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八大思想精髓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中華文化蘊涵著優秀的傳統,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國家民族立場上的統一意識。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國內諸民族經歷了戰和更替、聚散分合、遷徙融匯,卻始終不曾割斷共同的文化傳統,文明認同始終如一。而能夠達到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國家統一的理念滲透於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成為人們一致的價值取向與理想追求。

  第二,為政治國理念上的民本要求。民本思想萌生於西周初年,當時的統治者在政治思想領域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題。春秋時期,「重民輕神」、「恤民為德」成為較為普遍的思潮。儒家繼承這些寶貴的思想資源,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秦漢以降,「重民愛民」成為歷代王朝宣稱的基本政治原則之一。這對於緩和社會矛盾、維繫社會相對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三,社會秩序建設上的和諧意願。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命題,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學派對和諧思想都有深刻闡發。比如,儒家提倡「中和」,強調「禮之用,和為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道家追求人與自然相和諧,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動,因勢利導,合乎自然,海涵寬容,從而建立起自然和諧的治國秩序;墨家倡導「兼相愛,交相利」,主張實現個體與社會的有序一體、道德與功利的和諧一致。

  第四,倫理關係處理上的仁義主張。仁義是中國古代處理人際關係、治理國家的基本理念,並以此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的倫理價值觀念。這些觀念可以用「仁、義、禮、智、信」五個字來概括。以此為基礎,確立了一系列解決和處理各種複雜社會關係、滿足封建社會倫理基本需求、完成個人人格健全的道德規範。

  第五,事業追求態度上的自強精神。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事業追求上的奮鬥精神。孔子主張「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提倡捨生取義,推崇大丈夫精神,這些都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普遍心理認同。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塑造了無數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磨礪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

  第六,解決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選擇。「中庸」就是合宜的分寸、合宜的「度」,恰到好處,收放恰宜。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在孔子看來,凡事都必須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不走極端。孔子把這種「中庸」之德定位為極高的道德境界與政治智慧,以之為人們處世接物的高明藝術。

  第七,個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齊治平」。《禮記·大學》:「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儒家認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當以修身為本。正心誠意的修養,個人道德的完善,是治家、治國、穩固天下的根本。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理想,影響了中國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它也是古代讀書人為之奮鬥一生的理想追求。

  第八,社會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小康,最早源出《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而作為一種社會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漢《禮記·禮運》中得到系統闡述,成為僅次於「大同」的理想社會模式。它相對於「大道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理想社會的初級階段。「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對理想社會的描述和追求。

中國人要作家,要文豪,但也要真正的學究。倘有人作一部歷史,將中國曆來教育兒童的方法,用書,做一明確的記錄,給人明白我們的古人以至我們,是怎樣的被熏陶下來的,則其功德,當不在禹下。———魯迅

