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溫一壺文字過中秋

文/尹建國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獨倚月光下,徜徉在流年的彼岸,默讀著北宋蘇軾的《中秋月》的詞文,看到商店裡熱銷的月餅,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臨近了。

中秋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而說起中秋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我國的西周時期,因為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在我國古代曆法中,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曰「中秋」。

而從唐宋時期開始,在那多情的詩人筆下,那一輪明月被賦予了無盡的遐想,增添了許多詩意的光輝。似乎在進行著一場人與月的心靈解讀,轉而化為細膩纏綿的詩句,將中秋之美推向了另一個美學的極致。我喜歡在詩詞中品味中秋,咀嚼秋韻,亭亭玉立的中秋,在千年的詩詞中散發清爽的氣息,越發成熟丰韻。唐·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唐·白居易「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宋·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等。這些數不盡的優美詩句,將中秋之夜,人們內心裡各種難以言表的複雜情感,抒發得淋漓盡致,動人心弦,被後人廣為傳誦。

中秋的夜晚,當月光灑滿整個屋子的時候,遍野的記憶如水般涌在窗口。爹在月光里,娘在月光里,老祖母也在月光里。「中秋夜,亮光光,家家戶戶賞月忙。擺果餅,燒線香,大家一起拜月亮……」月餅是故鄉的圓月亮,故鄉的月亮是畫廊。兒時的記憶中,中秋月亮一「爬」上窗紙,窗紙就透映出千奇百怪的模樣。母親指著窗紙上的圖形對我說:你看那個像雄雞、那個像山羊、那個像白兔、那個像灰狼。快看:嫦娥領著小白兔下凡了,小沉香劈山救娘……中秋月亮下,我首次接觸到了美,它給我幼小的心靈插上了幻想的翅膀。月餅是故鄉的圓月亮,故鄉的月亮是課堂。兒時的中秋月亮下,父母講的典故、傳說,我終生難忘。天上月明星稀,孔融讓梨的故事讓我懂得了尊老愛幼的道理;槐樹下蒲扇生風,屈原投江的舉動讓我明白了愛國主義思想的崇高;土炕角蟲聲透窗,岳母刺字的報國之志曾使我激動不已;月光下秋風拍窗,卧薪嘗膽的故事激勵我奮發圖強。中秋月亮下,是我人生的又一課堂。

「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望一眼月亮,把鄉愁收藏。同一片夜空,同一個月亮,跨越千山萬水,此時月亮里映襯著並不遙遠的故鄉,那裡有親人牽掛的目光。在同一柔和清麗的月光下,是牽掛與牽掛的聚首,是思念與思念的碰撞,在月光里,我們與故鄉與親人詩意相約。

小時候,鄉愁是一座長長的橋。我在橋前,家在橋後。而現在,鄉愁是一輪圓圓的月,我在月外頭,家在月裡頭。

一到中秋的時候,飄泊在外的人誰會沒有鄉愁呢。有時走在路上, 一片落葉落在肩上,也如故人的手掌,帶著熟悉的氣息與體溫,悄悄撫慰了異鄉的清涼。抬頭凝望那輪皓潔的月亮從高樓的縫隙中,輕盈地步上中天時,我便情不自禁地沉緬於這如夢如幻、似醉非醉的靜謐氛圍里去了。在這溫柔的夜裡,我的身心彷彿融化在這安靜、美麗的世界。就在此時,王建的一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詩句突然在腦際浮現,於是,深藏心底的鄉思便如這如水的月光一樣涓涓地漫過心頭,將我的身心浸淫著。

秋已至,天轉涼,鴻雁下斜陽,秋天正一步一步往深處走去。月是故鄉明,記憶中,故鄉的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有拜月的習俗。拜月的習俗起源於何時,為什麼家鄉人要虔誠跪拜月?兒時的我們可不管那麼多,只知道拜月後,有月餅和各種水果吃。因此,老早就扳起手指頭盼著中秋夜晚的來臨。

長大後,我才知道中秋拜月,是故鄉人對親人思念的一種精神寄託和文化傳承。拜月是托明月傳遞思鄉、思親的濃濃情思。正如蘇軾所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皓月當空,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思童年拜月的場景,搶吃月餅的趣味,我的心中有一股洶湧的潮水在翻騰,於是,拿起手機給在故鄉的父母打個電話,與父母聊起童年能在中秋吃上月餅的那種說不出的喜悅……

今夜,月亮的清輝把大地寫上了淺秋的詩行,樹影搖曳隨風輕輕呤唱,手捧香茗一杯,依欄凝望那深邃的夜空,任憑思緒飛離那夜色的迷茫。月光下,我溫一壺文字把歲月寫進記憶里,把自己裝進思念的故事裡。

[責編:鄭丹枚]

推薦閱讀:

作文太矯情怎麼辦?該怎麼拯救?
美國冒險/動作電影《刺客學妹》[中文字幕版]
讓人心碎但很優美的文字
慧律法師《第一義諦》文字整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二六九集(文字版)

TAG: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