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論!]——第二十二天

第四章 明清詩文理論

9、簡述清代詞論的基本內容。

(1)清代是古代詞論集大成的時代,流派紛呈,理論迭變。

(2)清初以陳維崧為代表的陽羨派,崇尚蘇辛豪放詞風,抒發胸中憤懣之情。

(3)以朱彝尊為代表的浙西詞派,宗奉姜夔、張炎清空雅正詞風,以詞寫太平生活和風景。

(4)嘉慶以後,以張惠言、周濟為代表的常州詞派,提倡作詞要有寄託,強調繼承《詩經》《楚辭》比興美刺的優良傳統,針砭時世,抒情言志,大大提高了詞體的文學地位。

(5)總之,清代詞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作出了理論總結,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影響直至近代而不息。

10、簡述明清詩文理論中的詩文發展觀。

(1)這一發展觀主要表現為文學的復古與創新的關係問題。

(2)明代以前,詩文創作已達高峰,且文體大備,故欲再創高峰確實很困難,復古之風因此而起。

(3)明初宋濂、高棅等人,即主張師古,特別是提出「以盛唐為法」的中心思想。明代中期,一批文人立志以漢文唐詩為榜樣,振興正統封建文學。從茶陵派到前後七子,基本都是沿著這一思路進行的。這種復古主義思潮對文學創作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4)公安派和李贄等,開始了全面的反對文學復古的運動。並得明末清初一些批評家入千謙益等人的支持,而初步遏制了復古擬古文風。特別是葉燮、趙翼等,全面考察了詩文的歷史發展,論述了詩文的源流本末與正變盛衰,揭示了復古主義的荒謬,並予以沉重打擊。

11、明清詩文理論家是如何認識詩文的特徵的(即如何認識詩文的意象和意境特徵的)?

(1)明清詩文理論家主要是圍繞意象與意境問題來探索詩文的特徵的。

(2)審美意象即是主觀之「意」與客觀之「象」的完美結合。意境則是文學家用虛實相生的方法創造的一種情景交融、和諧含蓄而富於無窮韻味的藝術氛圍。

(3)明清詩論家不僅大量使用「意象」、「意境」概念,而且對其內涵也多有分析說明,有的更是明確把審美意象作為詩歌的本體。

(4)陸時雍《詩鏡總論》對意象的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認為:詩歌意象應該玲瓏剔透而又真象顯然,不離實際,神色畢著而又圓廣涵虛,氣韻流動;同時創造詩歌意象,應該是隨物感興,即景自成。

(5)明清詩論家討論意境問題,比較有成就的是王夫之和葉燮。王夫之在評論詩歌時多方面談到意境問題,他認為意境的特徵是虛實結合,不即不離,而且意境只有在直接的感興中才能得到。葉燮的《原詩》則從多角度界定藝術形象,最後為讀者創造的恍惚朦朧之境,即是意境。

12、簡述謝榛《四溟詩話》的主要內容。

(1)宗法盛唐,強調氣格等復古主張;提出意象說、興會說、妙悟說等詩歌理論。

(2)謝榛的理論具有新變色彩,第一,意象說。他認為意象的特徵是「妙在含糊」,意象的結構是「景媒情胚」,強調了情在意象中的核心地位;第二,興會說。他把自然天機視為「興」,把人工雕琢視為「力」,重「興」而輕「力」,力求捕捉神往興會的靈感,有「唯心」色彩;第三,妙悟說。妙悟即審美觀照,謝榛要求對盛唐詩歌進行審美觀照,從中理解和掌握詩歌創作的藝術規律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創作境界;同時要進行心靈觀照,排除一切主客觀的干擾,自由想像。

13、簡述王世貞的詩歌理論。

(1)王世貞的詩歌理論主要見於《藝苑卮言》,在很多方面與李夢陽等人的觀點相似。

(2)王世貞的理論也有一些自己的特色,其一,取徑較寬,主張廣泛學習詩歌;其二,反對明顯的模擬,主張在學習的基礎上自出機杼。

(3)王世貞論詩以格調為中心,他認為作者的才情,通過構思,形成音節,構成意境,詩格就體現在其中了。具體來說:一,格調與才思有關,因而是因人而異的,故格調不能簡單套用;二,格調與藝術境界有關,,佳境就是一種成熟的藝術構思在適當的情況下的完美表現。

14、簡述公安派的主要理論(即公安派「性靈說」的理論內涵)。

(1)公安派是活動於明代萬曆中後期的一個文學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中道。他們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稱以公安三袁為中心的文學流派為「公安派」。

(2)公安派得楚文化才情洋溢的影響,又與批判前後七子復古模擬之風密切相關,同時也受到李贄文學思想的影響。

(3)公安派的首倡人物是袁宗道,他著有《文論》上下篇,他從理論上闡明了古今詩文不可因循相襲的道理,力破當時貴古賤今的觀念。袁宏道則認為詩文是世道人心的反映,古今詩文各有所長,只有擺脫對古人的膜拜,才能創出詩文新路。他並認為閭巷民歌才是明代文學的真正代表。

