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之美 | 建築師的茶道之旅

文字、攝影/日帆

最近入夏的上海進入了陰雨綿綿的季節,讓我想起了年初同樣陰雨綿綿的日本之行。這期為大家介紹的是在關西宇治的茶道之旅。

日本茶道是從唐朝的時候由中國引入的;不同於大宗的中國茶道,它結合了佛教的禪宗思想以及由其衍生出的哲學、倫理、美學,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日式茶道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代表。

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輔助冥想打坐,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直到十六世紀末,日本的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千利休創立的日式茶道精神,並不僅限於飲茶本身,還滲透到了茶室設計,室內布置,庭園園藝,插花藝術及飲茶陶器等。他的茶道精神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提倡茶道應以"無中萬般有"的禪宗思想為根底,去掉一切人為的裝飾,追求至簡至素的情趣,這也是深入日本骨髓的侘寂美學(Wabi-Sabi)。

Wabi-Sabi

說到侘寂美學(Wabi Sabi),可能連日本人自己也很難說出它的具體含義,但是它已經如希臘美學之於西方一樣影響著日式的審美。侘寂美學的哲學觀受到道家以及禪宗的激發,而心靈狀態則源自於唐宋時期詩詞與水墨畫里蒼涼、極簡的氛圍。「侘」日語音為"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來描述當時平安時期的「侘人」,後來逐漸演變成「出世離群」、「悠閑」的意思。而「寂」日語音為"sabi",指的是「孤寂」,「凋零」的意思。(歷史原因是平安末期日本社會動蕩,原來占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佛教凈土宗應運而生。失意的僧人把當時社會看成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凈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而形成了新的審美意識)。「侘」是一種空間性的事態,而「寂」是一種時間性的事態。Wabi-sabi正好是融合了空間性和時間性的一種審美方式。

Leonard Koren曾在《Wabi-sabi》一書中對其作了系統的解釋。他歸納出其主要的幾點核心思想是:

1.所有事物都是非永存的。

2.所有事物都不完美。

3.所有事物都未完成。

用這三點來觀察具有Wabi-sabi特性的事物,我們就更能理解它們為何呈現出那樣的狀態。

就本質而言,Wabi-sabi針對的是中國16世紀甚至更早所追求的完美或是壯麗美學。

而與西方的現代主義相比,Wabi-sabi更是在各個方面與其形成了對立:比如現代主義強調理性的邏輯,而Wabi-sabi強調非理性的直覺;現代主義表現為精確的幾何形式,Wabi-sabi則呈現出朦朧模糊的有機形式;現代主義採用人工素材,而Wabi-sabi則傾向於天然素材;現代主義喜好光滑流線,而Wabi-sabi則沉迷於天然粗糙;現代主義注重功能和效用,而Wabi-sabi覺得它們不是那麼重要;現代主義認為完美的物質性是理想狀態,而Wabi-sabi認為完美的非物質性才是;現代主義追求持續永恆,而Wabi-sabi覺得每件事物都是短暫易逝。

有了這些比較,也許我們就更能理解日本的建築師,設計師甚至藝術家,比起西方的同行,為什麼更喜歡用天然的材料,更喜歡在作品裡引入自然,作品也更有「輕」或者「無」的感覺。

而日本茶道正是把Wabi-sabi做了最全面實踐的地方。

前段時間的日本之行,日帆在京都祗園角觀摩了藝伎和茶道表演,也在宇治體驗了一次正宗的茶道文化。下面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些在宇治對風庵體驗茶道的照片。日本茶道主要分為抹茶和煎茶,而宇治則是以它的抹茶聞名遐邇。

時值雨天,對鳳庵的大門並不好找;茅草屋頂加竹牆,典型的Wabi-sabi簡樸的風格。茶室庭院的外牆,用了不同形制和排列方式的雙層竹牆;似乎可以看到兩層肌理在自然作用下,滲透了不同的時間味道。

庭院不大,小徑兩旁花叢掩映,茶室門廊草簾輕垂,屋裡的燈光透過和紙移門,溫柔安詳;通過安靜內向的外觀召喚客人進屋,這也是Wabi-sabi所追求的私密性。

毛草帘子自然隨意地排布,透過它們的間隙你會看到門廊四周若隱若現的燈光。

水屋一側,是模仿和紙質感的毛玻璃窗戶。

茶室的入口先是一個狹長的連接門廊,供我們放置隨身攜帶的物品,待我們收拾乾淨,推開和紙移門,就是茶室。(典型的茶室還會有一個65cm*60cm的跪行而入的入口,表現出客人的謙恭以及對主人的尊敬)

日本茶室建築由茶室本身、水屋、門廊、連接門廊和茶室的雨道(露地)組成。而茶室內部極其簡約,除了備茶區和壁龕空無一物,大家一概席地而跪,主人和客人的入口則分別設置。

茶室的不對稱結構是Wabisabi對自然的不規則形式的推崇,跪行而入的入口以及壁龕也都深含禪意。如下圖所示:

日本茶室平面布局(圖片來自網路)

