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赴港生子十年:「港生一代」的成長煩惱

內地赴港生子十年:「港生一代」的成長煩惱(組圖) 南都周刊

港生一代,最早可追溯到2001年。那年,香港高等法院和終審法院相繼裁定,1997年在香港出生、但父母皆為內地人的庄豐源勝訴,這從法律層面讓港生的身份得到認同;而2003年港澳自由行,更是從心理和地理上,為赴港生子的內地夫婦打開了一扇大門。

2010年度第8期《南都周刊》封面:赴港生子十年

他們被稱為「港生一代」。

如果做一個名詞解釋的話,大致如此:自2001年以來,內地夫婦在香港產下並自動獲得港人身份的新香港人。在學理上,香港學者稱之為「TYPE Ⅱ Babies」,以此區別於傳統內地香港配偶所生的孩子。

港生一代,最早可追溯到2001年。那年,香港高等法院和終審法院相繼裁定,1997年在香港出生、但父母皆為內地人的庄豐源勝訴,這從法律層面讓港生的身份得到認同;而2003年港澳自由行,更是從心理和地理上,為赴港生子的內地夫婦打開了一扇大門。

從2001年620人到2008年25000人,40倍增速的背後,見證了內地夫婦們的瘋狂,而港生們也因此成為香港人口增長的主力。

10年,從BB到小學生,依舊生活在內地的港生們,註定成為香港「特殊的一代」。在他父母編織的「香港夢」中,這些孩子們正要或將要面臨教育、醫療,甚至身份認同等問題,而身份附加的利益,更多時候成為可望不可及的「水中月」。

這個正在膨脹的人群,讓香港的衛生、教育、房屋署等部門,不得不估量,乃至計劃應對這些孩子在香港的未來。一名教育者說,「我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來……但現在是時候準備面對他們了。」

【本期封面報道導讀】

港生一代成長的煩惱

這個正在膨脹的人群,讓香港各政府部門不得不估量,乃至計劃應對這些孩子在香港的未來。

誰也不知「港生」們何時來港

港生」正成為香港人口增長的主力,同時,也成為香港的未知數。

一名香港產子中介負責人的自述:「我們不敢把生意做大」

內地孕婦如蜂擁般為香港培育出了一條頗具規模的產業鏈。

要港生,也要成龍

內地准媽媽們選擇赴港生子,但隨著港生寶寶的成長,煩惱也隨之而來。

港生寶寶出生攻略

由於環境陌生、時間緊湊,對於大腹便便的內地孕婦們來說,這仍是有風險的事情。


港生一代 成長的煩惱

南都周刊記者_炫風 實習生 王敏琳 香港、深圳、廣州報道攝影_孫炯

早晨在香港落馬洲口岸,正在排隊上校車的過境兒童。

這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北京媽媽預產期在3月末,為了將孩子產在香港,他們夫妻已經往返京港三次,各項花費10餘萬元。

3月1日上午,香港靠近深圳的邊境地帶,鳳溪第一小學剛剛開學。下課鈴響過,穿著藍綠色校服的小學生們「嘩啦」一下湧出教室,操場上頓時熱鬧了起來。兩個低年級的男生玩起了類似警察抓小偷的遊戲:他們大汗淋漓地追逐著,一個高喊「咪郁(粵語指不準動)」,另一個用普通話回應「你來嘛」,最後兩個小夥伴「嘿嘿哈哈」地扭在了一起。

「在這裡你就可以看到或者聽到『兩文三語』」。望著操場,校長廖子良意味深長地說道。

在香港,「兩文三語(中文、英文書寫;粵語、英語、普通話口語)」是1997年回歸後語文教學的目標,學校要刻意培養學生的普通話能力,但鳳溪一小有超過一半的學生來自香港境外,尤其是深圳地區,於是老師們從一年級開始,就要面對粵語、普通話和各地方言的「多聲道」局面。

早在1980年代,在香港新界北部,這樣的學生已經陸續增多,他們有的來自父母北上工作、置業的家庭,有的是新來港的配偶移民。但是,從2001年開始,一個迅速成長的群體正強勢地出現,他們被稱為「港生一代」——父母均來自內地,他們自2001年以來在香港出生並自動獲得港人身份。有香港學者將他們稱為「TYPE Ⅱ Babies」,以此與傳統的內地背景新港人(一般指中港配偶生下的孩子)相區別。

一個數據,佐證了這個群體的膨脹速度。據香港媒體報道,2008年香港新生嬰兒多達7萬多人,其中25000名是內地婦女來香港所生。而2001年,這個數字僅僅為620名。

通過對「港生一代」以及中介組織的正式訪問,《南都周刊》發現,當初主要來自華南、以超生為主要目的、被認為是較低教育與收入水平的赴港生子群體,正向全國化、高階層的方向發展,其目的更注重香港的教育和護照。而中介們多年的推銷不但讓「到香港生寶寶」從超生口號變成了中產時尚,還推動著都市人自行計算著遠比投奔京廣上高房價更美好的「香港夢」——譬如,在700萬人的香港競爭多家世界一流大學的學位,比在內地與13億人血拚北大清華要容易得多。

10年的時間,讓「港生一代」正成為特殊的一代,在他們出生,就已經對深港兩地的中介服務、醫療和房地產等行業帶來了或短或長的刺激。

但至今,還沒有機構對這批新香港人自出生後對香港的社會和經濟影響做出過調查或者預測。不過,從衛生、教育到房屋、福利,香港政府各個部門和孩子們的父母都正在估量,乃至計劃應對這些孩子在香港的未來。

「到香港生男孩去」

元宵節那天,深圳,陳秋萍還在為他8歲的兒子阿達躊躇,到底是繼續讓他在深圳讀書,還是儘快到香港的小學報名。陳在2002年偷渡到香港生下阿達,現在阿達會不時提醒記者:「我是香港人」。

在8年前,中港之間還沒有自由行。已經育有兩個女兒的陳秋萍,為了多生一個兒子,通過邊境農民的船隻、自行車接力,穿越河流、農田和檢查站,然後躲到親戚家,直到臨產一刻才打車到香港醫院。她離開香港是被警察遞解出境的,但她的「突襲」也奏效了:「我蹲一兩天拘留所無所謂。最重要的是兒子在香港出生了,還能由親戚抱著,從羅湖口岸堂堂正正地過了關。」這個母親自豪地說。

