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雷人雷聲】敬賢如師,嫉惡如仇的雷州人(上)

敬賢如師,嫉惡如仇的雷州人

(上)

馮 偉/文

《雷州府志·流寓志》:「雷今為樂土,昔稱瘴鄉,元明以前謫者時至焉。……古有孤忠隻身萬里,……萬不料蕉黃荔紫間尚存知己。乃地脈幾窮,民彝獨厚,隨其轍跡仰若星雲」。我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和素稱「天涯海角」的海南島,古為楚越蠻荒瘴癘之地,生活環境十分惡劣,時人談雷色變,視為畏途。因此,雷瓊被封建王朝當作懲治「犯官」的首選地方。宋代300多年間被朝廷貶謫至此的官吏為數不少,這些犯官中有正有邪,有忠有奸,魚龍混雜。不過,孰奸孰賢,雷州人自有分數,涇渭分明給予不同待遇。

古村西(攝於雷州西湖)

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抗金名將虞允文之孫、知雷州軍事虞應龍順應民情於風光旖旎的雷州西湖之濱(原稱羅湖,後為了紀念蘇軾、蘇轍昆仲改名西湖),修建了十賢祠。祠內祀北宋故相寇準,禮部尚書兼端明殿、翰林院侍講學士蘇軾,門下侍郎蘇轍,秘書省正字秦觀,樞密院直學士簽書院事王岩叟,左正言任伯雨及南宋名相李綱、趙鼎,參知政事李光,樞密院編修胡銓等自宋朝乾興至紹興150年間,先後被貶至雷州或貶海南途次雷州的十位賢相名臣。其中蘇轍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王岩叟去世之後被追貶為雷州別駕,他生前並未到過雷州。南宋抗元民族英雄、狀元丞相文天祥與虞知州友善,他對十賢心儀已久,惺惺相惜,接到信札後便慨然如虞應龍之請,以如椽之筆作《雷州十賢堂記》以志其事。文天祥在記中十分推崇雷州人愛憎分明的品德,以精練的語言嘉許雷人「敬賢如師,嫉惡如仇」。這個評語十分中肯確切,恰如其分提煉了雷人高尚的情愫,雷州人是受之無愧的。雷州人士通過立祠紀念十賢,明明白白地表達了他們的愛憎好惡,清清楚楚地昭示了他們敬仰忠賢的樸素感情。十賢有功於國家,造福於黎民,居廟堂之高心系黎元,關心社稷的安危,為官清正廉明,為人凜然正氣,深孚民望。他們受到奸佞丁謂、章淳、王欽若、來之邵、秦檜之流的誣陷,昏庸的皇帝老兒不分青紅皂白,橫加迫害,千里迢迢流寓雷州。但是,雷州人民對此並不買帳,他們心中自有一桿秤,本著「敬賢如師,嫉惡如仇」的傳統價值觀,用「賢」否這個尺度來衡量貶官的好壞。經過比較、過篩,雷民認為寇準等十位貶官非但無罪,反而有功。正是他們心目中尊貴的「賢人」。因此,他們以中華傳統的紀念方式來表達對十賢的愛慕之情,雷州士民如同建祠堂紀念祖宗一樣建十賢祠緬懷寇公等先賢,世世代代以香花三牲頂禮膜拜他們。毋庸諱言,十賢無辜被貶,命運多舛,這是其人生際遇的不幸。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又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十賢蒞雷,貽惠雷地,他們遠謫南疆,雖居江湖之遠依然關心民生,熱情向當地民眾傳授生產技藝,傳播中原文化,留下了不朽的詩文。據統計,十賢中寇準、蘇軾、蘇轍、秦觀、李綱、趙鼎、李光、胡銓等八人在雷州短短的時間內就留下了81首詩,11篇文章和2通匾額。十賢有功於國家,在雷州做了不少好事,質樸、好客、勤勞、聰穎的雷州人也感動了十賢。史載,寇準在朝為官時,生活頗為奢侈,在宴請群僚時令歌女獻歌舞侑酒,歌罷一曲,他便很大方地賞給歌女一匹價值不菲的絹綾。寇相如此破費,連他的妾侍也看不過眼,呈詩寇公諷喻「一曲清歌一束綾,美人尤自意嫌輕,不知織女螢窗下,幾度拋梭織得成」。及至寇準落難居雷之時,他對民瘼才有深切的體會,一改豪奢習性,衣粗食糲,甘於淡泊,他與當地的民眾打成一片,平等訂交,教老百姓學習中原語言,引導他們開渠引特侶塘水灌溉東洋萬頃田,他還倡建真武堂紀念「隕星墜落」之處,開導雷民勿為天降隕石而恐慌,寇公在雷的一年多時間裡,雷州人受惠良多,寇準也深為當地人民的優良品質所感動,認識到當年在朝中為相時瞧不起南方人,不願任用南方人為官,實屬偏見。

