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第十六地點中心大墓選址的天文地理依據

本文系本博2015年8月參加第十屆赤峰紅山文化高峰論壇提交的會議論文,內容大多出自專著《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建築設計思想研究》。牛河梁第十六地點中心大墓選址的天文地理依據董婕,朱成傑摘 要:牛河梁第十六地點中心大墓(N16M4)是牛河梁遺址已發掘的墓葬中,建築施工規格最高的墓葬,其壙穴在山體最堅硬的變質花崗岩的岩脈上直接鑿入5米多深。以往學者們對這座規模巨大的墓葬並未出現在牛河梁遺址的核心地帶而感到意外與困惑。筆者從天文學、地理學視角解析出牛河梁紅山文化先民選擇第十六地點埋葬M4墓主人的選址依據,並揭示出墓主人頭枕玉鵠(天鵝)的文化內涵。關鍵詞:地理學;N16M4;選址依據;玉鵠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第十六地點位於遺址核心區域的西南,其紅山文化晚期的上層積石冢階段遺存為一座大型積石冢。從僅保存的冢界殘段可看出,該冢所用石料為牛河梁諸積石冢多用的白色石灰岩,冢界為長方形,所用石料規格較大,整個冢的規模也甚大。中心大墓(N16M4)在冢的中心,其他墓在中心大墓的南側分布。中心大墓特意選擇在堅硬的花崗岩石脈上直接鑿築墓穴深達5米,這既與其他地點在風化基岩上築墓有相同處,其構築難度又遠高於其他地點諸墓葬,這也是該冢墓主人具有較高等級和身份的一個重要標誌。墓主人隨葬有大型玉人與玉鵠等重要玉器,為牛河梁紅山文化玉器增添了新的種類。以往學者們對這座規模巨大的墓葬並未出現在牛河梁遺址的核心地帶而感到意外與困惑。筆者試從天文學、地理學的視角解析牛河梁紅山文化先民選擇在第十六地點埋葬M4墓主人的選址依據,並揭示墓主人頭枕玉鵠(天鵝)的文化內涵。一、上層積石冢冢體的形狀及方位選擇上層積石冢以南隔牆為界,分南、北兩區。南區墓葬M14坐落在Z1南隔牆之上,Z1南隔牆又疊壓在北區墓葬外圍的封土和積石堆積之上。由此可見,北區墓葬在建造和下葬時間要普遍早於南區墓葬。所以,上層積石冢的北區才是在建冢之初最先設計建造的。上層積石冢是一座單冢,根據殘存冢界牆判斷為長方形(如圖1)[1]。冢西界牆砌石外側為走向與冢牆砌石相同的黃沙土帶;冢東界牆砌石外側為走向與冢牆砌石相同的黑土帶。由黃沙土帶、黑土帶及界牆形成的長方形冢體,坐落在山樑的中心地帶(如圖2)[2]。

X

在界牆外側依然放置成排的B型陶筒形器,與其他地點陶筒形器的擺放位置相同。牛河樑上層積石冢的這種長方形設計,不是隨意為之,而是一種刻意的設計理念。在上層積石冢開始階段,牛河梁紅山文化先民的祭祀理念曾發生過巨大變革,整個遺址建築都是在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理念指導之下設計布局並建造的。所以,第十六地點上層積石冢的設計也應與上層積石冢階段的整體建築設計理念相關聯。首先,我們來看第十六地點的地形圖(圖2),555.5米等高線所畫定的是一個狹長的範圍,雖然有著建造長方形積石冢的天然地理條件。但如果想在556米等高線範圍內修建一座類似第三地點和第五地點Z1那樣獨立的圓形冢同樣也是具備地理條件的,而且是居于山崗的頂峰。

圖2其次,我們注意到,第十六地點下層積石冢階段有一座墓葬M9就恰恰建在接近556米等高線的崗頂附近,而這座墓葬就是筒形器環繞的圓圈墓,封土呈橢圓形丘狀分布,如圖3[3]。這說明第十六地點上層積石冢階段的長方形設計並沒有繼承該地點早期的形制理念,而是根據變革後的祭祀理念需要而重新設計的。

