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上三峽》 唐 李白

上三峽 唐 李白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注釋】  ⑴三峽:指長江之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  ⑵巫山:在今重慶巫山縣南,山勢高峻,景色秀美,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  ⑶巴水:指長江三峽的流水。重慶東面長江水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曰「巴江」。傳說巴子國由此得名。古渝、涪、忠、萬等州均屬巴國地,故此段長江常稱巴水。  ⑷茲:古同「滋」,噴射:往外滋水。 (5)黃牛:指黃牛山,又稱黃牛峽,在今湖北宜昌西北。  【譯文】 高聳陡峭的巫山把窄小的藍天緊緊夾住,峽谷中的流水沸騰如金湯。 峽中從巴國流下的江水也許會有枯竭的時候,那藍天卻永遠也難以攀登。 看著那黃牛山,連續三天都是凌晨即起溯江而上,夜晚才休息,可它仍然遙在前方。 在此三天,滿頭的鬢髮都已經雪白。【鑒賞】  此詩當為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自三峽入蜀時所作。當時李白59歲,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詩人58歲時從九江到宜昌逆流而上,走了快一年,接著便進入三峽。三峽是長江最為險峻、最難走的一段,在此行程更慢,妻子宗氏和妻弟也已經告別回南昌了,因此就更加孤獨,情緒更壞。  此詩表現了當時詩人逆境難熬,情緒鬱悶狀況。 「巫山夾青天」,夾字用得極其到位,既寫出了巫山險峻,遮天蔽日的形勢,也包含著詩人喟嘆青天的形象。 「巴水流若茲」,含有無奈之意。 三四兩句,並非說巴水可以行到盡頭,而是寫出了巴水紆曲,舟行遲遲的情景。「巴水忽可盡」,著一「忽」字,山回水轉,盡在眼前;「青天無到時」,既寫實又在寫情。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明寫逆水行船艱難,船行緩慢,實際表達的是詩人的感受和心態。 五六兩句既用互文筆法寫朝暮趕路,又暗含時間的承續:早起趕路到晚上也沒能走多遠。「不覺鬢成絲」,寫出詩人因船行緩慢而愁白了頭,包含著時光難度,逆境難熬的感受。 末兩句情景交融,既在描寫景象,又在抒發感情,從中可體味出詩人悲愁憤懣的心境。詩中連續重複「三朝三暮」,極有船工號子的感覺。  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李白詩里與《上三峽》相映成趣的是《下江陵》(《早發白帝城》),後者是詩人流放途中忽聞赦書,旋即乘舟東返時寫下的名篇。《上三峽》寫於詩人流放途中,詩中描寫巫山險峻,巴水紆曲,舟行遲遲,愁令發白。流放者唯覺逆境難熬,心情憤懣,壯麗風光為之減色。《下江陵》是詩人流放途中忽聞赦書,旋即乘舟東返時寫下的,城高入雲,晨光初燦,氣象開朗,舟行輕快。「一日千里」是詩人心態輕鬆的主觀感受,喜悅心情渲染得淋漓盡致。同一位詩人,同一處景緻,卻氣象迥異,正是「融情入景」的鮮明寫照。
推薦閱讀:

酈道元《三峽》:寫山狀水已臻化境,寥寥數筆柔腸百結!
真名、網名和馬甲====三峽在線
《三峽》教學設計(點評)資料全有筆記
《巴東三峽》教案8

TAG:三峽 | 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