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代天行道:正一天師道厥功至偉的大天師

天師道歷代重要人物

對天師道發展有突出貢獻的幾代天師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公元34—156)本名張陵,字輔漢,得道後稱張道陵,東漢沛國豐邑人,建武十年(34)正月十五日生於吳之天目山,他是漢文成留侯張良的第十世孫(舊本有稱第八世,第九世孫者,皆為不諳宗譜學之誤。《宗譜》尊張良為一世祖,張陵為張良位下第十世)。永平二年(59)拜江州(今重慶)令,因素好黃老之道,見世風日下,遂棄官歸隱於北邙山。永元初,和帝征為太傅,冀縣候,三詔不就,攜弟子王長游淮至鄱陽,朔信江而上,至貴溪雲錦山修道煉丹,三年丹成而龍虎現,「山因以名」。

據考張道陵自「永元初」入龍虎山到「二次入蜀」,已年屆九旬,約有30年左右的時間在龍虎山煉丹佈道。曾先後訪西仙源(舊志龍虎山屬貴溪仙源鄉)、壁魯洞,得《制命五嶽檄召萬靈》及《神虎秘文》。其中有一段時間「復往嵩山石室,得《三皇內文》、《黃帝九鼎丹書》、《太清丹經》、。」他「二次入蜀」,初居陽平山,乃於漢安元年(142)創立「正一盟威之道」,立24治,定36靖廬,從此創立了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

作為道教的創始人,祖天師的最大貢獻大致可歸納為三點:一是造作道書,作《老子想爾注》,從而創立了道教的宗教神學體系;二是誅伐巫教,以善道教人,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與社會的文明進步;三是建立起龐大的宗教組織及以治、靖、廬為單位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第四代天師張盛,字元宗,系師張魯第三子。漢末棄官自漢中還居龍虎山。《元史·釋老志》云:「正一天師者,始自張道陵,其後四代曰盛,來居信之龍虎山」。攜印、劍、經籙,修治祖天師玄壇及丹灶故址,遂以其地為居,每年以「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登壇傳籙,四方從學者千餘人。爾後歷代天師世居於此「龍虎宗」之稱謂實自張盛開始。道教符籙派成規模地傳度授籙亦從張盛開始。

十五代天師張高,字士龍。中唐時受唐玄宗召見,命即京師置壇傳籙。籙院之設,始自這一代天師。

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字寶坤,生活於宋朝初年。大中祥符八年(1015)召至吏部,尚書王欽若為奏立授籙院於汴京(今開封),宋真宗賜號「真靜先生」。有宋一朝,歷代天師皆賜號「先生」,實從張正隨起。

三十代天師張繼先(1092—1127)字嘉聞,號翛然子。其父張處仁曾任臨川知縣,因二十九代天師張景端無子,故收繼先為嗣。九歲嗣教,宋崇寧三年(1104)應詔赴闕,適逢澥州鹽池水溢,民罹其害,徽宗命張繼先治之,繼先乃「書鐵符投池中,怒霆磔蛟死,鹽課復常」(見婁近恆《龍虎山志》)。在回答徽宗詢問時又奏曰「臣所役者關羽」,故有宋徽宗追封關羽為「崇寧真君」之事,後各地關帝廟亦稱關羽為「崇寧真君」,蓋出於此。關於這一段記載,帶有明顯的神秘色彩,但張繼先究竟以何法治理好鹽池水溢,史書未見明載。

次年(1105)五月,復應詔入朝,徽宗賜座,問道法同異。張繼先說:「道本無為而無不為。道,體也;法,用也,體用一源,本無同異。若一者無立,二者強名,何異同之有?」其言談深含道家辯證哲理。

同年七月,徽宗在天祥殿向張繼先詢問時政,張繼先又一次婉勸徽宗:「陛下宏建皇極,無偏無黨,以蒼生為念,天下幸甚。」

張繼先除常進言治國之道外,且以符法鎮災,以醫道救民,徽宗對其亦很器重,自崇寧四年(1105)起,先後撥銀遷建上清正一觀並改名為上清正一宮,賜建天師符第於上清鎮關門口,修建道觀五座並賜金鑄老子及天師像。是年,贈「虛靖先生」。對龍虎山天師道在全國的進一步弘揚,張繼先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宋徽宗迷戀方術,寵信林靈素。林靈素亦以書招張繼先,張不與同流,並致書勸其自重:「飄笠無情,雲煙奚取?金門紅霧,漫為天上之游;白石清泉,方保山中之適」。「萬象有殺有生,春花秋落;一氣互消互息,夜露朝唏」。後林靈素果敗。

張繼先雖居深山,仍然深憂國事。一日與石白芳,王文卿同游,忽在翛然亭上題詩二句:「赤帝御龍行未伏,姮娥分月入深山」,人皆不解其意。迨至「靖康之變」其言始驗。

張繼先著有《虛靖真君詞》一卷,《全宋詩》收錄了52首。他有《明真破妄章頌》傳世,其中影響尤以《心說》、《大道歌》、《虛空歌》為著。張繼先的心學理論,對陸九淵有很大的影響。(附圖:張繼先像)

