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請不要把孩子當犯人對待

請不要把孩子當犯人對待 經常在學校門口看到這樣的場景:家長、老師和孩子,老師義憤填膺的跟家長告狀,家長伸著指頭戳著孩子的腦袋,孩子耷拉著腦袋,立正站好低著頭。每每看到這樣的景象,我就有衝上去解救孩子的衝動,這是為了孩子嗎?我不知道把孩子當犯人一樣的審訊給孩子帶來的是什麼?是立志改正錯誤,還是在心裡怨恨著老師,還是覺得生錯了家庭,只有孩子自己心裡知道。 所以,我很怕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碰到老師,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我都不願意這樣的三角關係在街邊復現。我不願意我的孩子像個小狗一樣,諾諾的站在家長和老師的一邊,低垂著頭,所以我告訴孩子,哪怕是挨批評的時候胸脯也要挺起來。經常有人覺得,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總是匆匆忙忙的。一是,我不想因為大人間不重要的閑聊,浪費孩子的時間;二是,不想當著孩子的面對孩子評頭論足。在沒有辦法的時候,我也不跟著老師幫腔。老師表揚孩子的時候,我微笑不語,批評孩子的時候,我沉默不語,只給老師一個耳朵就好。 但並不說明我不喜歡和老師交流,相反的,我很喜歡和老師交流,可以了解到在家裡發現不了的問題,尤其和有經驗的老師交流,讓我受益菲淺。我通常選擇孩子不知道的時候去找老師,有時候也把老師約出來,像朋友一樣的溝通,然後把老師的話回家和「老公」彙報,結合老公的想法,把老師的話分類、篩選。孩子的缺點用激勵的方式對孩子點到為止,在以後的學習中對孩子進行觀察和適時的提醒。老師對孩子的表揚,也不吝嗇的告訴孩子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悅。 我發現,泉泉對所有的任課老師都沒有敵意,有時候對老師的做法也能很客觀的分析和對待,懂得對事不對人。父母對孩子的呵護,讓孩子的心裡充滿陽光,看待事物積極樂觀,容易培養孩子幽默的氣質,對待學習積極熱情,喜歡學校的生活。 可見,父母對孩子多用一份心,孩子對你和社會的回報是不可估量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c7fc290100w2of.html父母的犧牲:孩子最可怕的禮物一位母親,在女兒7歲的時候和丈夫離婚了,她的工作能力強、生活能力很好,但卻非常擔心獨生女兒的種種,開口閉口都是女兒。當教練問她:"你的生命有何意義和價值?"她如此回答:"我的生命意義和價值就是要我的女兒正常。"教練說:"她女兒已經17歲了,不瘋不痴不傻,而且長得很漂亮,你認為我可以接受她這樣的答案嗎?她不是普通老百姓,她是一位博士,在國外也住了很久,可是她的答案竟是如此!"教練再問她:"那你自己的生命呢?"她說:"我自己有如槁木死灰,我已經完全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只一心一意地想女兒好,我已經把自己放棄了。"一個槁木死灰的媽媽一心一意想讓自己的女兒快樂、幸福。"這是最大的問題,你把自己生命的基礎放到別人的喜怒哀樂上,交在別人手裡,生命的意義竟是女兒正常與否?!"面對一個成熟的獨立女性有此生命告白,教練的嘴巴都張大了。這母親每一天都像監獄裡的獄卒,把女兒當犯人看,什麼都要通過她,即使她在上班,仍然想女兒不知道會不會偷跑出去。因為她對孩子的不信任,造成母女無法溝通,壓力越來越大,女兒豈受得了母親的監視,非逃不可。「後來真有不太好的事發生,中國人的父母總是替孩子選擇,但選擇之後誰要負責?這位母親以為自己很對,因為她是出於愛心。」最可怕的就是這個──以愛之名,做一件與愛完全沒有關係的事情,甚至是精神控制。教練最後提醒這位母親:"先不要講女兒如何如何,你的焦點應該放在你自己的生命上。先不要對人好,如果你自己是空的。你看到自己快樂嗎?你如何帶給女兒快樂?因為我們不僅僅只是活,而是要活得快樂,這才是給你女兒最好的東西──身教,影響孩子的一言一行。"孩子有孩子要走的路詩人紀伯倫有一篇關於《孩子》的詩:孩子實際上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乃是生命本身的企盼他們只是經你而生,並非從你們而來他們雖與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們的愛而不是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庇蔭他們的身體,卻不能庇蔭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居於明日的世界,那是你們在夢中也無法探訪的地方你可以努力地學像他們一樣,但是,不要白費力氣要他們像你因為歲月無法倒流,生命也不會停滯於昨日你們是弓,孩子是從你們身上發出的生命之箭那射箭者在蒼茫路途中看定目標,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一個彎弓,使你手中的箭射得又快又遠當為射箭者所成就的一切歡欣喜悅因為她不僅愛那射出的飛箭,也愛手中握的那穩固的彎弓心靈導師王季慶看到這首詩後,讓她對教育孩子的看法有了180度的轉變,"其實我對自己很嚴格,但在我懷孕的時候,看了紀伯倫的書,真的好感動,你清楚知道你絕對不能去掌控另一個個體,即使他是你的孩子,但中國人都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財產。