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分享:人際交往的真相,就在這5件事里

讀禪

物語

+

只有自己優秀了,

人脈才是人脈,

不然那隻能叫好友數量。

1

人脈很重要,但能力是1,人脈是後面的0

中國社會是一個崇尚關係的社會。有的人說:沒有關係,寸步難行。他們甚至認為,人脈比能力重要。

然而,這其實是盲目追求捷徑的一種表現。想著依靠與別人的關係,就可以坐電梯扶搖直上,而不用自己辛辛苦苦爬樓梯了。

但事實卻是,人脈這件事恰恰是走不了捷徑的。沒有能力和實力作為支撐,單憑人脈關係平步青雲是很難的。

我們不否認人脈的作用。但對一個人的發展來說,能力是1,人脈及其他是這個1後面的0。沒有1,後面的0再多也沒有意義;有了前面的1,後面的0才能讓1的發出加倍的威力。

2

永遠不要忘記,社交的本質是互惠

有句話用在社交場合最合適不過:不要問別人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別人做什麼。

但很可惜,有的人在別人有求於他們的時候,把這一點擺得特別清,但他們在求助於別人時,卻往往忘了這一點。這是人性的弱點。

曾經在求職節目中看到一個求職小伙,他說他認識董明珠以及很多大佬,說得好像非常熟,主持人就讓他給董明珠打個電話,他撥了電話,卻無人接聽。

很明顯,小伙和董明珠之間並沒有共贏點。而社交的本質是互惠,要想結交到各方面都遠勝於自己的人,不是不可能,但要你找得到共贏的合作點。

在這種情況下,在自己所擁有的資源、能力、影響力都相對有限的時候,應該專註於培養能力,才有可能獲得平等交往的資本。這才是正確的社交之道。

3

別用臨時和群髮式的方法來維護關係,偽裝的殷勤真的沒用

誰都不喜歡臨時抱佛腳的社交,不喜歡那個平時一句話不說的微信朋友,一上來就要我們幫忙點贊、投票、填問卷、買他在朋友圈賣的產品;

不喜歡那個從來不打交道的同學,要結婚收份子錢了才找你客套。不喜歡那個平時很少往來的親戚,需要借錢才把你想起。

人與人的關係是需要培養和維護的,絕非一朝一夕可以速成,不想在過程投入時間、精力、感情、資源,只知道一味索取,即使能一時得逞,也不能一世得逞。

沒有人會把有求於自己才大獻殷勤的人,當做真正的朋友。

無差別的關係維護也是無效社交。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群發節日祝福簡訊。一年365天,不管是什麼節日,都能看到群發祝福簡訊,到了春節前後,更是泛濫成災。人們對此反感日甚。

但為什麼這種行為仍然禁止不絕,甚至人們自己明明也是抗拒的,還跟著別人走形式呢?

說到底,還是人脈思維在作祟。

所有人都以維護一個龐大的朋友圈為榮,但卻受制於時間精力,於是就以群發的方式來維護關係,卻不知這種不分對象,無差別的方式,實際上是無效社交。

4

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是情商最低的表現

很多人以為溝通能力強就是伶牙俐齒,能說會道,這真是大大的誤解。其實交談的常勝將軍,往往是最糟糕的溝通者。

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是情商最低的一種行為。

當一個人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的時候,他說話的目的就不再是為了思想交流,也不是為了建設性地解決問題,而是為了戰勝別人。和這樣的人相處非常累。

很多親密關係,比如朋友和戀人,都因為有人這樣的行為而使關係受損。

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人,在不傷害原則的情況下,不妨把無謂的勝利讓給對方。

懂得在恰當的時候認輸,也是一種智慧。

5

人際交往最大的忌諱,是交淺言深

我們都知道,交換過秘密的兩個人,關係會更親近。

為什麼不能交淺言深?

原因其實簡單,一是我們無法控制隱私暴露的風險。

話說出口之前,你是它的主人,說出口之後,就是它的奴隸。隱私一旦暴露就有風險。

有的人就曾遭遇過這樣的情形:和某人說了一件隱私的事,不久之後就眾所周知了。

這種「背叛」著實讓人惱怒。

二是交淺言深往往給人一種拎不清、沒有分寸的印象。

舒服的溝通,前提是理清楚關係和身份。親疏遠近有別,每個人理清自己與別人的關係,掂量清楚自己的位置,就知道該說什麼話。

典型的中國式親戚,俗稱三姑六婆,就是典型的理不清關係。

明明是好幾年不見面的非常生疏的遠方親戚,非要熱情地盤問你每個月賺多少?對象家境怎麼樣?什麼時候結婚?房子買哪裡?

誰都不喜歡別人越界的刺探。

三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容易觸碰雷區。

蔡康永就建議,兩方面的話題不要輕易觸碰:

第一,對方很容易有苦衷的、不方便對不熟的人說的。比方說:財務狀況、生什麼病、感情狀況、小孩的成績等等。

第二,是對方很容易有強硬立場的,談起來容易起爭執的。比方說支持哪支球隊、討厭哪個明星、信哪個宗教、是否素食、支不支持吃狗肉等。

有些東西,等交情深了再講,真的不遲。


推薦閱讀:

揭破東林黨的醜化:萬曆和天啟朝施政真相如何?
刁大明:還原一場更為接近事實的選舉真相
明末清初的「揚州十日」事件是什麼?它的真相如何?
中國家庭醫生的真相與挑戰
被人冤枉是怎樣的體驗?

TAG:人際交往 | 分享 | 真相 | 董事長 | 董事 | 在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