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你會幫孩子舒緩情緒嗎

  • 好友
  • 隨便看看
  • 積分換禮
  • 消息
  • 我要做心理諮詢
  • http://www.xinyutang.cn/space.php?uid=622 積分:41 邀請 任務 道具 設置 退出

  • 微日誌

  • 心理圖庫上傳

  • 日誌發表

  • 投票發起

  • 心理群組話題

  • 招聘發布

  • 活動發起

  • 心理培訓發布

  • 分享

  • 熱鬧

  • 心理測試

  • 個案探討

  • 心理視點

  • 隨筆暢談

  • 心理電影

  • 心理書籍

  • 心聞播報

  • 常見心疾

  • 積分

  • 記事本

  • 心理減壓遊戲:
  • 闖關賺金塊
  • 心語堂原創文章徵集活動(點此查看)

    返回上一頁

    水小懶的日誌

    水小懶的主頁 TA的所有日誌 查看日誌父母你會幫孩子舒緩情緒嗎已有 11 次閱讀 2012-08-07 10:32 導語:孩子哭了,家長不是直接命令孩子:不許哭!就是討好孩子,給孩子好吃的、好玩兒的……來逗孩子開心。這樣好嗎?如我在每期課程中所談到的,了解和幫助一個人需要三個部分:行為表象、情緒、內心需求。父母在處理孩子情緒的時候,比較經常出現的幾種方式是:1、傳統性處理情緒的模式:混淆了孩子的情緒狀態、內在需求和表達方式。很多時候,我們因為不接受孩子表達情緒和需求的方式,在簡單要求孩子行為變化的同時,忽略了他們的行為下面的內在情感和需要!比如「哭」,只代表孩子表現情緒和內在需要的一種方式,一個孩子需要媽媽了,他會用哭來表示,也可能用摔東西來表示,或者也可能用語言直接來表達。「哭」只是表達思念和悲傷這些情感需要的其中一種方式!當父母簡單的對孩子說「不許哭」時,我們忙於糾正了孩子的情感表達模式,但同時也將孩子用「哭」的方式想要訴求的某些內在需求也一併屏蔽了。如果孩子的內在需要或者生理需要不被滿足,自然就會有情緒發生,而一旦內在的需要得到滿足,情緒自然會順利通過。就像一個哭鬧的嬰兒,如果知道它是想喝水,只要給了它足夠的水喝,便不會哭了。一個小孩只有當自己的情感被真實接受的時候,才會清晰地感覺到被愛。又或者,一個小孩對媽媽大聲喊「你把我的秘密說給老師,你是世界上最壞的媽媽!」這是一個孩子在受創後對母親一種指責的表達方式,但不是他真正的情緒和內在需要!如果父母的回應,僅僅是針對孩子說媽媽是「最壞的媽媽」這個部分,回應孩子說「我是最壞的媽媽?不是我管你,你能長這麼大?」於是,問題就轉移了,同時孩子的內在需要沒有被得到滿足,而這個行為問題也很難探討!尤其是大些的孩子很可能的回應是更加憤怒「就是你的錯!誰讓你管我!我以後不要你管我了!」如果父母的回應是「哦,我把這件事情不小心讓老師知道了,讓你感覺很不滿!你需要我們自己在家裡處理這個問題?」並且給與適度的理解和道歉。當孩子的需求處理完畢,你覺得孩子還會說「媽媽是世界上最壞的媽媽」嗎?因此,在《戒掉愛中的傷害》一書中的第四章,在這個部分我做了著重介紹,如何透過孩子的外在行為深入了解他的內在情感需求。當然,我們也可以在此之後使用《在愛中建立規則》的表述技巧「我願意理解你的不滿,不過當你不滿的時候,說我是『最壞的媽媽』,這真讓我也有種挫敗感,似乎我所有為你的付出都沒有意義呢!下次對媽媽有意見的時候,請換種方式發牢騷,直接說明你對媽媽的什麼行為不滿,然後我們一起探討好嗎?」於是孩子的行為就可以得到引導!2、 一些現行常見的新式父母:混淆了孩子的情緒和內在需求有些時候,我們已經知道了,情緒的變化正是通向內在情感需求的一扇窗戶,同時情緒也是一種力量,在努力地為自己爭取。因此父母們已經了解,孩子的情緒是需要被理解的。但是,在理解孩子情緒的時候,父母也可能僅僅是打開了這扇窗戶,卻沒有足夠深入了解孩子在悲傷的時候,到底需要的內在情感力量是什麼。同時也可能沒有對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進行陪同式調整。因此孩子可能出現放縱情緒模式,或者自我情緒更加嚴重,卻不知道怎麼解決、怎麼幫助自己!比如,我親眼所見一些父母這樣幫助孩子緩和情緒:孩子從學校回來很生氣的樣子。父母說「今天情緒很不好?」孩子說「你今天也不提醒我帶飯盒,所以我沒吃上早餐!」父母可能回應:「你今天情緒真的不好!」孩子大怒:「怎麼能好呢?就你們這樣?」父母再嘆口氣:「我很理解你,今天的不開心!」孩子情緒更加高漲,甚至從本身事件上的憤怒,轉移到了對父母為發生事件的反應上的憤怒!這種例子我見過很多。父母其實很努力,但是由於沒有恰當的方法來進行對孩子情緒的回應,變成了語言上在理解孩子,卻讓對方感覺自己在迴避問題!