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低慾望社會到底有多可怕?

所謂"低慾望社會":是指在一個奮鬥不再能改變命的社會裡,奮鬥主力也就是年輕人群,開始對周圍的一切喪失興趣。此時,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無法得到刺激、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購房人數依然逐年下降;大多數人不願意背負房貸,或創業失敗的風險。

而當下的日本正在逐步進入這樣一個社會。

?低慾望社會

日本著名學者大前研一曾針對日本的狀況撰寫出版了《低慾望社會》一書,該書在日本被稱為新國富論。根據大前研一的介紹,低慾望社會的特徵有四個方面:

一、年輕人不願意背負風險,不像從前世代一樣願意獨立購屋,背負幾千萬的房貸。

二、少子化,人口持續減少、人力不足;另一方面,又面臨人口超高齡化的問題。

三、喪失物慾、成功欲的世代:對於「擁有物質」毫無慾望,隨便吃個一、兩餐就能活下來的社會,「出人頭地的慾望」也比先前世代降低不少。

四、無論是貨幣寬鬆政策或公共投資,無法提升消費者信心,撒再多錢也無法改善經濟。

總的來說,低慾望社會反映在日本社會的各個方面:譬如日本人沒有炒房的慾望、沒有炒股的慾望、沒有結婚的慾望、沒有購物的慾望,宅男宅女越來越多,談戀愛覺得麻煩,上超市覺得多餘,一部手機便框定了自己生活的所有。

為什麼會進入「低慾望社會」

大前研一認為,導致日本低慾望社會的主要原因是負債壓倒了幸福感所致。

自從1991年經濟泡沫破滅之後,日本經濟持續低迷,被稱之為「失落的20年」,有一說是「失落的10年」,從1991年開始到2002年小泉政治改革結束,經濟開始出現恢復,然而隨著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再度陷入低迷。

未滿35歲的日本人,從懂事以來就面對「失落的20年」,大多數人的心態不只是不願意背負房貸或結婚生子,所有的風險及責任都不想承擔。

日本國內房貸利率低於2%,還款年限長達35年,相比中國的房貸利率和還款期限更加寬鬆。而日本房價並不比現在的中國房價高,同時,日本國民收入水平遠超中國。可是,即使在這種環境下,日本人依然不願意買房。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租房。

此外,由於經歷過大蕭條的日本年輕一代心裡對於未來經濟的發展長期處於惶恐不安中,擔憂、焦慮阻礙成為一代人的心理特徵。

在「低慾望社會」的背後,原因很多:既有一個社會高速發展趨向成熟後的一些共同原因,也有日本在稅收政策上的傾斜因素,更有日本社會獨特的傳統文化基因因素。

年輕一代需求的升級

在傳統的日本模式中,男性在學校做優等生,進入一流大學學習,然後進入一流企業就職,在企業的升職階梯中一點點往上爬,直到退休。

而女性則是一流大學加一流企業,再找個優秀男人結婚,做全職太太。當父輩要將這個模式套入下一代,對於70年代出生的人或許還有一些吸引力,因為雖然日本的經濟泡沫破滅了,但依然是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而對於之後出生的八零、九零後則沒有任何吸引力。

現在的日本年輕一代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一窮二白。他們不為衣食發愁,更加重視自己的內心感受,注重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不是像父輩那樣,甘當企業忠誠的武士,犧牲掉自己的家庭幸福。

現在的年輕人對於工作的熱衷度不高,工作對他們而言就是維持收入的工具。年輕人比較在意屬於自己的私人時間。從80年代之後,日本出現了「御宅族」,就是喜歡宅在家裡玩遊戲、上網、看動漫、科幻小說,這些人沉迷自己的興趣愛好,對買房子之類的事情不感興趣。

所以,這是日本人需求升級的反映,由於世人往往只能看到對於現實中客觀存在的物質需求,而對於精神需求茫然不知,從而形成了慾望降低的錯覺。實際情況是,日本有一批人群從以前一味的追逐物質轉變到了追逐精神需求。

另一批人群因為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導致其理念發生變化。

日本危機

那麼「低慾望社會」給日本帶來了什麼樣的危機呢?

