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官、仇富現象僅在於社會不公
仇官、仇富,仇視權貴似乎是個時髦事,尤其是在網上,任何事件,如是貼上官或富的標籤,必定是人們盡情地發泄著仇恨情緒的場所。在這裡,人們可以竭儘可能的詛咒、嘲諷、挖苦著權貴,或由此凸顯出弱勢群體的悲觀、絕望、無助;在這裡,階級鬥爭並無有遠去的痕迹,文革似乎仍在持續;在這裡,革命的激情並未有消退,「打土豪、分田地」仍是具有天然的道德正當性,雖然革命在時髦過之後,已不被官方所待見。
人類歷史當中,任何文明的興起與發展,必會帶來現代化後遺症,其一表現就是顯現的貧富差距,或由此延伸到社會不公現象。中國的知識分子自古有「妙筆著文章,鐵肩擔道義」的但當,於是乎,為底層建言,呼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是當代當代知識分子的職責所在,也是時代需求的必然結果。
新中國成立之後,一個非常偉大的成就是,普及了文字教育,9年制義務教育的推行,使得絕大多數的國民,在廣義上屬於知識分子的範疇,這在民國時期似乎是不可想像的,也是幾無可能完成的任務。隨著知識的普及,隨之而來的必然是自身權利意識的覺醒,在權利覺醒的過程當中,人們也懂得了如何儘可能的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而與之相對的卻是,權貴並未意識到這種時代潮流,或是對此有所不屑,於是,在這個背景之下,卻是兩種截然不同意識的對撞,乃至衝突是極其自然的表現。
階層的對抗既有歷史淵源,也是現實社會缺乏公平正義的必然結果。我國的政治文化,有著較為深厚的青天情結,「以德治國」理念幾乎印在了這個民族的骨子裡,它對於統治者的道德要求也近乎苛刻,權貴的不檢行為自然是人們口誅筆伐的對象,也是社會怨氣的極度宣洩口。古代中國,俠客文化極度的盛行,受到人們的歌頌,這是人們面對強權無力反抗的樸素表現,於是,唐之後,尤其到了宋代,為了維護王朝的統治基礎,「俠以武犯禁」是統治者的心病所在,但這個文化終究還是留傳下來,俠客意識轉換為了讀書人的但當意識。於此,也自然不難理解為何底層為何會仇富、仇官,仇視權貴。
人們仇官、仇富,仇視權貴,是對現實社會不公平的情緒訴求,也與人們對權貴的道德苛求有關,當然其中也穿插了讀書人的俠義情懷,不能釐清這些淵源,就很難解釋社會為何盛行仇官、仇富,仇視權貴現象。
但權貴精英對底層的抵觸,底層對權貴精英的不信任,必然會使得社會各個階層日益趨向分化、以及對抗,以社會階層對抗為標誌的社會的內耗,除了徒增社會成本之外,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毫無疑問是消極的。
當然這以社會階層對抗為標誌的內耗,並非完全的無破解之道。首為重要的是權貴要學會讓步,通過出讓自身的利益,來換取社會的和諧,其實任何事務,都是有一個度,權貴對社會資源的佔用越多,相應的是底層份額越小,如此的演變,不懂得讓步,那隻能是用革命的手段來解決,那樣,對權貴而言,對底層而言,甚至對整個民族而言,都是一場不可承受之痛。
古語有云:「有舍才有得」,其實不管任何人,也不管他佔有了多少的社會資源,但終究能得到就是那麼一點,皇帝雖貴有天下,但安身之處也僅是一尺墓穴,想明白了這點,才是執政者應有的覺悟。
當今中國,最大的社會不公,是在於可媲美臭名昭著的種族隔離制度的城鄉戶籍隔離制度,如不儘快的廢除這個不合時宜的政策,奢談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奢談和諧社會恐亦是海市蜃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