎,生活技能,生活形式,生活需要都已呈多樣化,這四個多樣化使你我不能專門去背格律。有一句話叫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看看,要學三門。李白呢?就學一門就可以走遍天下。還能讓楊貴妃給她研墨,高力士給他脫鞋。多牛,效果多好。那是那個時代的特徵,換到今天,哪成?  三、古人怎麼寫格律詩?格律詩真的象我們想像的要求那麼嚴,不能越雷池一步嗎?  開始的時候,古人並沒有把自己寫的詩當成什麼完美的藝術品。他們只是按照當時音樂和朗誦效果來寫的。最主要的一個問題是順口不順口,順耳不順耳。這就是當時最高的藝術技巧。後來,很多無所事事的人,自己寫不出好的詩來,就去研究別人寫的詩。一研究,發現了很多規律。就是古人優秀的作品中都有相同的詩歌機理。於是就有人想出了七律是這樣的,七絕是那樣的,平仄是這樣的,韻角是那樣的,浣溪沙是這樣的,虞美人是那樣的。然後就到處亂說,有人寫了一首詩,讓他看看,他看了看,又和自己研究的成果對照了一下,發現有一些照道,有一些不對,於是說,你這是胡寫。該這樣寫,該那樣寫。那人就回家照他說的又寫了一篇,讓他看看。他說,哦, 我說的你都注意了,和李白寫的差不多,平仄都對,格律也嚴,可以發表了。長此以往,古代格律詩的嚴格的要求就讓這些人給規定下來了。那麼在這裡我們可以問一下這樣的一個問題:李白是和誰學寫詩的?是按照什麼寫的?在這裡我還可以狂妄的說出這樣一句話:關於中國古代格律詩的任何一個要求,我們都可以在漫漫的詩歌大河中找到他的另類。並且,這些詩的藝術效果非常的好。平仄韻角我不說了,這樣的例子太多。講一下"救拗"的問題。我把機理和例子一塊講。1,什麼叫"拗"?一種是說拗口,不和諧動聽。一種是說不符和平仄的固定格式。第一種說法是科學的,第二種說法是胡說八道的文字遊戲。可是我們不管是以前還是古時,一談到救拗的問題講的都是第二種說法。好像不去救這個拗就和見死不救一樣。看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闕結句"一時多少豪傑",下闕結句"一樽還酹江月",都是"仄平平仄平仄"。誰救誰了?見死不救。你敢說這詩寫得不好?借你個膽。(註:按格律此句平仄應為 " * 仄平平 * 仄 ", * 表平仄皆可。)2,"本句自救"的說法是三救一,四救二。可我們還學過"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既然一三五不論了,還救他幹嗎?自相矛盾。這樣的例子在格律詩中大約佔了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比例。我真不知道這個規矩是誰想出來的。3,"特殊平仄"形式的說法和"有的拗句可不救"的說法是那些無所事事的人無法自圓其說了給自己的一個卑鄙的圓滿口號。要叫我說,只要是悅耳動聽,什麼拗都可以不救。4,救拗從邏輯上說不通。如果拗了,就是音律上不和諧了,你下邊再救,下邊又不和諧了。加在一起就和諧了?胡鬧,只能更不和諧。這個問題不是負負得正的問題。這個問題是華盛頓砍倒了一棵樹,然後又說是他表哥砍的,連續做錯了兩件事的問題。<念奴嬌>的詞牌,蘇東坡之前一般是按照本韻來的,其後,就又都按照蘇東坡來了。辛棄疾十九首<念奴嬌>個個如此。我到現在也一直認為辛棄疾的詞,藝術是古代最高的,從總體而言,概莫能出其左者,但是這一點我很看不起他。你就不能象人家東坡學學,開拓一點,大膽一點。李清照在她的<詞論>中,把蘇東坡批得體無完膚,說他"往往不協音律",我看是李清照不了解蘇東坡。人家蘇東坡內容效果第一,管它什麼規定不規定。蘇東坡是拗句製造商,還搞批發。但是,不見其語言或雄渾質樸或清新淺近,不加雕琢,極近自然?多好啊!看來,女人是永遠也不能理解男人了,儘管象李清照那樣偉大的女人。  四、為什麼古格律是有很多的規律,章法,形式。為什麼古格律詩讀來好聽,好記,很美。  這兩個問題的實質是一個問題。答案是這要歸功於漢語自身的特點(一字一音一意,個個聲調又不同,還都是方塊。也就是說,數目上有活躍性,音調上有靈活性),這是漢語詩歌特有格律的基礎;歸功於幾千年來老百姓的自覺實踐,他們創造了詩歌,又讓那些特別愛好寫詩歌的人發揚光大了;歸功於象屈原,陳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蘇東坡,柳永,揚萬里這些前輩大家,他們在自己創作的過程中,自覺地遵循了漢語的特點,使漢語言不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在文學創作中顯示了它的活力和生命力。