陳秋萍回憶,她當年生下兒子的屯門醫院,是一家被護士形容為「八成孕婦是內地人」的公立醫院,其產科里大多是偷渡者(該醫院位於新界部),以致警方要專門在旁邊設置一個辦公室。儘管生下來的孩子在2001年開始已被確認為香港人,但媽媽們當時的目的大多仍然單純,「就是為了多生個兒子,而且在香港的醫院生了以後不用罰款,也不用被結紮。」

根據香港產子中介「安寶」負責人Paggy謝多年的行業觀察,至今「生男孩」仍然是內地父母赴港產子的第一訴求,從農村務工者到長三角企業老闆無不如此,甚至一些有經濟能力的男士,不惜以代孕或者包二奶的方式取道香港產子,務求生到男孩為止。「除此以外,他們對教育和護照的目的也越來越明確。」這位前助產士對記者解釋說。

成功赴港產子的家庭很容易就成為親戚朋友們的話題,陳秋萍也成了親戚們的示範。她說,「我的幾個親戚都學我到香港生兒子,其中一個更連續在香港生了兩胎。」

回顧內地孕婦赴港生子路,可以追溯到2001年。當年高等法院和終審法院相繼裁定,1997年在香港出生、但父母皆為內地人的庄豐源勝訴,並因此為以後赴港產子的父母打開了一條通道:「不論父母是否已在港定居,在港出生的中國籍子女都享有居港權。」

2003年,「港澳自由行」開始實施,孕婦們用港澳通行證就可以進入香港,這使內地父母港生嬰兒的數字迅速爬升。即使2007年初香港加強對赴港孕婦的監察以後,還是不時有設法偽裝為未孕的婦女試圖過關。「她們比我方便多了」,陳秋萍說,「只要你在香港有親戚肯收留你住下,你身體能熬過去,那就不會有問題」。

即使沒有親戚也不是問題。2004年開始,深港兩地的產子中介開始出現,為那些在香港沒有人脈關係,尤其來自廣東以外的內地父母,提供類似旅遊一樣的配套服務。一些自信的家庭,近兩年還通過自行預約香港醫療機構的方式,自行解決到香港生孩子的全程問題。

邊境的鬆動令赴港產子的孕婦數字在近十年里猛增,根據香港統計署提供的數據,去年「港生一代」的出生量,已是2003年的10倍多。另外,根據記者的調查,一些父母在香港進行B超等產前檢查後,也因為選擇性別等各種原因終止懷孕——這表明赴港產子的大軍比實際的「港生一代」更龐大。

孕婦經濟

曾經有學者做過假設性的統計:2008年,內地夫婦赴港產子的數目是25000多名,若其中一半的父母是由中介包辦,那麼按照平均每人15000元港幣的市場價格,那裡也製造了1.8億的行業收入。這也是香港政府不願杜絕內地孕婦赴港生子一個現實理由。

Paggy謝在2004年成立了「安寶」,6年後的她已經完全熟悉了這個市場。開始的時候,她專門租賃了辦公室去接待內地客人,但後來發現這並無必要,因為客人們往往早上來,夜晚前交錢走人。「大多數內地客都希望盡量節省在香港的旅費,如果我們一邊陪他們去醫院、辦手續,一邊跟他們聊業務和價錢,他們會更願意。」

根據記者調查,赴港生子中介公司大致有兩種形態:最多的是「純中介」,也即是在內地招徠到客人以後,轉到香港中介的組織,它們在內地幾乎都是缺乏商業或醫療登記的機構,其組成人員以業務人員為主;另一種是在深港兩地從事實質服務的機構,除了業務和行政人員之外,還需要有住房、汽車等配套資源,以及醫療專業人士提供實時服務。

密集赴港產子的內地父母還催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意。據港媒報道,在油麻地的人口出生登記處,由於前來登記的內地父母越來越多,以至於有些幫派組織忙不迭地為「客人」們代排隊。「內地父母們寧願付數百元,用一天時間把手續辦完就走,總比連續排隊幾天花費更多旅宿費用要好。」又有報道形容,即使是專為內地孕婦在香港入境處排隊,辦理嬰兒出世紙、護照、回港證的「排隊族」,月收入都以十萬計。

Paggy謝說她的客人並不算多,有意識地控制在每個月30人左右,因為要避免客人過多,沒法保證服務質量。「我們同行之間的區別,大多是提供住宿和交通的標準不一樣,或者對孕產和相關手續等專業領域的熟悉程度不同。」不過她也承認,如果是純業務的中介,為了賺取足夠的轉介利潤,顧客到香港後的食住行,都未必能達到原先承諾的水平。

保險業也有意外收穫。因為無法確定兒子以後是否到香港定居,陳秋萍早早地託人在香港為阿達買好了私人保險。她的保險經紀人順藤摸瓜,連帶著把她親戚的港生寶寶,都辦上了保險。根據報道,一些香港本土的商業保險公司,更開始主動到深圳設點招徠生意。

另外,一個邊境保姆車公司的馮姓負責人向記者電話介紹說,隨著居住在深圳但要到香港上學的小朋友越來越多,他們正在考慮增加車次,以應付未來的需求。

矛盾的產房

儘管未來的生意前景一片大好,但Paggy謝沒有想過公司要擴張規模。「我覺得自己的生意並不那麼光彩。內地方面有計生的壓力,在一部分香港人看來,我們幫內地孕婦來港生孩子也是不受歡迎的。」

在香港的各種母嬰論壇上,從2005年左右以來,一直有關於內地產婦赴港生子的討論,並零星地發生了一些網路罵戰。在上個月,有一篇從鳳凰網轉帖來到本地論壇的帖子,介紹了詳細的到香港產子的「攻略」,結果遭到了本地網民幾乎一邊倒的拍磚。

在有「港生一代」以來,香港本地對內地赴港產子的抨擊高潮出現在2006年下半年。因為抱怨香港的婦科資源被內地產婦「佔領」,一些本地孕婦在年末還上街示威,引發了媒體們多輪對赴港產子這一群體的關注,並以故事個案的形式描述了內地產婦赴港產子存在的沖院、走數、衛生、生活習慣等各種現象。直到今年初,香港重新開放內地產婦赴港產子登記,也依舊引來很多輿論的抨擊。