當然,雷地建祠紀念先賢並非自宋代始,敬奉的也不僅僅是宋代的十賢。早在漢代,雷州人民就建祠祭祀揮師南下平叛、軍次雷郡的二位伏波將軍:路博德(西漢)、馬援(東漢)。漢元鼎五年,伏波將軍路博德受命南下平叛,「兵不血刃而定南粵」。經雷時,曾駐師遂溪武樂、海康將軍圩(兩地因此而得名),雷州有民謠「曾一行,李一行,八月十五放舡艚,舡艚上,人湧起,牽羊扛酒並擔米;點手指,平平分,水牛仔,趕將軍;將軍上,將軍下,三百娘子放炮仗……」。謳歌漢軍的雄壯軍威,反映了雷州人民簞食壺漿攜老扶幼以迎王師,牽羊抬酒犒勞將士的感人場景,體現了雷州人民反對分裂,支持國家統一的民族大義。東漢建武十七年(41年)伏波將軍馬援銜命出師平定交趾征側、征貳之亂,維護國家版圖之完整和邊疆安定。清朝兵部主事吳應銓為雷城伏波祠題寫的門聯:「東西輔漢勛名著,前後登壇嶺海遙」。恰當地評價了二伏波將軍的卓越功勛。西、東漢二位伏波將軍深受雷民的尊崇,廟食千年,香火不絕,每年元宵春遊,雷州的民眾都簇擁著分別騎著赤兔馬和白馬的二位伏波將軍在鞭炮聲中巡遊,彷彿要告訴人們,有我們在此,妄圖分裂中國的醜類休想得逞。除了雷州城之外,在遂溪、徐聞等地沿海地區至今仍保存有伏波廟(庵)。

古村西(攝於雷州西湖)

在雷州歷史上影響最大,歿後建廟宇最多、享受尊榮的當首推雷祖陳文玉。陳文玉(570-638年),雷州附城榜山村人,唐貞觀五年(631年)任東合州刺史,貞觀八年春奏請東合州為雷州,是為雷州首任刺史。他築郡城,精察吏治,化解族群紛爭,平息叛亂,維護了國家統一,有功於國家和人民,贏得了雷州士民的愛戴,生為良吏,死為明神。他逝世後不久,雷州人民就建祠紀念他,尊其為雷祖。他不僅僅是陳姓人士之祖,實際上他是雷州人的共祖。清翰林編修陳昌齊為雷祖祠題撰的對聯說得好:「生於雷,仕於雷,為明神亦於雷,知顧德歆馨,不忘桑梓;宗稱祖,族稱祖,合眾姓並稱祖,視別聲彼色,總是子孫」。清嘉慶舉人周植亦為雷祖祠題聯:「霹靂開南天一祖,聲名為海北同尊」。這二副撰聯道出了無論你姓趙姓錢姓孫姓李,只要是雷州人都尊陳文玉為祖,陳文玉之後的雷州三屬民眾,皆系其子孫,這充分說明了雷州人敬賢已打破了姓氏、宗族界限,這在宗法界限森嚴的封建社會殊屬可貴。雷民崇敬雷祖,從他的出生到逝世的過程都進行了神化,賦予他超自然的力量。傳說他是石卵孕育的神種,面世時,獵犬呈祥,九耳齊動,出卵時雙手掌分別有「雷」和「州」字樣,甚至不願提及他逝世,說成是在雷州城牆完工之日,陳文玉在巡視城牆之後,雙脅生翼,白日飛升……。在雷州地區除了白院雷祖祠之外,還有榜山村的雷祖古廟,英山村的雷祖誕降處以及龍頭村的鎮海雷祠等多處。

筆者雖非雷州人氏,但是對雷祖也十分崇敬,曾於1994年春在國務院頒布雷祖祠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時喜賦燕春台祠一闋:

