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運氣,古人指的究竟是什麼?

【傳統文化】運氣,古人指的究竟是什麼?作者:熊春錦 運氣學說,來源於古人天地人三才合一修身,在慧識悊學文化中對人文、天文、地理對應關係的長期觀察,治人事天,順四時之度,民不有疾。 「運」是運轉,天上星體的運轉對於地球有能量的幅射和對流的交互作用。太陽系的各個星球之間,同樣都存在著能量的輻射和對流的交互作用。「運」的年規律,用天干表示,天干即是天的主幹帶動作用。每年的五運要根據地球在太陽不同的位置而變化,是相對比較穩定的一個參數。水、木、火、土、金是運的這幾種能量,這種能量的傳輸、運動、輸布、傳播過程,五運的這個規律,既是金木水火土五種能量,也是仁義禮智信五種能量。 「氣」是地球本身吸收和輻射能源的作用,反映六種氣候的推移。氣這個能量的年規律,用地支表示地球物理本身的支撐作用。六氣有每年的在天之氣,以及相對在天之氣陰陽正好相反在地之氣,也就是說有天德和地氣這兩個大的範疇。 大寒至小暑,司天主之;大暑至小寒,在泉主之。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土運之歲,上見太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水運之歲,上見太陽;木運之歲,上見厥陰(歲運與司天合,故曰天符)。水火木金之各據其偏者,為八方之癘氣。合癘與沴(lì),釀而為毒,人感之而病者,為瘟疫。雜見於四時,在春,謂之春瘟;在夏,為之熱病;秋,謂之晚發(痢亦樂晚發);在冬,謂之寒疫。 ——《三指禪·卷三》 【譯文】 「大寒到小暑時節,是司天之氣主時;大暑到小寒時節,是在泉之氣主時。火為主運之年,少陽司天;土氣主運之年,太陰司天;金氣主運之年,陽明司天;水氣主運之年,太陽司天;木氣主運之年,厥陰司天(因為中運的五行和司天之氣的五行屬性相符合,所以叫天符)。水、火、木、金之氣各有其偏盛的原因,和八方的癘氣有關。癘氣與四時不和之氣相合,就會醞釀形成毒氣,人感受這種毒氣而產生的疾病,就是瘟疫。在四季的出現比較複雜,在春季,叫作春瘟;在夏季,稱為熱病;在秋季,叫作晚發(痢疾也叫晚發);在冬季,叫作寒疫。」 初之氣,地氣遷氣,乃大溫,草乃早榮,民乃厲,溫病乃作,身熱、頭痛、嘔吐、肌腠瘡瘍。 二之氣,大涼反至,民乃慘,草乃遇寒,火氣遂抑,民病氣鬱中滿,寒乃始。 三之氣,天政布,寒氣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熱中,癰疽注下,心熱瞀悶,不治者死。 四之氣,風濕交爭,風化為雨,乃長,乃化,乃成,民病大熱少氣,肌肉萎、足萎、注下赤白。 五之氣,陽復化,草乃長,乃化,乃成,民乃舒。 終之氣,土氣正,濕令行。陰凝太虛,埃昏郊野,民乃慘凄,寒風以至,反者孕乃死。 故歲宜苦以燥之溫之,必折其鬱氣,先資其化源,抑其運氣,扶其不勝,無使暴過而生其疾。食歲谷以全其真,避虛邪以安其正,適氣同異,多少制之。同寒濕者燥熱化,異寒濕者燥濕化,故同者多之,異者少炎,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濕遠濕,用熱遠熱,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謂時也。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 【譯文】 「初之氣,主氣為大美厥陰風木客氣為少陽相火,上年在泉之氣遷移退位,溫氣大行,草木繁榮較早,人們易患疫癘病,溫熱病發作,身熱,頭痛,嘔吐,肌膚瘡瘍等病。 二之氣,主氣為少陰君火,客氣為陽明燥金故涼氣反布大行,陽氣不得抒發,人們感到凄慘,草木因遇到寒涼之氣,也不易生長,火氣受到抑制,人們易患 氣鬱不舒、腹中脹滿等策,寒氣開始發生。 