至於那些今天研究出來這個條條,明天臆想出來那個框框的閑人們,先讓他們去一邊涼快去吧。這裡沒他們的事。  格律詩的創作的規律是格律詩本身表現出來的內在的機理。這種機理是客觀存在決定的客觀規律和必然結果,人們只能發現它,不能創造它。古格律的規律,章法,形式,古格律詩讀來好聽,好記,很美,是因為漢語各項條件和人的各種感官相互發生作用,產生的心理反應。  以後,如果有人和你說,你看看這詩多美,因為他符合格律。你千萬不要再相信他了,就當他是胡說八道。(不過,他有可能當是對牛彈琴。呵呵)  五 、給現在流行的古詩詞格律挑一些毛病  詩詞格律有兩種大的內容,形式上來說分詩,詞,曲。還可以細分什麼樂府,新樂府,古體詩,古詩,格律詩什麼的。這是形式,這裡不論。從體系內在要求上說有體裁,格律(押韻平仄),篇章。現在大街上有不少講詩詞格律的書,其中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是一本權威,但是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述而不作",光講現象不講道理。本來想跟他學點東西,看了之後疑問更多。他在序言中要求後人"遵照執行",卻不談他說的這些有何根據,有何道理。光說是古人就是這樣做的,可我發現古人壓根就不是這樣做的。大量迴避那些不合古律卻依然好聽好看好美的作品,只挑符合自己言論的例證。這是什麼行為?這是什麼學術態度?還講不講科學了?所以我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現在整個所謂的"詩詞格律"基本上沒有任何的意義,對於研究古代詩歌沒有意義,對於今人寫詩更沒有任何意義。別急,聽我慢慢說來。  1、"古韻目系統"本身有問題。現在我們學的"十八韻""十三轍"有很多是欠妥的。比如:"十三轍"中的"一七轍"從漢語的發音來講是根本錯誤的。"十三轍"來源於民間戲曲,後經整理成了官韻。其主要支柱是京劇韻,京劇韻的本韻是中州韻,也就是現在的河南話。在漫長的形成過程中,逐漸融合,蛻變,再融合,形成了自己的並不嚴肅的韻律,然後經人整理髮揮,成了我們學習的榜樣。但是在這些分類中有很多是非常不嚴肅,不科學的。我們說"一七轍","一七轍"壓"i,u,r,er",就現代漢語來論,"i,u"在雲南一些地區不分,"i,r"在山東一些地方不分,"r,er"在湖北一些地方不分。其他的地方語言這些是都不押韻的。讓我們今天寫格律詩壓這些韻,這不是難為人嗎?"十三轍"最早可能誕生於明初,用這些韻來解釋古時候的一些是可能能解釋通,但是,如果李白生在那個時候,你要讓他照著這來寫,我估計他得抑鬱而死。再說"十八韻","十八韻"來於<佩文新韻>,在<佩文新韻>中,"波"音和"歌"音本來同韻的,可到了"十八韻"這個官韻就分開了。我是真的感覺不出來"e"和"ue"在發音上,在聽覺效果上有多麼大的差異。怎麼時代月發展,越改革越後退呀。"庚"音和"東"音在漢語發音中絕對是大戶,其實這兩個音是一個音,"庚"音包括了"eng,ieng,ueng","東"音包括了"ueng,"雨"eng",這兩家其實是一家,分開沒有任何意義。問題是現在所以的書都把它們分開了。人為地造成兄弟不合。你說我們凈干點什麼事呀。  至於有好事者提出的"抱韻","雙交韻",不值一提,不理也罷。  2、平仄里的問題。講究平仄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符合人的聽覺效果。現在我們鬧的講究平仄的目的就是為了符合古人寫詩的規定。其實古人寫是考慮更多的根本不是我們今天考慮的那些問題。那些人為的規定的自身就有很多問題。平仄是一個"竹竿","-|-|-|-|-|-|-|-|-|-......",很長,你從中任取一段就是古格律詩中平仄要遵循的規律。可問題是有幾個詩人正兒八經的遵循過他?後人解釋不通了,就胡說八道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二四六也不分明了,就胡說八道要救拗。如果說格律詩要字字相對,一三五豈能不論?一三五不論了,二四六還能分明嗎?