為了安撫港人的焦慮,香港醫管局近兩年反覆公開地承諾,強調醫療資源「一定會優先照顧本地孕婦」。一方面,從2007年2月開始,繼2005年9月實施對非港人產婦收取2萬元的產科服務套餐收費後,當局把費用再度提高到39000元(有預約者,無預約者48000元)。在去年10月,醫管局還宣布所有公立醫院「在2009年剩餘時間不再接受內地孕婦前來分娩」。

不過在公立醫院系統之外,內地孕婦已經成為私家醫院們的財源。在各家內地人比較熟悉的私家醫院,產科入住率都在8成至滿員之間,養和、浸信會等私立醫院產科出名,更開始動工擴建產科,據估計可以使私家產科的「生產能力」比過去提升20%。

產科醫生和助產士的行情也是水漲船高。根據曾接受《南都周刊》匿名採訪的助產士ADA以及Paggy謝的介紹,私家醫院向公營醫院挖人等因素,使助產士們的收入提高了20-50%。「以前香港人不愛生孩子,還沒有打開門的時候,助產士也就剛剛夠香港人自己用。這些年內地產婦越來越多,很多同行都沒有了假期。」ADA說。

在香港大學社工與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看來,內地父母來港產子更像一種短期的「消費模式」:一方面買來「合法居留權」,另一方面享用香港較好的醫療設備,一舉兩得。「這些『另類消費』刺激了經濟,有很多私立醫院都因內地婦女來港產子而生意興隆,但這只是短暫的收益,因為這些嬰兒的父母並沒有居港權,有誰會照顧他們呢?」葉兆輝擔憂地說。

艱苦的起跑線

很多中介廣告都這樣寫:「讓(去香港生的)寶寶贏在起跑線上。」一些香港本地人則這樣描繪他們對「港生一代」的擔憂:「他們出生的時候,佔領了醫院的床;他們讀書的時候,可能會搶了學位;他們長大以後,可能會靠社會福利過活;他們來香港的話,會佔去廉租房的名額……」

在納稅與問責意識濃重的香港,公立醫院被認為是政府為普羅大眾安排的醫療保障與福利體系,收費低廉但求醫者眾多,哪怕看個感冒發燒也要排上半天的隊;因為資源有限的產科受到內地產婦的衝擊,計劃或試圖在公立醫院分娩的香港人對產科的資源分配就更加敏感。

不過新界校長會主席朱景玄對此不以為然。「這些小孩絕大部分都住在深圳乃至全國各地,為什麼沒有人計算他們從幼年起就給香港納稅人省錢呢?」他對記者說,「另一方面,對我們來說,他們越早來香港讀書,儘快跟上香港的教育,是對香港越好的事情,但我恐怕對能早來香港讀書的情況不樂觀。」

與陳秋萍一樣,家住在深圳的林嘉,一個註冊會計師,剛把港生女兒送到了南山區一所私人幼兒園,之前還經歷了曲折的考慮過程。「很多家長都在等小孩大了一些,能自己過關了,就去香港讀書。但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到時候再說吧。」她對記者坦承。

對於香港人,有9年強迫教育和12年義務教育,香港公民從幼稚園開始就可以享受讀書券、津貼等一系列優惠,一些家庭收入偏低的學生還可以申請費用全免,另外還有兒童單身綜援等等。不過據朱景玄介紹,對於家長是內地父母的孩子來說,由於港方無法查核他的家庭情況,這樣的申請比一般香港人要困難得多。

在朱景玄看來,如果一個內地學生在五年級或更晚的時候才到香港讀書,除非他先前一直在接受相對昂貴的國際學校課程,否則很容易導致香港新移民經常遇上的問題,譬如英語跟不上,成為社會競爭中的落伍者。

每天早上6點多,有將近萬名學齡兒童在深港的關口過關上學,這些孩子被叫做「跨境學童」,廖子良跟他們接觸了很多年,近來也開始特別留心「港生一代」:「跨境學童每天的生活本身就比較艱苦。如果父母都是內地人,更沒有人對孩子來往學校進行照顧,或者參加與校方配合的教學活動,遇到的問題只會更多。」

不過更多內地父母在赴港產子時並沒有想到這麼多技術問題。「我經過計算,覺得700萬人里考個港大科大等一流名校的機會,比起13億人里搶北大清華的機會要大得多。」林嘉回憶自己赴港生子的決定時反問記者,「即使這個不能實現,有香港的護照在手,孩子出國也會比在內地方便吧?」

不曾確定的「香港夢」

在經過圍繞產科醫療資源的爭論以後,近兩年,香港政府部門對「港生一代」的關注,已經開始向教育、福利乃至住房方面考慮。「不過目前最迫切的問題是:誰都不知道這些香港公民什麼時候要來,或者來幹什麼?」香港大學社科院研究人口問題的助理教授張筱蘭對記者說。

香港《紫荊》雜誌曾發文公開提出這個問題。「這些孩子大多數剛剛出生就被父母帶回內地了,但他們是香港身份啊!他們會不會回來?什麼時候回來?他們在外地教育情況如何?香港要不要為這幾十萬人計劃房屋、教育?人才計劃怎麼制定?這些都成了香港政府面對的不確定因素。」

在採訪過程中,很多曾赴港生子的內地夫婦——尤其是收入和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士,都拒絕了記者的訪問要求。對於香港的專業調查者們來說,他們能做的,目前還只能在出生登記處,對內地父母們進行孩子的未來訴求調研。

從內地到香港,不過已經有零星的研究,對「港生一代」軌跡的決定者——家長們進行過調查。香港統計署曾經在2007和2009年分別做過初步的調查,其中一個調查顯示,大概86%的內地父母在香港產子後會立刻把孩子帶回內地,並打算「子女在21歲前一定或可能返港居住」;另一個報告則認為,父母均為內地居民的嬰兒中,約9%的父母表示其子女會留居在港,91%的父母打算把子女帶返內地,而當中約29%打算在孩子3歲或以前回港,約49%打算在6歲或以前回港。

無法確定的港生動機,使港府在相關群體的政策方面,一直處於觀望和調研的狀態。不過香港本地媒體們大多傾向於悲觀的考慮:譬如,在兩年前,媒體就引用社會福利署提供的數字——「到2007年3月,共有102名在港出生、父母均為內地人士的兒童申領綜援,他們的年齡介於兩個月至17歲……社署強調會定期覆檢個案,核實受助人是否符合資格,也有詐騙案調查隊深入調查詐騙個案,防止濫用。」