所以我很小心努力把孩子當作是一個"人",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即使是做錯了,他還是有權利去嘗試,你只能告訴他有什麼選擇,他決定了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待王季慶說完這句話,再聽她說別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於是你便知道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對一位母親來說,對一位非常疼愛自己孩子的母親來說。一個女子做了母親,最容易陷入一個窠臼,就是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一切。然教育家馬卡連柯卻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親所能給予孩子最可怕的禮物。"對孩子來說,他們習慣了風和日麗的天氣,直到有一天在自己迎接疾風驟雨的時候,在不測風雲的挫折和挑戰裡,驚慌失措,不知道心中的勇氣和智慧該從哪而來。對父母來說,兒女是他們的私人財產,他們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在孩子身上,直到他們年老時,同樣渴望得到全部的關愛,兒女就像風箏,他們想要永遠拽住那根線,只有把它牢牢操在手中,心裡才有安全感。做了父親以後的胡適先生,寫過一篇《我的兒子》,裡面說道:"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但是你既然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待你的恩誼……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蝴蝶效應」對孩子的影響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引起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場龍捲風!科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作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與否,可能影響孩子一生。一個親昵的動作、一個讚賞的眼神、一句激勵的話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原動力。 讚賞和激勵是促使孩子進步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每個孩子都有希望受到家長和老師重視的心理,而讚賞其優點和成績,正是滿足了孩子的這種心理,使他們的心中產生一種榮譽感和驕傲感。孩子在受到讚賞和鼓勵之後,會因此而在學習上更加努力,會把事情做得更好。讚賞和激勵是滋潤孩子成長的雨露陽光。 在教育孩子時切忌使用「沒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語言,更不要冷嘲熱諷,這樣會抹殺孩子的自信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阻礙他的成長和進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於是美國政府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戰鬥。為此,美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的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對他們並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彆強調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好、如何改過自新等。專家們要求犯人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的人。3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服從指揮、如何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勇敢拼搏。後來,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象稱為「貼標籤效應」,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一定會是紐約州的州長」,一句普通的話,改變了一個學生的人生。 此話出自美國紐約大沙頭諾必塔小學枝長皮爾·保羅之口,話語中的「你」是指當時一名調皮搗蛋的學生羅傑·羅爾斯。小羅爾斯出生於是國紐約聲名狼藉的大沙頭貧民窟,這裡環境骯髒,充滿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漢的聚集地。因此,他從小就受到了不良影響,讀小學時經常逃學、打架、偷竊。一天,當他又從窗台上跳下,伸著小手走向講台時,校長皮爾·保羅將他逮個正著。出乎意料的是,校長不但沒有批評他,反而誠懇地說了上面的那句話,並給予語重心長的引導和鼓勵。 當時的羅爾斯大吃一驚,因為在他不長的人生經歷中只有奶奶讓他振奮過一次,說他可以成為五噸重的小船的船長。