寫一首詩"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這符合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但是好聽嗎?有人這樣寫嗎?然後有人說那你是沒救拗。好,我救救。自救"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怎麼看這有點像洋人。它救"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呵呵,還不如不救,救上來一怪物。還有一個首局入韻必須改"平平,平仄,仄平仄仄"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問題,這又和格律的一般要求相矛盾。還有"粘句"的問題,本來是為了律詩中相鄰的兩句避免相同的格式,卻從根本上違背了標準句式的形式,出力不討好,自己打自己嘴巴。還有好多我都懶得說了。不說了,煩的慌。  3、拗救的問題。我在前邊已經講了,不重複。  4、體裁與篇幅的問題。<詩經>里的各種不同的形式,李白的很多作品,白居易的大量的樂府,詞的發展,曲的發展,是最好的說明。誰敢說這些不是詩。那些人解釋不同了,就用各種名目來嚇唬我。什麼古體詩,樂府,新樂府,自由體。別說了,這些我都不懂,我就懂這些是詩。這些朗朗上口的,悅人耳目的,感情淋漓的,動人心魄的美麗的東西叫詩。  六 、我們今天怎麼寫古體詩。  說了這麼多,我就是想推翻在您的心中早已形成的那些條條框框。那些條條框框絕不是那些偉大的詩人們在寫作是考慮的。它們考慮的除了自己的感覺還是自己的感覺。  今人寫古體詩必須要拋開固成的理論,開拓創新。那些理論是枷鎖,會把你束縛得發神經。  1、完全不相信平仄格律的要求。讀著上口,看著舒心就行。  2、要講求一定的格式和韻律。這個格式和韻律不是那些人說的嚴格的無謂的平仄格律,而是要注意漢語言對詩歌的特殊的要求。比如說詞。詞有三種寫法,一是嚴格按照詞譜寫詞。二是靈活運用已有的詞譜填詞。三是了解掌握詞的結構的特點和特徵後自由創作詞。詞的種類以前並不多,到了宋代多了起來,為什麼?那是宋人自己創造,改動了不少。宋人都敢改動創造,我們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什麼事不敢做呀?怕什麼。看這一首:    西去    平沙漠漠,黃河渡口,此去人間無路。    魂所據,思愁凝雪。    抬眼望,翠峰如簇。    青樓朱閣,舞男艷女,浪盡紅蓮悒露。    臨高處,小兒韞淚。    嘆悲恨,雲鎖南浦。     自京都別後,每望關山幾度。    數年雄願,不堪回首。    劍卻在,塵封處。    斷崖如鋸不停橈,破壁樓台無人住。    嘆年華,誤歡娛。  你沒有見過這個詞牌吧?告訴你,這是我自己編的。誰敢說這不是詞?誰敢說這不是詞我跟誰急。當然,你要真說這不是詞我也拿你沒辦法。  3、一定要寫自己的真實感受。不要附庸風雅,冒充大頭,胡亂向文字要感情。要用文字表達感情。沒事亂寫風花雪月,無病呻吟,還不如找人打會兒牌呢。現在靠寫詩打動人或者靠寫詩過日子那麼難,你再寫一些連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累不累?  4、要讓人懂。孤僻的字盡量少用或不用,不普遍的典盡量少用或不用。比我們有學問的人多的是,不要單純的為了誇耀自己認識幾個別人不認識的字就爛用本可用別的字表達的孤僻字,孤典。  總而言之一句話,今人寫古體詩,不要講究那麼多,不要束縛自己那麼多,自己感覺好就行了。別怕,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你大膽的寫。反正寫壞了又不賠什麼本,怕什麼。     寫到現在,我又想起當年給那群大學生講古格律時的尷尬勁了,要是我那時境界有現在這麼高多好啊,我會和他們說,什麼也別顧及,能表達自己的感情,語言流利,口感較好,就行。


推薦閱讀:

【詩海選粹】格律詩詞(113)期
這些格律詩的平仄,你了解嗎?
【詩海選粹】格律詩詞(158)期
這句詩孤平?
格律詩十六式平仄範例

TAG:詩詞 | 古詩詞 | 古詩 | 浪子 | 看法 | 詩詞格律 | 格律 | 邊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