香港房屋署也在審度長遠對公營房屋需求的影響。房屋署相關人士在對記者的採訪回應中表示:由於內地孕婦所生的子女,要到18歲才有資格申請公屋,「預料短期內不會對公屋需求構成很大壓力,但當局仍會審視長遠人口增長,以便進行公屋發展規劃。」

雖然有香港本地孕婦抗議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但香港特區政府對於內地孕婦卻不敢大意。一方面,這涉及人道理由;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香港人普遍面臨巨大工作與生活壓力,不願生子,直接導致香港的出生率曾出現連續下滑趨勢。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葉兆輝提出,內地人來港生孩子,或許可以為香港帶來新的勞動人口。「政府可以設定一種另類的移民配額,設立評分機制,甄選一些符合香港長遠利益的非港人父母,使他們能夠與兒子移居香港,提供適當的配套,使他們很快參與經濟活動,有助紓緩本港人口老化問題。」

對內地「港生一代」的爭論和審察,仍然會在內地父母和香港人之間,在下一個十年里,繼續下去。

誰也不知「港生」們何時來港

張筱蘭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長期研究內地新移民問題。張筱蘭認為,「港生」正成為香港人口增長的主力,同時,也成為香港的未知數,誰都不知道這些新香港公民什麼時候會來香港,香港又該如何應對……

南都周刊記者_許十文 實習生 王敏琳 香港報道

新生港人中本土夫婦與內地夫婦歷年數目比較

新生港人中本土夫婦與內地夫婦歷年比例走勢

《南都周刊》:內地新移民對香港總體來說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張筱蘭:我們發現,在去年7.87萬名出生嬰兒中,有四成三,也即是3.36萬為內地婦女在港誕下的。在這10 年間,內地婦女在香港生下的嬰兒的數目超過167900 人,其中父母均非港人的比例上升很快。通過統計我們發現,港生嬰兒在2003年才為2070人,但到2009年就達到29766人。從1998 年至2008 年,香港總共接生8 萬多名內地夫婦在港誕生的嬰兒,這比例在香港出生嬰兒中,從1%增至30%以上。

《南都周刊》:這類新香港人的特徵有沒有相關的研究?

張筱蘭:過去香港人看到的內地移民新一代,更多是指有一方為內地父母所生的孩子,在研究中我們叫做TYPE I,而這些新的產子潮嬰兒我們叫他們是Type II。我們已經初步發現了一些特徵,譬如這些Type II嬰兒多數不是這些夫婦的第一胎,而且相對於Type I來說,他們家庭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更高一些。

從下面走勢圖2里也可以看出,香港新出生人口本來是在連年下跌的,但是到了2003年左右開始向上攀升。這其中有幾部分構成:本地夫婦生的孩子,1991年大概6300多人,現在是4500人左右,總體來說是在下跌;單程證父母,也就是父母一方是內地,多年來保持穩定的數字,大概在4000到6000人之間。你再看雙方都非香港人的父母在港生的孩子數目,從2001年的零點開始顯著上揚。這樣的人口學分析已經可以大致證明,香港人口增長的主力已經落在了他們身上。

《南都周刊》:對照過往對內地背景新移民的研究積累,新一代由內地父母赴港所生的香港人,他們會遇上什麼樣的問題?

張筱蘭:如果處理不好,他們可能以後找不到工作,對居住環境不能適應,並製造出新的社會問題。父母來香港生他們的時候,可能只是來消費一下,再拿個證件,但我們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來,有多少會來, 他們是集中一個時段來,還是根本不會來,我們都不知道。

《南都周刊》:在世界其他地方,有沒有對香港可以借鑒的經驗?

張筱蘭:沒有。我想香港是唯一一個人口增長越來越依賴於那些非本土父母的地區。我們目前很希望香港政府和社會機構能做一個深入的研究、系統的跟蹤研究,比如一對內地夫婦在港生產時,是不是將小孩帶回大陸?什麼時候會帶孩子來香港?這些問題在以後會逐漸成為現實問題。

一名香港產子中介負責人的自述:「我們不敢把生意做大」

按香港現有政策,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最少要花費4萬至5萬港元,還未包括其他交通食宿等消費。儘管如此,內地孕婦如蜂擁般,腆著肚子跨過口岸,甚至為香港培育出了一條頗具規模的產業鏈。

Maggy謝是香港「安寶」產子服務機構的負責人, 客戶遍布廣東、上海、北京、浙江、山東、黑龍江等地。作為見證「港生一代」的前助產士,在她的經歷里,既有內地人生育觀念的多樣化,也有生意場上的無良競逐。

南都周刊記者_炫風 實習生 王敏琳 香港報道

我叫Maggy謝,香港人,在2004年與別人合辦了一家中介機構。6年過去了,我學會了很多中國的地方方言,也幫助很多內地夫婦在香港生下了小孩,他們的孩子最後都成了香港人。

這是個魚龍混雜的行業,雖然大街上樹立著無數的中介招牌,但實質上,真正做這行不超過二三十家,最多的還是那些專門招徠客人,並把客人轉介給香港服務機構的深圳中介。可以說,他們是轉介者,賺取差價。很多無良中介,答應客人的各種要求,最後客人最後發現貨不對板。糾紛也就此產生。

我已經不接這種轉介的客戶了,很麻煩,我寧願靠口碑做生意。我的中介里有六名醫生,一個月接待30個左右的內地產婦。其實我們的角色是提供服務而已。比如安排酒店、車,提供服務流程,為孕婦和他們家人提供方便。孕婦們通常會給我和同事打電話,我們要24小時隨時幫助她,就像私家醫生一樣。

我的客人一直以來都是深圳、廣州人居多,過去比例佔到70%左右,現在北京、上海、江浙一帶的人來得多了,深圳、廣州人就減少一成左右。相比北方客,廣州、深圳的客戶「吝嗇」得多,他們一般選擇便宜的服務套餐,而北京、上海、江浙一代的客人,就豪氣多了,他們離得遠,大多會選擇最貴的15800元服務套餐。