圖3再次,第十六地點上層積石冢中心大墓M4的選址理念與墓上冢體的長方形設計是統一的。中心大墓設計在圖2探方T1111的位置,並未選擇在該山崗的海拔最高處,這就為冢體的長方形設計預留出了足夠的空間。以上三點充分說明,冢體的長方形設計是刻意為之的。而且這種設計理念是與中心大墓相關的。積石冢的中間區域是積石冢的封土層,以墓葬M4為中心,沿東北和西南兩個方向,從中心向周邊依次封蓋而形成的。封土高度以中部最高,沿東南和西北兩個方向平緩低下,沿東北—西南方向上大體持平,最高處和冢牆上部的積石高度大體齊平。這種建築形制更說明,墓葬封土是有意與長方形冢界趨於一致。那麼,為何非要按長方形設計冢體和墓葬呢?第十六地點上層積石冢的冢體方位是東北—西南方向,這一方面與該山崗崗頂的地形有關,如圖2,山崗崗頂555.5米等高線圈定的範圍,基本就是「東北—西南」方向。但這僅僅是自然地理條件,而刻意利用這個條件是有人為設計意圖的。筆者使用許劍偉發明的《壽星天文歷(V5.05)》,查找到BC3600年的立春節氣應在3月3日。再使用Stellarium(虛擬天文館) V0.13.3軟體將時間回溯到公元前3600年,即牛河樑上層積石冢開始階段,3月3日立春傍晚民用晨昏蒙影開始時,北斗處於南中天,斗柄指向東北(早晨民用晨昏蒙影結束前,斗柄指向西南)。將天文圖轉換為現代地圖方位。斗身方位處於東北—西南向,與第十六地點的地形方位基本一致(圖4)。

圖4《曆書》中說:「大寒後十五日,斗指東北,維為立春,時春氣始至,四時之卒始,故名立春也」。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此時斗指東北,即指向寅,太陽黃經為315°。其含義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草木開始萌芽,農人開始播種,一年四季從這裡開始了。現在看來,長方形的冢體一方面是與北斗七星外圍輪廓相呼應;另一方面還要考慮依長條狀、「東北—西南」向的崗頂地形,盡量取得與立春節的北鬥鬥綱指向方位一致。二、上層積石冢包括中心大墓M4的選址依據首先,第十六地點上層積石冢的選址理念與第十三地點的祭壇性質相關聯。第十三地點處在遺址核心區域的西南,是一處祭天的圓壇,在牛河梁遺址整體設計布局上是西南區的核心,它處於冬至日落方位。與東北區的核心——第一地點大型方台所處的夏至日出方位,共同代表天地祭壇,如圖5。

圖5第十六地點長方形積石冢及中心大墓是與第十三地點代表的圓形天壇對應的,表示以大地的含氣納氣的功能,與天之陽氣協調匹配。不過涉及個體「人」的墓葬無論墓主人多麼高貴,也不能高於「天」。所以,在第十三地點選址時,將第十六地點設計在圓形天壇的西偏北側翼,而第十四、十五地點設計在東偏南側翼(圖6)。

圖6其實第十三地點祭天圓壇的位置一旦確定下來,對我們進一步分析其左右側翼的第十四、十六地點的選址理念就有了依託。在牛河梁遺址能體現出先民偉大設計智慧的諸多建築中,第十三、十四、十六3個地點都踞崗頂,而且三點一線又等距,這是最為神奇之處,可謂獨具匠心。為了解開第十六地點的長方形冢體及中心大墓的設計理念,我們將視角還原到5600年前牛河梁地區的天文、地理背景。牛河梁第十六、第十三、第十四3個地點連線的方位通過谷歌衛星地圖結合繪圖軟體測得為「西北—東南」向偏東西13°(圖6)。我們用虛擬天文館軟體和壽星天文歷查到,公元前3600年雨水節第三候(3月31日)前後,太陽離開地平線升起的方位是東偏南13°左右(圖7)。

