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

【其為本尊所攝受者。如贊云:「勝歡喜金剛,立三昧耶王,雄猛世自在,主尊度母等,謁顏得許故,或夢或現前,常聞最甚深,及廣大正法。」】

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尊者五明具足;「其為本尊所攝受者」,是要證明他得本尊攝受的情形,在贊當中說的「勝歡喜金剛,立三昧耶王,雄猛世自在,主尊度母等」,就是所修的本尊法,這些都是本尊的名字,一位叫喜金剛,一位是三昧耶王,而雄猛世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尊,另外還有主尊度母,這四位,也就是尊者修行最重要的本尊。他所修的法都能親自見到本尊,而且得到本尊開許。通常見到本尊有三種狀態:或者夢中,或者相中,或者眼前親見。最好的是眼前親見,其次是相中,還有一種是在夢中;尊者見到本尊的情況是眼前親見,也就是最好的那一種,而且常常從本尊聽受最深的法門。以上是說明造論三種圓滿勝因當中的「得到本尊開許」,下面是「具教授」。

【師傳承中,有所共乘及其大乘二種傳承。後中分二,謂度彼岸及秘密咒。度彼岸中復有二種傳承,謂見傳承及行傳承,其行傳承復有從慈尊傳及妙音傳。於密咒中,亦復具足傳承非一,謂五派傳承,復具宗派傳承,加持傳承,及其種種教授傳承等。親從聞學諸尊長者,如贊云:「恆親近尊重,謂寂靜金洲,覺賢吉祥智。多得成就者,尊又特具足,從龍猛展轉傳來最甚深,及廣大教授。」說有十二得成就師,然余尚多善巧五種明處者,前已說訖。是故此阿闍黎能善決擇勝者密意。】

這是指尊者所得到的教授,這個教授通常我們叫做傳承。在這裡有兩種:共乘、大乘;共乘就是共小乘,也就是大小乘所共的;還有一個是單指大乘的。大乘當中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顯教的,就是「度彼岸」;一部分是密教的,就是「秘密咒」。顯教當中又分兩種──「見傳承」及「行傳承」,「行傳承」當中又有慈尊(就是彌勒菩薩)以及妙音文殊菩薩所傳二種。另外「秘密咒」當中還有種種傳承,如五派傳承等很多。總之,所有的各種傳承阿底峽尊者無有不得,這是他真正最了不起的地方,將來大家在看《阿底峽尊者傳》的時候可以好好地認真看。  

尊者得到這麼多的傳承,那是由誰傳來的呢?贊裡邊寫出他恆常親近的幾位尊重,尊重就是師長,通常我們稱為「上師」。上師不是隨便叫的,必須是你的確從他那得到了最好的傳承,他自己教量、證量具足,而你也夠條件把它得到,這樣才能把傳承代代地傳下去。不是說隨便灌了一個頂或者什麼就有了傳承,也可以說有,但真正說起來這個都不具足,如果要使教法繼續傳下去,自己要能夠如理如量地了解、修證,這樣才算。我但願各位同學好好努力凈障集資,相信我們每一位將來都有希望走上去。  

尊者重要的師長非常多,這裡特別舉出幾位最重要的,其中一位是寂靜,就是響底跋,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大師;還有就是金洲大師。響底跋大師傳下好幾個密宗的傳承;而金洲大師最主要的則是發心,前面說過發菩提心的教授就是金洲大師所傳;還有覺賢、吉祥智等,都是得到成就的師長,而這裡邊特別具足從龍猛展轉傳來最深及廣大的兩種教授。整個世尊的教法在大乘中分成兩部分,就是智慧的深見以及方便的廣行,阿底峽尊者兩者都得到。論上說他的師長中有十二得成就者;廣傳上面則說阿底峽尊者的老師有一百五十二位,另一種說法是一百五十七位,他有這麼多的老師,而且都能夠得到老師所傳的全部。所以我們修行首先要注意:一定要好好努力地凈罪集資,然後不要以驕慢心得少為足,才得到一點點就自以為了不起,那就完了,實際上什麼都沒得到!這樣一來,還有什麼好精進?我們要不怕任何艱難地去學,這一次學不到,下一次再努力,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有這樣的發心,再加上好好努力,那遲早可以得到。現在這裡只舉十二位最高、最重要的得成就師,其他的還很多。以上是尊者得到的傳承。「善巧五種明處者,前已說訖。」尊者通達五明的狀況前面已經講過了。由於尊者具足這些珍貴的傳承教授,因此他的確能夠決擇(也就是能夠如理地辨別)世尊最深奧的意趣。

