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知識可以讓你變得更聰明
06-13
科學給大家的感覺是很高深,另外就是跟人離得比較遠,像宇宙大爆炸、引力波這些東西,似乎離我們日常生活太遠了。相比之下,有一類不那麼引人關注的科學道理,雖然不像前面說的那些高大上,但對我們卻很實用。比如,《大科技》雜誌就總結了下面幾個科學道理,如果能合理運用的話,就可以讓我們變得更聰明、更理智。 首先第一個,就是可以巧妙利用博弈論來做決策。博弈論聽起來很高深,但一些基本知識並不難理解,生活中也能用得上。遇到一件事情,你可以判斷它是零和博弈還是非零和博弈。要是零和博弈,像打撲克、下象棋,結果不是你輸就是我贏,那你最好的策略當然就是「損人利己」。那要是非零和博弈呢,雙方有競爭,但不是你死我活,這時候最好是達成妥協,實現共贏。比如兩個人賣早點,你賣豆漿,我賣油條,雖然有時候可能因為地盤小有點摩擦,但是總的來說,還是在一塊好。 還有種稍微複雜點的情況,叫懦夫博弈。兩輛車眼看要撞上,這時理性的做法,當然是打方向避讓。但如果你把這看成是一種博弈,就是不讓道、硬往前開,這時對方就只能讓道,結果他就成了懦夫,佔上風的是你。生活中也有這種情況,比如賣東西謝絕還價,你要想買,就只能接受這個價格。這也是一種策略,看起來好像不理性,但從結果看卻是理性的。 當然,博弈論有個前提,就是假設我們的行為都是理性的,要不然,像剛才開車那樣,肯定發生車禍了。 其實生活中,人的非理性行為也很多。所以我們接下來要說的第二點,就是學會識別非理性行為,這一般要靠心理學知識。 比如,我們都有錨定效應。去商場買鞋,開始只打算花500元,結果看到一雙1000元的很好,但覺得貴,這時售貨員推薦了一雙700元的,你立馬就買了。這就是你的大腦被那個1000元的標價錨定了。你超了預算,但感覺還賺了便宜。這就是不理性了。 再比如沉沒成本。這個咱也經常聽說。買了音樂會的門票,結果那天下大雨,你覺得票都買了不去可惜,結果給淋感冒了。其實,買票的錢早已經花了,已經變成了沉沒成本,理性的決策是不受它的影響,根據現在的情況做決定。但生活中,我們還是經常會受到它的影響。 還有種情況叫非理性折現。兩種獎勵方案:一種是現在就給,獎勵50塊;另一個是一年後給,獎勵100元。說起來,其實第二種方案更合算,因為一般情況下通貨膨脹沒那麼大嘛。但實驗發現大部分人會選第一種。心理學上這叫雙曲貼現,也叫非理性折現。了解了這些非理性行為,我們就可以在生活中盡量避開它們。 第三點,對統計數字保持警惕。我們平時做決策經常會參考統計數字,感覺好像挺理性,其實不一定。因為現實中產生影響的因素有很多,而統計數字往往只反映其中某一方面。所以要是太迷信統計數字,就會犯錯。比如9·11事件後那幾個月,美國車禍死亡人數大增,原因就是很多美國人覺得,坐飛機遭到恐怖襲擊的概率高,出門就改開車了。結果卻忘了發生車禍的概率,比飛機遭恐怖襲擊的概率更高。 英國還有個例子。1995年,衛生部門發布了一個患病率的統計數字——服用第三代口服避孕藥的女性,患血栓症的概率是普通人的兩倍。結果這一年英國的流產案例一下增加了上萬人次。但實際上,在英國,得血栓病的絕對風險數量總共只有3000多人,增加一倍也才不到7000人。當時大家都被「患病概率增長一倍」這個統計數字給嚇倒了,結果卻冒上了更大的風險。所以說,對統計數字,不能片面理解,要理性使用,尤其是,要注意區分絕對數字和相對數字,不要動不動就被增加或減少50%這樣的數字給迷惑了。 第四點,重視指數增長的威力。說起指數增長,大家都聽過這個故事:往棋盤裡放麥粒,第一個方格放一粒,第二個兩粒,第三個四粒,第四個八粒……那最後第64個方格需要放多少粒呢?1800億億。威力大吧? 指數增長就這樣,一開始很不起眼,但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炸性猛增。人類技術發展也是這樣。比如基因技術,人類開始啟動基因組計劃,是在1990年。到1997年,只破譯了人類基因數據的1%,看起來很慢。但到了2005年,整個測序工作就全部完成了,進步的速度是越來越快。所以說,將來世界的變化會非常大,但是咱人類大腦,習慣於線性地看問題,對這種指數型增長不敏感。這就是比爾蓋茨說的,人們往往高估了未來三年的變化,而低估了未來十年的變化。而真正聰明的大腦,得知道這種指數增長的威力,對未來的變化有充分的預測。 你看,上面這幾個科學道理,聽起來不複雜,但是跟咱們生活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可以幫我們做出更理性的決策,對我們有非常大的幫助。 本文源自:《大科技》雜誌(如何變得更聰明) 音頻稿:徐棄疾 講述:鄭磊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八字知識之十二:大運
※癌症知識介紹
※實用居家風水知識——居家門窗尺寸的風水考究
※俄國知識分子的「罪」與「罰」
※易理基礎知識第七講[三易派流星趕日掌上推陽曆(日)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