一陣烏鴉噪晚風,諸生齊逞好喉嚨。

趙錢孫李周吳鄭,天地玄黃宇宙洪。

千字文完翻鑒略,百家姓畢理神童。

就中有個超群者,一日三行讀大中。 清代文人郭臣堯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變化練習題一百家爭鳴一、選擇題1.韓非在批評某家學說時說:「舉先王,言仁義者盈廷,而政不免於亂。」他批評的是()A.法家學說B.道家學說C.儒家學說D.墨家學說2.孔子思想中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係的是()①「仁者,愛人」②貴賤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④「有教無類」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3.蔡元培在《中國倫理史》中之所以讚揚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主,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於他明確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這位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4.主張「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5.我們現在認同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是因為儒家思想具有現實意義。下列儒家思想中具有現實意義的內容包括()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②剛健有為③天人協調④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⑤和諧與中庸⑥崇德利用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⑥C.②③⑤⑥D.②③⑥6.老子是我國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下列言論反映了他思想主張的有()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②「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③「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④「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④7.在戰國變法中,提出「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的思想家是()A.墨子B.孟子C.商鞅D.荀子8.(2008·上海高考)戰國時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這句話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二、非選擇題9.(創新題)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均摘自《道德經》材料二克己復(合)禮(規範)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摘自《論語》材料三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摘自《論語》材料四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摘自《道德經》請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老子的什麼思想?(2)材料二中孔子所謂「禮」的實質是什麼?(3)根據材料二的觀點並結合孔子所處的時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傾向。(4)概括材料三、四在目的上的相同點和方式途徑上的不同點。答案:1.C解析:解答本題關鍵是抓住題干中的「韓非」「仁義」「亂」等有效信息限定詞。這些信息告訴學生儒家主張「仁義」,法家主張「法治」,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墨家主張「兼愛」「非攻」,A、B、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由此可以判斷C項為正確選項。2.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貴賤有「序」是孔子思想的保守部分,「有教無類」是關於教育的思想。3.B解析:明確提出「君輕民貴」思想的是孟子。4.C解析:本題需要學生對所涉及的思想家的觀點全面掌握,「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提出的重要思想。5.C解析:本題考查儒家學派思想的積極意義,①④是封建等級剝削思想,可排除,故C項正確。6.C解析:②為孔子的思想主張,④為孟子的思想主張,故選C項。7.C解析:「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體現的是法家改革變法的思想,四人之中只有商鞅是法家代表。8.D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抓住題干中的「戰國時期」「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等有效信息限定詞。這些信息告訴學生法家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A、B、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正確。9.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道家、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區別。第(1)問指老子的哲學思想;第(2)、(3)問結合孔子所處的時代及其代表的階級立場作答;第(4)問考查二者在治國方略上的異同。答案:(1)樸素的辯證法思想。(2)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秩序(或適應和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的道德規範)。(3)維護奴隸制度。(4)相同點:都是為統治者提供治國方案(或維護統治者的利益)。不同點:孔子重「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二儒學的興起一、選擇題1.秦朝統一全國後,皇帝集各種權力於一身。隨著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文化成為政治權力的附庸,文化氛圍由生動活潑轉為死氣沉沉。這句話所反映的歷史背景是()A.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文化成為當時統治權力的附庸B.法家思想成為秦朝的統治思想C.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被秦朝統治者採納D.儒家思想的本質是消極、保守的,所以,秦朝時的文化氛圍比較死氣沉沉2.2009年7月22日,兩千多年來時間最長的日全食橫掃我國蘇州等地的長江流域。歷史上,西漢宣帝年間發生一次日食時,宣帝即刻下詔說:「皇天見異,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稱也。」漢宣帝的認識和做法體現了哪種主張()A.罷黜百家,獨尊儒術B.大一統C.天人感應D.無為而治3.董仲舒對儒學作了較大的改造,其本質意圖是()A.向漢武帝謀求高官厚祿B.發揚光大儒家思想C.使儒學行之有效、適應統治的需要D.提醒當權者要實行仁政4.從戰國「百家爭鳴」到西漢「獨尊儒術」的轉變體現了()①中央集權的強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強③大一統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學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5.西漢初,「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至漢武帝時「非遇水旱,則民家給人足……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而不可食。」上述經濟狀況的變化為下列哪種思想的實施創造了條件()A.墨家學說B.法家學說C.黃老之學D.大一統思想6.董仲舒對儒學進行改造,據此西漢儒學與孔孟儒學的主要區別是()A.