現在很多中介打出的廣告是五花八門,所謂服務套餐不下幾百種,其實歸類下來,也就是住的地方和車子安排的區別。住與行,在香港很貴的,而且這裡面沒有行業規範,沒有行業指導價。一些不良的中介機構,就會安排便宜的舊樓給客戶住,這個要看個人的分辨能力了。

從2004年開始,我的客人每年都在增長,最猛的是2008年金豬年。我的一個客人,為了想生一個奧運寶寶,指定要在2008年8月8號晚上8點剖腹。當然,這樣的特殊要求,是要額外收費的。在香港,消費體制允許孕婦自由選擇,如果你消費得起,就去私立醫院享受特殊的優質醫療服務,如果你沒錢,那就去公立醫院吧。

在香港,私家醫生比公立醫院的醫生好,我會跟孕婦說明白:如果想享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還是去私立醫院比較好,它們之間只是差五六千港幣。不過,並不是所有私家醫生,或者私家醫院都會接收內地產婦。如果你不遵守醫院規定,哪怕是吵,他們也會跟你說,沒床位了。

公立醫院又如何?其實公立醫院上面是醫管局,他們要看床位夠不夠,先留足香港人的再留給內地人,否則就會被輿論罵了。香港政府很怕輿論,如果某年香港人的生育很多,那留給內地產婦的床位就少了。

現在在醫院的產科里,你會看到,到處都是內地媽媽。07年時候,香港孕婦抗議內地產婦侵佔資源,實際上,在香港,從2003年,也就是SARS開始,很多人因為減薪,生活壓力大,不願意生孩子了。

經常有一些中介說香港的醫院沒床位,其實那是嚇人的。某種程度上,要看我們這些中介機構跟醫院關係如何。只要有一個月的周轉時間,我肯定找得到床位,一些產婦因為流產、早產等原因未能按預定計劃生育,那些床位就會空出來。

我始終覺得,內地孕婦過來生孩子,有可能發生各種狀況。那怎麼分辨呢?外行人不懂的。所以我們也跟孕婦說,你們要找專業的人照顧。比如有個孕婦在深圳,肚子痛了,是不是真的到了臨產時刻?孕婦肚子痛有可能是假宮縮,這就需要有經驗的人幫忙判斷。如果還沒到臨產,就來醫院住著,費用是非常高的。很多人給我們打電話,問你們中介是不是騙人的?甚至有些人更搞笑。他過來香港後,我說要交四萬訂金給醫院,醫院給你一份預約書,這樣你來港生產就是合法的。他到了醫院後,不敢交錢。我問為什麼,他說怕醫院是假的,內地很多假的醫院。

在沒有做內地人生意之前,我對內地生育的認識很模糊,只是大家經常談論的超生,做了這行以後,才發現內地人的生育觀念真是五花八門。

我很奇怪,一些客戶產檢完後就說不生了,甚至連訂金都不要,因為B超顯示,肚子里的寶寶不是男孩。還有帶二奶,甚至三奶來香港生孩子也挺多的,代孕的也有。一個更有趣的例子,有個客戶說他的老婆生了一個女兒後嫌辛苦不願意生了。這個老公說,我的生意這麼大,以後給誰打理啊?於是他找來兩個女人幫他生,一定生到兒子為止。

代孕在香港是不允許的。如果是代孕的話,香港的出生證明始終是代孕媽媽,不能轉回親生媽媽。他們回去怎麼把它搞回來呢?真搞不懂。

做了6年中介,在朋友中,我都不想說自己做這一行,何況有些香港人也不喜歡我們為內地產婦服務。我想自己也不會擴大生意規模,這畢竟是一個灰色地帶的生意。如果有一天內地的計生部門發難了,說內地人在香港生的小孩不算香港人,到時我們的生意也就結束了吧?

要港生,也要成龍

為了有尊嚴、合法地多生一個孩子,內地准媽媽們選擇赴港生子。隨著港生寶寶的成長,煩惱也隨之而來:家庭支出、讀書地點、身份困擾……港生寶寶的家長甚至不敢公開地展示自己的困難,因為未來對於他們而言,似乎還缺乏確定的預期。

南都周刊記者_石宴瑜 香港 深圳 報道

在西九龍出生登記處排隊等候登記新生嬰兒的內地家長。

一位內地媽媽抱著3天前在香港伊麗莎白醫院出生的女兒站在油麻地街頭。她和她的丈夫分別是浙江及湖北人,而他們的女兒已經順利地取得了香港身份。

  阿甘的赴港生子攻略

晚上8點半,3歲3個月的大寶躺在床上,他剛開口喊了聲「爸」,爸爸立刻輕輕地「噓」了一聲,一字一頓小聲說:「睡覺前不說話。」

大寶「嗯」了一下,乖乖閉上眼睛,聽著他氣息聲越來越沉,躺在身旁的爸爸悄悄地把腳伸下床,慢慢退出房間。

這是爸爸阿甘每晚的例牌節目。從下午5點下班回到家,先領著大寶二寶到小區花園裡散步,接著吃晚飯,然後他幫兩個兒子洗澡,和兒子玩玩遊戲,一起躺在床上陪兒子睡覺。通常晚上9點之後,才是他可以上網的自由時間。

一打開電腦,赴港生子QQ群里,頭像游標又在閃,提示有新人通過驗證加入,新人又在問:「去香港生二胎會不會被計生部門罰錢?」

這樣的問題網友阿甘聽過太多次了,他不厭其煩地答:「目前我沒聽說過有被罰款的,只是如果你是公職身份和有黨內職務的話,可能會被行政處分。」

「沒聽說過」,這個詞由別人說出來,你可能會懷疑他是否足夠見多識廣,由阿甘講出卻相當有說服力。2月25日這天,他特意統計了一下,這兩年打電話、發郵件、通過QQ找他詢問如何去香港生孩子的人,一共有307個,其中99%是到香港生第二胎的。而這些諮詢者裡面,杭州、上海等江浙地區的,竟然佔了八成以上。

阿甘選擇去香港生孩子部分是因為受了准生證的刺激。2006年5月,懷著大寶的妻子要在深圳做第一次產檢,因為戶口在重慶,醫院要求有圍產卡,而辦這個卡還要到戶籍所在地辦准生證明,阿甘開始想配合政府,結果發現手續非常複雜,還受到了不禮貌的對待,乾脆轉到香港去生。