他記下了校長的話並堅信這是真實的。從那天起,「紐約州州長」就像一面旗幟在他心裡高高飄揚。羅爾斯的衣服不再粘滿泥土,語言不再骯髒難聽,行動不再拖沓和漫無目的。在此後的四十多年間,他沒有一天不按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5l歲那年,他終於成丁紐約州的州長。 正是貼了張「州長」的標籤,這調皮學生真的就成了州長。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登門檻效應」。在家庭教育方法中,我們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到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於持續地奮發向上。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內容提要:「親子共成長」是家庭教育的一個核心理念。解讀「親子共成長」首先要弄清它的內涵,理解每個詞的含義和內部關係;其次是認識其外延,把握其外延方面的各個要素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該採取的措施。在家庭教育中,只有成長的父母,才能培養出成長的孩子。只有親子共成長,才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關鍵詞:親子成長內涵外延家庭教育  「親子共成長」,既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宣傳口號,也可以把它當作一項工程;既可以看作是一種教育理念,還可以看作是一個教育目標。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的當今時代,我們解讀「親子共成長」,弄清它的內涵和外延,對於促進家校合作,提高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質量,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美國一家周刊做過一個調查,請世界500強企業退休的老總們填一份問卷。其中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人生可以重新來過,你認為什麼是你絕對不能錯過的?其中前10大企業的老闆對這個問題都有相同的回答——定不放棄陪伴孩子一起成長。這句心裡話應該是有些老總的經驗之談,更多的恐怕是後悔之言。  夫妻有了孩子就成了父母。為人父母需要「返老還童」,回歸童年——心靈的回歸,喚醒童稚、童真、童趣、童心。孩子幾歲,父母就應該有幾歲孩子的心理,並且要隨著孩子的發展而發展,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成長。許多家長總是喜歡用成人的標準衡量孩子。這是一個誤區。父母不要忘了:自己曾經也是孩子,幼時的自己肯定無法與現在的自己相比。既然自己的幼年比不上自己的成年,那麼,就不要用自己現在成年的標準去要求和自己當年差不多的孩子,那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公平的。「成長」的要求與「長成」的標準是不一樣的。  父母要在親子共成長過程中研究並掌握孩子身心發育的特點,在不同階段採用不同方法引導教育。不可否認,父母是生理上的年長者,但在心理上應該是年輕者。要有一顆年輕、快樂的心。孩子成長的軌跡應該是父母的心路歷程。切記:父母停止心靈的成長是教子失敗的最根本的原因。  一、「親子共成長」的內涵  1.親子共成長的基本含義  親子共成長就是父親、母親等長輩和孩子共同成長。親子共成長中的「親」有五層含義:一是指父親和母親,這是主要意思;二是指父母以外的長輩親人;三是指家人之間的關係;四是表示愛,「親子」可以理解為「愛孩子」;五是含有「親自」之意。親子共成長中的「子」是指孩子。親子共成長中的「共」是共同、一起的意思。親子共成長中的「成長」是指向成熟的階段發展。  2.親子共成長的內部關係  在「親子共成長」這個句子中,「親」是前提,是主導;「子」是核心,是重點;「共」是關鍵;「成長」是目標,是結果。沒有「親」就沒有「子」,有親無子,研究沒有意義;有子無親,成長目標難料。首先,「親」是絕對不可代替的。就是說,父母不能只生不養、只生不教,不能把教育孩子的權利交給長輩和其他人,更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學校。沒有親情的鋪墊,沒有父母的親自參與,沒有父母主導作用的發揮,要實現「共成長」的目標是不可能的。其次,「親」應該是完整的。家庭結構不完整和離婚風波,對成長中的孩子方方面面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不僅影響他們的學業、成績、社交能力,而且還會極大地影響他們的情感心理。再次,「親」應該是和諧的。好的關係勝過好的教育。構建和諧家庭,使夫妻、婆媳、親子等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融洽,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最後,「親」應該是理性的。真正的愛不是無原則的、非理性的愛。父母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愛孩子和按照孩子的意願去愛孩子,都屬於非理性的愛。