典型的日本茶室室內(圖片來自網路)

「1.茶道口(Sadouguchi ),主人出入口。

2.床柱(Tokobashira),也叫二本柱(nihonbashira ),原因是最初床柱是有兩根的,立在壁龕的兩邊的,一根作為central pillar(離茶室中心最近的支柱),其材料大多是珍貴木材。

3.落としがけ(Otoshigake ),作為tokonoma(床の間)的橫樑,大多採用較細的直紋日本雪松,紅松或者泡桐。

4. 掛軸(Kakejiku),tokonoma內懸掛的書畫捲軸,一般是僧侶作的禪語或者是山水花鳥作品。

5.床框(Tokogamachi ),tokonoma底部的一部分,用來隱藏使壁龕高於室內其他榻榻米的結構部分。

6.主人席( Temaeza),這張tatami(榻榻米)是主人專用,形式上與其他榻榻米無異」

引用自Brabarame《淺談日本茶室》

壁龕是茶室最神聖的地方,它的設計借鑒了禪院的神龕。壁龕內一般放置一個花瓶,上面插上一朵小花,中間掛一幅畫或字,字多為僧人禪語,畫多為日本山水畫,其最大特色,就是畫面留下很大的余白,滲進了強烈的禪的「無中萬般有」的思想。

我們在壁龕前的貴賓座席地而跪,和主人面對面交談;主人很熱情,耐心的給我們介紹和解答;宇治抹茶的第一步,是先品嘗果子。果子味甜,可以中和茶的苦味。

這時,從茶室一側的主人入口進來另一位主人,開始在水屋做燒水等一系列的準備工作。

她先將茶碗、茶筅用溫水潔凈,擺置抹茶基本茶席,待一旁的水燒開;然後把抹茶倒入茶碗,將水注入茶碗用茶筅在碗中攪動,使抹茶與水融合。

接著繼續加水,點打茶湯,至茶沫起點茶完成後,端起茶碗奉給客人。抹茶量少,味苦而甘,一飲而盡。

從壁龕里的花瓶和花,吃果子的小盤子,燒水的壺,以及喝茶的碗,我們都不難發現Wabi-sabi式器具的一些特點:使用天然材料,自然粗糙的肌理,摻雜著時間留下的痕迹,不完美的,不對稱的,溫暖的等等。

日本茶道從建築到器物,從工序到食物,無不透露著極簡,所謂通過物質的清貧達到精神的富足。飲茶結束後,我們要求從茶室里看一下庭園的景色,主人愉快地答應;推開移門後,庭園的冷色和茶室的暖色相映成趣。

茶室一般都用和紙做移門,光透過和紙暈染擴散。在通常不足三米見方的斗室里,在處處顯露著「無」的器具之間,燈光幽暗,天光游移動,我們端坐冥想而感受「有」的誕生。

主人笑臉吟吟地把我們送出;出門的時候,雨還未停,這才有時間仔細端詳這質樸清幽的庭園。

當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入了你的眼,你會發現雨天低垂的水珠百般晶瑩;那是雨滴運動留下的痕迹。

從屋檐飛奔而下的雨水如離箭的弦,直擊你的眼帘;屋檐成了幾條白線,檐下的灰空間顯得幽深而神秘。

「如何打掃滿是落葉的庭院?

首先用草耙把地清理地一乾二淨。

然後,搖晃其中一棵樹,

好讓少許樹葉掉落。

這就是wabi-sabi。」

「首先割下一捆草,

將其豎立在原野上,並把頂部綁緊束好,

就這樣,一座草屋出現了;

第二天,鬆開草束後,

一瞬間草屋又回歸為廣大草原上的草堆之一。

這就是wabi-sabi。」

引用自Lenoard Koren《Wabi-sabi》

無論是落葉還是草堆,看似回歸原樣,卻已經留下了被掃過或是彎折過的痕迹;而掃落葉的過程,或是夜宿草屋的經歷,也會留存在參與者的記憶里。

就如同泰戈爾所說的「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飛過」,Wabi-sabi與這首詩一樣不執迷於結果,注重過程體驗,有著類似的時間性和空間性審美。在同一個地方去尋找它褪淡的痕迹,是一種對現有空間「無」中曾經空間「有」的追尋。

無功利欣賞,無差別對待,丟下世俗觀念,解開情慾束縛,從浮雲般的「名」進入大地般的「實」里去,你會發現:凋零可以堪比盛開,殘破可以勝於完美,粗糙可以好過光滑,笨拙可以優於靈巧,簡樸也能美過華麗。Wabi-sabi一直讓我們在「無」裡面尋找「有」:在它的引領下,不被表象所迷惑,也許我們也能深入到事物的運動中去,我們會發現再平凡的事物也有動人之處,這時,心無所滯。


推薦閱讀:

草庵和廟宇
怎麼正確的用蓋碗喝茶(不是泡茶)?
如何分辨茶的種類?
相同等級的碧螺春和蒙頂甘露如何快速鑒別?

紫砂壺與茶的搭配,該如何更好的選擇呢?

TAG:建築 | 建築師 | 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