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宜城:力挺屈原的王逸

湖北人王逸對傳播屈原作品功不可沒。屈原以其在文學上傑出成就和獨特人生經歷而成為後人不斷評判的對象,譽之者如司馬遷稱讚其可「與日月爭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貶之者如班固指責其好「露才揚己」(班固《離騷序》)。同為文史大家,為何二人對屈原的評價和態度如此大相徑庭呢?屈原載於歷史最早見於西漢賈誼的《吊屈原賦》,繼而淮南王劉安的《離騷傳》以及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最早的人物傳記)均對屈原和楚辭,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以憐惜的口吻對屈原的處世態度提出過異議(在對屈原正直忠貞品格讚美的同時,對其自沉汨羅的悲劇深表同情)。及至漢武帝「獨尊儒術」後,一改過去對屈原的褒讚逆轉到否定。這從西漢揚雄、東漢的班固和張衡雖強調屈原出眾的才華,卻從「明哲保身」的層面指責其「偏激」與自殺行為是「不明智舉動」,在屈原「該不該去死」的問題相糾結,進而質疑屈原的人品。在這種背景之下,王逸力挺屈原,發憤而著《楚辭章句》,使屈原精神得以發揚光大。王逸,生卒年不詳。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人。字叔師。東漢安帝時曾任校書郎,漢順帝時為侍中,曾官至豫章太守。參加編修《東觀漢紀》,尤擅長文學,所著賦、誄、書、論及雜文21篇,又做《漢詩》123篇,後人將其整理成集,名為《王逸集》,多己亡佚,唯有《楚辭章句》一種完整地流傳下來了。(註:侯康《補後漢書·藝文志》載有《廣陵圖經》及《正部論》八卷。《全後漢文》輯有《機婦賦》《荔枝賦》二篇及《折武論》殘篇。另有一首《琴思楚歌》收在明人馮惟吶《詩紀》漢卷之中。)《楚辭章句》大約成書於東漢安帝元初四年(117年)。該書既保存了屈宋及漢人的楚辭作品,也是《楚辭》最早的完整注本。《楚辭章句》是對《楚辭》的一種注釋。而《楚辭》一書是經過戰國到東漢較長歷史時期中經多人之手陸續編纂成的。西漢景、武二帝之世,准南王劉安(公元前179--前122)及其賓客所輯《楚辭》影響較大,成為當時較流行的本子,奠定了《楚辭》一書的基礎。元、成二帝之世,經劉向(約前77—前6年)之手增補定型,共為16篇,成為總集之祖。這16篇為《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以上為屈原所作)、《九辯》(宋玉)、《招魂》(屈作,王逸謂宋玉作)、《大招》(王逸謂屈作,或言景差作)、《惜誓》(賈誼)、《招隱士》(淮南小山)、《七諫》(東方朔)、《哀時命》(嚴忌)、《九懷》(王褒)、《九嘆》(劉向)。王逸以劉向所編定的這一16卷本《楚辭》為底本進行注釋,名曰《楚辭章句》。現存《楚辭章句》有17卷,多出王逸作的《九思》1卷,或雲王逸本人所增;或謂其子王延壽所為;或說他人所補。王逸作《楚辭章句》先在每篇作品前加上小序,以考其作者和創作時間,簡釋題意和闡述作者的創作意圖。然後再對每篇作品逐句作注,著重辭彙的解釋。王逸《楚辭章句》共有序文十九篇,其中《離騷》和《天問》後序各一篇。據《楚辭章句序》和《九思序》所記,王逸之所以作此書,主要是讀《楚辭》而傷愍屈厚;更是因為不滿於班固對屈原與《離騷》的評價來重塑屈原形象。事實上比較班固與王逸的屈原評價之爭,其實焦點在於如何看待臣之諫君。班固注意的是屈原的行為方式,王逸強調的是屈原的忠信品格。說白了,班固以屈原為「賢臣」,王逸則強調屈原是「忠臣」。值得一提的是,所謂的「屈原精神」或對屈原及其作品的評價之爭顯示了漢代儒道思想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從側面反映了西漢從道家主導到儒道合流最後到儒家主導的過程。知識鏈接王逸之子王延壽,字文考,一字子山。曾游魯國。年僅20多歲溺死於湘水。這位早熟而早夭的慧星式人物,在辭賦史上留下了《魯靈光殿賦》、《夢賦》和《王孫賦》三篇傑作。其中《魯靈光殿賦》敘述漢代建築及壁畫等,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與他同時期的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也寫了此稿,但見到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後,大為驚奇,自愧弗如,遂焚己稿。
推薦閱讀:

為什麼屈原能產生一個法定節日?
離騷如果是現代詩,會是什麼樣子?
《吊屈原賦》賈誼
如何解答屈原在《天問》中提出的問題?
如何看待2017年新版歷史教材刪去屈原、扁鵲和文天祥這些著名歷史人物?

TAG: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