(4)袁宏道是公安派最有影響的人物,他在《敘小修詩》中首次明確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創作主張,在努力擺脫傳統性理思想觀念的束縛和漢魏盛唐詩文格調的束縛的基礎上,提倡一種個人特定的不為傳統禮教所規範的感情,以及本色、自然、無拘無束的表達方式。性靈說作為晚明特定時代的產物,具有三個特點:其一是露,指感情強烈,且發自本性,而不加掩飾;其二是俗,要求用當時的語言寫當時的情事;其三是趣,既努力表現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趣。

(5)公安派的理論在後期有所變化,開始追求含蓄的詩文風格,其中袁中道還提出向唐詩學習,對前後七子也頗多肯定,只是路徑略寬而已。較前期的詩文觀念為平穩,但銳氣也就消磨殆盡了。

15、簡述王夫之對詩歌性質和特點的認識(簡述王夫之「詩以道情」的理論主張)。

(1)王夫之繼承公安派和李贄等人的詩學理論,提出「詩以道情」的主張,「情」是詩歌最本質的特徵,詩歌是請的載體,抒情、動情是詩歌最根本的美學特徵。這是對宋明程朱理學在觀念、性質上混淆文學與學術著作區別的澄清。

(2)王夫之在「詩以道情」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情」是「性之情」,將「性」與「情」融於一體。認為「情」與「性」是統一的,離開了「性」,「情」也就無從談起。而「性」即是「理」體現於人而顯示出的熱點規律和本質,把詩歌的言情與主理結合起來。

(3)王夫之有關「情」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它既是人們獨特的心理情緒,又與倫理道德密不可分,「情」中有「欲」,也有對時政得失的品評和感受在內。因此他主張詩歌要「有血性有真情」,強調詩歌應該表現積極、健康的真情,個人感情應與社會倫理、道德相統一

16、王夫之是如何論述「情」與「景」的關係的(簡述王夫之關於詩歌審美意象的基本理論)?

(1)王夫之認為,在藝術構思熔鑄意象的過程中,情與景不相分離。創作主體的審美情感與自然社會的生活圖景,在作家頭腦里相互生髮、相互誘導、相互包容,生成審美意象,物化為詩的形象,並創造出詩歌的意境。

(2)意象中情與景結合的程度不同,會使詩歌審美意象表現為不同的形態:其一,情與景妙合無垠是他心目中最高的審美意象形態,感性與理性,有限與無限,現象與本質得到和諧統一;其二,景中有情,寓情於景,借景抒情,詩人的審美情思,全在景物描寫之中;其三,情中有景,指詩中的景物經過詩人審美情思的溶冶,浸潤著濃郁的審美情感,實際上是把詩人的審美情思凝聚成為鮮明生動的審美意象。

(3)王夫之的「情景相生」論是建立在對現實生活作深入觀察體驗的基礎之上的,要求它們包孕生活的真實性,只有真實的情感,才能通過景物表現出來,也只有生動的景物,才能蘊含動人的情思。所以王夫之明確提出:「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

17、簡述王夫之關於意象生成的基本理論(即王夫之「現量說」的理論內涵)。

(1)王夫之認為意象的本質特徵是「情景相生」,生活實踐是創造審美意象的前提,但他同時也敏銳地掌握意象創造中所特有的審美觀照、藝術直覺、靈感等藝術規律,深刻地提出「現量說」這一詩歌意象生成的理論。

(2)「現量」本是佛家因明術語,指由感覺取得的直接知識,即通過感覺器官對事物的直接反映。王夫之運用「現量」一詞,對詩歌創作中意象的生成進行概括,這是他對詩歌「情景相生」論更深層次的闡述。

(3)王夫之認為審美意象的生成是詩人直接的審美觀照,即時的情景直接成為詩人的審美對象,即刻擁有的是審美的心胸和情懷,詩人在直接觀照的狀態下,才能生髮感興,創作出詩歌的意象。

(4)王夫之認為詩歌意象的生成中有藝術直覺的獨特作用,詩歌創作無需抽象思維的參與,而是平時積累的感覺知識創造性的飛躍,是直接藝術感興中所爆發的天巧和靈感。

(5)王夫之的現量說抓住了意象生成的特殊規律,揭示了詩歌創造中直接觀照、藝術直覺等現象,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但過多強調神理相湊,忽視創作中精益求精的人工之美,未免有其不足。

18、王夫之是如何論述「意」與「勢」的關係的?

(1)王夫之認為文學創作的統帥是「意」,「意」是整個作品的靈魂。

(2)王夫之所謂「意」不是指抽象的意理,而是指積澱著理性的自發情意。他認為只有藝術技巧與內在情意渾然一體時,才是「以意為主」。

(3)王夫之在提倡「以意為主」的同時,也十分注重「勢」在創作中的作用。「勢」是指詩歌創作中意象與意象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是非自覺的隱含思理、支配情意運動的自然趨勢或法則。他強調「勢」要成為「意」中的神理,追求詩歌的自然化工之美,主張形神合一,以神似為主。


推薦閱讀:

二十二、四諦
聯語雜醬面578(二十二字)
長達二十二年的蒙古滅西夏之戰,興慶府被毀,党項人滅族
八字洩天機職業弟子班2012年九月二十二日開課

TAG:二十二 |