薈萃人文,天南重地,美名寰宇流傳。顯宦高官,恰似過眼雲煙。有功家國先賢,最難忘,敬若神仙。同欽雷祖,勛勞卓著,日月經天。

重光古迹,文物維修,匹夫有責,合力承肩。全憑團結,斯祠此際周全。國榜榮登,萬民歡歌舞翩翩。再加鞭,來日名城景,更勝從前。

有宋一代,在雷州為官者如過江之鯽,多不勝數,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人們淡忘。但是,在雷州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雷州人沒齒難忘,不吝筆墨,大力頌揚。他們的代表人物是何庾、戴之邵、薛直夫三位知州。何庾,舂陵人,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任雷州知軍事。上任後有感於東西洋田潮患頻仍,「耕而不獲,……人畜是危」。遂組織民眾興建雷州首宗大型引灌工程。其中修特侶塘蓄水60萬立方米,灌田1.7萬畝;修西湖塘,蓄水50萬立方米,灌田0.5萬畝;開一渠自西湖東閘至通濟橋轉與特侶塘合灌東洋田。「三渠」既成,民眾至為感念,稱為「何公渠」,並為其建揚功閣,立生祠紀念。戴之邵,福建福安人。宋乾道五年(1169年)任雷州知軍事,他在任上鑒於雷州南北堤壩損毀嚴重,東西洋潮患未除,便組織民眾於堤外增築新堤並增高,加大海堤,新設涵洞,增墾農田數百頃。後又改修溝渠二條,一是在特侶塘開新渠,引水南流與西湖水灌東西洋田,二是開二十四渠灌溉東洋上游之田。工程告竣,民眾稱之為「戴公渠」並立生祠於揚功閣。迄今,祭祀何、戴二公的揚功閣仍在雷州市白沙鎮醫靈堂內,享受四時香火供奉。薛直夫,永嘉人,宋嘉熙元年(1237年)知雷州軍事,在任上察民情,修水利,政聲昭著。時雷州風災、潮患踵至,民眾深受其苦,瘟疫肆虐,且俗信巫醫「有疾勿葯……瞽史巫紛若」。導致瘟疫難除,百姓苦不堪言。薛直夫乃創「惠民藥局」,教以醫療,診病救人,民眾稱為再生父母。他還創建貢士庄,倡議郡民捐助置田百餘畝,以田租所得資助舉子,一時雷陽文風蔚起。他離任後,民眾感其恩德,於城內守廉坊建「薛公祠」紀念。雷州人除了為上述三位宋代惠澤雷州的軍政長官建祠立廟之外,還建廟褒揚抗擊海盜、英勇犧牲的武將。位於雷州附城鎮麻演村的忠勇廟始建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紀念隆慶元年督兵與海匪曾一本夜戰、矢盡捐軀的雷州府守備李茂才(東莞人)。在雷州半島,紀念宋代抗擊金兵為國盡忠愛國將領康保裔的「康皇廟」也有好幾座。雷州不少先民是從福建省莆田地區遷徙來的,他們到雷州的同時也將在原籍廣受民眾愛戴的海上守護神媽祖請來卜居地,形成了新的媽祖崇拜圈。自宋代開始在雷州城鄉建起了為數眾多的紀念媽祖林默娘的廟宇——天后、天妃廟(宮),可以說祭祀媽祖的廟宇是雷州地區數量最多、分布最廣、信眾廣泛、香火旺盛的壇廟。雷州城夏江天后宮大門楹聯:「閩海恩波流粵土,雷陽德澤接莆田」。昭示我們,媽祖的慈恩流布到廣東地區,雷州享受的德澤與莆田是一樣的,表達了雷人不忘根本,感念媽祖的庇蔭之恩。

一生清廉卓絕,被譽為明清嶺南三大清官之一的雷州附城鎮東湖村(現南田村)人陳瑸,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進士,歷任福建古田、台灣知縣、福建巡撫兼攝閩浙總督。他逝世後,朝廷追授禮部尚書,賜謚「清端」,乾隆八年(1743年)雷州鄉親為之建陳清端公祠,世代拜祭。近年雷州市政協等單位倡議修復陳瑸故居,並投建「清端園」一、二期工程竣工後,湛江市紀委等單位將其作為廉政教育基地。雷州還在三元塔公園建立「二公祠」紀念陳瑸和曾任清翰林院編修、浙江溫處兵備道,著作等身,被譽為「廣東治漢學、樸學第一人」的陳昌齊(1743-1820年),並立二公的塑像供人們瞻仰。至今保存於雷州市博物館的雷州鄉賢碑鐫刻了自唐至明代雷州鄉賢41人的名字,他們中有雷祖陳文玉,「敬賢如師」的太廟齋郎吳國鑒,率領民眾修築雷州東洋海堤的黃唯一,「廉能有斷」、「獄無冤情」的松江知府馮彬等。他們被有司和雷州人民薦入鄉賢祠,受到配享孔子的殊榮。

古村西(攝於雷州西湖)