【此阿闍黎於五印度、迦濕彌羅、鄔僅、尼泊爾、藏中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數。】

下面就是阿底峽尊者去過的幾個地方;在印度分五印度──東、南、西、北、中;迦濕彌羅是在印度的北方;鄔僅、尼泊爾是靠近中藏邊境的小國家;另外還有西藏。「所有弟子不可思數」,既然講到傳承,就必須提到他的老師、他的弟子,以及他的教法。所以前面是說他的老師得到這些傳承,以及學哪些法,現在說到尊者的弟子也是非常多,根本無法計算。

【然主要者印度有四,謂與依怙智慧平等大善巧師,號毗柁跋,及法生慧、中獅、地藏,或復加入友密為五。哦日則有寶賢譯師、拿錯譯師、天尊重菩提光。後藏則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羅扎則有卡巴勝位,及善護。康地則有大瑜伽師、阿蘭若師、智慧金剛卡達敦巴。中藏則有枯、口鵝、種三。是等之中,能廣師尊所有法業,大持承者,厥為度母親授記,種敦巴勝生是也。】

得到最高成就的人,主要在印度有四:與依怙智慧平等號為毗柁跋的大善巧師,及法生慧、中獅、地藏,或者加入友密為五個。哦日則有寶賢譯師、拿錯譯師、天尊重菩提光。後藏則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羅札則有卡巴勝位及善護。康地則有大瑜伽師、阿蘭若師、智慧金剛卡達敦巴。其中大瑜伽師、阿蘭若師,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中藏則有枯、哦鳥 、種三」,中藏就是西藏的中部,也就是拉薩那一帶。「枯」是枯敦,「哦鳥」就是前面所說的善慧譯師,「種」就是種敦巴。在這些人當中,能夠把阿底峽尊者的法全部接受,又能夠弘廣的,就是度母親自授記的種敦巴尊者。這段是說明他的傳承,這個是很重要的。

【造者殊勝略說如是,廣則應知,出廣傳文。】

以上是介紹阿底峽尊者,從他的出生背景、此生修行的自利功德、利他的經過這三方面來介紹。對於造者阿底峽尊者的殊勝,簡單的說明是這樣,要想詳細知道可以看他的廣傳。這個就是本論正文當中的甲一。以下是甲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造論的人是這麼殊勝,而所造的法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呢?

【顯示法殊勝中法者,此教授基論,謂《菩提道炬》。依怙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極圓滿者,厥為《道炬》:具攝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詮圓滿;調心次第為最勝故,易於受持;又以善巧二大車軌,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余軌。】

法殊勝當中的法實際上就是《廣論》,而《廣論》的基礎根據是《菩提道炬論》,這本書的造者是「依怙」,就是阿底峽尊者。尊者雖然造很多論,但其中最究竟圓滿而且重要的就是《道炬論》,因為它具備了三種特別的殊勝:第一個,它含攝了顯教、密教所有的精要,「所詮圓滿」就是本論所說明的內涵圓滿無缺,如果缺了一部分修行就不可能成就,這是第一個好處。第二個,雖然是圓滿,內容很豐富,但是我們如果不了解,會由於很龐雜而無從下手,所以他把那麼豐富的內容依一定的次第來教授,而且這個次第的安立,完全是依著調心的次第;我們真正修行是修心,這顆心無始以來都是雜染的,要調伏這顆雜染的心需要正確的教授,《道炬論》就是按照調伏我們內心的次第,從粗淺到深細這樣的次第來編排的,所以它容易受持,這是第二個殊勝。第三個殊勝是它是根據從佛傳下來的傳承,這個傳承分成兩大流派,我們稱為兩大車軌,依「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余軌」,二師就是二個流派當中的重要師長,正因為它具足這樣究竟圓滿的條件,所以比其它所有的余軌超勝。以上是顯示法殊勝當中的整體的說明,下面分四部分來說明本論的殊勝。

道前基礎 - 教授殊勝

※﹝此論教授殊勝分四:①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②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③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④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今初﹞

【聖教者,如《般若燈廣釋》中云:「言聖教者,謂無倒顯示,諸欲證得甘露勝位,若人若天,所應遍知,所應斷除,所應現證,所應修行。即薄伽梵所說至言。」謂盡勝者所有善說。】

所謂的聖教就是世尊講的教法,它的內容無量無邊,留在世間的就很多;因為是對著不同的對象講的,彼此之間難免有的時候看起來會有一些衝突,實際上,這是學的人不了解,聖教本身是不會違背的。阿底峽尊者跟宗喀巴大師引《般若燈論》來證成,這的確是大師們了不起的地方,他們條件都非常夠,跟佛一樣,可是解釋的時候還是引祖師、佛菩薩的話來講。這個對我們是很大的警愓,想想那種大師們是與佛菩薩無二無別,乃至是佛菩薩親自來的,要講法的時候還要引證種種根據,我們自己一無是處,卻往往別出心裁,還很執著,這是兩者間最大的差別。雖然是這種小地方,我們也要注意。