比起手續繁瑣的准生證,搜集到香港生產的資料反而容易。最初阿甘也找了中介,後來發現自己完全做得來,程序也很簡單,而大多數人不敢自己做是有畏難情緒,主要的顧慮反而是在非常簡單的辦證上,因為大家都拿在內地的辦證經驗去倒推。直到現在,阿甘在群里經常被問的就是辦證這塊,而事實上香港政府有透明的辦事程序,也不會給人任何刁難。大家以為最難的,反而最簡單。

在香港生過兩個孩子後,阿甘寫了一份赴港產子攻略,因為這份攻略,他在論壇和Q群里威望大增。通常內地准媽媽通過兩個途徑在香港生孩子,一種是雖經濟實惠,但事事要親力親為的「自助型」生子;另一種就是價格較貴的中介一條龍服務,而阿甘版攻略強大地提供了從預約、產檢、分娩到辦證所有流程極為詳細的貼士,甚至連產檢完可以逛的地方、給寶寶拍照的相館位於地鐵站的哪個出口,全都涉及。

由於新聞報道過有孕婦臨盆才往關口趕,而在過境時把孩子生在深圳這邊口岸導致功虧一簣的例子,阿甘在攻略里還詳細提供了如何提前赴港安全待產的經濟型做法。

博士課題研究制度經濟學的阿甘,從自己的研究方面分析過現行計生政策,覺得現在一個家庭只養育一個孩子是有問題的,社會持續發展也有問題。「兩個孩子比較理想,多個孩子對未來的社會是有幫助的,我一直堅信這個理念。」現在的計生政策是對是錯要等時間的檢驗,當前的現狀是,大多數家庭在國內多生個寶寶非常艱難,只有到香港生寶寶是比較好的選擇,而這是被逼出來的方式。

老話都說「獨子難教,獨柴難燒」,阿甘分享經驗的目的就是,能讓更多的內地人經濟、安全、合法地實現家庭生育計劃。他希望能幫助那些產婦和寶寶有尊嚴地生產和生活,「這是任何一個正常人的追求。」

  准媽媽們的夢想

一個著名網站的論壇上,又有人在罵赴香港生孩子的內地人想要佔港人便宜。阿美實在不明白,那些人的怒氣和怨言從何而來,在她看來,內地產婦是去香港購買服務的,而非享受福利。她憤憤地說:「我只想要小朋友平安有尊嚴地出生,想要自己的孩子有兄弟姐妹陪伴一起長大。我自己生得起養得起教育得起,礙著誰了?」

同在這個論壇泡的阿甘專門做過調查,他接觸的絕大部分內地媽媽,去香港生寶寶平均消費都在6萬港元以上,如果按照去年3萬個內地寶寶的數目,這筆收益就是18億港元。沒有這些媽媽,很多以產科為主的香港私家醫院或者診所就要關門。產婦生產期間,寶寶費用也完全由父母支付,香港當局沒有提供任何福利,就連辦理所有證件都要付費。大部分寶寶很快回到大陸生活,幾乎不佔用香港任何資源,而寶寶因為其香港身份,永遠都會是香港政府的法定納稅人,「其實是內地產婦在完全自費的情況下,創造就業機會無數。」

來自廣東、廣西、福建、江浙地區、甚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內地孕婦們,前赴後繼地趕往香港生孩子,她們的想法各不相同,而初衷純粹是為寶寶有個合法的身份,教育、福利等還都在其次。

深圳南山區內的深圳灣口岸位於填海區,比起熱鬧的羅湖和皇崗口岸,這裡因為不需要上樓下樓的折騰,成了赴港生子孕婦們喜歡的口岸。

住在附近高新科技園的福州人林海傑去香港生二女兒,走的就是深圳灣口岸。她在灣仔入境事務處排隊辦理延期居留時,身後有個聲音在說:「哎呀,怎麼那麼多棱!」聽到這麼熟悉的用語,她忍不住回頭去看——因為只有福建和台灣口音,才會把「人」讀成「棱」。

果然是福建同鄉,孕婦姐姐姓蘇,家裡在石獅做生意,這是她第三胎。

在入境事務處這個大廳,滿眼看到的內地孕婦,都是頂著巨大肚子臨產的真正「大肚婆」,延期居留這個手續必須孕婦本人辦理,所以,這裡才有這麼壯觀的景象。

大肚婆之間更容易有共同的話題,加上在異鄉,等待的時間大家就攀談起來,只是,彼此間都有一個不捅破的默契,別人不說的一定不追問,事實上,微妙的氣氛里能感覺到,每個人都在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自己的核心信息。

林海傑看到一個衣著特別的孕婦,因為這裡的准媽媽們,都穿著合身的孕婦裝,而那個准媽媽,皮膚黝黑,眼神有點迷茫,寬大的襯衣舊得起了皺,手裡還提著個紅白藍編織袋,如果不是她也大著肚子,幾乎會懷疑她是別人家的保姆。林海傑心裡一酸,不知道那個准媽媽有什麼故事,她慢慢走過去,微笑著打了個招呼:「你就一個人?沒有家人陪你嗎?」「我連路費都是借來的,沒錢讓家裡人來。」原來,這名孕婦來自湖南,她有兩個女兒,這次是為了生兒子不惜舉債過來,為的就是給孩子一個合法的出生權。

內地赴港生子的人群里,需要借錢完成願望的還是極少數。35歲的阿甘已經可以退休,別人可望不可即的財務自由在他身上早就實現了。他大學畢業就「趕上了好時候」,進入了深圳的外企工作,那時收入很好,投資渠道卻很少,於是掙了錢就去買房,「運氣又比較好」,買著買著就有了十幾套,光房租就足以讓全家人生活無憂。

阿甘接觸的這部分准媽媽人群中,70後佔了絕大部分,想多生個寶寶的人,也都希望寶寶有更好的經濟環境,相信多數人經濟情況良好。同時他們的知識層次和2006年之前相比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更多明顯接受了高等教育。

在中國,富裕階層不會把多生孩子的經濟困難看在眼裡,最底層的農民因為養育成本低,也不在乎罰款而多生,計生政策卡住的反而是中間的工薪階層。有一部分靠向中產階級的人選擇到香港超生,這是他們可以選擇的經濟、安全、合法的途徑。