或許有人認為雷州人建祠築廟紀念的是達官顯宦,是高官情結,追求名人效應使然。此說大謬不然。我們知道,十賢中的任伯雨僅僅官至正言,區區從七品諫官而已。更有明天啟五年擔任雷州英利驛驛丞的黎珍(字珍甫,號錦灣,南海人)皆因他在任上「多惠政」,這名未入流的小吏,至多相當於現代的副科級郵政所長或招待所長,也被當地民眾塑像立生祠紀念,至今塑像仍存於英利鎮萬岩庵。

雷州人建廟所奉祀的對象,不分男女,一視同仁,只要他有功於國家就有資格享受祭祀。南北朝時高涼郡的俚族女首領冼夫人(512-602年)一生致力於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在雷祖陳文玉的故鄉同樣受到人們的敬仰,在雷州市英利墟也有其廟宇。雷州除了立廟紀念有德行的「賢官宦」之外,不食朝廷俸祿、地地道道的草根人物倘若有功於國家,雷州士民也為他們建廟,受到「賢」者應有的禮遇。如五代時雷州有一李姓女子,「居雷郡寧國坊,勇敢強力,眾咸信服。時南漢將亡,雷郡無主,盜寇蜂起,公推女為帥,相與築城禦寇。諸寇剿掠皆為所敗,及歿眾號為『寧國夫人』立廟為祀」。該廟現名為「雷州西湖古廟」,進香民眾絡繹不絕。又如白沙鎮黎郭村的山裡宮,始建於明成化九年(1474年)內祀民女馮婷。據明海康知縣莫卿撰寫的《序言》,明代宗十年(1456年)徒閔村(現黎郭村)信女馮婷天性仁慈,天資聰穎,識醫理,采草藥,建百草藥亭,為民解除疾苦,仙逝後敕封天曹聖娘(又稱半雲天曹英烈夫人),萬民四時禮拜。

在宋朝,貶至(經)雷州的丞相共有七人之多,除了寇準、李綱、趙鼎、李光四位之外,還有丁謂、章淳、陳自強等三名位極人臣的宰相。明光祿寺正卿、方誌學家、番禺郭棐撰修的《粵大記》生動地記述了丁、章的醜行。丁謂,北宋真宗的宰相,未發跡時曾拜在寇準門下。此人進士出身有一定才幹,但他人格卑污,有一次在中書省舉行的酒宴上,寇準的長須被湯羹濺污,時任參知政事(副丞相)的丁謂竟然在眾目睽睽之下,立即趨前為寇相擦拭,露出一副拍馬溜須的奴才相。寇準很不高興地批評丁謂,你丁參政身為國家大臣,難道是為長官擦鬍子的嗎?丁謂羞愧難當,由是懷恨在心。此後多次尋機誣陷寇準,以至寇準被一貶再貶,最後被貶至雷州度過一年多愁苦的日子,在桂華坊含恨辭世。丁謂害人害己,上蒼報應不爽,不久,他因為爭權奪利陰謀敗露,被貶崖州,與寇準一樣同為司戶參軍。丁謂凄凄惶惶地從繁榮的東京南躥,路過雷州時居然厚著臉皮叩門求見寇準,被拒絕了。寇公的下人聽說仇人自動送上門來,個個摩拳擦掌,爭著要出門揍這個傢伙。寇準傳言緊閉大門,不許家人外出,讓家人在院內飲酒玩耍並大度地命人把蒸羊送給丁謂。丁謂討了沒趣,無地自容,連夜灰溜溜地離開了雷州。當時,老百姓對這個很有戲劇性的事情編了歌謠唱道:「雷州戶、崖州戶,人生會有相逢處。客中頗恨乏蒸羊,聊贈一篇長短句」。章淳,北宋哲、徽宗宰相,為人奸詐,陰險毒辣。任丞相時陷害忠良,屢興冤獄,臭名昭著。蘇轍受他所誣,連連遭貶,於紹聖四年(1097年)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蘇轍攜子抵雷時,因章淳曾下令不許流放的官員居住官舍,其時雷州城無屋可僦。曾任太廟齋郎的邑人吳國鑒目睹蘇轍父子無處可居的窘境,不畏章淳的權勢,在城內建造了一間房屋給蘇轍棲身。章淳接到密報,以為抓到了蘇侍郎強佔民宅的把柄,便嚴令雷州官府查究。幸好吳國鑒取出蘇轍立下的租屋字據給有司驗看,此事才作罷。說來也巧,建中靖國元年(1107年),害人無數的奸相章淳也被朝廷貶黜至雷州為司戶參軍。當年他曾頒令貶官不得寄宿官廨,如今厄運降臨自己的頭上,他只能吞下自己釀就的苦酒,父子無處棲宿,只好四處低聲下氣地向老百姓借屋。某天,他找到一家戶主,恰恰就是吳國鑒,吳國鑒搶白他道:「上次蘇公來雷州租住我的房屋,你章宰相派人把我抓了起來,險些害得我家破人亡,如今,就算我有屋也不敢借給你了。」章淳碰了一鼻子灰,狼狽萬分,正是:不是冤家不聚頭。雷州民眾以民謠譏諷為非作歹,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章淳父子:「大淳小淳,入地無門」。一時間,雷州城裡到處傳唱,真是大快人心。陳自強,南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任宰相,寧宗開禧三年罷相,降為復州團練副使,不久送雷州安置,籍沒家財。上述三人都做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也曾到過雷州,但是,他們為什麼不能在十賢祠佔有一席之地呢?唯一的答案就是因為他們不賢,是禍國殃民的佞臣。正邪不兩立,熏蕕不同器,嫉惡如仇的雷州人就理所當然要把他們打入另冊。