近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人口動態統計數據估算值顯示,今年日本新出生人口數將僅為94.1萬人,創下1899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最低值。

一份估算數據顯示,日本今年新出生人口數將為94.1萬人,連續兩年跌破100萬大關。今年死亡人數估算為134.4萬人,比上年增加3.6萬人。這意味著日本今年人口將自然減少40.3萬人,這也是該指標首次超過40萬。

平均來看,日本今年每34秒有一人出生,每23秒有一人死亡。每52秒有一對情侶結婚,並且,今年新婚情侶數為60.7萬對,比上年減少1.4萬對。但是,每2分29秒就會有一對夫婦離婚。

按照這個速度,日本厚生勞動省今年4月公布了50年後日本人口數的預測結果,2053年日本人口將跌破1億,到2065年,日本人口將降至8808萬。並且屆時超過40%的人口都是老年人!屆時日本的經濟、養老金可持續性等方面都將大受影響。

日本媒體評論,日本少子化現象更加嚴重,人口正在加速減少。業內人士分析,新生兒數量再創新低的主要原因主要在於,人們認為撫養和教育子女費用和負擔過高,因此無法按理想中的數量生育更多孩子。

另一方面,年輕人對婚姻持不積極的態度也直接影響日本人口增長。

佛系中國90後

最近,《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這篇文章將90後話題再次推上了議論高潮,其實所謂的佛系生活,就是一種清心寡欲,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趕鴨子式生活。

佛系生活實際上是「喪文化」的翻版。喪文化是目前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更強調人生的「大失去」。那麼中國的90後為什麼會這麼「喪」呢?

首先是,面對現實自發形成的焦慮感。90後出生在一個和平幸福的時代,生活條件十分優越,因此,他們對未來的期望值也很高,面對豐滿的理想與骨感的現實之間的差距,無奈又無助。

此外,市場經濟的附屬物——機會不均,就業門檻,貧困世襲,財富壟斷,階層固化等也使90後產生了相對剝奪感,對社會公平持有消極態度。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對情感的過度消費。當前許多影視作品和娛樂綜藝節目都在以包裝情感來吸引觀眾,試圖動之以情,但這種做作的情感令人作嘔,於是90後開始質疑情感的作用,越來越排斥討厭心靈雞湯,掀起了一波反雞湯風。

因此,喪文化不僅是90後心理的真實寫照,也是社會問題的縮影。

喪文化作為一種消極避世的價值觀,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眾群體的思想和行為,當對現世的消極態度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人們的生活理念,交往動機,消費行為也會隨之發生改變,追求高質量的要求變成了湊合就行,積極進取的心態也被「混日子」取代,人們的慾望越來越低,要求越來越容易被滿足。

因此,可以這麼說,中國的「喪文化」是「低慾望社會」的孿生兄弟。

中國會步日本的後塵嗎?

日本的低慾望社會現象在中國已經開始萌芽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願意生孩子,甚至連婚都不願意結。

根據2015年數據,對比中日兩國低年齡段與適婚、適育年齡段數據不難發現(0-18歲與25-44歲),中國和日本都面臨著人口結構調整的風險。

在中國,引發低慾望社會現象的因素與日本有略微不同。日本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因為需求升級。中國的這一人群比例遠低於日本,主要原因是中國貧富差距遠大於日本。中國的低慾望社會現象中大部分人群是因為對於未來過於悲觀所產生的反應。

其實,中國並沒有經歷過日本那樣經的大蕭條,但民眾中卻出現了類似日本國民的悲觀情緒,這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

中國與日本一樣,高房價正成為扼殺年輕一代的殺手鐧。依靠一代人自身力量想要買房,對於中日兩國國民而言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以前終其一生做房奴至少還能買房,現在至少要兩代人一起做房奴才能供得起一套房。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買房等同於背負一輩子債務。

日本的低慾望社會現象已經十分嚴重,中國則只是剛剛起步。引發低慾望社會現象的因素中國也同樣具備。即使中國在其他方面真的會有與日本大蕭條前不同的結局,在這方面的變化不會有明顯的區別。

特別是中國依舊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真要比經濟質量,中國可能不如日本,並且抗風險能力更弱。

因此,很多人都說中國在步日本的後塵,也有人對此發表反對意見稱,「中國有自身特色,不會重蹈日本覆轍。」

對此,也有學者提出一種新的觀點,事物變化中,因為結構不同、驅動因素等構成結果的各要素不同,結果往往不同。但是,事物變化的規律是全球共通的。中國有些情況也許的確不會如日本那樣發展,但有些情況可能演變得比日本更糟糕。


推薦閱讀:

「冷卻」孩子過多消費慾望
物質慾望太強的女人將失去什麼?
愛到底是情感還是慾望
治癒歇斯底里——慾望被壓抑,身體來宣洩
日本的低慾望社會是什麼樣子?到底有多可怕?

TAG:日本 | 社會 | 慾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