原因就是只關注了孩子的情緒,而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產生情緒的內在事件和需求上!如果回應變成:「哦,今天沒吃上早餐,你一定餓了!媽媽也心疼了!明天當然不能再這樣了!」首先避開孩子的情緒針對對象,而是理解她的情緒背景。然後,孩子可能說「是啊,我今天餓壞了!後面兩堂課都沒上好!」父母可以繼續理解性回應:「哦,餓著肚子上課,一定很辛苦!」孩子的氣一般都會慢慢降下來。這個時候,父母把要給孩子一個承擔責任的可能性機會:「那下次怎麼辦呢?」往往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會把責任往外推,但如果情緒過去了,他會比較客觀地看待問題:「下次晚上我就把飯盒放在門口,這樣早上就不會忘記了!」這就是情緒過後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同樣的事情下次怎樣可以幫助自己不這麼難過!找到生氣背後的需求(吃早飯、帶飯盒)以及解決方法(晚上我就把飯盒放在門口,這樣早上就不會忘記了)。(整個協助孩子舒緩情緒的過程中的技巧,詳見《戒掉愛中的傷害》一書中的第四、五、六章。)3、我們會無意識當中把弱化孩子的情緒作為一個手段,堵住對方有不滿的不同於我們需要的聲音!有時,我們可能會希望孩子的成長按照我們希望的按部就班,所以不願意有所不同和變化,所以不願意聽到不同於我們的孩子的心聲。常見的,我們用討好、轉移、或者隱藏的強勢來控制對方發不出脾氣,然後我們就以為這個事情過去了。一次兩次可以,時間久了,對方的問題如果一直沒有真實得到解決,對方可能感覺到一種被壓制和操控,從而失去對我們的信任!比如:孩子發脾氣說「爸爸,這個周末你到底陪我去公園不?」爸爸發火「你以為我不想去?我天天忙工作累得頭都抬不起來!這周還要加班,你說我能不能陪你?」如果生活中父母經常用這種方式,把孩子的需要連同發怒的情緒表達方式一同打壓,導致的結果,很可能是孩子不再向父母提需要,孩子自己解決,但卻離父母越來越遠;而最糟糕的是,如果孩子非常乖,除了父母之外,也不選擇其他的方式進行滿足,因此壓制自我需要太久了之後,極可能失去及時表達自己的能力。在我所接待的案例中,很多在10-15歲左右的時候出現強烈的人際關係障礙,並且出現自閉或者突發性攻擊性行為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來源於後者!所以,最關鍵的是:並不是看不到對方的情緒了,我們就不用去了解他了!真正的聆聽,是要透過對方的種種情緒去了解他下面內在的需要!即便是弱化情緒也是為了讓我們在不那麼激烈的情緒狀況和衝突下,可以有更多的勇氣面對衝突,去交流、了解彼此的深層需求,並探討解決方法。因此,在剛才的案例中,如果爸爸也一時失控說了那樣的話,導致孩子的聲音沒有了,爸爸也可以後續再跟進:「孩子,剛才爸爸因為自己心煩失控了,因為其實我也很想好好陪陪你,但是工作忙做不到,所以自己也很著急,所以爸爸也希望你能夠體諒爸爸。但這並不應該成為一個阻擋我們在一起的理由。雖然這周爸爸不能陪你了,但是請你相信爸爸,這段時間我一定會安排時間好好陪陪你,好嗎?」這個溝通,就可能緩解剛才的那種壓制。因為它可以讓不同的人的聲音都能被看到,即便是有個先後!當然,更重要的,是溝通之後必須要跟進的行動!!所有愛的技巧並不是為了控制和壓制,溝通也並不僅僅是弱化情緒,而是為了讓每個人的聲音更好地呈現出來,而這更是為了讓我們放下情緒本身,而專註於下面的內在需求,並找到合適的給與滿足的方法!讓每個人都能夠更好地被了解和理解,同時擁有希望和信任,讓每個人都能感覺在這個世界不是孤單和無助的,這便是愛的溝通和愛的行動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而更加重要的是,當父母們用這樣的方式來幫助孩子,並且恰當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便也學會了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

    作者:馬寧(內在空間親子關係主題嘉賓)

    【心語堂在線心理諮詢網歡迎您】


    推薦閱讀:

    讓孩子獨睡有哪些好處?
    沒愛就要個孩子 借種計划進行時
    怎樣讓孩子快速的在4.5.7.9這四個數中找出三個數寫出兩道加法算式,兩道減法?
    等著等著,也許孩子就不需要你了 | 繪本推薦
    孩子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都聯結的歸屬感

    TAG:孩子 | 情緒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