十九世紀末,法國侵佔廣州灣,到處奸淫擄掠,無惡不作,中國人民恨之入骨,除了與法國鬼子真刀真槍對著干之外,為了發泄仇恨,雷州民眾在建廟宇時用木頭雕刻鷹鼻藍睛的法國鬼子單膝下跪,左、右手分別托住屋樑,呲牙咧嘴,醜態百出,這種木雕造型,稱之為番鬼托梁,至今在雷州、遂溪地區還有數處。

雷州人「敬賢如師」,不但在生於斯長於斯的雷州表現得淋漓盡致,即使在異國他鄉也得到很好的詮釋。馬來西亞馬六甲市有個祖籍徐聞、海康(今雷州市)和湛江麻章、東海島華人聚居的丁賴村,有3000多人口。筆者於2004年隨團造訪該村,祖籍徐聞、僑居馬國已三代的蔣姓村長帶我到村邊的一座廟宇參觀。廟中供奉的是中國境內十分普遍的漢壽亭侯關夫子,然而門額上寫的不是「關帝廟」或是「武廟」,卻是「老師」廟。剛開始,我有些不解,轉而一想,我終於明白過來:馬來西亞是伊斯蘭教國家,不允許搞偶像崇拜,我們可敬的馬來西亞雷州鄉親將「武廟」命名為「老師」廟,真是聰明之至,巧妙之極。試問老師誰個不敬,為老師立廟有何不妥?這樣處理,既避開了供奉神像之嫌,又表達了雷州人縱然在萬里雲天的海外也不改「敬賢如師」的初衷。

古村西(攝於雷州西湖)

賢哲留下的賢蹤聖跡是一筆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雷州人愛護備致,精心保存和給予命名以資紀念,如路伏波、馬伏波屯軍的地方分別命名為將軍驛、馬留,馬伏波戰馬刨地得甘泉之處名為馬跑泉,寇準汲用之水井名為萊泉井(寇準曾被封為萊國公),為了紀念蘇東坡,雷州羅湖改名為西湖並建蘇公亭,將蘇轍貶雷州時居住的地方名為蘇樓巷。蘇東坡足跡到處後人多以其姓氏名命名,如麻章有東坡嶺,遂溪有蘇二村等等。寇準病逝後運送靈柩歸葬陝西,路經庫竹渡(寇竹渡)時,發生了抬(護)棺竹竿雨後萌發嫩葉,最終長成茂密竹林的凄美故事。

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人民政府的重視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雷州等處數以百計的文物勝跡分別被頒布為國家、省、湛江市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有效的保護,修復,留之子孫。我們在利用文物價值的時候,除了注重其經濟、藝術、科學、歷史、旅遊價值外,尤應注意發揮其教育功能,讓「敬賢如師、嫉惡如仇」的雷州人的高貴品質世代相傳。

2012年7月18日

[作者系雷州市政協原副主席]

半|島|雷|聲

NEWS

挖掘與傳承雷州半島特色傳統文化

打造雷州半島優秀文藝精品展示平台

傳播社會主流價值

共創雷州半島文化繁榮

心靈回歸 靜聽文語


推薦閱讀:

笑死人不償命的雷人糗事一籮筐,可謂高端大氣上檔次~
組圖:人類已經不能阻止她們了,818女星們的雷人造型!
瞠目結舌!實拍部分國人各種低素質雷人行為
男女生距離不得小於50cm 雷人校規緣何成「笑規」
2011年民雷人語錄

TAG:雷聲 | 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