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鼓勵,是教會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

看了一篇「要鼓勵,不要表揚」的文章,真是把我看糊塗了,難道贊一句「你真聰明」就真的會把孩子一生給毀了?而一句「你真努力」就足以讓孩子在正能量的籠罩下所向披靡?

其實,「表揚」和「鼓勵」並沒有那麼大的區別,並沒有什麼絕對可做可不做的。反覆看了文章中提到的斯坦福大學實驗,我覺得,問題的實質只在於:怎樣讓孩子正確地歸因,正確地評價自己。

表揚孩子聰明,是將成功歸因於「天賦」,而天賦是自己不能掌控的因素。反之,將成功歸因於「努力」,努力則是人人可以做到的。這樣一來,誇孩子的分寸就很好掌握了,家長可以直接誇「這件事你做得真好」,把目標定位在具體的一件事上,而不是泛泛地誇「你真聰明」「真乖」之類;然後要指出你做得好的原因,「你很認真」,「你很努力」,最好還要有具體的描述,「我看見你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來了!」當你說出這話時,不用直接將「你真努力」說出來,但你對他的努力的肯定已經表達清楚了,孩子也會在自然的交談中受到鼓勵。

但這並不意味著絕對不能誇孩子聰明,如果孩子從成功中確實感覺到了自己的聰明,那何嘗不是一種喜悅和激勵。阿德勒說,每個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證明自己優越。智力上的優秀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的嚮往,只不過不要把這作為唯一的依靠,除了聰明以外,還需要其他品質。

如果孩子確實聰明,不必怯於承認這一點,大大方方地欣賞自己的聰明,猶如欣賞自己的努力一樣。

有些事情確實是需要天賦的,如果家長意識不到這一點,以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達到和別人一樣的高度,那也是很危險。因為你就很可能把孩子的不夠成功歸因於「你不努力」,巴不得孩子一天25小時都在學習,看見孩子有一點分心就焦慮不堪,而且總是把「你看你,成天都在玩,別人誰誰……」掛在嘴上。過分強調天賦不好,過分強調努力也不好,因為「努力」畢竟只是眾多因素中的一種,並非所有的事情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夠成功。

以我自己為例,「努力」並沒有給我帶來絕對的掌控感,當我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心血,卻仍然寫不出自己滿意的小說時,我真的對「努力」的魔力產生過懷疑,我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就是——我的天賦不夠!要承認自己天賦不夠,比承認自己不努力要痛苦得多。這是一種深層次的自我否定!但是,否定也是自我認識的一部分,你終究要面對自己。

誇孩子聰明的後果,可能就是讓孩子產生一個「聰明」的自我評價,然後他就去嘗試聰明人才能完成的事,如果受到挫折,會對自己的聰明產生懷疑,這是一個痛苦的心理過程。有些人害怕這個過程,就乾脆不去嘗試,永遠活在幻覺中。這大概是表揚孩子聰明的害處。

但是,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不聰明,所有的成功都來自努力,那他是否又有勇氣去嘗試那些需要聰明才能完成的事情呢?我覺得文章中提到的這個「表揚與鼓勵的不同效果」實驗,針對的只是一個短期任務,並不一定能代表孩子自我認識的長期過程。至少就我自己來說,如果我意識不到我有文學寫作的天賦,我不覺得我比一般人更有想像力和創造力,那我根本不會去碰寫作這件事。

至於我的天賦到底有多少,我到底能達到怎樣的高度,這是需要在不斷的嘗試中修正的。我現在已經明白,我不可能寫得和馬爾克斯一樣好,但我還是要寫,因為我可以寫得和魯稚一樣好,我有我自己的好,我努力寫就可以實現我自己。所以,「聰明」和「努力」這兩件事是可以兼容的,並非你死我活,不能共存。

我也一直對兒子說:「你很聰明,你有天賦,你要珍惜自己的天賦!」結果,似乎也沒有害到他,他很努力,也寫出了作品。珍惜天賦最好的辦法就是努力,而世界上再沒有比意識到自己有天賦更能激勵人的了。

其實每個人都有天賦,就看你能不能夠發現。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天賦,也是父母最該做的事。

正確歸因,正確地評價自己,認識自己,這才是我們要教給孩子的。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努力去做,自由自信地面對世界,嘗試各種可能性,人生就必定豐盈而美好。

附原文:

表揚孩子」與「鼓勵孩子」的差別震驚你!

1、孩子對表揚或鼓勵有多敏感?一句話划出分水嶺。

  首先,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拚圖任務。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里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拚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為什麼只給一句誇獎的話呢?對此,德韋克解釋說:「我們想看看孩子對表揚或鼓勵有多敏感。我當時有一種直覺:一句誇獎的話足以看到效果。」

2、第二輪拼圖測試,結果逐漸呈現差別!

  隨後,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

  為什麼會這樣呢?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這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醜的風險。

3、測試繼續進行,差別越來越大

  第三次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是初一水平的考題。可想而知,孩子們都失敗了。先前得到不同誇獎的孩子們,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那些先前被誇獎努力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這次測試中,德韋克團隊故意讓孩子們遭受挫折。接下來,他們給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誇獎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4、令人震驚的結果

  德韋克一直懷疑,表揚對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這個實驗的結果,還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釋說:「鼓勵,即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在後面對孩子們的追蹤訪談中,德韋克發現,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這些孩子會這樣推理: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麼用功。他們甚至認為,努力很愚蠢,等於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德韋克的實驗重複了很多次。她發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誇獎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都會害了他們。

5、父母必知

  鼓勵是指鼓勁而支持,表揚則是指對一件事或品行的宣揚。

  鼓勵通常是針對過程和態度的,「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為你驕傲!」表揚通常是針對結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績提高,為你高興!」

  多鼓勵,少表揚;多描述,少評價,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或輸不起,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

(來自公眾號「育兒教子經驗」)


推薦閱讀:

於憤怒中重新認識憤怒
紫微斗數——認識子女宮
你對八字的很多認識,可能都是錯的!
認識一下玄空大卦些子法
希阿榮博堪布教你快速認識佛教

TAG:孩子 | 自己 | 認識 | 鼓勵 | 教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