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文化里沒有愛(黑白先生)
我們的文化里沒有愛(黑白先生)
魯迅與封建思想鬥爭了一生,悲哀的是他自己也是封建禮教的殉葬品,1906年,魯迅26歲,還在日本讀書,其母親以病重為由,把他騙回老家,與朱安結婚。被「孝」字的刑架押著拜堂。魯迅稱朱安是「母親的媳婦,與我無關」。他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從未曾和朱安同房。可憐的朱安一直獨守空房,但卻從未死心, 朱安等魯迅到50歲時,等來的卻是魯迅與許廣平在上海的同居的消息。朱安徹底絕望了,她說,「我好比一隻蝸牛,從牆底一點點往上爬,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的。可是現在我沒辦法了,我沒力氣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沒用。」魯迅的真愛是許廣平,但魯的愚孝讓他不能和朱安離婚娶許廣平。魯迅雖然對朱安不好,但他也盡了責任,他一直贍養朱安,即便在他身死後,許廣平也在繼續替他贍養朱安。
中國的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所生,於是天然擁有決定孩子命運的權利——就業、愛情、婚姻。他們將這種霸道的干涉冠之以「愛」,這一理念得到傳統文化的支持,容不得質疑和辯駁。他們口口聲稱愛自己的孩子,他們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可他們愛的那個孩子又是誰呢?是他們幻想的延續,還是工具?那些孩子被當作獨立的人看待了嗎?那些孩子全都要被釘死在忠孝倫理的十字架上,然後以工具的身份,懷著對人的嚮往,再養育出下一批扭曲的人形工具。
研究儒學的人,特彆強調孝道,孝道其是人性的一部分,長對幼的關愛來自自然,連動物也有。何況人?如果過分強調,必定扭曲人性,所以我們不能觸碰人性。歐洲、非洲不講孝道,難道人家就不孝了嗎?西方有母親節、父親節。西方人認為父母愛孩子,本來就是人類自然流露的情感。把孝道上升到人綱的高度,其實是為專制背書的。儒家喜歡干涉和扭曲人性,把人都看成野獸般需要教化。這就是吃人。儒家向來以愛的名義樹立順從的等級思想,無視家庭成員之間的人格平等,其本質還是培養對專制的順從,以愛的名義綁架其他家庭成員,以國的名義對個體權利的妥協行為,其實是對愛的褻瀆。
清末,西方人和中國人剛開始接觸的時候,通常會吃虧,感慨中國人的狡猾和算計。在中國人面前,西方人感覺那麼透明、簡單、天真。然而,幾乎在所有行業,最後勝利的都不是我們。因為決定成敗的最終因素是:人性,愛,信仰。而我們文化里核心是交易,沒有愛與溫暖,很多國人的眼神是渾濁的,一個中國人如果沒有交易價值,在父母眼裡也是「沒用的東西」,在陌生人面前更是毫無價值。日本的脫亞入歐,就是尋找到了更有人性強勢的西方文化,所以拋棄了沒有人性,愛,信仰的儒家文化。
什麼是真正的愛?就是符合人性符合自然,西方人文追求個人的自尊和自愛,不抹殺人性的基本需求,鼓勵從愛自身入手,平等尊重他人也愛自身的權利,對人對己平等以待,從而逐步過渡擴展至整個團體以及社會的平等安樂。追求真正的自由、建立一個真正符合人性的世界,這就是民主制度。可是對於國人來說,愛向來是扭曲的,所以國人特別喜歡捆綁:和父母捆綁在一起,和愛人捆綁在一起,和他人捆綁在一起。所以催生了大家庭,催生了集體的渴望,導致自我意識缺失,他們把獨立人格和思考者稱為異類並加以排斥。國人一生都尋找歸屬感,都在依賴,都想同化。所以我們的文化里根本就沒有真正的愛。
黑白先生公眾號:heibaixiansheng333 覺得寫的不錯,就關注一下。謝謝。
推薦閱讀:
※堪輿陽宅風水,九星吉凶歌訣,沒有基礎的看不懂
※碎碎心語:沒有眼淚,亦沒有快樂
※孝心沒有「窮富」
※記住,生活中沒有過不去的難關,生命中也沒有離不開的人
※人間沒有一勞永逸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