《般若燈廣釋》說所謂聖教就是一點沒有錯誤地來開顯指示──指示給誰看呢?就是凡是希望得到「甘露勝位」(成佛之果)的人、天。在六道當中只有人跟天能修行,真正說起來初學者只有在人道才能修行,要到了相當成就以後才能在天道修行,了解這一點會使我們更珍惜這個人身。那麼世尊要開示我們什麼呢?世尊的教法雖然內涵很深廣,但是可以分成四大類:苦、集、滅、道。第一個「所應遍知」,就是我們普遍應該了解的,了解什麼?世間一切都是苦。為什麼一開頭要為我們開顯苦諦呢?我們要從苦當中透脫出來,如果對苦的真相不認識,那還談什麼呢?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第一個應該知道苦。我們最麻煩的就是不認識苦的真相,還對苦因樂此不疲,一方面說想脫苦,一方面卻拚命張開眼睛往水裡跳。其次「所應斷除」,既然要去掉苦,如果能夠把苦的原因去掉,苦自然解決,所以苦的因應該斷除。斷除了以後,就能夠證得離苦的狀態,這就是滅諦;達到這種狀態所有的痛苦都徹底消滅了,所以這個是應該現證的。要想證得滅諦,就要如理地修道,這個是「所應修行」,如果這個做到了,問題就解決了。它告訴我們整個聖教用這四點可以含攝無餘。這個內涵也就是薄伽梵(世尊)所講的至言,最究竟圓滿的聖教。所以這裡邊把勝者所有正確的開示統統含攝了,這個就是聖教。下面說明聖教是怎麼「無違」的。

【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

世尊所說的教法可以分成前面說的四個大綱,但細分則無量無邊,通常我們說有八萬四千法藏這麼多類。總攝起來,是任何一個補特伽羅(翻成中文叫數取趣,就是輪迴在六道當中的眾生)想解決輪迴的痛苦所必須修的法,這個法就是聖教;所以他告訴我們的是任何一個想要成佛的眾生,你想成佛所需要了解、修行的。不論《菩提道炬論》或是《廣論》都告訴我們:很多人對佛法不認識,以為彼此間互相違背和障礙,實際上並不違背,透過了對本論的學習我們就可以很正確地認識這一點。就像是一棵樹,樹榦是它的正體,向下有樹根,向上有樹枝;從根本上面去看是一個;如果從它的樹枝去看,有的向那邊叉,有的向這邊叉,開的花又在不同的枝節上,好像各是各的。實際上我們修行也是如此,隨著眾生的根器,有的是當時所修行的正體,有的是它的支分,怎麼按照次第而行,這都是我們需要學的,這些內涵對於我們想要修行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

【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亦須遍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習彼等諸道。】

我們不是為利一切有情要成佛嗎?在沒有成佛之前,還在修行過程當中的就是菩薩;「菩薩」是梵文,翻成中文叫覺有情,不但自己覺悟還要覺悟一切有情。菩薩所應該求的,就是要成辦世間所有眾生的真實義利,要遍攝下、中、上三種種性所化之機,為了要救他們,所以必須學習這一切道理。下面引證:

【如《釋菩提心論》云:「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恆應,善趣無謬誤。」】

菩薩要想啟發眾生,幫助他們得到決定的勝解,那麼自己一定要能夠善巧了解這些不同的法門,才能攝化不同根性的眾生,自己要絲亳無錯才能真正救別人。就像醫生一樣,醫生要完全了解之後,才有能力為病人看病,如果自己不行,病人的病就醫不好。所以菩薩要廣學一切,這個是《釋菩提心論》上面所說的。

【《釋量》亦云:「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自若未能如實決定,不能宣說開示他故。】

《釋量論》的偈子實際上有四句:「具悲摧苦故,勤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就是說,具足悲心的菩薩為了幫助一切眾生摧毀所有世間的苦難,他必須很勤懇地去修行種種方便、種種法門。他必須先了解什麼是苦,滅了苦以後滅諦的境界又怎樣,苦的因是集諦,滅諦的因是道諦,菩薩了解了這些之後,才能夠一步一步照著去修行。這些道理都是非常深奧、非常細密的,一定要自己勤修了以後才能了解這些方便,如果自己不努力修行、親自現證的話,根本沒辦法向別人說明。要自己了解了,才能夠不錯誤地、如實地告訴別人,因此要廣學一切,不論是道的正體或者是道的支分。所以,聖教本身彼此間是沒有矛盾的,本論此處就告訴我們佛法本身的這個特點。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勝者母中亦云:「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故有說雲,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

