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扮唐玄宗私會貴妃——學者新解《長恨歌》
來源:中國新聞網關鍵字:長恨歌;白居易;唐玄宗;琵琶女;琵琶行作者:2011-12-08 10:52
古典文學研究學者汪宏華近日解讀唐詩《長恨歌》密碼,他認為該詩後半部分造訪仙界楊貴妃的不是唐玄宗延請的方士,而是作者白居易派出的意念使者。白居易以自身假扮唐玄宗,以感悟之道充當仙道。此時楊貴妃已復還道姑的清純本色,與這位同樣完美的詩王靈犀相通,頓生愛慕。《琵琶行》與《長恨歌》是貴賤對應的姊妹篇,擅彈霓裳曲的琵琶女猶如擅跳霓裳舞的楊玉環轉世。兩次愛情的發生機制亦同:從遠離聲色到明心見性;從藝術共鳴(詩與舞、詩與琴)到兩情相悅;從靈肉合一到地久天長。汪宏華認為作者對兩位女子的眷戀是虛構之文學,真實用意在於情感救人、思想救國。原文如下:
《長恨歌》最長的恨是什麼?不是唐玄宗的失偶之恨,不是楊玉環的傾國之恨,是一千多年來不被讀者理解的恨。或許是不甘心作品被長期誤解,十年後白居易又寫下了姊妹詩《琵琶行》,與之形成貴賤對比、明暗呼應。但此恨似乎註定綿綿不絕,至今未覓知音。現在,我願斗膽嘗試破解白居易密碼,引領世人跳出彼迷人圈子。
一、唐明皇為極邪,白居易與楊貴妃、琵琶女為正邪同賦
中國古代流傳一種「氣性論」,認為仁者賦正氣,惡者賦邪氣,中間是占絕大多數的正邪混合者。但正邪比例五五對開的人還是極少(本文稱之為正邪同賦),他們的行止大都奇異乖僻,發達時不願做主子,要做情痴情種;貧寒時不願做奴僕,要做奇優名倡;小康時也不本分,要做逸士高人。這些人內心往往矛盾糾結,最終不是憂鬱而亡就是折騰而死。所謂正不容邪,邪復妒正,必至搏擊掀發後始盡。
很明顯,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唐明皇、楊貴妃屬於正邪同賦,身在皇家寧為情痴。《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亦然,貧寒時為藝伎名倡,老大嫁作商人婦後成了清高逸士,所以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我們還可以看出,白居易本人也是正邪同賦的,仕途亨達期,意氣風發為帝妃寫下了《長恨歌》,時年35歲,任職於長安附近的周至縣縣尉,之後進京歷任左拾遺、左贊善大夫等;44歲被貶江州後,又淚眼婆娑為藝伎寫下《琵琶行》。
然而,現實中白居易的性情達觀平和,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最終更是獲得了高產高壽和高譽。這又該作何解釋呢?原因是正邪同賦之人還有內在差異,唐明皇實為假「正邪同賦」;楊貴妃、琵琶女是真「正邪同賦」,但正的一面被聲色暫時蒙蔽;作者本人則是圓融的「正邪同賦」,他的極貴極賤都限於文學上的體驗,現實仕途的起落並不大。正邪協調統一讓他超越了搏擊掀發的悲劇宿命。這裡也反映白居易的人性觀是善惡混的,人的本性即正邪兩賦。
此前,學界認為《長恨歌》中的唐玄宗具有清濁雙重性,既是一個重色輕國的壞皇帝,又是一個有愛欲有苦惱有缺點的人情味十足的痴皇帝,所以作者會從皇宮到仙境,從現實到浪漫,從肉慾到誓言,對他進行層層遞進、先貶後褒的刻畫。實際這是天大的誤解!
一、道義上,李隆基是一位荒淫誤國、罪責深重的帝王,歷史不會饒恕,白居易也只想將他釘死在恥辱柱上,所以開篇就大書特書其驕奢淫逸、虛偽善變、禍國殃民,不留絲毫迴旋的餘地。安史之亂後,仍舊不甘寂寞,不知悔改,成天與方士混在一起,裝神弄鬼,勞民傷財。
二、氣性上,儘管李隆基懂一點歌舞藝術,但始終只認識到了其聲色的一面,娛耳目,助酒興,不曾觸及精神實質;儘管他對貴妃表現出痴情專一,但迷戀的是她的絕代美貌和舞姿,整個過程如同《琵琶女》中的五陵年少一樣是始亂終棄。他的嫁禍偷生——「君王掩面救不得」——的做法,甚至比恩客們的「門前冷落」更惡劣。貴妃死後,也仍只念她的芙蓉面與柳葉眉,只嘆息梨園藝人與後宮女官的空落。
一言以蔽之,唐玄宗賦純邪、極邪之氣!他身上那些貌似可愛的東西都是假的,都是用來煽情取樂的伎倆。
但楊貴妃和琵琶女就不同,一個原本養在深閨、天生麗質;一個原本家住蝦蟆陵下、天資聰穎,只因被人拐騙才誤入歧途。而當她們遠離聲色場所之後,又都能自發地追尋本我,鉛華洗盡,楊貴妃是「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琵琶女是「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尤其在藝術上更注重神韻和精神價值了,如楊貴妃是「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琵琶女則讓白居易「如聽仙樂耳暫明」。她們的氣性變化過程是,天生正邪同賦→暫時邪氣→自發正邪同賦→自覺正邪同賦。白居易不給主動為惡的男人浪子回頭的機會,但對被動受害者同情有加。
[進入論壇]更多關於長恨歌;白居易;唐玄宗;琵琶女;琵琶行的新聞:
推薦閱讀:
※風流成性白居易堪稱古今第一「騷」客故事 3
※白居易的社會態度與個人生活
※白居易的眼科診斷書
※白居易和元稹不僅僅是有名的詩人,更是感情如膠似漆的「好基友」
※沒有人覺得《琵琶行》內容很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