三之氣,主氣為少陽相火,客氣為太陽寒水,司天之氣布其政令,寒氣大行,雨乃降下。人們易患寒病於外,熱反病於內,癰疽,下利如注,心熱煩悶等病,熱郁於內,易傷心神若不急治,病多死亡。 四之氣,主氣為太陰濕土,客氣為厥陰風木,風溫二氣,交爭於氣交,濕得風氣乃化為雨,萬物乃得盛長,化育,成熟,人們易患大熱少氣、肌肉痿弱、兩足痿軟、下利赤白等策。 五之氣,主氣為陽明燥金客氣為少陰君火,陽氣重新施化草木之類以得盛長,化育而成熟,人們感到舒暢無病。 終之氣,主氣為太陽寒水,客氣為太陰濕土,在泉之氣,得其正令,濕氣大行,陰寒之氣凝集太空,塵埃昏暗,籠罩郊野,人們感到凄慘,若寒風驟至,則土氣不勝,脾不得長養,雖有妊娠,亦多主死而不能生。 所以凡此太陽寒水司天之年,則火氣鬱而不行,宜食苦味以瀉火,以燥治濕,以溫治寒,必須折減其致郁之勝氣,資助不勝之氣的生化之源,抑制中運與司天的太過之氣,扶持被抑制的不勝之氣,不要使運氣猝暴太過而發生疾病,應當食用得歲氣的穀類以保全真氣。 避免虛邪賊風以安定正氣根據中運與司天在泉陰陽五行之氣的同異,裁定葯食性味的多少而制之,運與氣寒濕相同者,用燥熱之品以化之,運與氣寒濕不同者,用燥濕之品以化之,所以運與氣相同者,其氣勝,可多用制其氣之品。 運與氣不同者,其氣微,可少用制其氣之品凡用寒性藥品時,應避開應避開寒氣主令之時;用熱性藥品時,應避開熱氣主令之時;用涼性藥品時,應避開涼氣主令之時;用溫性藥品時,應避開溫氣主令之時;用飲食調養時,也應遵照這個原則,這是就一般情況而言。 若氣候有反常變化時,就不必拘守這一原則,若不遵守這些規律,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就是說要根據四時氣候變化的具體情況,決定治療原則。」 太陽之至,大而長。(小雪至小寒,為太陽寒水主氣之六也,如子午年客之六氣,即巳亥年客之初氣陽明燥金;丑未年客之六氣,即子午年客之初氣太陽寒水之類,以此而推之也。按:以上六氣之脈,各有其時。時至則氣至,氣至則脈至,所謂天和也。《經》曰:毋伐天和。若至而甚,則失中和之氣則病,如但弦無胃之類;時至脈不應,來氣不足:也,亦病;時未至而脈先至,來氣太過也,亦病,如此之類,安可不知也? ——《四診抉微卷之八》 【譯文】 太陽之氣主時,脈來洪大而長。(小雪到小寒節氣,是太陽寒水主運的六之氣,好像子午年客運的六氣,就是巳亥年客運的初之氣,陽明燥金 當令;丑未年客運的六氣,就是子午年客運的初氣,太陽寒水當令一樣,以此類推。 按語:上述六氣的脈象,各有其對應的時節。如果時到氣到,氣到脈象應,就是所說的天和(即天氣和人氣相應的規律)。《經》中說:不要干預違逆天氣和人氣相應的規律。如果時氣到了太劇烈,就會失去中和之氣,就會生病,好像脈見純弦而無柔和之象的真臟脈一樣。如果時令到了而脈象沒有相應,來氣不足也會生病。如果時令沒有到而脈象先出現,像這樣的情形,怎麼可以不了解清楚呢? 季冬之月,星回歲終,陰陽已交,勞農夫,享臘,以送故焉。 ——《續漢書》 【譯文】 「冬季第三個月,星辰繞天運行了一周又回到時原來的地方,一年的時間也結束了,陰氣和陽氣已經交匯,慰勞農夫分享臘祭,以此送舊迎新。」 (本文選自《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冬》,作者熊春錦)


推薦閱讀:

漢族傳統婚俗的禁忌
傳統媒體如何與自媒體相融共生
新技術: 傳統方法與現代物聯網技術結合
翹嘴鮊的傳統釣法

TAG: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 古人 | 運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