神化封建統治B.宣揚仁政C.為統治者服務D.反對苛政刑殺7.漢代新儒學對先秦儒學的繼承主要表現在()①「大一統」的政治觀②「仁政」的思想③天人感應學說④有教無類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8.科舉制度與世官制和察舉制相比較,其進步性主要體現在()A.全社會讀書風尚形成B.選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公平公正C.知識階層成為官僚隊伍的後備力量D.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減少二、非選擇題9.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戰國後期,諸子已開始嘗試以自己的學說統一思想。……《呂氏春秋·不二》中宣稱:「聽眾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故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思想大一統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議秦始皇採取強硬措施)「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也,醫樂卜筮植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下焚書之令,行偶語之刑」,從而造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戰國時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學術空氣被窒息,廣袤的思想原野上,萬馬齊喑。——張岱年、方克《中國文化概論》材料三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說:「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書·董仲舒傳》請回答:(1)三則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樣的發展趨勢?原因何在?(2)材料表明,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自戰國到西漢先後進行了哪些努力?(3)如何評價秦漢時期的這種努力?答案:1.B解析: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但在秦朝時,秦始皇為鞏固統治,接受法家思想,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實行文化專制。「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文化氛圍由生動活潑轉為死氣沉沉,故正確選項為B。2.C解析:按照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如果皇帝做了有違天意的事情,上天就會降災難或出現怪異現象以示警示,材料中日食發生時,漢宣帝的詔令即說明了這一點。3.C解析:漢武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個鼎盛時期,但也面臨著一些社會問題,如邊境問題、王國問題,階級矛盾激化等,這些都要求漢武帝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以適應統一國家的形勢。而董仲舒的新儒學正適應了這一需要。4.D解析:④儒家以外各學派的消亡與史實不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有利於加強封建專制統治,有利於鞏固國家的統一。5.D解析:思想文化是特定時期經濟政治狀況的反映,漢初社會凋敝,經濟狀況極差,統治階級奉行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的思想,與民休息,使經濟恢復,故到武帝時開始奉行大一統思想,採用儒家學說來鞏固政治統一。6.A解析:董仲舒對儒學進行改造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君權神授」。(3)秦朝的焚書坑儒與西漢的罷黜百家、表彰六經都是通過文化思想的統一,鞏固政治上的統一。但造成的影響不同:秦朝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西漢使儒學開始成為古代社會的統治思想,雖也有鉗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儒學地位上升的同時,漢王朝也加強了對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視,這對於民族歷史文化的進步是有積極意義的。三宋明理學一、選擇題1.下列有關理學的理解,不正確的是()A.理學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產物B.理是永恆存在的普遍原則C.理學把天理和倫理道德完全割裂D.理先於萬物而產生2.下列言論不符合程朱理學思想觀點的是()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B.「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C.「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D.「天理存則人慾亡,人慾勝則天理滅」3.(創新題)學者對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敘述:「(他)想把濂溪、康節、橫渠、二程種種意見都包容和會通,再加上通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釋,而組織一大系統……思想上還是沿襲二程。」請問這位古人是()A.董仲舒B.朱熹C.陸九淵D.王陽明4.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其中「天理」主要指()A.天體運行法則B.社會發展規律C.封建道德規範和等級秩序D.「天人感應」理論5.著名儒學大師朱熹曾經在白鹿洞書院舉行過多次講學活動與大型辯論活動,其講學與學術辯論的內容不會涉及()A.人間的道德倫理問題B.「氣」和「理」誰先誰後問題C.「仁、義、禮、智」等道德準則問題D.「心外無物」等主觀唯心論的宇宙觀6.最早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是」的是()A.陸九淵B.朱熹C.王陽明D.王夫之7.以下敘述不正確的是()A.王陽明將理學發展到「心」學階段B.「心」學更多地吸收了道家思想C.王陽明宣揚「心學」的主觀唯心論宇宙觀D.王陽明進一步發展了儒家「仁」的思想8.(創新題)宋明理學對我們今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起的積極作用有()①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②注重氣節與品德③發奮立志④敬畏天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非選擇題9.閱讀不同時期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的觀點材料一程頤:「天下只是一個理」,「萬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滅人慾」。材料二朱熹:「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材料三王守仁:「心即理也」,「知行合一」,「致良知為聖人教人第一義」。材料四朱熹:「人之異於禽獸,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五程頤:「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材料六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斷絕學,為萬事開太平」。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請回答:(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麼?他們認為「天理」與「人慾」是什麼關係?(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關於貫通明理的途徑有何差異?(3)根據以上材料,說明宋明理學的主張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今天我們對宋明理學應採取什麼態度?答案:1.C解析:在理學家看來,「理」體現在社會上就是儒家倫理道德,他們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繫起來,而沒有把二者割裂。