「共」的關鍵性在於:家長要與孩子一起進步。其要義是:第一,家長不要包辦孩子,不能代替孩子的進步,更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長。第二,不能只要求家長進步,忽視孩子的進步,這是捨本逐末。第三,不能只要求孩子進步,忽視家長素質的提高,如果父母不思進取,只讓孩子好好學習,自己卻不天天向上,那孩子的進步也是不穩定的,或者說是暫時的,嚴重一點說是不可能的。第四,家長的成長應該是共同的,不能爸爸進步,媽媽落後;也不能爺爺奶奶進步,姥爺姥姥落後。第五,長輩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一致的,有分歧不要緊,最重要的是達成共識,不能爸爸批評,媽媽護短;或者媽媽批評,奶奶撐腰。第六,家長與孩子的成長最好是同步的,家長可以自己先進步,做出榜樣,然後再帶領孩子共同進步,但家長絕對不要要求孩子先進步,自己無動於衷。從某種意義上說,父母的成長是為了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成長是真正的目標。但是,離開父母成長這個前提侈談孩子的成長是徒勞的。在親子共成長過程中,「親」也好,「共」也罷,更多的是充當手段,「子成長」才是最終目標。這樣講不是說家長的成長不重要,家長成長的重要性在於:家長不成長,孩子難成長,家長成長可以提高孩子的發展水平,提升自身的生命價值、家族的生命質量和家庭的生活水準。  二、親子共成長的外延  (一)親子共成長的前提是教育家長  家長的文化程度不同,工作崗位多種多樣,身世經歷各異,很少接受過「做合格家長」的系統培訓,不可能都稱職。家長不合格怎麼辦?顯然,不能像學校對待不合格教師那樣予以解聘,而只能在現實狀態下,在原有基礎上,設法提高其思想水平和教育能力。  中國的父母為了孩子願意付出一切,但他們忘記了,最需要受教育的,恰恰是孩子的父母自己。事實上,教育孩子也是教育家長自己,教育自己是家長走向成熟的開始,是親子共成長的前提條件。  1.家長教育為家庭教育奠基  家長的素質決定了家庭教育的質量,低水平的家長必然實施低水平的家庭教育,而低水平的家庭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實在難教,可是現在這種孩子的比例卻居高不下。事實證明,優秀的家長營造優秀的家庭,優秀家庭造就優秀孩子;問題家長產生問題家庭,問題家庭產生問題孩子。因此,我們要提倡:先學會做家長,再準備當父母;先打好「家長教育」這個「地基」,再啟動「家庭教育」這個「建築」。  2.學校教育呼喚家長教育  首先,家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需要。家庭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不可忽視的方面,家長是素質教育能否真正得到貫徹的重要一環。其次,家長教育是家校合作的需要。沒有家長的配合,學校教育孤掌難鳴。  3.改變孩子要從改變家長開始  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家長要不斷發現並改變自身的不良習慣和缺點;另一方面,家長要改正自己在教育子女過程中的種種失誤。可以說,這兩種改變都是很難的,甚至是痛苦的。特別是前者,有些不良習慣和缺點已經隨身攜帶幾十年了,真的很難改掉,但是,家長不改變自己,就無法改變孩子;家長改變了自己,也就改變了孩子。家長思想的轉變和心靈的升華帶來了孩子的進步,這就是「親子共成長」。否則,家長自身缺點不改,不僅誤了自己,也會影響孩子。  4.學校對家長的指導很重要 學校開展家長教育,不僅關係到家庭教育的質量,而且也關係到學校教育的效果。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森說:「幫助兒童的最佳途徑是幫助父母……」因此,學校實施家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需要,也是學校教育的需要。  (二)親子共成長的根本是情感教育  許多家長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資,而不重視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情感教育。特別是一些年輕夫婦,他們對親子依戀關係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幾個月的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將還未斷奶的嬰兒交給老人,自己獨享二人世界。這些父母白白錯過了與孩子建立良好親子依戀的關鍵時期,以至於到孩子大了在家不和父母親近、在外不合群的時候,才覺得有問題了。  情感教育的缺失不僅僅反映在親子關係方面,還表現在隔代教育上,如果祖輩家長在照顧孫子女的過程中對孩子經常進行愛父母的教育,使孩子對很少見面的父母有一種嚮往、企盼之心,那麼,親子之間就會縮短心理距離,一見面就會有親切感,親子教育也就不會有大的障礙了。  大量的研究表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後有愛也沒有教育。年齡越小,與兒童愛的情感交流越發顯得重要。沒有親子依戀感的建立,要想親子共成長是根本不可能的。當親子關係僵硬時,那孩子的問題便會隨之到來。其實,在家庭教育中,只要親子關係好了,父母和孩子便會進入良性循環,其樂融融,一起進步,共同成長。  (三)親子共成長的途徑是體驗教育  所謂體驗,簡言之就是指通過實踐來認識事物。體驗教育就是教育對象在實踐中認知、明理和發展。說白了就是「讓孩子自己來」!  沒有體驗,感知不會深刻,沒有體驗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和「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都說的是體驗之後的收穫,其中的「吃」和「經」就是體驗,「智」就是懂得的道理和掌握的本領。只不過「吃塹」得到的是教訓,而「經事」獲得的是經驗而已。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訓比經驗還重要,當以前的教訓變成以後做事的經驗時,那就是進步,就是成長。家長在孩子體驗後再趁機對他進行教育,肯定比事先告知效果好。因為「告知」是他人強加的,印象不深刻,而「體驗」則是親歷的,特別是「吃塹」的感受是刻骨銘心的,記憶也是牢固的。  體驗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只有適合的體驗才是有效的教育。體驗教育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體驗要有所選擇,不能什麼都讓孩子去嘗試。  體驗教育是育人的一條有效途徑。體驗教育的基本內容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幫助孩子從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尋找一個位置,扮演—個角色,獲得一種感受,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種品質,學會一種本領,從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開展體驗教育就是通過各種不同的體驗活動,使家長和孩子一起在體驗中盡責,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發現,在體驗中感悟,在體驗中發展,在體驗中創新,在體驗中成長。  (四)親子共成長的起點是尊重孩子  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我們對待孩子第一條就是要尊重他,平等待他。如果沒有尊重,那麼溝通這扇大門就被你關上了,他根本就不與你說實話;不與你說實話,你就根本沒有辦法與他溝通,也就談不上有效的教育。  孩子是需要尊重的,被尊重是孩子的一種權利,尊重孩子是家長的一種責任,尊重是一種最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要做到尊重孩子是很不容易的事。尊重孩子,意味著應該在任何可能的時候,都支持孩子的決定,意味著愛護他們善良美好的心靈,意味著適當地放棄作為家長的權威和優越感。否則,就有可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缺少自尊和自信,成長就會受到影響。只有尊重孩子,才能使他健康、快樂、全面地發展;只有尊重孩子,才能親子共成長。  (五)親子共成長的重點是平等相待  平等是發揚民主的基礎,是親子共成長的試金石。家庭中講長幼平等主要在家長。毋庸置疑,在家庭中,家長是處於強勢的一方,在對待一些問題的看法上發生衝突時,要求孩子放棄自己的立場順從家長,比起家長主動去包容孩子要困難得多。要樹立平等觀念,家長就應該摒棄骨子裡的「老幼尊卑」觀念,讓孩子成為家庭的「議員」。  1.家長要「蹲」下來同孩子說話  中國的家長看孩子,大多用俯視的角度,俯視是看不見孩子的情感和內心的。我們主張家長和孩子之間要平視,這就需要家長「蹲」下來同孩子說話。家長要想真正做到親子平等,可以試著把孩子當成別人,就像你的鄰居,你的同事。  2.父母要和孩子交朋友  要和孩子交朋友,父母的態度必須真誠,行為一定要主動。要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個層面上,要放下架子,做孩子的玩伴。要喜歡孩子喜歡的東西,投其所好。要接納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的失敗和錯誤(接納不等於贊同),我們認為,對孩子過失的寬容才是真正的寬容,也是家長最難做到的一點。與孩子交朋友,父母要克服兩種傾向:一是不要總是以長輩自居,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二是不要以孩子為中心,大人圍著孩子轉,充當孩子的奴僕。  在親子關係問題上,長輩和孩子是否是朋友關係,不能以長輩的說法為依據,而要以孩子的認同為標準。其特徵可以這樣判斷:老子不像老子,兒子不像兒子,親子之間倒像同學、夥伴和兄弟姐妹。須知,當今時代,那種把孩子當奴隸與把孩子當皇帝的極端做法,都不可能達成親子共成長的目標。  (六)親子共成長的真諦是親子學習  在親子學習過程中,家長既是孩子的老師,又是孩子的同學和夥伴。親子學習是學習型家庭的主要標誌。在學習型家庭中,人人是老師,人人是學生。  就學習內容而言,親子學習不只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有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親子學習不僅要讀文字「書」,還要讀聲像「書」和無字「書」。  就學習方式來說,家庭成員可以自己學,也可以集體學,最重要的是互相學習;既可以進行討論和爭論,也可以交流心得和體會。  