一位研究過計生法的法學碩士告訴南都周刊記者,在現有法律中,沒有法律條文可以處罰內地赴港生孩子的行為,而且「這事兒有關方面還不方便說太細」。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維慶2008年接受鳳凰衛視主持人吳小莉的採訪時,被問到內地赴港超生寶寶時,曾含糊地回答:「完全杜絕比較難。現在好像沒有看到加重的趨勢,那麼加重了,我們再想加重的辦法。」

  多一個的困惑

2月19日,北京,陰天。

北京通州的一套住宅房裡,1歲半的男孩青雲赤腳踩在客廳暖暖的木地板上,鼓搗一輛掉了輪子的玩具消防車。門砰地一聲打開,春節去葫蘆島舅媽家的哥哥宇澄回來了,6歲半的他站定,目光炯炯地掃視到弟弟青雲,立刻大步邁過去,弟弟迎著哥哥,歡喜地站起來,條件反射把手裡的玩具乖巧地遞向宇澄:「給哥哥!」宇澄臉上笑容全無,伸手啪地拍掉了消防車。媽媽生氣地衝過來拽開宇澄:「不準搶弟弟玩具!」宇澄更大聲地喊:「是弟弟搶我的玩具!」

這樣的場景在這個家庭里不是第一次上演了,這讓媽媽葛華芝很無奈,她本來想多生個孩子給老大作伴,可現實是,哥哥並不像想像的那樣接受弟弟,在他看來,弟弟是來跟他搶爸媽、搶姥姥、搶玩具的敵人。葛華芝有時會想,那麼山長水遠地到香港生了老二,是不是做錯了呢?

經歷過在國內醫院生產時毫無尊嚴的醫院實習生圍觀,以及順產時側切傷口的巨痛,在香港的生育經驗讓葛華芝覺得,錢花得真值,「除了孩子的香港身份,他來到世界上第一眼見到的人,都那麼和善友好,給他認識世界開了一個好頭。」

可不在預料中的,是多生的這個孩子給家庭成員的關係帶來的變化,最受衝擊的是大兒子,書上說,那是因為他發現原來全部屬於他的愛都要分給別人導致的。

「寶寶成長過程中都會面臨一些共性的問題,無論是香港寶寶還是內地寶寶,只是有些問題是後續的選擇,不是你在香港生孩子選擇的主導。」細心的阿甘在好幾個群里都是群友們信任和喜歡的人物,如香港生寶寶群、寶寶到香港讀書群,「每個階段要解決的問題不同,就會加入不同的群。」家庭里多個孩子就會存在競爭,最關鍵的是要父母引導,這是必經的階段,就像阿甘家的大寶和二寶,由於存在競爭,以往頭疼的喂飯問題變容易了,而兩個孩子在爸媽的鼓勵下,也可以一起看書填畫了。

也許港生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會有身份識別的苦惱,但作為新移民都會有這樣的困惑,你是江蘇人還是四川人,現在又是深圳人或者香港人,在阿甘看來,其實這種差異不會成為寶寶成長的主要障礙,甚至可能是他成長過程中可以比較好地融入多元化社會、提高適應能力的一種方式。「人生就是經歷,過程就是人生,痛苦、磨難也好,都是他人生的一部分。」

  難以規劃的未來

東莞人張美好身為一家台企的人力資源部經理,丈夫在一家港資貨運企業做事,10年前她在香港的哥哥鼓動她把女兒生到香港,可現在女兒生病每次都要自費看病。「說是有香港身份可以享受香港的免費醫療,其實我女兒基本享受不到,一般看病都要自己花錢,我不可能專門帶她去香港醫院啊。」

更不可知的是,張美好不知道將來還有什麼樣的賬單等她支付。

有很多朋友羨慕張美好名字取得好,她有一女一子,湊起來正是個「好」字,兩個孩子差5歲,都在香港的公立醫院出生。當時想到去香港,是希望孩子都能有香港身份,將來能在香港讀書,移民去任何一個國家都方便,「起點比我們高,一步領先才能步步領先嘛。」

作為工薪階層,對於孩子的福利還是相當敏感。女兒現在讀四年級,讀小學的時候因為「香港身份」差點要交借讀費,後來附近的公辦小學給小區每戶人家配一個免費的讀書名額,這筆費用算是省下來了。

眼看女兒離升初中近了,張美好特地諮詢過教育部門,說持香港身份證的孩子不能升公辦初中,只能選擇私辦學校,這是她即將面對的最頭痛的選擇,到底是讓女兒到香港上初中呢,還是花十幾萬在東莞讀私立中學?如果到了香港,借住在哥哥家又不方便,自己辭職租房陪女兒讀書的話,家庭的生活質量肯定直線下降……

「有選擇反而更痛苦,也許人生沒什麼選擇還好。」張美好有點困惑的是,自己為孩子做的「一步領先」的選擇,到底是否適合他們。

為孩子有尊嚴地出生,准媽媽們選擇港生。為望子成龍,港生爸爸媽媽們陷入苦惱。阿甘的Q群里,這幾天也在討論孩子到香港讀書的問題。因教育理念不同,阿甘又和群友們激烈地爭論。

群里大多是全職媽媽,阿甘爸爸的身份顯得很突出,熱心也讓他在群里很有影響。和一部分媽媽一樣,阿甘支持孩子早日融入香港社會,最好從幼兒園開始,為此他已在考察香港幼兒園,「孩子越小面對的困難也越小,因為寶寶的世界沒有歧視。」而另一部分媽媽,則堅持要孩子長大一些再融入香港,讓孩子多做些準備。

阿甘下決心要把寶寶送去香港讀書,是因為他希望寶寶能在有愛心有誠信的環境中成長,香港的教育更人性化,更有利於人格的健全,這些內地教育都無法取代。他信任香港的幼兒園會把寶寶當成一個人來看待,而不是只教授知識,這超過任何一種物質環境可以給孩子的尊重。

在深圳的港生寶寶的爸媽,曾經組織過聚會,集體去考察香港的幼兒園,不過,阿甘感覺到聚會時大人們之間的戒備心,大家都只把話說幾分,他能理解,那是出於天性對寶寶的保護,畢竟這社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大家在網上的交流暢快而熱烈,2月25日晚11點30分,阿甘又在群里發了信息,告訴大家有媒體關注港生寶寶群體,呼籲大家出來談談觀點,把這個群體的利益、困難進行展示,以引起關注,這樣的交流全以匿名的方式參加。