圖7也就是說在牛河梁第十六地點觀看日出,當太陽出現在第十四地點的山頂上時,恰好是雨水節氣第三候(圖8)。

圖8物候歷的起源相當古老,應該早於天文歷。在漫長的採集、狩獵和捕撈經濟活動過程中,北方漁獵民族經過不斷觀察和反覆體驗,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物候知識,並且依據物候現象來安排生產和生活,逐漸形成了獨具北方漁獵文化特色的物候歷。它植根於北方山林草原生態環境和漁獵生活的土壤中,具有直接的實用性。物候歷是最早的一種曆法,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的採集、漁獵經濟文化發展階段,是漁獵民族的文化創造。其他一切曆法都是在物候歷的基礎上產生並發展起來的。可是,以往在天文曆法史研究中卻忽略了物候歷,尤其是對漁獵民族的物候歷多避而不談[4]。對於紅山文化而言,它是從漁獵採集為主、農業剛剛發生不久的興隆窪文化經兩千多年發展而來,其農業技術有了長足發展但還仍然與漁獵經濟並存。從曆法發展的角度看,牛河梁紅山文化時期,天文歷已經相當發達。這更說明,掌握古老的物候歷常識對於牛河梁紅山文化先民來說那是他們祖傳的看家本領。所謂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按一定的季節時令活動,這種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所謂「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物候。它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各種植物的發芽、展葉、開花、葉黃和葉落等現象;二是候鳥、昆蟲以及其他動物的飛來、初鳴、終鳴、離去、冬眠等;三是一些水文氣象現象,如初霜、終霜、結冰、消融、初雪、終雪等。由於物候歷主要與氣候要素相關聯,所以,我們在用現代物候歷知識復原牛河梁地區當時的物候規律時,要考慮古今氣候變遷的因素。《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1983~2003)》(下文簡稱《發掘報告》)為我們提供了了解牛河梁地區古氣候的難得線索。根據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黃蘊平執筆的第八章第四節介紹,牛河梁出土的典型動物骨骼有:梅花鹿、狍、獐、野豬、狗、黑熊、獾、野兔、東北鼢鼠、雉、河蚌。這些動物,除狗是馴養的動物外,其餘都是捕獲的野生動物。這些動物骨骼大都是出在紅山文化下層的灰坑中。說明牛河梁早期(距今約6000年)狩獵是當時的主要生產活動。其中獐的骨骼鑒定標本發現37件,除獐以外,其他動物在這一地區現在均有分布。現生獐分布在北緯24°~34°及東經110°以東範圍內。牛河梁遺址位於北緯41°21′,東經119°31′,獐的發現說明當時的氣候比現在溫暖[5]。另外,根據牛河梁遺址文化層樣品的孢粉分析,環紋藻以較高含量出現是氣候較暖濕的標誌。環紋藻現代大多生長在清澈、富氧和滯流的淺淡水中,一般為沼澤、水塘和溝渠[6]。《發掘報告》對牛河梁附近大凌河上游全新世階地剖面沉積樣品的古環境分析,結果表明,該地區氣候在9kaBP之後出現逐漸向溫暖濕潤氣候發展的趨勢。8kaBP左右,牛河梁所在的遼西地區已進入全新世大暖期氣候。當時的氣候較今更為暖濕。紅山文化晚期仍然為比較溫暖濕潤的氣候[7]。那麼,我們關注一下現在的雨水第三候,牛河梁所在的遼西地區有哪些典型物候現象。筆者對朝陽地區候鳥的遷徙規律做了初步調查。近年地處偏僻的朝陽縣七道嶺鄉的蘇家營子因一種名叫蒼鷺的大鳥而名氣越來越大,吸引了來自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小村與蒼鷺也隨著攝影愛好者的精彩攝影畫面而名揚各地。當地村民告訴筆者,蒼鷺是每年驚蟄的前兩天(即雨水第三候)從南方遷徙回來,從蒼鷺回來一直到八九月份,幾乎天天都有全國各地的攝影人來到這裡。與蒼鷺飛回蘇家營子幾乎同一時間,朝陽北票市的白石水庫、燕山湖、大凌河等水域,每年的驚蟄節前後都會飛回來成千上萬隻白天鵝(圖10)。

圖10關於天鵝遷徙的動力機制僅僅用四季氣候的變化來解釋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有的年頭春季非常寒冷——仍然還是冬天的溫度,天鵝依舊準時遷徙和繁殖,甚至4~6月間的大風雪也不能阻止它們遷徙的腳步。因此,科學家普遍認為外部的變化只是天鵝遷徙的誘導因子(外因)。在這些因子中,只有每年某一時刻日照長短(光周期)變化是一個恆定而可靠的指示「信號」。這個恆定而可靠的光周期其實就是中國古人發現的「節氣」。大量的實驗證明:鳥類本身激素變化是鳥類生命活動過程的根本控制因素(內因)。光周期(節氣)啟動或抑制生物鐘的運轉、調節激素的施放量,並轉化為內在行為同步進行的過程。一旦天鵝得到足夠的光刺激信號,便準備遷徙了。其他的外界的刺激作用也許會改變天鵝具體的起飛時刻。如低溫、降雪、大風對天鵝種群的影響是局部的和短期的,總體的遷飛趨勢不會因此而改變。研究人員利用人造衛星跟蹤發現,天鵝並不是直接飛到繁殖地,它們常在中途選擇適當的地方棲息較長的時間,補充食物,恢復體力,它們大約需要1個月的時間完成數千公里的遷徙[8]。由此看來,現在於驚蟄前的雨水三候飛臨朝陽地區的這些天鵝,在牛河梁紅山文化時代的雨水第三候之前就應該飛臨這裡了。因為,牛河梁紅山文化時期較現在暖濕,有大量的沼澤、水塘和溝渠,是天鵝理想的棲息之地。結合上述材料,我們繼續就牛河梁第十六地點來討論上層積石冢的選址設計理念。M4是整個地點上層積石冢階段地下部分的核心建築,甚至地上部分也是這座中心大墓的附屬建築。這座墓葬考究的施工過程令人驚嘆,它是將山體基岩深鑿5米開出的墓壙,這在牛河梁地區墓葬的施工規模中是最大的。墓主人僅用玉器隨葬,其中在墓主人身體最重要的位置——頭部的下方枕著一件罕見的玉器,《發掘報告》稱其為「玉鳳」(圖11)。該墓發掘簡報稱其為「玉鵠」,在自然界中的原型是疣鼻天鵝,俗稱白天鵝[9]。