就學習結果來看,親子學習很容易找到共同語言、共同愛好和共同點,共同分享學習成果。與孩子一起學習,家長也可以得到很多樂趣;與孩子一起學習,可以互相幫助,共同提高;與孩子一起學習,還能讀懂孩子的心,增添與孩子交流和溝通的機會,提高教育效果。  父母的積極進取是對孩子最有力的影響,兩代人的同時進步和成長,不論對家庭還是社會,都有其積極的意義。  (七)親子共成長的秘訣是親子溝通  由於孩子總是會有強烈的表達慾望,只要家長合理地加以引導,而不是置之不理或盲目壓制,要了解他們真實的內心世界是不困難的。但是,如果家長總是以權威和真理的面目出現在孩子面前,溝通就會出現很大問題。他們就會違心地用「是」、「行」來應付父母的命令,或用沉默表示不滿,甚至頂嘴反抗。  1.父母要學會傾聽  當孩子說話或者向父母傾訴時,父母態度要專註,昕孩子談話時注意力要集中,眼睛要注視孩子講話,耐心傾聽,使孩子知道你的誠意,盡量不要插話或打斷孩子的話,關鍵時可以用「後來呢」、「還有嗎」等詞語啟發和引導孩子把話說完。無數事實證明:親子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主要表現為家長說得過多。在一個家庭里,誰的話最多,誰最沒有教育效力;誰的話越多,孩子就越煩誰。  2.父母要和孩子多多聊天  家長一定要走出一個誤區,就是不要等到孩子出事或者有問題了才找孩子談話。那樣的談話大多是效果欠佳的,因為面對有問題的孩子,家長談話的方式大多是審問加訓斥,最後不是打罵就是嘮叨。事實證明,聊天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不是單刀直入,能夠消除孩子的防禦心理,既不突然,也不生硬,使教育不留痕迹,既能化解矛盾,還能增進感情,也能增長見識,還能提高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聊天不僅對孩子有利,對家長也有好處。聊天可以相互促進,相互促進就是共同成長。  3.父母要向孩子敞開心扉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這孩子,也不知道他一天天想什麼,你問他什麼他都不說,真沒法整!應當承認,父母都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每天在想什麼、做什麼,都想讓孩子向大人敞開心扉說心裡話。但作為父母應該捫心自問:我們是否也向孩子敞開過心扉,說過心裡話?將心比心,才能以心換心,知心才能掏心。其實,不論大人還是孩子,有心裡話都願意說給知心朋友聽。只有朋友,才能互訴衷腸,大人不向孩子訴衷腸,孩子也很難向父母說心裡話;大人不向孩子訴衷腸,就是沒有把孩子當朋友。實際上,家長在外面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回家拿孩子當出氣筒的多,向孩子說心裡話的少,向孩子訴委屈的更少。如果父母能真誠地向孩子敞開心扉,那孩子就會感受到你不僅尊重他,而且看重他,把他真正當作了朋友,那他還有什麼話不能對父母說呢?向孩子講述自己的經歷、想法和願望,這是父母向孩子敞開心扉、真正成為知心朋友的表現。  4.父母在親子溝通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是不管孩子跟家長說什麼,千萬不要譏笑孩子,更不要斥責孩子;二是不要總是讓子女服從父母,事實上,家長沒有必要去要求孩子按著長輩哪個年代的思維來想問題,他們應該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見解;三是不要總以為只要動機好,就可以口不擇言,一定要口下留情,不要以為把世界上最狠的語言說出來才覺得管用;四是不要急於給孩子提建議;五是不要總與孩子爭論;六是不要主觀評判孩子談話的價值;七是盡量不要轉移孩子的話題。  (八)親子共成長的亮點是向孩子學習  傳統的家長把自己置於絕對權威的地位,總認為老子要管兒子,沒聽說過老子還要學兒子。當今網路時代,孩子們已經走在了大人的前面,家長不學習或者不向孩子學習,就不能與時俱進,就不可能與孩子有共同語言,就不可能有權威,也就不可能掌握家庭教育的主動權,因而也就不可能親子共成長。其實,在孩子身上存在著許多長處,他們樂於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記憶力強,具有平等意識、批判精神,熱心社會活動,價值判斷求實,做事認真,休閑態度積極,興趣愛好廣泛,他們心無城府,童言無忌,具有全新的價值觀等;還有,當代的青少年幾乎都是擺弄手機和電腦的高手,除專業人員外,有幾位家長能趕上孩子?這些都是值得家長學習的。再就是,孩子上了中學以後,在文化課方面,有的科目已經超過父母,父母想要提高某一方面的水平,拜孩子為師,是許多成功家長的高招。因此,現代家長要進一步轉變觀念,樹立「能者為師」的思想意識,虛心向孩子學習。可以說,向孩子學習是家長真正進步的標誌,是家庭教育的一大亮點。  孩子在成長,父母不能停滯不前,人活著就要進步。向孩子學習應該是做學習型母親首先跨出的一步。家長只有向孩子學習,才能跨越「代溝」;才能與孩子有共同語言,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才能與孩子共同成長。  (九)親子共成長的難點是向孩子認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個人做錯了事,傷害了別人,應該向別人道歉才是;做父母的做錯了事,錯怪、傷害了孩子,也應該向孩子道歉才對。我們有些家長雖然知道錯怪了孩子,但放不下架子,覺得向孩子道歉有失尊嚴和威信,無理爭三分。