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之七:傳統節日(上)
標籤:古代文化常識臘祭習俗臘八粥唐玄宗中國文化 | 分類:中國古文化常識 |
節日原本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的祭祀日或慶祝日。祭祀什麼和慶祝什麼則與這個民族或地區的產生與發展有關。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也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透過這些民間傳統節日,可以探索到我們民族的歷史文化淵源,還可以感受到千百年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下面按時間順序扼要介紹我國幾個主要的傳統節日。1.春節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又叫陰曆(農曆)年,俗稱過年,是中華民族的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據史書記載,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西漢時,每年一度的新年被定在暮春正月,但當時的新年並不是在正月一日,而是在『臘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之後,才把『臘祭『移至歲末。古代時,農曆新年並不叫『春節『,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曆,才把農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春節『,因為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中國古代過年,總是與鬼神迷信相連的,而春節期間主要的事情是打鬼。從『臘八『吃『臘八粥『開始,宮廷與民間都要打鬼,臘月二十三則要祭拜主宰吉凶禍福的『灶王爺『,以求來年的衣食溫飽。這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掃除污穢,預防疾病。臘月三十日,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剪窗花、掛旗、蒸年糕、吃餃子、放鞭炮,除夕守歲,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如今,漫長的歷史歲月已使春節成為象徵中國人民團結、幸福、希望的傳統佳節。2.元宵節 每年中國農曆(中國舊時計算時期的方法)正月十五都是中國人民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的得名,是因為它的節俗活動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元)的十五日夜(宵)舉行而來。元宵節也叫『燈節『、『燈夕『,因為在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是夜晚放燈。此外,元宵節也叫『上元『、『上元節『。 每逢元宵節,全國家家戶戶都要挂彩燈,放焰火;大街上掛滿了琳琅滿目的花燈,東北和新疆等寒冷地區,還要製作晶瑩剔透的冰燈。到了晚上,全家還要圍坐在一起,品嘗美味的元宵。 元宵節習俗的形成,大約起源於中國古代的漢朝初(前206-公元23),正月十五這天,漢家要祭祀一位曾有恩於漢帝的神明,這位叫『太一『的神明據說地位還在五帝之上,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到了漢明帝時,因皇帝曾敕令元宵燃燈,這才形成了後世張燈、觀燈的習俗。如今,張燈、觀燈的習俗已經成為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了。3.上巳節 農曆三月三,我國大部分地區是大地回春,春陽萌動的日子。秦漢時期,每年三月上旬巳日(稱上巳日)人們就到水邊嬉遊並舉行祁福消災的儀式。魏晉以後改「上巳節」為三月三,不再用「巳」日。王羲之《蘭亭集序》中說:「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說的就是這個節日。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黎族、壯族、苗族、布依族等等少數民族在這一天也有自己的節日,不過風俗儀式各有不同罷了。4.清明節 在春光明媚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要的節日就要數『清明節『了,時間在公曆的4月5日前後。它流行於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從節氣(中國農曆的一種區分一年四季的方法)來講,清明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五個小節氣。由於二十四節氣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在氣溫、降水等方面的變化,因此勞動人民利用它來安排農事活動。如中國北方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所以,中國現代的『植樹節『就定在3月12日。 不過,清明作為節日,與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中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節日則包含一定的風俗活動和特定的紀念意義。在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中,由節氣演變為節日的只有清明。主要節俗活動有禁火寒食、掃墓踏青、盪鞦韆、蹴鞠(踢球)、放風箏、拔河、打馬球等。清明這一節氣正因注入了寒食禁火、掃墓等習俗,才形成節日。自西周(公元前1000左右)起,就有在墓前祭祀祖先的掃墓或墓祭習俗。5.端午節 中國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兩千多年的舊習俗,中國人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呢?這裡有著不少的傳說,最著名的的就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 過端午節,中國各地有很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推薦閱讀:
※《雙調·碧玉簫》BY 優軒主人 [古代父子]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複習資料
※堪稱古代最有骨氣的朝代
※古代稱謂
※中國古代三大名將,個個戰功顯赫,無人不知,卻下場極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