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掌門人與周恩來總理密談,回國力排眾議,讓美國接受中國
文/鬼子六
看了一天紀念洛克菲勒的文章,要吐血了。
很多人都沒搞懂兩個事情。
第一,死去的人是大衛·洛克菲勒,而不是約翰·洛克菲勒。一個是孫子,一個爺爺,輩分不能亂了。孫子去世了不去紀念孫子,去講爺爺當年的發家史、家庭教育故事,繞太遠了點。
約翰·洛克菲勒(1839-1937)
第二,洛克菲勒家族作為一個富貴超過六代的家族,早年標準石油公司的創業故事已經成為歷史了。老洛克菲勒死後,家族面對的問題更為複雜,小洛克菲勒們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保持家族的權勢地位,在時代的風浪中守住家族成果比創業更加艱難。
大衛·洛克菲勒(1915-2017)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該去讀讀大衛·洛克菲勒的故事,這個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掌門人,將洛克菲勒家族的影響力直接帶入世界政局,變成可以操控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只有懂得這點,你才能真正明白大衛·洛克菲勒對於洛克菲勒家族的重要意義,對於中國的意義。
荷蘭親王發起的精英組織這個世界是不是由一群精英在控制?這個問題或許永遠沒有答案
達沃斯論壇、G8集團峰會、TPP協議、聯合國……這些每天活躍在新聞報道上的國際性組織,固然是影響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全世界的政界、商界、學界精英遊走在各種國際性組織,侃侃而談他們的觀點與判斷,你真的相信他們在鎂光燈下的發言就是他們的真實想法嗎?
昨天,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掌門人大衛·洛克菲勒去世。頂著「洛克菲勒」的名號,常常讓人不自覺將他理解為一個普通的商人。其實,洛克菲勒家族發展到第三代,早已不僅僅是一個商人家族,他們的影響力滲透到世界格局的方方面面。
大衛·洛克菲勒的兄弟們
很多人在回顧大衛·洛克菲勒的簡歷時,會輕描淡寫地提到一個組織「彼爾德博格俱樂部」。
這個俱樂部大衛·洛克菲勒本人也極少提起。越是核心的東西,越不願意被曝光在公眾視野上。
而彼爾德博格俱樂部卻是在世界秩序之下,一股不斷涌動著的暗流。這個俱樂部也一度被稱為世界上最有權勢的神秘組織。
二戰之後,世界政治格局需要重建。美國、蘇聯這兩個超級大國在分割世界地盤,而無法直接染指政治的一批精英也在默默醞釀著增強自己的勢力。
1954年,具有納粹歷史背景的荷蘭親王伯恩·哈德被授命組織一些政治、工業、軍事屆的權勢人物開會。伯恩·哈德親王其實是荷蘭女王的老公,但荷蘭王室對於非王室血統的人參政十分忌諱。於是,伯恩哈德利用自己荷蘭女王丈夫的背景,穿梭在世界政要、巨亨之間,連接成一張網。那次會議結束後,與會者同意成立一個秘密團體,定期舉行會談,討論國際重大問題。
伯恩·哈德親王與荷蘭女王
此後,洛克菲勒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加入,連同荷蘭王室共同構成「彼爾德博格俱樂部」的核心力量。
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加入彼德伯格俱樂部?從1954年開始,彼德伯格俱樂部就嚴格限制成員的身份。一般的富商巨賈根本不夠資格加入,他們需要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個行業有直接而有力的影響力。因此,俱樂部的成員代表了所有西方國家的精英和財富——金融家、企業家、銀行家、政治家、跨國公司商業領袖、總統、總理、財政部長、國務卿、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代表、世界傳媒集團的總裁、軍隊的首腦。
如此,加入彼德伯格俱樂部實際上就等於拿到了進入世界權力中心的站台票。1991年,比爾·柯林頓獲得出席彼德伯格會議的資格。1992年,他就獲得了民主黨提名,並被選舉為美國總統。托尼·布萊爾1993年出席彼德伯格會議,1994年7月成為黨魁,1997年被選舉為首相。羅馬諾·普羅迪1999年出席彼德伯格會議;1999年9月宣誓就職歐盟主席,一直到2005年;2006年,被選為義大利總理。
彼德伯格俱樂部能夠吸引這麼多政界精英加入,他們對於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2002年春天,小布希政府本來已經打算攻打伊拉克了。而彼爾德博格俱樂部內部討論了下,希望小布希把攻打伊拉克的時間推遲到次年3月。於是,2003年3月20日,以美國和英國為主的聯合部隊正式宣布對伊拉克開戰。