靖康元年(1126)金人攻汴,宋欽宗與「太上皇」(徽宗),思張繼先曾早有「赤馬紅羊之兆」(國家將有災禍)的密奏,遣使亟召,張繼先深知回天無力,行至泗州(故址在安徽省盱眙縣東北,今江蘇宿遷市東南)天慶觀時,作頌而化;時年36歲,而京城也正在那天被金兵攻陷。

後200年,施耐庵作《水滸》,其中「神童天師」即以張繼先為原型。

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1218—1263)字子賢,曾祖第32代天師張守真,他又是攝天師伯瑀之孫。34代天師張慶先羽化後,嫡子成大年幼,可大父天麟攝教事,未幾,成大早歿,遂以可大為慶先後。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可大年12歲,承35代天師之位。其時,鄱陽水災,災後瘟疫流行,江東提刑袁甫請可大治之,曾賦詩以贈。

端平年間(1234—1236),多次應召赴闕,曾賜鋟經資,重刊先朝籙版,嘉熙三年(1239)賜號「觀妙先生」,並敕提舉三山(龍虎山、閣皂山、茅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主領龍翔宮。歷代天師主管三山符籙,即從張可大始。

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1264—1316)字國梁,號廣微子,系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次子,30歲時其兄張與棣羽化承襲天師位,元朝元貞二年(1296)制授「太素凝神廣道真人」,管領江南諸路道教事,得自給牒度道士,免宮觀差役。大德八年(1304)制授「正一教主,兼主領三山符籙」,至大元年(1308)特授「金紫光祿大夫」,封「留國公」,給金印視一品。張與材在歷代天師中是爵位最高,且制授「正一教主」的一代天師。

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1335—1377)字仲紀,號沖虛子,系第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長子,四十一代天師張正常之堂弟。至正十九年(1359)襲教時,天下大亂,經籙散佚,他仍開演玄教,來學者雲集。至正二十一年(1361)吳王朱元璋取江西,發御榜命有司訪求招聘天師,張正常遣使者上呈箋陳「天運有歸」之符,朱元璋以手書賜答,有「澄心是性,以凝道功」之勉語。洪武元年明太祖登基入賀,誥授「正一教主嗣漢四十二代天師護國闡祖通誠崇道弘德大真人」。洪武三年更天師號為「大真人『,給銀印掌天下道教事,五年(1372)加賜「永掌天下道教事」。張正常在元末明初動亂之中,審時度勢,棄元擁明,為正一天師道在整個明朝的久盛不衰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1340—1410)字子璇,號無為子,別號耆山,明洪武十年(1377)襲教,十六年(1383)召赴闕,建玉籙大醮於紫金山。建文時(1399—1402)「坐不法,奪印誥」,至於犯了什麼罪,史無明載。考明初的律法,對於貪、瀆、淫、亂從來就是嚴刑竣法的,而建文帝對張宇初僅僅是「奪印誥」,無非是削權而巳,由此推斷,極可能是「政治的犧牲品」。永樂元年(1403)成祖登基,復大真人封號,掌天下道教事。

張宇初對道教的貢獻大致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貫徹道門一統的宗旨,著力飭治道教組織他作的《道門十規》至今仍是道教界必讀的經典;其二是對道教理論方面的建樹,他是繼三十代天師張繼先之後對道教理論建樹最多的一代天師。永樂四年命編修《道藏》,開明代《道藏》編修之先河,明《道藏》的編修歷三朝至正統年間才完成,故稱《正統道藏》。張宇初還著有《峴泉集》20卷,《龍虎山志》10卷及《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等傳世,人稱「列仙之儒」。

六十一代天師張仁晸(1840—1903)字炳祥,號清岩,系六十代天師張培源之子。清同治元年(1862)奉旨襲爵,誥授通議大夫,當時正值戰亂,經書秘籙多有散佚,乃日與弟子參訂編考,續錄成帙,寒暑不懈。光緒十六年主修《留候天師世家宗譜》八卷,為研究正一天師道留下了豐富的歷史資料,光緒三十年贈「光祿大夫」。

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1969)字鶴琴,號瑞齡,譜名道生。

乳名晏生,系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長子。《宗譜》載其出生於光緒三十年(1904)農曆九月初五日,但另據張恩溥葬於台灣新北之墓碑記載,稱其生於民國前十八年(1894)。孰是?尚待進一步考證。

民國十三年(1924)承襲教事,據傳曾謁見過蔣介石,受其召見,待以客禮,蔣介石還派人修復大真人府,恢復「嗣漢天師府」原名。但在國民黨統治期間,張恩溥命運多舛,北伐期間曾被邵式平等人拘留於南昌,不久獲釋,雖久居上海弘揚道教,終無所建樹。

1949年4月帶養子張允賢去往台灣後,在台創立台灣省道教會並出任理事長,為道教在台灣的恢復和整治作出了貢獻。1964年出訪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宣傳教義,收穫頗豐,繼而又籌建了「中華民國道教會」張恩溥天師對於道教在台灣及東南亞多國的傳播可謂居功甚偉。

轉發分享 功德無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迴向給文章轉發者及眾讀者···

小編提示

⊙部分圖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推薦閱讀:

世界最美芭蕾《最後一天》 怎麼都看不厭
蘇爸爸測血糖4:一天24小時,什麼時間測血糖最准?
總有一天跟佛一樣
明天,全球極度危險的一天!一隻大黑天鵝即將飛出
如何快速簡單計算任何一天的八字天干地支?

TAG:正一 | 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