殊不知,這會使孩子敢怒不敢言,甚至不敢怒不敢言,對孩子良好品格和正義感的形成很不利,也會失去一次對子女進行誠實教育的最寶貴的機會。須知,做錯事情道歉不是丟臉或可恥之事,大人若能向孩子認錯道歉,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學到向人道歉的美德。否則,孩子就容易養成有錯不認、知錯不改的壞毛病。父母有錯而無勇氣向子女作自我批評,說到底,是他們怕丟面子,不能把自己與子女放在平等的地位上。父母向孩子認錯是成長和成熟的表現。  (十)親子共成長的心法是換位思考  要想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就要換位思考。換位思考的實質就是理解人,而理解的前提是了解。。首先,家長必須帶頭換位思考。家長換位思考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去想問題,不論是孩子犯錯,還是受挫鬱悶,家長都要表示理解,先現身說法,說同情的話安慰,再通過和藹詢問,弄清原因,了解孩子的想法,從而走進孩子的心靈,給予恰當引導。須知,不同情、不安慰孩子,想直接問出想要的答案,往往事與願違;若直接批評教育,更是適得其反。其次,家長要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孩子換位思考就是讓孩子站在家長的角度去看去想問題,這就需要家長遇事經常與孩子討論「假如你是爸爸(媽媽)你會怎樣做?」另外,還要向孩子說心裡話,讓孩子理解家長。不要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你向他表明心跡他肯定能夠感受到家長對他的尊重和重視。其實,家長的。換位思考比孩子的換位思考要困難得多,因為許多家長是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的。如果親子之間都能夠換位思考,那麼,「更年期」與「青春期」就不會相互較勁,親子關係就不會疏遠,不會衝突,親子共成長就不言而喻了。  (十一)親子共成長的關鍵是教養方式  教養方式主要有五種:民主型、權威型(威信型)、溺愛型、專制型和放任型(冷漠型)。在家庭中,實行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是家庭教育成敗的關鍵。一般說來,純粹單一的教養方式不多,往往是以一種教養方式為主,其他教養方式為輔的複合方式。教養方式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長影響很大。有學者指出,目前孩子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良的教養方式。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影響兒童社會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事實證明:民主型、權威型的教養方式是大多數中國家長認同的教養方式,是有利於親子共成長的良好方式。但要注意:民主不要過分,權威不能過頭。而把孩子當寵物養的溺愛型、把孩子當犯人管的專制型和信奉樹大自然直的放任型教養方式都不利於親子共成長。  (十二)親子共成長的保障是營造環境  1.家庭環境的建設  家庭是影響孩子人生的第一環境。家庭良好環境的營造就是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物質條件、良好的文化學習氛圍和良好的心理氛圍。這是親子共同成長的主要保證。  2.學校環境的建設  學校環境的好壞決定著育人功能的強弱。學校環境主要指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加強學校環境建設,除了學校自身的努力之外,還需要家庭和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持。家長的作用主要在於教育孩子親師、尊師,積极參与學校活動,支持學校工作,配合老師教育孩子等。這是保證親子共成長非常重要的外部條件。  3.社會環境的建設  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固然重要,但是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特別是社會環境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更不可低估。不良的社會文化、社會觀念、社會信息等都會誤導未成年人,影響他們的身心發育,甚至引發犯罪。因此,凈化社會環境,對未成年人的健康發展極為重要,這是親子共成長的重要保障。  『  綜上所述,在家庭里,只有合格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孩子;只有成長的父母,才能培養出成長的孩子。只有親子共成長,才是成功的家庭教育。「親子共成長」是一種和諧,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愉悅。
推薦閱讀:

給孩子挑衣服,避開這種致癌物!
教孩子正確的態度觀念比單純拉升分數更重要!
孩子,你有教養的樣子,真美!家長必須培養孩子這14條教養 [一點資訊]
童言幽默有趣的小孩子!!
貴的眼鏡一定最適合孩子嗎

TAG:孩子 | 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