他貼了份問題提綱。和以往阿甘在群里呼應找材料時得到的熱烈回應不同,這次大家都沉默了,沒人說一個字,阿甘有些驚訝地看看在線名單,他又問了一次,依然沉默。

這讓阿甘確認,生活在中國這個地方,不像有些地方對未來的預期非常明確。也許今天可以做的,明天會改成不可以,為了孩子的安全,這個群體寧願在公眾視野里消失。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港生寶寶出生攻略

備註:本專題所涉及費用均為港幣,100港幣摺合人民幣88元左右。

記者 石宴瑜 實習生 吳曙良 整理

赴港產子需要辦理的手續頗多,如果費用足夠,當然可以選擇省心省事的中介服務。如果沒有,就需親力親為,但由於環境陌生、時間緊湊,對於大腹便便的內地孕婦們來說,這仍然是一件有一定風險的事情。

預 約

第一步 內地孕婦辦理《往來港澳通行證》。

第二步 在醫院網站里找到聯繫方式,直接打電話過

去預約即可。

TIPS

1、最好先到內地醫院檢查確定懷孕,香港政府規定28 周后沒有得到預約信的孕婦不能過關,一般懷孕5、6 個月時最合適預約。

2、香港醫生和醫院不屬於行政隸屬關係,在醫院生產需由醫生推薦,所以在打預約電話時,務必要確定好預約時間。

產 檢

第一步 在預約好的當天,帶上內地產檢報告、《港澳通行證》和至少存有4.3 萬元的銀聯卡。

第二步 產檢要先拿號,接下來填寫材料,護士做一些簡單的檢查。

第三步 在約好的時間到醫生診室,醫生大概會進行半個小時的產檢。

第四步 如果血液檢查沒問題,就可以拿賬單去繳費和交按金。產檢費用,每個醫院有各自的標準。內地孕婦需要繳4 萬元(公立醫院3.9萬元)的按金。

第五步 繳完費後,就可以拿到預約證明、與產子相關的法律文件、指南和產檢資料。

TIPS

1、香港一般醫院規定要進行兩次產檢,但像浸會醫院等特地照顧內地孕婦產檢一次就行。

2、在香港醫院產檢時,可以向醫生詢問肚子里寶寶的性別。

待 產

第一步 費用充足的孕婦,出於安全考慮可以提前一兩周到香港待產。

第二步 待產時間長,要申請延期居留。孕婦帶著醫生開的介紹信,到位於灣仔的香港出入境事務署填寫相關表格,交完表格等待兩個小時左右,孕婦會被帶到辦公室和一位警官面談。面談結束,再到大樓窗160 元,並

領取延期居留證。

TIPS

1、既經濟又衛生的家庭旅館,比如亞諧老街的先達廣場與山東街的榮華大廈一帶的家庭旅館,就有很多內地孕婦光顧。

2、出現緊急情況的孕婦,可直接打車去口岸,同時撥打香港的999 緊急電話預約救護車在香港口岸等候。一般晚上會選擇24 小時通關的皇崗口岸。一些預約好的中港牌車輛,可免通關手續直接開到預約的醫院。

分 娩

第一步 懷孕36 周后,孕婦們通常會按香港醫生要求,在內地醫院做一次B 超確認胎兒羊水和胎盤的情況,並把結果發給香港醫生,香港醫生根據情況安排分娩日期和預留床位。

第二步 分娩過程全程有護理人員陪伴,香港醫院是母嬰不同室的,寶寶生下來會直接推到專門的育嬰室,護士會先給寶寶餵奶粉。第二天,母親可以下床後才給寶寶喂母乳。

TIPS

1、寶寶要用的衣服、包被、帽子、鞋子、奶瓶和尿布,以及產婦出院要穿的外套、帽子和生活用品等,要裝好待產包隨時待用。

2、香港醫院房費大約是標準間(7-12 人)每晚450 元, 兩人間約1000 元, 單間約2500 元,晚上8 點後入院可以免去當晚房費。

3、選擇何種產科服務類型因人而異,套餐一般是5 天4 夜,恢復快的可選擇單項服務,這樣提前一天出院就能省下幾千元。

4、生產時,丈夫選擇進去陪同需另付費,標準房的陪產費是980 元。

5、寶寶剛生下來時,都會在溫箱裡面觀察4 個小時,如果寶寶有異常,哪怕是很輕微的,香港醫生從謹慎的角度都會給予最保守的治療和觀察,這項服務需要多準備9800 元。

辦 證

第一步 首先要辦的是出世紙。辦理出世紙之前要注意醫院提醒的辦理時間,還要提前打香港出入境管理署預約電話25980888 預約。不需要帶上寶寶, 領取出世紙需付費140 元一份。通常會多領取一兩份,因為補領需要680 元查詢費。

第二步 辦理回港證。回港證必須有兩張寶寶睜眼睛的證件照,同時寶寶本人必須到場。

第三步 拿著出世紙、回港證和父母的身份證、結婚證和戶口本去旺角地鐵站E2 出口的中國旅行社即可辦理回鄉證。回鄉證事實上需要辦理兩個證:一個快證(臨時的,隔天可取,3 個月一次有效)和一個慢證(20 天取,3 年多次有效)。兩個證的有效期只有3 年,費用820 元。

TIPS

1、辦理嬰兒出世紙(出生證)、回港證、港澳居民往來內地通行證(回鄉證),要按順序進行,不可以打亂次序。

2、辦理回鄉證,最好網上預約。中國旅行社每天600 個籌很快發完,網上預約主要是保證籌碼有效,但是去那邊以後都要排隊領籌。

3、也可以委託中介領齊三證,費用400 元—500 元不等,領齊護照和身份證要700 元。

3、產婦怕風,中港車過關不用下車,因此產婦租中港車業務也很普遍,從香港到深圳600 元,拼車的話只有700 元。

(本文來源:南都周刊 )


推薦閱讀:

二十年來與初戀私下相見,是了緣還是造孽?
這三大屬相女,天生聚財攏福,溫順顧家,讓丈夫少奮鬥十年
我記得你十年,想你用十天,來生還你一輩子
十年前的網路對聯竟然是長這個樣子的
背燈和月就花陰 十年蹤跡十年心是什麼意思?

TAG:成長 | 煩惱 | 十年 | 內地 | 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