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軍:漢字與古代農耕文化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耕大國,小喵想知道,漢字和古代的農耕文化之間有什麼聯繫呢~漢字與古代農耕文化 文 /王立軍 王瑾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地下出土的遠古文物表明,我們的先民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經大量使用磨製精美的農具了。這些農具當中,除了多數為石器外,還有各式各樣的蚌殼。

小篆農

農業的「農」字的古文字字形,正記錄了蚌殼和農業之間的密切關係。農的小篆字形,其對應的楷書寫法作「?」。《說文》解釋說:「?,耕也。從??辰,囟聲。」其中的「??」是兩隻手的變形,農耕需要用手,這自然很好理解。但其中的「辰」是什麼,「囟」又是什麼,就很難從小篆字形中看得出來了。於是,我們只好追溯更早的字形,看能否找到答案。

金文農

從"農"的金文字形看,"?"中的"囟"並不是聲符,而是"田"的變形。"田"四周有四個"屮",合起來就是"茻",也就是草莽的"莽",表示田野里草木十分茂盛的樣子。田裡長滿野草,要想種莊稼,就需要先把雜草除掉,字形的下面,正像手拿工具除草的樣子。其中表示除草工具的部分,與小篆字形對應起來,正是其中的「辰」。那麼,「辰」究竟代表一種什麼樣的除草工具呢?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釋辱》:「尋辰字龜甲金文皆作蜃蛤之形,實蜃之初字。」楊氏認為辰這種農具就是「蜃」。蜃是一種大蛤蚌,古時候沒有鐵器,農民是用蜃殼來翻土除草的。《淮南子·氾論篇》中記載:「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高誘註:「蜃,大蛤,摩令利,用之耨。耨,除苗穢也。」考古發現,大汶口文化中期和龍山文化都出土發現了蚌制的鐮。當時,人們的活動區域多為河流沖積的黃土地帶,這裡土壤肥沃而疏鬆,使用不太堅硬的工具,就可以進行耕作,這是石制和蚌制農具在當時得以廣泛使用的原因。直至西周時期,石、蚌類農具仍大量使用。這時的蚌制農具已有「蚌耜」、「蚌鏟」、「蚌刀」、「蚌鐮」等。前二者是整地農具,後二者是收割農具。

"辰"和"囟"的來歷搞清楚了,「?」字的構形問題就好解釋了。把田、??、辰三個部分結合起來理解,就可以得出這個字的本義:兩手持蜃殼除去田裡的雜草叫農。遠古之時,森林遍布,在耕種播種之前,必定先要砍伐樹木,清除野草,沒有金屬工具,只能靠打磨石器、木器或者蚌殼來作為生產工具,故先民手持摩銳之蜃殼以剷除雜草,翻鬆土壤,以便種植莊稼。故《漢書·食貨志上》說:「闢土殖穀曰農。」

甲骨文晨 甲骨文晨 小篆?

此外,還有幾個字,與古代的農耕有著密切的關係。

先看"早晨"的"晨"字。"晨"的小篆,許慎在《說文》中分析說:"?,早、昩爽也。從??從辰。辰,時也。辰亦聲。"許慎把「?」當形聲字來解釋,是他沒有完全解釋清楚「?」的構意。從甲骨文字形看,「晨」的甲骨文,從辰,從二屮,或從二木,與我們前面分析的「農」字構意完全相同。晨的甲骨文,反映出古人農耕非常辛苦,故以下田除草表現「夙興夜寐」的含義。發展到小篆,則為從??從辰,表示雙手持蜃。到後來,為了強調早晨的時間意義,就改成從日作「晨」了。

小篆辱

"辱"字的小篆,從辰從寸。寸在漢字中一般都是表示手,和"?"中"??"的作用相同。因此,從辰從寸的"辱"和從??從辰的"?",在構意上也很相近。"辱"本指以手持蜃除草的動作,也可指除草的工具,其字可加草字頭作"蓐"(用「辱」字表示恥辱是假借的用法)。後來出現了木製的除草農具,"蓐"便又分化出"槈";再後來出現了金屬的除草工具,"槈"便又可寫作"鎒"。《說文·木部》:"槈,薅器也。從木,辱聲。鎒,或從金。""槈"字還有一種從"耒"的寫法,即"耨"。《呂氏春秋·任地篇》:「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間稼也。」高誘註:「耨,所以耘苗也。刃廣六寸,所以入苗間也。」據「柄長一尺,刃廣六寸」可知,槈是一種很短的除草工具,人們使用時的姿勢與持蜃並沒有太大區別。