我不逐字地解釋,而是就這一段的內涵來解釋。當時在藏地有很多人對大乘有所誤解,認為既然是大乘人,對劣乘(指聲聞、緣覺乘)的內涵就不需要學,因為它跟大乘是相違背的,大乘是專門要幫別人,而小乘是只管自己的,管自己跟幫別人相違背,所以不要去學它。實際上這個概念錯了!因為雖然他只學小乘,但你是學大乘的人,大乘是不是要救他們?要救!既然要救他們,他是個小乘根性的人,你要懂得小乘才能救他;所以並不是為了你自己,而是為了幫他們所以你要學。所以說要「了知三乘」,對於三乘我們都要了解,了解了以後才能夠成辦菩薩所欲求的,這個就是方便。正如我們現在也講《論語》,有人會說:「我們是來學佛的,為什麼要學《論語》這些國學的東西呢?」這是同樣的道理,一方面,假定你的國學基礎不能建立,你就無法看懂佛經;另一方面,有的人一開起口來讓人覺得很有內涵,你一開起口來很粗的話,人家一聽覺得你這個人這麼粗俗而加以排斥,那你就無法幫助他了。所以為了普遍地救別人,我們必須廣學,目的並不是單單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菩薩就是這樣,所以要廣學各種不同根性相應的方便法門。  

這裡特別舉「阿逸多」,這是藏文,翻成中文是慈氏,也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說:想饒益眾生的菩薩要「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前面介紹《現觀莊嚴論》時講過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道種智就是專門為了幫忙一切眾生,成辦眾生所要的利益;這就證明菩薩是要廣學三乘的。「勝者母」就是《般若》,《般若經》當中也說菩薩要學一切道,要了知一切道,不管是聲聞、獨覺、佛陀道,都要學圓滿,這樣的話就能夠成辦每一道根器的眾生所應該成就的內涵。

【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種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舍,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故諸菩薩方廣藏中,廣說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真正學習大乘的人走的道有兩種:有一種是共,一種是不共。共就是跟二乘人所共的,也就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儘管是小乘所學的內涵,大乘人也一樣要學,這部分叫做共道。但是有一部分是不共的,就是大乘對於二乘人所學的有一些不應該學,要舍掉。為什麼前面說要廣學,而這裡又說有的要舍掉不學呢?因為二乘人的目標只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所以他們的戒律當中有一些要求得很嚴格,例如對世間的很多事情抱持著「少事、少業、少希望住」的心態,事情愈少愈好,千萬不要麻煩。聲聞乘的特點就是如此,叫他做一點事情,他就覺得這個不需要。這在《菩薩戒經》上面有特別的說明,拿我們現在來說,就是樂簡厭繁,做一點事情就覺得「哎!真麻煩,我是來修行的,不是來做這些瑣事的。」這一點對聲聞乘人來說是好事,因為他本來就是要解決他自己的問題而已,所以越簡單越好,飯也不燒去討飯,只要吃飽就算了,什麼事情都不管。現在你要學菩薩,要幫忙一切人,你也這樣行不行?所以雖然聲聞乘該學的內涵菩薩也都要學,可是「只管自利,不管別人」這部分就不可以學。這一段特別說明,除了這個以外所余的一切,大乘人也都應該去修持;所以菩薩的大乘方廣藏中也廣說三乘法,其原因就在這裡。

【複次正遍覺者,非盡少過圓少分德,是遍斷盡一切種過,周遍圓滿一切種德,能成辦此所有大乘亦滅眾過備起眾德,故大乘道遍攝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斷證德類。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攝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以能仁言,無其弗能盡一過失,或令發生一功德故。又彼一切,大乘亦無不成辦故。】

我們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求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就是正遍覺。聲聞為自利只要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就可以了,要成佛則不是,是所有的過失都要徹底解決,所有的功德都要究竟圓滿,而不是單單除掉一部分的過失、圓滿一部分的功德,所以說「大乘道遍攝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斷證德類」,「斷」是斷過失,「證」是證功德。以佛來說,沒有一個過失不斷盡的,沒有一個功德不圓滿的。同樣的道理,真正大乘的行者,對於這一切也沒有一個不成辦的。

聖教是世尊告訴我們的,因為眾生根性不一樣,所以對他講的法也不一樣。佛世的時候,眾生的根性、條件都很夠,聽了法馬上凈化自己,所以他不會拿法鏡去照別人,跟人家講道理。至於更進一步談大乘佛法,大乘要廣學一切,所以自然會照著次第一步一步深入。我們不了解這一點,往往會在文字上面轉,跟別人爭是非,「我的對,你的錯」。文字通達了,再加上無始以來的習氣,毛病就出在這裡。所以,《道炬論》乃至《菩提道次第廣論》就把這個錯誤指出來。


推薦閱讀:

命理基礎3
妙祥法師:《弟子規》絕不是學佛的基礎!學它肯定是破戒體!
提高基礎代謝, 這13個方法可以讓你的脂肪加速燃燒!
八字基礎理論--透干與通根 - 四季春天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六爻預測實戰寶典_總論篇-第一章、基礎篇02

TAG: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