2.B解析:B項為明末李贄的思想。3.B解析:本題有些難度,解題需抓住關鍵詞「把……二程種種意見都包容和會通」、「通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釋」和「思想上還是沿襲二程」,由此可以判斷此思想家應是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4.C解析:本題屬理解題,要求理解「天理」的含義。5.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儒家思想在宋明時期的發展、變化情況。其中A、B、C三項是朱熹的主張,而D項「心外無物」等主觀唯心論的宇宙觀是明朝王陽明的心學主張。6.A解析:「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屬於心學的內容,其代表人物是陸九淵和王陽明,按照題目「最早」的限定,本題選A。7.B解析:本題是一道否定式選擇題,旨在考查學生的辨析能力,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選項A、C、D敘述與史實相符,但不符合題意。選項B敘述有誤,因為「心學」更多地吸收了佛教思想,並非是道教思想,故選擇B。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一、選擇題1.《明神宗實錄》記載:「乙卯,禮科給事中張問達上疏劾:壯歲為官,晚年削髮,近又刻《藏書》、《焚書》、《卓吾大德》等書,流行海內,惑亂人心。……以馮道為吏隱,以卓文君為善擇佳偶,以司馬光論桑弘羊欺武帝為可笑,以秦始皇為千古一帝……」「」中的人物最有可能是()A.李贄B.黃宗羲C.顧炎武D.王夫之2.提出「人君之於天下,不能以獨治也」,「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的是()A.李贄B.黃宗羲C.顧炎武D.王夫之3.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閱歷有共同之處,表現在()①生活在明末清初②參加過抗清鬥爭③學術活動集中在哲學領域④受到「文字獄」的迫害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4.黃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①是對傳統重農抑商思想的反對②反映了明朝末年傳統社會生產關係的變化③適應了明末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需求④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統治的基礎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黃宗羲認為:「然則其(封建國家)所謂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論者謂有治人無治法,吾以謂有治法而後有治人。」黃宗羲思想的核心是()A.建立一家之法B.法律是由人來決定的C.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實行法治D.建立君主立憲制6.商鞅主張「重農抑商」,黃宗羲主張「工商皆本」,形成這兩種不同觀點的根源在於()A.階級立場不同B.統治主張的分歧C.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D.社會性質的差異7.17世紀三位中國思想家的思想實質是()A.宋明理學的深化和發展B.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興起C.對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D.儒家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8.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無數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論。下列人物組合與引文順序完全吻合的是()甲:「親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視天下為一家,中國猶一人」。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為主,君為客」。丙:「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則焉耳矣」。A.朱熹、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B.程頤、朱熹、李贄、黃宗羲C.王陽明、黃宗羲、董仲舒、顧炎武D.王夫之、程頤、王陽明、顧炎武二、非選擇題9.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韓非在《有度》中說:「威不兩錯,制不二門。」這是韓非借用《管子》中的話,即「威勢獨在於主,則群臣畏懼;威勢分於臣,則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一步也,威勢獨在於主,而不與群臣共」。故曰「威不兩錯」。又曰「法政獨出於主,則天下服德;法政出於臣,則民不聽。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獨出於主,而不從臣出」。故曰「制不二門」。材料二黃宗羲說:「凡天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曰:我固為子孫創業也。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業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材料三顧炎武說:「人君之於天下,不能以獨治也,獨治之而刑繁矣;眾治之,而刑措矣。」他認為只有皇帝同各級官吏共同掌握政權,才能達到「天下治矣」的目的,他還提倡「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材料四唐甄說:「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殺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猶謂之賊;殺天下之人,而盡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謂之賊乎?」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概括韓非的政治主張,它在當時起了什麼作用?(2)材料二中黃宗羲得出「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時代背景是什麼?(3)材料二、三、四所反映的共同的思想是什麼?列舉這三段材料中能反映該思想的關鍵語句。5.C解析:黃宗羲是批判君主專制最為嚴厲的思想家,認為法是皇帝制定的,為皇帝服務的,是不公平的,要求實行法治。黃宗羲要求廢除「一家之法」,實行「天下之法」,故A項錯誤;法律一向是由人來決定的,黃宗羲認為不能只為「皇帝」一人服務,而要為「天下」服務,故B項錯誤;在中國最早提倡建立君主立憲制的是維新派,故D項錯誤。6.C解析:不同的思想主張都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形成的根源即當時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7.D解析:本題關鍵詞是:「實質」。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因為它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從孔子創立儒學主張恢復周禮,結果到處碰壁;到董仲舒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大一統」思想;宋明時期吸收佛教、道教的精華,形成程朱理學;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生活在資本主義萌芽之時,這時的儒家思想帶有民主色彩,是具有時代特色的儒家思想。

推薦閱讀:

談儒佛道思想影響下的唐代詩歌(中)
善導大師及其淨土思想
康有為梁啟超維新變法思想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窮人真正缺的不是錢(薦讀與點評)
能否說古人比現代人更有智慧?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傳統 | 思想 | 傳統文化 | 傳統 | 中國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