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沒有方向的家》:身為異鄉人的鮑勃·迪倫

2016-12-13 12:03 | 豆瓣:余小島

終於,諾貝爾評選委員會的老學究們又幹了一次出格的事情,上一次大概還是1953年的丘吉爾吧。當然,鮑勃·迪倫也算實至名歸,只是為之前呼聲較高的阿多尼斯和多年陪跑的村上春樹有些遺憾,竟然被一個寫歌的給戧了行,畢竟這三位在我這兒都屬於不分高下的喜歡。

諾貝爾文學獎

美國人當然叫好聲一片,再一次說起鮑勃·迪倫有多厲害;而英國人似乎有些酸溜溜的,比如《每日電訊報》的題目就是《一個給Bob Dylan諾貝爾獎的世界,正是讓Trump提名做總統的世界》;而中國網民又一次開展了其段子手功力。一夜之間,關於迪倫、諾貝爾文學獎、音樂的段子層出不窮。

《每日電訊報》截圖

諾貝爾文學獎給鮑勃·迪倫的頒獎詞是: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說其在偉大的美國民謠傳統下,創造了全新的詩意表達。這句評價倒是非常貼切,鮑勃·迪倫作為一個詩人是早就被著名詩人艾倫·金斯堡所認可過的。

鮑勃迪倫和金斯堡在凱魯亞克墓前

早在多年以前,金斯堡就為迪倫寫過一封推薦信,並由戈登·鮑爾拿去為迪倫正式提名諾貝爾文學獎。鮑爾說:「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

也正是因為其詩歌般優美而隱晦的歌詞,讓非英語母語者在理解鮑勃·迪倫的歌時有些困難,但同時這讓無數人為之著迷。比如眾所周知,喬布斯便是一個忠實的鮑勃·迪倫粉絲,曾多次在蘋果發布會上引用過迪倫的歌詞,他曾說過:鮑勃迪倫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受敬重的詩人和音樂家,他也是我的英雄。

喬布斯

著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也同樣是迪倫的粉絲,紀錄片《沒有方向的家》便是他為鮑勃·迪倫拍攝的一部記錄片。有意思的是電影片頭中出現了一個碩大的蘋果標誌和「Apple Presents」的字幕,雖然沒有找到確切的信息證明這是喬布斯主導的項目,但更願意相信這是兩位迪倫粉絲一起完成的一部追星之作。

《沒有方向的家》片頭截圖

紀錄片《沒有方向的家》長達約4個小時,發行了CD、DVD,甚至出版了一本書籍,這所有的一切都得到了鮑勃迪倫的認可,記錄了他的非凡成就,並首次披露了很多關於迪倫的鮮為人知的畫面,包括2001年迪倫和他的經紀人傑夫·羅森一起面對鏡頭10小時的訪談內容。

在《沒有方向的家》中,訪談、錄像、文本資料相互交織,其中既有對鮑勃迪倫以及眾多六十年代與他關係密切的朋友的採訪,也有許多對迪倫有著深刻印象的其他歌手的錄像資料,並穿插講述迪倫如何受他們的影響,還包括大量的演唱會現場和錄音室排練錄像,以及對許多歌迷的隨機性採訪。可謂資料詳實、來源真實,共同構建了一段關於鮑勃迪倫的編年史,是了解迪倫的重要資料作品之一。

《沒有方向的家》海報

馬丁·斯科塞斯曾在一次訪談中說過,自己是研究迪倫的新手。畢竟在國外有一個專門的名詞來描述研究迪倫的人,Dylanologist,迪倫學家。這群人利用網路和一切資源,成群結隊地研究迪倫唱過或說過的每一個字,追溯迪倫做過的沒一件事。

馬丁·斯科塞斯在說起自己拍攝這部紀錄片的緣由時,說到:「我想是1965年,《像一塊滾石》這種解釋痛苦的方式擊中了我。『一切全都靠你自己,沒有回家的方向,你感覺如何』,太有破壞性了!當你再老一點,你就更有感觸。」

《沒有方向的家》截圖

紀錄片從迪倫講述自己的故鄉開始,迪倫從小便覺得與故鄉的那個普通的美國小鎮氣質格格不入,所以他一直覺得自己像是尋路歸鄉的奧德修斯,只是,他關於家的記憶並不存在,於是變成了一個永遠在路上的異鄉人,一個歸家無路的流浪者。