圖11疣鼻天鵝主要棲息在水草豐盛的開闊湖泊、河灣、水塘、水庫、海灣、沼澤和水流緩慢的河流及其岸邊等地。在西伯利亞、蒙古和中國北方繁殖的疣鼻天鵝,越冬在長江中下游、東南沿海和台灣。遷徙時經過東北、華北和山東部分地區。每年春秋季都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做上千公里的來回遷徙。春季多在雨水節氣前後北遷,均成小群和家族群遷飛,多沿湖泊、河流等水域進行,沿途不斷停息。紅山文化時期在牛河梁地區棲息的就應該是這些疣鼻天鵝(圖12)。

第十六地點中心大墓墓主人隨葬的最重要玉器就是疣鼻天鵝,這樣我們就理解M4墓主人為何要葬在這裡了。以往學者們對這座規模巨大的墓葬並未出現在牛河梁遺址的核心地帶而感到意外與困惑。通過上述分析,我們才理解將身份地位顯赫的墓主人葬在這裡,主要是為了表達墓主乃至墓主所統轄的部落或方國與天鵝的重要關聯。顯然天鵝在當時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下是紅山古國常見的候鳥,它算是天空中飛得最高遠的禽類,所謂「鴻鵠之志」的說法即緣於此。每年在牛河梁紅山文化時期雨水節的第三候開始,天鵝即從南方越冬地陸續飛臨牛河梁地區的河湖、水塘。而此時,活動在牛河梁地區尤其是第十六地點的紅山先民發現,他們清晨站在第十六地點的山崗向第十四地點所在的山崗瞭望時,太陽恰好從那裡升起來。這樣他們自然會將天鵝回歸這一「物候」與立春之後雨水節氣這個重要時間節點相關聯,尤其還要與「太陽」相關聯,後世以鳥類比太陽的禮俗或源於此。天上的春夏秋冬四時之氣,通過北斗繞天極的運轉流佈於大地,大地敞開「胸懷」吸納之。現在仍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古諺流傳,春天的盎然生機對於過著無論是採集、狩獵還是農耕生活的紅山先民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第十六地點的設計者將祖先的葬地——積石冢和陵墓設計成長方形是對應北斗七星的輪廓範圍,儘可能地仿照大地的功能,吸納北鬥鬥魁向大地流布吐灑的天之陽氣。先民認為大地的生機是天地陰陽之氣交泰作用的結果,雨水的降臨就是這種交泰作用的表現形式。而飛得最高的天鵝,又是在每年這個降雨季節準時地出現在他們面前。所以,天鵝就成了可以給他們帶來生機的通天「神鳥」。當然,這個「天」是極其神聖的。他們只能選擇在代表「天」的第十三地點圓壇側翼的第十六地點斂葬祖先(M4墓主)。將一隻體量甚大的玉天鵝枕在祖先的頭下,其靈魂可以通過這隻神鳥與天地往來溝通,同時還可以獲得來自春天的勃勃生機,護佑紅山古國人丁興旺、繁衍不息。綜上,牛河梁第十六地點上層積石冢的設計理念,綜合了物候歷、日出方位和北斗方位三重因素,而這晝、夜兩種天象又統一在立春、雨水這兩個重要時間節點上。這種以天象和物候同時表達出來的崇尚大地回春的設計理念,正是古人傳承至今的歸藏易信仰。參考文獻:[1][2][3][5][6][7]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1983~2003)[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第386~387 頁,第351 頁,第372頁,第510 頁,第485頁,第488 頁。[4]都慶雲,陳伯霖. 北方漁獵民族物候歷的人類學闡釋[J]. 黑龍江民族叢刊,2004,(3):63-68.[8]鳥類網. 天鵝的遷徙機制[EB/OL].http://niaolei.org.cn/posts/5422?cid=1583, 2013-11-16.[9]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牛河梁第十六地點紅山文化積石冢中心大墓發掘簡報[J].文物,2008,(10):4-14.
推薦閱讀:

六條簡單易懂的店鋪選址風水
陰宅風水如何選址
經商店鋪的風水選址
星巴克選址六原則
倉庫選址實操篇02-倉要素分析

TAG:地理 | 選址 | 地點 | 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