表示除草工具的「槈」之所以可以寫作「耨」,是因為「耒」本身就是一種農具。耕、耘這些與耕種有關的字也是「耒」部字。如果說蚌制農具是我國最早的生產工具之一的話,耒則是在傳統農業中最為重要、使用歷史最長的一種工具了。耒的使用是伴隨火耕的需要而來的,火耕是一種比較古老的大規模的耕作方法。對於火耕而言,漫撒和點種是兩種主要的播種方法。點種的主要工具就是尖頭木棒。但是尖頭木棒畢竟效率不高,先民為了滿足增產的要求,在原始農具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改造了尖頭木棒,形成了一種新的農業工具。這種新農具把尖頭木棒延長,長到可以立著身子把持它的程度;同時在它的下部,距離尖端不遠的地方,添加上一個短小的橫木,用它作為踏腳,以便使木棒更容易深入土壤。這樣,人們勞作時就省力多了。這種改造了的原始農具是「耒」的前身——「力」。

甲骨文力 甲骨文力 小篆力

許慎《說文解字》說:"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御大災。"這是說"力"的本義是人體的肌肉筋腱,引申出"力量"的意義。許慎的說法並非"力"的本義。甲骨文的"力",是獨體象形字,從形體上看,是一種曲木棍上綁著踏腳橫木的單齒髮土農具。徐中舒指出,力象耒形,金文中從力之字,有時也從耒。如"男"字,《說文》說:"丈夫也。從田從力,言男用力于田。""男"字甲骨文作

,確實是從田從力,不過這裡的"力"不是用力的"力",而是表示"力"這種農具。金文的"男"字又在"力"的上面增加了"手"形,作

,像手握"力"這種農具耕田的樣子。金文中"男"字還可以寫作

,"田"下的形體由"力"變成了"耒"。可見,"力"和"耒"在古文字字形中是可以通用的,二者形體比較接近,只是"力"下面沒有歧出的杈形,而"耒"下面有歧出的杈形。

金文耒 金文耒 小篆耒

力和耒是甲骨文中所見的除蜃之外的主要發土工具。《說文解字》說:"耒,手耕曲木也,從木推丯。"從金文"耒"的字形可以看出,"耒"是一種帶有兩個杈的木棒,木棒上部是彎曲的柄,下部是分叉的耒尖,曲柄彎曲的方向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金文中,還有一些耒字,又作手握耕具之形。

談到"耒",就不能不說一下"耜",因為古書中"耒耜"經常連用。從"耜"字從耒這一點,便可以看出二者間的密切關係。耒、耜同為起土的工具,耜的形狀和今天的鏟比較相似,它起土的功效比耒好。《易·繫辭》是最早記載古人發明耒耜的文獻:"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從"斫"和"揉"兩種製作方法上,可以看出"耒"和"耜"在形制方面的不同——"揉木為耒","耒"是用火烤的,就是用火將尖木棒柄部烤出合適的彎曲度;"斫木為耜","耜"則是用砍削的方法作成,較耒複雜,需要將整段木材劈削成圓棍形的柄和鏟狀的刃。"耒耜"是古代耕種的主要農具,二者連起來常用作各種農具的泛稱。因此人們在為其他農具,特別是木製或裝有木把的農具造字時,常常以耒為構字部件,如耙、耓、耤等。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農業工具已經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革,遠古的蚌制和耒耜之類的農具,在現實農業生產中已經不見了蹤影,但它們並沒有從我們的文化中徹底消失,除了在博物館裡還能一睹它們的形象之外,漢字的字形中一直銘刻著它們在古代農業發展中的功績。從"辰"到"力",從"力"到"耒",從"耒"到"耜",漢字竟如此忠實地記錄了古代農耕工具的演變軌跡,這進一步印證了漢字與古代社會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

文章來源:《漢字的文化解讀》,商務印書館
推薦閱讀:

為什麼無論古今中外、文明高低,人類都喜歡黃金這種金屬?
古代女人出嫁時,父母為何要送開襠褲做嫁妝?原因讓人羞紅了臉
古代「丈夫」「妻子」稱呼的由來 - - 華夏網社區
南宋時為什麼能在蒙古大軍壓境下從1234年堅挺到1270年左右?
中國古代文論的話語世界

TAG:文化 | 漢字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