所以,流浪者離開故土明尼蘇達的小鎮,開始了他音樂之路的流浪過程。在紀錄片中,有人說迪倫就像是快海綿,he is a receiver,瘋狂地吸收著其他音樂人的優點。當流浪者終於來到了波西米亞主義的首都和垮掉一代的烏托邦,格林威治村。在這,迪倫找到了他成長的沃土,短短几年就成為紐約反文化陣營的英雄,為愛倫·金斯堡視為垮掉一代的接棒人,實在是個奇蹟。

《沒有方向的家》截圖

在他19歲的時候,他有機會拜訪了自己的偶像,三四十年代的民謠歌手,伍迪·格斯里(Woody Guthrie)。要知道迪倫在出道之時,連髮型和造型都在極力模仿這位偶像,而伍迪·格斯里的「寫你親眼之所見」的創作精神,也成為日後迪倫的創作信條。

然後,迪倫在朋友家的地板上睡了幾年之後,他終於搬進了在紐約的第一個住所,和當時的女友相互依偎走在雪後的紐約第四街的照片,被用做了1963年他專輯《放任自流》(FREE WHEEL IN BOBDY LAN)的封面。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難以忘懷的專輯之一,集中了如此多的劃時代歌曲——《答案在風中飄蕩》、《傾盆大雨》。

《沒有方向的家》截圖

看完這部紀錄片《沒有方向的家》之後,你會發現鮑勃·迪倫並不像其他書中所描繪的那樣是一個自覺的反文化英雄,反而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歌者。在紀錄片中,迪倫自己說到,他並沒有雄心壯志,只是想把聽到的歌都學會唱而已。

但是,如同聖靈附體一般,鮑勃·迪倫在他的歌中把握住了一個世代的脈搏,在古老的民歌旋律開始演繹反體制和社會批判。他是預言者,是巫師(shaman),在山巔宣告一個新時代的來臨(金斯堡語)。他的歌在民權運動中,在向華盛頓進軍中被廣為傳唱,成為那個時代的代言歌。

《沒有方向的家》截圖

然而鮑勃·迪倫並不想只成為左翼的歌手,他拒絕成為政治和意識行態的傳聲筒,當他把木吉他和口琴換成電吉他,在紐坡特民歌節唱出「像一塊滾石」後,他被民歌運動的同志和支持者視為「猶大」,然而他繼續走在自己的路上直到今日。

鮑勃·迪倫並不害怕改變,他一直都在改變。1961年,這個小孩改名為鮑勃迪倫(他堅持說,有一天,這個名字突然進入他的腦中),來到紐約這個大城市唱歌,在那裡他找到跟他一樣的年輕人,那時候的年輕人都在改變,迪倫也在改變。即使在多年後,迪倫也在改變。在歐洲的旅行中,他和他的樂隊無論走到哪裡,都被人噓。可是他堅持說,「我要成為一個新的鮑勃迪倫了。

《沒有方向的家》截圖

1966年7月29日,鮑勃迪倫在他事業的高峰期,差點在一次摩托車事故中死掉,花了好幾個月才好起來。紀錄片《沒有方向的家》也到此結束了,這宣告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在這部紀錄片中,迪倫聽從了馬丁·斯科塞斯的建議,記錄了鮑伯·迪倫的第一個時期——最有革命性的時期。

紀錄片中有一場亂糟糟的記者會,迪倫叼著煙,接受記者的提問,然後一直自己在胡說八道,引得哄堂大笑。

記者問「你更像是詩人,還是歌手?」

他回答:「我更像個花言巧語的人。」

鮑勃迪倫經典照片

對,這就是鮑勃·迪倫,沒有任何一個標籤能夠代表他。如果一定要說一個的話,那隻能說他是一個鮑勃·迪倫。正如馬丁·斯科塞斯所說 「他還在進化,但是他是那個時代的動物。」

原文首發巴塞電影APP,原文請戳

查看原文?版權屬於作者商業轉載聯繫作者
推薦閱讀:

大學宿舍的故事沒有奇葩只有更奇葩
金庸沒有得到夏夢,所以王語嫣也不必再愛上段譽了
搭訕前你沒有必要糾結
如果沒有感覺,就不要給我錯覺;如果沒有真心,就別攪亂我的心。
《女青年161122》人,真是奇怪,沒有外人來證明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價值。

TAG:方向 | 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