2005年慕尼黑會議,呼籲該年度油價應該上漲,亨利·基辛格認為應確保油價在12-24個月從40美元開始翻倍,於是市場「照辦」,油價翻了2倍。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是包括歐盟在內的幾乎所有歐洲聯合機構的策源地,每屆彼爾德伯格會議達成的一致意見是「制定世界政策的前奏」。彼爾德伯格會議上做出的決定稍後會成為8 國峰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既定方針。
三邊委員會的成立但是,彼德伯格俱樂部也有它的不足。從成立之初,彼爾德伯格會議就是個西方人自己玩的閉門會議,壓根就不把亞太國家包括在內。
1972年,大衛·洛克菲勒提出讓日本加入會議,卻遭到拒絕。於是他另起爐灶,1973年,成立了「三邊委員會」(The Trilateral Commission),「三邊」指北美、西歐和亞太14個國家的學者以及政經要人聯合組成的國際性民間政策研究組織。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三邊委員會」盛極一時,成員中包括大量政界要人,有「影子政府」之稱。
美國在詹姆斯·厄爾·卡特(James Earl Carter)任總統期間,總統、副總統、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國務卿、國防部長、財政部長等要職都由三邊委員會成員所佔據,總共達二十六位之多,實際上三邊委員會在美國對外事務的決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西歐、日本等各國政府也有程度不同的影響。
「三邊委員會」涉及的經濟勢力也不容小覷。美國的洛克菲勒財團、摩根財團,歐洲的德意志銀行財團、法國巴黎銀行財團、英荷殼牌石油財團,日本的東芝電氣、住友化學、新日鐵、日產汽車、日本精工、日本電氣、日立製作、松下電氣以及豐田公司的董事長或經理,都是該組織的成員。
力促改善對華關係為什麼大衛·洛克菲勒特別值得中國人銘記?這裡就要說到,大衛·洛克菲勒作為幕後倡導人的三邊委員會與中國的關係。
三邊委員會很早就關注到中國。在1973年尼克松訪華,打開中美關係的大門之後,大衛·洛克菲勒就到北京拜會了周恩來總理和其他一些中國官員。訪問結束後,他所在的大通銀行又取得了一次勝利,成為中國銀行在紐約的代理行。
洛克菲勒與周恩來
1978年6月,在三邊委員會華盛頓會議上,加強同中國的關係成為主要議程之一。許多前三邊委員會成員,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國務卿萬斯以及國防部長布朗等人都到會,突出地談到中國的作用。在12月達成中美關係正常化協議後,西方輿論界認為:這一著棋是"三邊委員會想出來的"。
1979年4月,三邊委員會在東京舉行會議,進一步討論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確定了積極發展同中國關係的基本點。由於蘇聯入侵阿富汗等國際事件的發生,三邊委員會內奉行強硬政策、主張聯華抗蘇的意見佔了上風,因而將原定1981年在莫斯科召開的三邊地區與蘇聯合作的會議取消,改在北京舉行。
1981年3月,三邊委員會北美地區主席大衛·洛克菲勒、歐洲地區主席G·貝圖安和日本地區主席渡邊武,請見里根總統並進行了磋商。5月下旬,洛克菲勒帶領30多名成員抵達北京,舉行了為期三天的合作會議。會後,中國國家領導人接見了洛克菲勒等人,表示希望加強與三邊的合作。洛克菲勒返回美國後,立即與里根舉行了長談,這為美國80年代對華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參考。
三邊委員會成立以來,通過對三邊地區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研究、討論和磋商,向各自政府和國際組織提出許多政策性建議,大多數被採納。例如 1975年開始至今仍在進行的定期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國際金融制度中的彈性匯率、關於美元迴流的"第三窗口"計劃、西方對華政策的轉向等等,有的是直接採納了三邊委員會的建議,有的是受到三邊戰略思想的重要指導。
2005年國務委員唐家璇會見「三邊委員會」成員
2005年該委員會亞太區論壇在北京舉行,"三邊委員會"對於中國來說已不再神秘。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蘊嶺應邀到東京參加2009年度"三邊委員會"年會,會議的第一項議題就是宣布接納中國和印度為正式會員。
看到這裡,你也許就明白大衛·洛克菲勒為什麼值得中國人紀念了吧!
推薦閱讀:
※燈塔國的黃昏:寫在美國大崩潰的前夜
※貧富標準線,你是哪種?--美國人眼中的中國標準(這麼高)
※美國中年人不做離婚一代
※美國留學,首選加州?why??
※美國房產對中國人有什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